略薩小說推薦
❶ 《綠房子》主要講了什麼
《綠房子》是秘魯當代文學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長篇小說。略薩1952年開始文學創作,《城市與狗》的問世,使他獲得世界聲譽,從而創立了「結構現實主義」小說派。《綠房子》就是結構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小說以皮烏拉城及其森林地區為背景,寫了5個人的境遇和經歷:
孤女鮑妮法西亞、走私販子伏屋、民間藝人安塞爾莫、印第安人胡姆、二流子利杜馬。通過這5個人的經歷,作品深刻反映出本世紀20年代以來秘魯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沖突和個人命運的悲劇性,描繪出一幅秘魯北部森林地區現實生活的廣闊場景,並通過印第安人胡姆的反抗被鎮壓這一事件,預示了秘魯這座活火山隨時都會爆發,最後必將把不合理的社會埋葬掉。小說以其新穎的結構見長,5個人物5個故事,5個線索,互相穿插,齊頭並進,而敘述角度的急劇轉換,又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加之以撲朔迷離的喬伊斯式語言的不斷介入,使得小說懸念迭起,極富層次變化,生動細致的描述又彷彿使人身臨其境。
巴爾加斯·略薩認為這種手法是「道管法」,像試驗室中的幾條道管,各帶不同的化學液體,最後在試瓶中匯合,產生化學反應。這種結構的目的是使作品更有立體感。小說一發表即轟動文壇,獲得1966年批評獎和1967年「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文學獎」。
❷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作品年表
類別名稱原文名年份小說《首領們》Los jefes1959《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1963《綠房子》La casa verde1965《崽兒們》Los cachorros1967《酒吧長談》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1969《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1973《胡莉婭姨媽與作家》La tía Julia y el escribidor1977《世界末日之戰》La guerra del fin del mundo1981《狂人瑪伊塔》Historia de Mayta1984《誰是殺人犯》Quién mató a Palomino Molero?1986《敘事人》El hablador1987《繼母頌》Elogio de la madastra1988《利圖馬在安地斯山》Lituma en los Andes1993《情愛筆記》Los cuadernos de don Rigoberto1997《山羊的節日》La fiesta del Chivo2000《天堂在另外的街角》El paraíso en la otra esquina(1962-1982)2003文集《頂風破浪(第一卷)》Contra viento y marea1983《頂風破浪(第二卷)》Contra viento y marea. Volumen II(1972-1983)1986《頂風破浪(第三卷)》Contra viento y marea. Volumen III(1964-1988)1990《給青年小說家的信》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1997劇本《塔克納小姐》La sentilde orita de Tacna. Pieza en dos actos1981《瓊卡》La Chunga1986《陽台上的瘋子》El loco de los balcones1993回憶錄《水中魚》El pez en el agua. Memorias1993
❸ 略薩的主要作品
《印加王的逃遁》《挑戰》《首領們》 《 城市與狗》
《綠房子》《胡利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
《凱蒂與河馬》《利圖馬在安地斯山》
《給1位青年小說家的信》《頂風破浪》
❹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綠房子》寫的是什麼東西有梗概么
《綠房子》是略薩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66年。這部小說描寫了秘魯北部自二十年代起長達四十年的廣闊社會生活。小說背景宏大,人物眾多。它涉及了秘魯的整個北部地區,包括沿海地區、安第斯山區和森林地區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既有上流社會醉生夢死的豪華奢侈,也有底層民眾水深火熱的呻吟掙扎。略薩通過眾多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命運——從政客到二流子,從修女到妓女,從軍官到士兵,從孤兒到醫生,從神父到妓院老闆,從外國冒險家到倍受欺壓的印地安人等等,展開了一幅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中葉的北部秘魯的廣闊社會生活畫卷。作家在小說中,無情地揭露針砭了社會的黑暗與種種時弊,,控訴了社會制度的極其不合理,對下層人民和貧苦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從而喚起了人們對秘魯乃至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悲劇性現實的認識與關注。
略薩是一位具有強烈時代責任感的作家,其作品大多以政治和社會生活為題材,帶有鮮明的傾向性,富於勇敢的批判精神。《綠房子》即是一例。同時,他又是一位天才的文體結構大師,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不拘一格,自成一家。如《綠房子》,全書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構成,故事的人物與發生地點各不相同,但作家並不是平行地敘述這這五個故事,而是將五個故事及其發生的地點、時間加以切割,分成若干個場景、情節小塊,然後巧妙地安排在小說的各個章節之中。讀略薩的小說,就宛若在觀看一個色彩繽紛的萬花筒,初讀時頗有些吃力,但越讀下去,越覺得興味盎然,因為讀者會發現個中章節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有時甚至同時被好幾個懸念緊緊抓住,可是卻又不知道這個「萬花筒」中接下來會幻化出什麼。有趣的是,略薩本人將這種「結構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法稱之為「中國套盒式」的寫法。這就像一個魔術師拿出一隻漂亮的大盒子,你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大盒子而已。結果打開大盒子,裡面原來還裝著一隻小盒子;打開小盒子,裡面還有一隻更小的小盒子;這種大盒套小盒的結構戲法,可以延伸至無限小……讓你目不暇給,卻又不知道魔術師最終會變出什麼。
❺ 推薦一些南美作家的小說
恰似水之於巧克力
作者: 埃斯基韋爾
青年佩德羅闖進了一個原本平靜的沒落家族,他狂熱地愛上了家族中最聰明能乾的小女兒蒂塔,但這個家族有一條規矩,最小的女兒要侍候母親直至老人歸天,此前不得出嫁。萬般無奈之下,佩德羅娶了蒂塔的大姐為妻,為的就是有機會接近蒂塔。蒂塔傷心透頂,但母命難違,她唯有將滿腔的熱情融化在食物中,用無聲的語言傳遞自己的喜怒哀樂。
於是我們看到,在姐姐的婚禮上,夾雜淚水的糕餅讓所有人懷念起失落的愛,歡慶的場面頓時悲鳴一片;玫瑰花瓣鵪鶉引得食客心裡翻江倒海,放縱的慾念油然而生;辣燒火雞則讓每個人都亢奮莫名,不曾有過的歡笑和喜悅溢於言表;還有那治癒沉默症的神奇的牛尾湯、引得眾人情慾大爆發的核桃醬辣椒、因為加入大量的愛而美味無比的巧克力飲料……隨著季節的變化與烹飪內容的更迭,一道道菜餚呈現蒂塔愛欲痴嗔的情緒起伏,由此鋪展開的情節使小說成為絢爛的傳奇。
之後的幾十年,蒂塔經歷了用自己的處女乳汁哺育過的外甥的死亡,經歷了二姐奇異大膽的婚戀,經歷了與母親生死不絕的對抗,經歷了大姐的敵意與內心的愧疚,直到外甥女舉行婚禮那天,才得以沖破一切阻礙與佩德羅結合在一起。可原本年輕的容貌已不復當年,他們的生命之火已經燃盡……
這是一本充滿愛情魔力與慾望能量的完美力作,出版後曾被評家譽為「美食版《百年孤獨》」。作者用女性那柔軟的心和如刀劍般有力的文字,神奇地再現了墨西哥人身上屬於瑪雅文化的玄妙和難以言喻,魅力充盈的故事宛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墨西哥大餐,在撩撥你的情思的同
時又刺激你的食慾。
情愛筆記
作者: 巴爾加斯.略薩(秘魯)
這是一部能夠使讀者耳目一新、拍案
叫絕的長篇小說。
小說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保險公司
經理利戈貝托由於不能容忍美貌絕倫的繼
任妻子盧克菜西婭與其年幼的兒子阿爾豐
索的曖昧關系,盛怒之下將其趕出家門,然
而旋即而至的對於愛妻的朝思暮想則又使
他無時無刻不在進退維谷中忍受著痛苦的
煎熬;與此同時,悔不當初的盧克萊西婭也
希望能有機會來與受到傷害的丈夫破鏡重
圓。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絕頂而又不失天
真情趣的始作俑者阿爾豐索不失時機地穿
針引線,經過一番天衣無縫的精心策劃,終
於使情緣未了的父母捐棄前嫌,恩愛如初。
與以往此類作品不同的是,作者並不
是著力於對一樁家庭緋聞案的大肆渲染,
而是通過故事當中人物在特定環境中性愛
焦渴的微妙心理,縱橫捭闔,匠心獨運地采
用想像和虛幻的手法,從社會、家庭、宗教、
倫理以及文學藝術的角度,對情愛世界的
內涵和本質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討,正如
一位西班牙評論家所指出的,本書「是一部
關於想像性愛快感的不尋常作品,同時又
是關於性愛快感詳盡而不可思議的記錄。」
郵差
譯者: 李紅琴
作者: (智)安東尼奧·斯卡爾梅達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又名: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譯者: 周漢軍
作者: (巴西)保羅·科埃略
本書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愛情故事,藉助戲劇性的故事,將凡間的"真愛"與神靈的"博愛"合二為一,頗具啟迪意味。真正的愛是一種全部付出的行為,本書就是一本關於這種付出之重要性的書。皮拉爾和她的男友是虛構的人物,不過,他們是我們在尋找自己另一半時所遇各種沖突的縮影。
本書作者是當今拉丁美洲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主要描寫了女主人公皮拉爾與其初戀情人自小一起長大,在分別了十一年之後兩人重逢。皮拉爾隨他一起佈道、旅遊,互訴愛慕之情。然而,男友要獨自去承擔宗教義務,皮拉爾十分傷心,在彼德拉河畔邊哭泣、邊寫她那凄婉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在她完稿後,男友終於來到河畔,找到了她。愛的力量使他們又坐在了一起。作品以特定的一周時間內,通過女主人公的自述,與情人的對話和內心的獨自相結合進行創作,手法新穎,語言文字流暢,富有哲理。這部書,這個故事裡的愛只關於一個神奇的時刻,那一時刻,一個"行"或者"不"就可以改變整個人生,而紀伯倫的詩同樣是准確的形容"那雖只是一瞬,卻將人生的醉與醒截然劃分;那是第一道光芒,將心的各個角落都照亮"。皮拉爾在混混沌沌地生活了多年之後,和兒時的男友再度相聚。面對男友突然表達的愛,皮拉爾最終感到的卻是源自自身的重重疑慮和障礙。皮拉爾在彼德拉河畔留下了淚水,她用淚水清洗內心的恐懼,也在逐漸體味一種"全部付出"的愛……在心思澄明的一刻,她頓然了悟:愛原來一直都在--而與其說那是愛,毋寧說那是與愛同生共長的對愛的信仰的選擇--愛即信,信即愛。
作者簡介 ······
保羅・科埃略
出生於1947年的里約熱內盧,是繼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拉丁美洲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而且是世界十大暢銷書作家之一。據目前最新資料統計,他已售出的書多達三千二百萬冊,其作品被譯成五十四種語言,在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堪稱是全球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少年時期便立志成為一個成功的職業作家,卻三次被送入瘋人院。在從事文學創作之前,曾擔任過編劇、劇場導演和記者,為巴西最著名的搖滾樂歌星創作過六十餘首歌詞。後沉迷於研究煉金術,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為媒皮士周遊世界,與一些秘密團體和東方宗教社會有過接觸。
一九七七年,在周遊世界時他參加了一個名叫拉姆的天主教組織,一九八六年,按該組織的要求, 保羅・科埃略沿中世紀三條朝聖路線之一,歷時三個月,徒步行走近六百公里的 路程,從法國南部穿越比利牛斯山脈,抵達西班牙加利西亞地區孔波斯泰爾的聖地亞哥朝聖。他以這次朝聖之旅為素材,於翌年出版《朝聖卜書》,講述了他在此 次行程中的種種體驗以及所受到的種種啟示,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部紀實性作品獲得極大成功,至一九九九年已印行一百十七版次。
憑借《一千零一夜》中一個故事的啟發,保羅・科埃略創作出版了寓言故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著名《煉金術士》)。正是這本書使他風靡全球,發行1800萬冊。上海譯文出版社目前已經出版了三冊保羅・科埃略的作品,它們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韋羅妮卡決定去死》、《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煉金術士
譯者: 孫成敖
作者: 保羅·科埃略
《煉金術士》是巴西當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著名作家保羅·科埃略的代表作。作品描寫了西班牙牧羊少年聖地亞哥,接連兩次做了同一個夢,夢見他可以在埃及金字塔附近找到一批藏著的財寶。男孩為了追尋他的夢,他賣掉羊群,跨海來到非洲,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一路奇遇迭起,歷己艱險。後來,他在一個能把鉛變成金子的煉金術土的指引和幫助下,克服種種困難,最終見到了金字塔、雖沒找到財寶,但卻悟出了藏寶的真正的地方。作品富有強烈的象徵色彩,啟示人們如要實現夢想,則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西方評論家把本書譽作是一部影響讀者心靈一輩子的現代經典。
保羅·科埃略研究煉金術有十一年之久,並一直對其象徵性語言及其實踐經驗進行探索。為撰寫《煉金術士》一書,他甚至去了埃及金字塔和撒哈拉大沙漠,對元精的起源及其主要的密碼進行調查。元精的奧秘在中世紀吸引了許多人的心靈和智力,而且至今仍有人在進行實踐。
玉米人 (1)
[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
胡利亞姨媽與作家 (1)〔秘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朝聖 (1)
(巴西)科埃略
韋羅妮卡決定去死 (1)
(巴西)保羅·科埃略
煉金術士 (1)
保羅·科埃略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1)
(巴西)保羅·科埃略
情愛筆記 (2)
巴爾加斯.略薩(秘魯)
❻ 略薩每周一讀
巴爾加斯·略薩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小說家,多年來也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之一。他的作品不僅在西方,而且在東方都很有影響。我國已經出版了他的全集,甚至有個別中國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其風格的感染。他還善於發表言論,對國際大事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事務,往往要闡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解決的設想;因此有人說他是站在第一線的作家,此話言之有理。
以筆為武器 堅持反獨裁
巴爾加斯·略薩的小說內容廣泛,對現實主義小說的革新產生了影響,在作品結構上有自己的特點,所以現在一般都把他看作是結構現實主義作家。同時他又是60年代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主將之一。
這位世界著名文學家從70年代起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在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未公布前,世人認為他最有可能奪冠,但是,他不會想到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高行健。他不但著有《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酒吧長談》等享譽世界的名著,長篇巨著《小山羊的節日》花去了他3年半的心血。這部作品已在西班牙和整個拉丁美洲公開出版發行。為此,他先後走訪了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厄瓜多、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和他闊別10餘年的祖國秘魯等拉美國家和西班牙,出席了在那裡舉行的《小山羊的節日》的首發式,並藉此揭露了拉丁美洲過去與現在形形色色的獨裁者的嘴臉。
《小山羊的節日》這部長達590頁的小說,再現了多明尼加前獨裁者特魯希略的專治統治,這個被描繪為魔鬼的獨裁者曾對3百多萬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極端殘酷的暴政,在他30多年(1930-1961)的專制統治下,整個國家成了人間地獄。小說的作者通過杜撰的一個婦女的所見所聞,再現了拉美最血腥的獨裁統治。
❼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小說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第一部小說《城市與狗》獲得1962年簡明叢書獎和1963年西班牙文學批評獎。《城市與狗》是略薩的成名作,也是標志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展開的四部里程碑小說之一。
他的第二部小說《綠房子》1965年問世,並獲得西班牙文學批評獎和首屆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1972年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成為第2位得主)。特別是後來又發表了小說《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胡利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公山羊的節日》《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和《壞女孩的惡作劇》等。
❽ 誰看過略薩的小說感覺怎麼樣哇
感覺還行吧。就是有時有點無聊。《城市與狗》是作者根據自己少年時在軍校學習的親身經歷寫成。「城市」指秘魯社會,「狗」指軍校學員。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打架斗毆」、「金錢交易」、「賭博」、「嫖娼」、「上課搗蛋」等丑惡行為,揭示出底層人生存的艱難處境,有相當大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