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小說閱讀
① 五彩瓷的內瓶底部和外瓶底部各有何特點
五彩瓷可以分為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畫出所繪圖案的藍彩部分,罩釉燒成,再在其餘部分各按所需繪彩,復入彩爐二次燒成。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宜德時期的,但很少見,西藏薩迦寺有收藏。嘉靖、萬曆時期五彩器物比較多見,而且出現了大的罐、瓶類,胎骨變厚。與成化彩瓷迎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藍色外,還有釉上紅、綠、黑孔雀藍、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見圖案內容有蓮池鴛鴦、鳳穿花、花卉奇石、嬰戲、雲龍、雲鳳、雲鶴、天馬、道教古祥圖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窯也大量生產五彩瓷器。它們的特點是胎質較粗,釉層較厚,有時有失透現象。常見器型多為碗、盤、瓶、罐,圖案內容比官窯豐富,有神獸、色藻紋、蓮池水族紋、嬰戲、小說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風粗放,生活氣息濃郁。但色彩不如官窯齊全,主要是紅、綠、藍、黃 4種顏色,尤以紅、綠色為多,有些器物還沒有釉下青花。日本仿製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圖案、畫鳳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過細,與明末胎釉,特別是民窯瓷器胎釉顯然有別。
大明宣德時期五彩瓷器
明初的彩瓷繼承了元代燒造釉里紅的技藝,其作品品質與元代較接近,釉汗肥厚,紅色大多灰暗,呈黑紅色。從釉里紅大盤的胎、釉、造型、砂底火石紅斑等都可以看出明初瓷的特徵,盤的紋飾系明代盜盤最典型的紋飾。明宣德青花五彩,為世上罕見,瓶口下側有楷書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整體畫工細膩,形象逼真,形態自然。鬥彩是由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同施一器,組成畫面的。與一般青花五彩不同的是,鬥彩必須先以青花勾勒出紋飾的輪廓線,或先以青花畫出部分紋樣,再在輪廓線內填上色彩;或以彩料補足青花留下的其餘紋樣。這樣,一幅完整的畫面呈現出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爭奇斗艷的局面,因此稱鬥彩。鬥彩是瓷中精品。萬曆時五彩瓷燒造器物較多,色彩鮮艷,享譽海內外,是藏家珍愛的名品,價格不菲在,應在嘉靖五彩之上。萬曆五彩的色彩更加濃厚鮮艷,多用紅彩和青花,紅彩主要是棗皮紅,彩釉層薄而色澤濃重,表面光亮而不透明。萬曆五彩瓷的紋飾往往布滿全器,顯示出富麗堂皇的華貴氣派。
五彩瓷主要特點和構成這些特點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無毒、耐酸、耐鹼、耐磨損,永不褪色。它的這一特點是燒造工藝和顏料性能兩個因素所決定的。釉下五彩的基礎顏料,是用各金屬氧化物或它們的鹽類為著色劑,摻合一定量的硅酸鹽原料所製成。這種顏料不像釉上顏料那樣需要採用含鉛的熔劑來幫助發色和降低焙燒溫度。也不需要用低溫熔劑為結合劑而使彩料固著在製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著在瓷器釉層的下面,是因為在高溫燒成的過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與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著,同時也是釉層覆蓋的作用。這樣不僅不存在鉛毒和其它毒性物對人體的危害,而且由於釉層的保護作用,還能抵抗自然酸鹼的侵蝕,同時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損。只要瓷器聽釉層不受到強力破壞,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鮮艷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種理想的日用瓷器。
第二、畫面平滑光亮、晶瑩潤澤、清雅明快,具有飽滿的水份感;亮晶晶、水靈靈,能給人一種美感享受。這種富於韻味的裝飾效果,除彩飾技巧外,也是釉層的作用。覆蓋在紋飾上的這層釉,通過高溫燒成後,變成了一種玻璃質薄層。由於這個薄層具有瑩潤、光潔、透明的特點,色彩繽紛的畫面就能通過它而顯現出來。所以紋樣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潤澤和光彩。
第三、紋樣五彩繽紛,艷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這個特點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獨特性,也是這種瓷器適應性最為廣泛的主要因素。廣大人民群眾對裝飾的色彩各有所好,隨著不同的客觀要求和造型、紋飾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樸深沉;它可繪制色彩斑斕的紋樣,又能表現各種效果;既瑰麗,又淡雅;淡妝濃抹,無不相宜。作為家庭選用,它能適用群眾的不同愛好;進入高級餐廳、賓館,又能適用各種氣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構成這一特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色料品種繁多,構圖色不拘一格,裝飾方法各不相同,裝飾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種顏料的組成和釉層的覆蓋,則是「艷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正如上述,釉下五彩顏料(尤其是復合色料)的組成,除著色金屬化合物外,還摻有大量的無色氧化物(如石英、長石等),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飽和艷度,經釉層覆蓋和高溫燒成,其色彩就顯得格外調和、雅緻、溫柔。因此即使用紅與綠等量相配,也不會產生強烈的刺激;運用淡彩或多色的裝飾,以容易獲得清雅、富麗、和諧的藝術效果。
② 五彩是指哪五彩
五彩一般指的是紅、黃、綠、藍、紫五種顏色。
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
有時候五彩也稱之為一種瓷器的名稱。為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的新品種。
(2)五彩瓷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五彩瓷器簡介:
五彩瓷在明清兩代得到了發明和發展,其配方經過不斷的創新,並進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後,才出現以紅、黃、綠、藍、黑、紫等為主的彩瓷。
五彩為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的新品種,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明代彩料中無藍彩,需用藍色表現之處,皆以青花代之,稱「青花五彩」,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徵,以嘉靖、萬曆五彩為代表。
嘉靖、萬曆朝五彩施彩特點是:大量採用釉上礬紅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花與釉上多種彩相結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線勾描紋樣輪廓,畫面濃重艷麗。
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負盛名,除常用的紅、綠、黃、褐、紫彩外,還新配製了釉上藍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廣泛應用,使之色彩更為瑰麗多姿、濃艷奪目。
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繪外,還在各色顏色釉器及各種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別開生面,別具一格:由於康熙時新創了粉彩,五彩歷史久遠,故而康熙五彩又稱為「古彩」。粉彩的特點是色彩綿軟柔和,俗稱「軟彩」;五彩的色澤明亮,所以康熙五彩又稱「硬彩」。
雍正時期,粉彩盛行,五彩趨於衰落,所見多為小件器,畫意較精細,不似康熙五彩粗獷豪放。乾隆以後則基本上不見單獨的五彩瓷器,而多與粉彩、琺琅彩等並用。
③ 清代五彩瓷器的特點
康熙五彩瓷器特點
冷鋒Neil
關注
本文由冷鋒編輯整寫,如果不妥或者溝通請聯系本人。
清初,康熙年間在北京皇城設造辦處,歸內務府所管。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鎮造模拉胚做成半成品,而後送入宮廷造辦處由宮廷畫師專填彩描摹再次燒造。由於皇帝的喜愛,很多造辦處所產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參與設計。
由於康熙五彩瓷的名貴,從嘉靖朝開始到民國時期以至今日,一直都是被仿製的對象。對於這種狀況,Neil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些康熙五彩瓷器特點以便進行對比和識別:
...展開
工具原料放大鏡聚光手電筒
康熙五彩瓷器特點分步閱讀
1
/5
1、胎體。康熙五彩瓷的胎體與康熙其他瓷器品種一樣,胎質堅硬細密,瓷化程度較高,且潔白如玉。器物造型端莊穩重,器物無論大小,重量的比例合宜。後仿製的瓷胎無堅硬感,略顯疏鬆,與之相比重量不是過輕就是過重。
2
/5
2、釉面。康熙五彩瓷的釉面純凈細潤,胎與釉結合甚密,光澤自然柔和。後放者釉面渾濁不清,釉面的光澤顯得漂浮,胎與釉的結合不夠緊密。
3
/5
3、彩料。清代初期五彩瓷的彩色用料一般使用明代遺留下來的舊顏料,因此有些色彩仍然帶有明代材料的特點,有堅硬感,側視下的釉面與彩有五光十色的光暈,俗語稱其為「蛤蜊光」,即便是在白釉地的五彩瓷中,環繞在彩色紋飾的周圍,也閃著類似彩虹一樣的光暈,這種光暈是因為年代的久遠而自然形成的。後仿者釉面的彩色帶有新彩的特點,無自然形成的光暈。
4
/5
4、紋飾。康熙五彩瓷的紋飾畫面有濃淡深淺的變化,並有陰陽向背的立體感,筆道自然流暢,剛健有力,繪畫工緻精麗,生動傳神,改變了明代嘉靖、萬曆時只重色彩而不講究造型的粗率畫風。其施彩較明代均勻,勾勒輪廓所用線條以焦墨為料,筆鋒勁挺有力,後用油墨彩料,筆觸圓潤柔和。後仿者紋飾的層次不清,筆道顯得無力、呆板,因為是可以的模仿,往往線條生硬,畫面多是有形無神
④ 什麼是五彩瓷
何謂五彩瓷,據《陶雅》上說:「康熙硬彩,雍正軟彩。」又據《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真正康熙時期的五彩瓷是相當珍貴的,瑰麗多彩,品種繁多,它的最大特徵是:1、胎釉和青花、鬥彩相似;2、色彩主要為紅、黃、藍、綠、紫、黑等,但以紅彩為主;3、其繪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畫人的顏面,不填顏色,用紅色筆加勾;4、多用小開片,裂紋向下而緊合。以上引用。
⑤ 五彩是形容顏色的詞語嗎
五彩不是形容顏色的詞語。
五彩是青、黃、赤、白、黑,泛指各種顏色。
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
在明清兩代得到發明和發展。主色調有赤、黃、綠、藍、黑、紫。
清代五彩瓷器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為貴,透視感較強,繪畫工緻精麗,生動傳神,一掃明代嘉靖、萬曆之重色彩而不細究形貌的粗劣畫風,施彩大部分較明代勻薄。花瓶圖案畫面生動逼真,題材豐富多樣,除一般的花卉、山水之外,大量採用以戲曲、小說為題材的人物故事畫。
⑥ 《國寶》最新txt全集下載
國寶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本站提供的小說《國寶》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國寶最新章節以及文字均由小說閱讀網網友上傳和維護
國寶的作者為:神之意願,閱讀更多神之意願的書籍,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 國寶全文閱讀適用於在PC電腦中閱讀,國寶TXT版下載適用於在掌機、PDA、商務通、手機中閱讀。
誰藏了中國的流失國寶?(轉)
--------------------------------------------------------------------------------
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就繪畫而言,美國收藏最多,僅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餘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就地方誌和古籍而言,美國最多,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
確認後請採納
⑦ 大明五彩瓷是怎麼發展的
明代以後,中國的陶瓷生產悄悄地發生了一個轉變,由生產素瓷為主轉入以生產彩瓷為主。
五彩瓷可以分為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畫出所繪圖案的藍彩部分,罩釉燒成,再在其餘部分各按所需繪彩,復入彩爐二次燒成。釉上加彩也是瓷器的主要裝飾技法之一,是用各種彩料在已經燒好的瓷器釉面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後二次入窯,低溫固化彩料而成。釉上釉下彩通常包括彩繪瓷,彩飾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琺琅彩等,在這些彩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彩瓷和粉彩瓷。
釉上彩繪瓷發端於北齊,成熟的器物始見於唐代長沙窯,宋代磁州窯又將這一工藝技術發揚光大。金元兩朝磁州窯紅綠彩開創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五彩瓷的製作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一直發展到其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故有大明五彩瓷、康熙五彩瓷之說。
五彩即多彩之意,非必定五色,但紅、綠、黃三色必不可缺,色彩艷麗,紋飾繁復,聞名於嘉靖,登峰造極於清康熙年間,五彩瓷中的精品有「大明五彩」和「康熙五彩」兩大類。
大明五彩瓷是景德鎮在青花瓷(青花鬥彩)的基礎上分離出來的,同時還發展了鬥彩瓷、素三彩、紅綠彩瓷、金彩瓷等。裝飾的紋樣、表現的主題、繪制的手段、製作的工具和材料等都空前豐富。由於青花瓷「有美艷與素雅兼收的藝術效果和優良傳統,而且一經燒成,永不褪色,精粗瓷器都能應用,因此,在明代三百年間的瓷器製作中,仍居於主流地位」,形成青花、五彩爭奇斗艷。
青花五彩在明成化年間就已取得了很高的聲譽。青花五彩在構圖方面以圖案花紋滿密取勝,在用彩方面,則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彩青花的藍色為主,尤其突出紅色,顏色濃艷,刻意追求華麗效果。從嘉靖年間開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藝到萬曆年間發展成熟,聲譽日隆。由於大量出口國外,「大明五彩」早巳為世界各國的中國瓷器迷所熟知。
大明五彩常見的器型有瓶、尊、碗、盞、盤、碟、壺、罐、缸、敦、簏盒、鼎爐等,以及各種玩物和文具。其中敦為各式坐敦,景德鎮俗語又稱「涼敦」,是當時講究人家夏天坐的凳子;簏盒則是用瓷做成的各種胭脂盒、粉盒、印泥盒、顏料盒等;鼎爐,原為古代早期的炊具和盛器,後發展為禮器或陳設器,其中的香爐用於焚香;玩物和文具包括圍棋、象棋、屏風、帽筒、筆架、筆筒、硯滴、硯台、筆管、筆洗等。圖案紋飾以龍鳳花草為主並有嬰戲、八仙、百鹿等畫面。從當時流行的器物中,我們可以看到,陶瓷產品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大明五彩的裝飾風格除深受同時期青花瓷的影響外,還因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絲綢生產發展的高峰期,錦緞中常見的團花裝飾、重疊式的錦上添花裝飾、錦上開光裝飾等,亦被工匠們吸收,同樣形成了五彩瓷裝飾的標志性特點之一。
此外,明代版畫造型的嚴謹、排線的講究、點和線的疏密組合、陰陽效果等手法的使用,都被運用在五彩瓷中,五彩瓷又具有了線條剛勁有力、色彩強烈明快的特點。木版年畫中的小說戲曲、話本評傳、史書、地方誌及著名畫家的畫冊、各種畫譜等等,也成了五彩瓷的表現題材。五彩瓷在構圖上出現了整幅畫面,舒展而意境深遠。
康熙時期,五彩較明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康熙五彩瓷的一個重大突破是表現色彩的更加豐富,釉上藍彩代替了嘉萬五彩中的青花並發明了黑彩等,不再用青花代替藍色。五彩器由在青花器上彩繪,改為直接在白瓷釉上彩繪,其藍彩燒成的色調,濃艷程度超過了青花。而此時的黑彩有黑漆的光澤,襯托在五彩的畫面中,更加強了繪畫的效果。結合這種工藝,陶工們以當時的木刻版畫和年畫、各種插圖、綉像、畫譜等為藍本,創五彩琵琶尊作出了令人贊嘆的康熙五彩瓷。
《飲流齋說瓷》認為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康熙五彩不但官窯器工細。民窯器也不遜色。《陶雅》說:「康熙彩畫手精妙,宮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餘龍鳳番蓮之屬,規矩准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散於恣肆。」(「客貨」即出賣的民窯器)康熙五彩常用彩料有紅、黃、綠、藍、黑、紫等,各色均有時代特徵。紅彩,色調鮮亮紅潤,並閃現出五光十色的光暈,這種紅彩,有別於明代的棗紅色。黃彩,為深淺不一的蜜蠟黃。紫彩,多見葡萄紫,也見茄皮色者。綠彩,有墨綠、黑綠、苦綠、瓜綠、大綠、水綠等多種色調,其特點是色濃泛黑,有別明代綠中閃黃現象。黑彩,漆黑光亮,濃重沉著,多用於勾勒輪廓和點染局部,為新創色調。藍彩,艷麗醒目,多繪山石,使陡壁生輝,代替明代的青花色調。總之,康熙五彩斗改明代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風格而改由白瓷為地直接為五彩為主的五彩風格並創造了多種品種。康熙五彩見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紅地五彩、藍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藍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器類十分豐富。
康熙時期,民窯瓷的大件產品較多,尤其是琢器,如尊、觚、魚缸等,尺寸之大勝於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碩大的體積喚起了一種力量上的美感。陽剛的造型與明朗艷麗的五彩裝飾融為一體,恰恰反映著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享年最長的康熙王朝上升、張揚的時代精神。
清代的五彩瓷,不僅在工藝手段、成型方法、繪畫手法上有所創新,同時在表現的題材上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康熙皇帝尊崇儒家,強調以德治國,以禮化民,這與中國的傳統思想一脈相承。所謂「成教化,助人倫」的藝術功用在這一時期的瓷器上表現得較為明確,如表現忠君思想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岳飛傳》、《昭君出塞》等戰爭故事場面,即民間所說的「刀馬人」,常以大幅圖畫出現在五彩瓷的裝飾上,氣勢恢宏、動作精彩誇張,不僅在國內受到人們的喜愛,也備受當時西洋畫家的青睞。另一類則是反映文人學士生活和愛好的畫面,如「羲之愛鵝」、「東坡愛硯」,「淵明愛菊」、「茂叔愛蓮」、「竹林七賢」、「歲寒三友」、「秋聲賦圖」、「米芾拜石」等。再就是象徵多子多孫的「榴開百子」的石榴圖案;象徵多子、多福、多壽的由石榴、佛手、桃子組成的圖案;還有「望子成龍」、「麒麟送子」、「子孫滿堂」等祈福的吉祥圖案。而官窯人物以勸勉農桑、獎勵耕織的「耕織圖」為最佳。
康熙三十年(1691)後,由於廣開科舉,弘揚漢文化,瓷器上開始大量地書寫詩文詞賦,一些「狀元過街」、「獨占鰲頭」、「東坡題詩」之類的題字畫面,書法工整、布局嚴謹。這類以文字為主題的陶瓷後來被視做清代陶瓷裝飾的一個典型特點。
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產生於宣德時期,但很少見,西藏薩迦寺有收藏。嘉靖、萬曆時期五彩器物比較多見,而且出現了大的罐、瓶類,胎骨變厚。與成化彩瓷迥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藍色外,還有釉上紅、綠、黑、孔雀藍、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見圖案內容有蓮池鴛鴦、鳳穿花、花卉奇石、嬰戲、雲龍、雲鳳、雲鶴、天馬、道教吉祥圖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窯也大量生產五彩瓷器。它們的特點是胎質較粗,釉層較厚,有時有失透現象。常見器型多為碗、盤、瓶、罐,圖案內容比官窯豐富,有神獸、色藻紋、蓮池水族紋、嬰戲、小說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風粗放,生活氣息濃郁。但色彩不如官窯齊全,主要是紅、綠、藍、黃四種顏色,尤以紅、綠色為多,有些器物還沒有釉下青花。日本仿製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圖案、畫風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過細,與明末胎釉,特別是民窯瓷器胎釉顯然有別。
五彩瓷,以其清新明快、富麗典準的特點,備受收藏界的青睞。
⑧ 明代瓷器中的五彩是釉下彩還是有釉上彩
明五彩起源於金代的紅綠彩,又名宋加彩,就是彩加於釉上的意思。一直到晚清,五彩都是這種畫法:在燒好的高溫白釉胎上作畫,然後低溫烤制,屬於釉上彩。
明代五彩分為青花五彩,五彩,鬥彩(五彩斗青花),其中五彩是先在白釉上繪制五彩然後入窯低溫燒制,使五彩固定於釉上,固為釉上彩。另外青花五彩和鬥彩是先畫青花之後上一層釉入窯高溫燒制,再取出畫五彩二次入窯低溫燒制使五彩附於釉上,固青花為釉下彩而五彩為釉上彩。
另外,鬥彩在明代也稱之為五彩,只是到了清代為了強調它的獨特工藝命名為鬥彩,或曰逗彩及豆彩。
總結如下:
瓷器釉上彩的一種。所謂釉上彩瓷,就是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溫度烘烤而成的一種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種顏色的彩——而五彩瓷並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種顏色。
多於或少於五種彩的陶瓷,在習慣上也同樣稱之為五彩瓷。五彩瓷在明清兩代得到了發明和發展,其配方經過不斷的創新,並進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後,才出現以紅、黃、綠、藍、黑、紫等為主的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