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精神層次外國小說推薦

精神層次外國小說推薦

發布時間: 2021-07-14 06:36:02

㈠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是哪十本

依次為《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童年》、《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利斯朵夫》、《飄》。

1、《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2、《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3、《童年》

《童年》是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

該作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4、《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影作品。

5、《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1849至1850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

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從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以「我」的出生為源。

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

其間夾雜各色人物與機緣。語言詼諧風趣,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6、《紅與黑》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

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

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7、《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8、《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9、《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

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紀的一部「長河小說」,它反映了世紀之交風雲變幻的時代特徵和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現象,它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與人格魅力。其中對自由生命的嚮往,對理想真理的追求及對西方精神的整體反思是其主要內容。

羅蘭因此書獲得了1913年度的法蘭西院士文學獎和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10、《飄》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

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嘉麗與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飄》於1936年6月30日問世,打破了當時的所有出版紀錄。前六月它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

它標價3美元,卻被炒到了60美元,而當時美國一處不錯的旅館,月租金也不過30美元。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績,使它在1937年榮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

《飄》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組合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個重大亮點,以戰爭背景,鮮活的彰顯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更從斯嘉麗一家展現作者對於黑人平等的看法。

性格組合展現了一個圓形的人物,通過圓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說歷史環境的多個方面,從而詳盡地記錄下了一段動盪的歷史,一段硝煙的時刻,以及在這種時刻不同人的成長。

通過不同的性格發展,揭示了環境對於人的甚遠影響,這種性格組合的描述方法也對後世小說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僅因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絕無僅有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便是這樣一位獨一無二的作家。

《飄》1936年問世後引起轟動,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後,米切爾更名揚四海。面對榮譽,米切爾謙虛地表示,《飄》的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她自己也不過是位業余寫作愛好者。

她婉拒了各種邀請,一直與丈夫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此書自1936年首次出版後,在世界上被翻譯成29種文字,總共銷售了近3000萬冊。1937年,小說獲得普利策獎。

根據此書拍成的電影《亂世佳人》於1939年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舉行首映,引起轟動,並迅速風靡全球。而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員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更是因此而留在了許多影迷的心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十大名著

推薦幾本好看的文學書籍

1、《追尋生命的意義》 作者: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是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本書第一部分敘述了弗蘭克爾的集中營經歷,第二部分闡述了他的「意義療法」。本書不僅適合於心理學愛好者,也適合面臨挑戰希望尋找生活意義的人們。 2、《拖延心理學》
作者: [美]簡·博克/ [美]萊諾拉·袁

你想要向拖延的惡習開刀嗎?這兩位加利福尼亞心理學家在她們治療拖延者的實踐中精準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減輕拖延,更好地享受生活。 3、《夢的解析》 作者: [奧地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被譽為精神分析的第一名著。它通過對夢境的科學探索和解釋,找破了幾千年來人類對夢的無知、迷信和秘感,同時揭示了左右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潛意識的奧秘。不管你是否對心理學感興趣,這本書都會帶給你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一個新的視角。 4、《寬容》 作者: [美]房龍

在寬容與不寬容之間,宗教以血腥和仁慈維護著它幾千年的統治,更迭變幻、不滯不流。從眾神的黃昏到好奇的人,從宗教裁判所到新天堂,從耶穌基督到布魯諾……歷史席捲一切,也記憶一切。而在這一切之後,始終不離其左右,是利益抑或是人性?這是一部宗教的歷史,一部寬容與不寬容的歷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與進步的歷史。文圖之間,《寬容》生動地再現了這一歷史。 5、《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美]莫提默·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

你會閱讀嗎?莫提默·艾德勒告訴你,閱讀並非那麼簡單。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本書介紹了閱讀的三個層次,對每個層次都進行了細致的指導,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讀書用手冊。

㈢ 選擇你最喜歡的外國文學經典作品,從人物,藝術及其他方面展開分析論述

九、司湯達:《紅與黑》
內容梗概
故事發生在法國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維立葉爾小城。主人公於連是鋸木工場主的兒子,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為恥,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崙,渴望像在大革命時期那樣從軍立功。可是他生不逢時,於是就轉而希望得到教會的職務,那是王政復辟時代唯一留給平民的晉升之途。
於連在市長德•瑞那家中擔任家庭教師時,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舉止令德•瑞那夫人對他傾心。於連則出於對市長的報復和對上流社會的挑戰,主動向她表示愛情。一封匿名信使私情敗露,於連被迫離開,轉入貝尚松神學院。
神學院里,於連漸漸看穿了那裡的爾虞我詐和教派紛爭,失去了對教職的熱情,墮入深深的憂郁里。後經彼拉神父推薦,他來到巴黎,成了木爾侯爵的秘書。
於連善於審時度勢的才幹深得侯爵賞識,被視為心腹。這時的於連隱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開始活躍於社交界,並且逐漸地和侯爵的女兒瑪特兒接近。瑪特兒被於連所吸引。侯爵見二人木已成舟,無奈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就在於連躊躇滿志、個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實現之時,一封揭發於連劣跡的信由德•瑞那夫人處到了侯爵手中。剎那間,於連夢想已久的榮華富貴煙消雲散。怒氣沖天的於連拿著手槍跑到維立葉爾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禮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連開了兩槍,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獄之後的於連,從對短暫一生的反省和對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徹悟中,獲得了清醒的認識和心靈的解放。瑪特兒卻因此更狂熱地愛他,為營救他而四處奔走。於連和傷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兩人彼此寬恕了對方,陶醉在真正的愛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於連控訴統治階級通過懲罰他來懲罰所有出身貧寒但敢於躋身上流社會的年輕人。最後,於連從容地走上了斷頭台,瑪特兒抱著他的頭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後也心碎而逝。

研究綜述
1929年,在中國出現了《紅與黑》的第一個中譯本(馬宗融譯)。此後,重譯、復譯現象很多,名家名譯包括黎烈文、趙瑞蕻、羅玉君、郝運、郭宏安、羅新璋、許淵沖和聞家駟等譯本。在1980年代中葉,還曾引發了關於《紅與黑》漢譯的熱烈討論。
對於司湯達及《紅與黑》的研究相比譯介更早,1922年李璜所著的《法國文學史——自十八世紀至今日》就對它有所介紹。盡管大多隻是引入朗松和丹納的視角,但仍向中國的讀者展現了司湯達在細節描寫與心理描寫方面傑出的現實主義成就及其作品的浪漫主義特質,並通過與其他經典作家的簡單對比,彰顯出其細膩熱情的寫實風格。
1949年後,中國的司湯達研究迎來了第一個高潮。隨著電影《紅與黑》的上映,一場持續近20年關於《紅與黑》的討論在全國展開。由於受到當時蘇聯的社會政治的和階級分析的方法的影響,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社會揭露的意義較其藝術價值更受肯定。而作為討論的中心,主人公於連則因其個人主義世界觀而受到了非歷史主義的道德化批評的猛烈抨擊,這也累及了司湯達。20世紀80—90年代是中國司湯達研究的第二個高潮,在研究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發展。
一、 於連形象研究
於連性格研究。劉念茲和王建琦在《對於連•索黑爾的再認識》中強調了於連性格中的主要方面是「強烈的自尊心和對上層社會的蔑視、仇恨和反抗」,而不是以往備受批判的所謂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野心。蔣承勇在分析於連的生活原型的基礎上,並在「原型即形象性格的深層構架」的觀念影響下,從文藝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了司湯達在於連這個人物身上「形成了以平民意識、自我觀念、反抗精神為基本內容的『心理原型』。」許光華則在《司湯達比較研究》中指出,對於於連的認識應該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從高度抽象與概括意義上看,他應該是一個弱小者,反抗強暴者,被奴役受欺凌者對奴役者和欺凌者進行「智斗」(不是「武力」)而努力獲勝者形象;而從具體時代階級內容來看,他又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力量的崛起和抗爭,他的形象是隨著市民意識的萌發、發展而逐漸形成和成長起來的,他又必須通過種種計謀,包括發揮智慧和施展陰謀、卑劣的手段同貴族和資產階級進行周旋。」蔣承勇還在《於連性格系統的審美透視》中,從系統論的角度由於連的性格中歸納出的若干獨立個的和若干組對立的基本性格元素,在相互之間構築起有層次的聯系,從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性格系統。這種認識方式使得對於於連性格的認識由簡單、機械真正地走向多元、全面。
於連和其他人物形象的比較研究。比較的范圍很廣,從哈姆萊特到拉摩的侄兒和於連的關系,到於連與拉斯蒂涅、呂西安共同的悲劇,再到德•瑞那夫人、安娜和蘩漪各自愛情悲劇的原因。其中求同傾向明顯。當然,也有不少研究者著重在戀愛觀、個人氣質、各自意圖、形成條件和社會影響等多方面比較並指出了於連與杜洛阿的個人主義野心的不同點;在張華的《互窺中生輝、映襯中臻善——於連和高加林比較談》中,比較而言更受關注的則是超越愛情的愛情體驗和對自卑情緒的不同超越方式等差異。
羅貽榮的《於連及其評價的文化批判》還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對50年代以來中國對於連形象的批判作了反省:「今天中國人對於連的口誅筆伐,也不過是中國傳統文化深層結構的外觀。」
二、《紅與黑》的主題研究
關於愛情主題。在傳統的文學批評中,由於受到司湯達「小說是沿路走過去的鏡子」之說的影響,加之對於現實主義文學要求 「按生活本來的樣子去描寫生活」的機械理解,更多人強調的是《紅與黑》的政治傾向與文獻價值,認為司湯達「首先想要表現的是社會歷史的內容,而不是兩性關系的內容」,只將愛情作為人物之間立場、觀念之爭的表現。吳洪森的《形象的愛情心理學——談〈紅與黑〉》則從「文學是人學」出發,對「腦袋裡的愛情」和「心坎里的愛情」及其中的深層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和生活理想等因素作了深入的剖析,從而開啟了人們對於愛情作為獨立主題的關注。李迎豐的《〈紅與黑〉:一個隱喻》將「到底如何看待於連的愛情追求?」作為理解《紅與黑》的關鍵之一。它從「愛情關系的社會本質應當是一種政治關系」這種女性閱讀的視角出發,來考察司湯達在政治背景下描寫愛情關系的作法,發現了在作為構成《紅與黑》基本情節的愛情故事背面,由政治事件聯綴而成的結構網路。「小說文本通過『責任』、『權力』這類的語言,使政治與愛情相互指涉」,兩者具有了「同構性」,從而兩相貫通。
關於激情主題。姜書良的《激情:司湯達小說人物性格論》從對於連性格的分析中發現,激情的主要形式:愛情,激情的本質內涵:時代政治,激情的結構解析:多元、多層次的心理動力組合。從人物所具有的激情,游嘉勝在《三重對立抗衡及其審美比較——於連形象的沖突機制探析》中指出:「他不僅在同社會對抗,而且在同命運抗爭,同自我斗爭」。這種激情反抗的本質目的,就是要祛除司湯達所厭惡的那種社會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集體虛榮心。胡日佳在他的審美敘事模式研究,更從司湯達「激情與風俗相結合的描寫原則」中,在《紅與黑》中建立了性格與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
由對「紅」「黑」對抗的具體闡釋出發,對主題的闡釋也呈現沖突式。如柳鳴九在《〈紅與黑〉和兩種價值標准》中認為,《紅與黑》寫出了於連這一個典型人物及其遭遇和命運,提出了在一定歷史階段都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個人的發展與社會制度、社會環境的關系。如羅新璋所說,「這個悲劇,是於連個人的悲劇,也是所有傑出人物不用於世的悲劇。」 毛佑民在《論於連的反抗性》中將之表述為「一個不幸的人在和整個社會作戰的一生」,蔣承勇則將《紅與黑》的主題構築為為多維沖突的網狀結構的觀點。與此相對的,張英倫則認為《紅與黑》必然有一個超越這些對立沖突超越、「一八三〇年紀事」的主題存在,那就是人怎樣才能夠幸福。
三、《紅與黑》與司湯達
司湯達與其人物的關系。在《主體意識的滲透與人物形象的創造》中,蔣承勇運用弗萊原型批評的方法,將司湯達的小說人物作為某些特定原型「反映的變形」。而且,「從作者的角度看,上述的原型實際上是司湯達本人深層意識中潛在的心理模式的外化」。這其實也是對司湯達的內傾性風格和內向型審美心理機制在人物形象系列共同特徵上反映的確認。另一方面,柳鳴九在司湯達的某些人物身上發現的「性格的斷裂」現象,運用敘事學方法的文本分析也指出了對作者、敘述者和人物在小說中各自不同的主體地位。余華在《內心之死——關於心理描寫之二》中認為,司湯達的敘述似乎總是被敘述中某個人物的內心所籠罩,而且籠罩了敘述中的全部篇幅,然而其敘述的方式恰恰不是心理描寫。這也就是所謂的人物性格的「自己運動」,它被許多研究者認為是司湯達對於現代小說的偉大啟示。
創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申家仁在《〈紅與黑〉:富有啟示的成功》中最先運用了文藝心理學,從創作的心理過程中主客體互動的角度闡釋《紅與黑》。在趙隆勷的《司湯達和〈紅與黑〉》一書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對司湯達的心路歷程與其作品的對應關系的研究中,韓中一在對司湯達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體分析中,都發現了其寫作的內傾性與精神分析意識,認為司湯達是一個專心致志於把自己的經歷和苦樂都注入其所創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瓦萊里曾說:「關於司湯達的話,說不盡道不完。」關於《紅與黑》話,同樣也說不盡道不完。這是這部作品豐厚的思想和藝術內涵使然。

參考材料
1、吳洪森:《形象的愛情心理學——談〈紅與黑〉》,《上海文學》1983年第5期。
2、郭珊寶:《心理小說中的「力學」研究——司湯達的〈紅與黑〉小析》,《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
3、錢林森《西方的「鏡子」與東方的「映像」——斯丹達爾在中國》,《文藝研究》,1991年第2期。
4、張英倫《譯本序》,《紅與黑》,郝運譯,上海譯文2001年版
5、《誰是「少數幸福的人」》,《同剖詩心》,郭宏安著,中央編譯1996年版。
6、《〈紅與黑〉和兩種價值標准》,《採石集》,柳鳴九著,外國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㈣ 推薦一些外國現代愛情小說!!!拜託了!!!!!!!!

1. 緣分的天空(又名「西雅圖不眠夜」) (1993)
主演:湯姆 漢克斯和美琪 萊恩
「這部電影使我們更加相信愛情的魔力,可能我們確實都有各自不同的命運,而相愛的人生命的軌跡是會交匯在一起的。」

2. 泰坦尼克號 (1997)
主演:萊昂那多 迪卡葡里奧和凱特 溫斯莉
「每個人都夢想有那種完美的愛,體會那一閃即逝的火花。而電影中那對上了年紀的夫婦一起躺在床上,彼此握著對方的手,平靜地等待死亡的情景,簡直讓我感動得要死。」

3. 亂世佳人(1939)
主演:克拉克 蓋博和費雯麗
「每個女人都想成為郝思嘉,周圍總是有一大群男人環繞著,而克拉克 蓋博則是每個女人的夢中情人。」

4. 卡薩布蘭卡 (1942)
主演: 亨佛萊 鮑嘉和英格麗 褒蔓
「整部電影的悲劇色彩,極度的戲劇性,英格麗 褒蔓哀傷的眼睛和無可挑剔的臉龐,簡直讓人心碎。」

5. 風月俏佳人 (1990)
主演:理察德 基爾和朱麗亞 羅撥姿
「每個人都是一顆未經雕琢的濮玉,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找到合適的人來雕琢我們,使我們變成真正的閃閃發光的鑽石。這部電影給了我們找到心目中理想對象的希望。」

6. 當哈里遇上了莎莉 (1989)
主演:比爾 克里斯多爾和美琪 萊恩
「這部電影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在新年之夜,當眾人都沉浸在慶祝新年的氣氛中,比爾 克里斯多爾向美琪 萊恩的住所跑去。他講的話更是精彩:『當你終於知道自己已經愛上某人時,你就一分鍾也不想再過沒有她的日子了。』」
7. 人鬼情未了 (1990)
主演:帕特里克 斯維茲和黛咪 摩爾
「真正的愛永遠都不會消逝。」

8. 此情可待成追憶 (1957)
主演:加里 格蘭特和黛伯拉 科爾
「每次看到加里 格蘭特知道了黛伯拉 科爾為什麼沒到帝國大廈樓頂和他見面的原因時,我就止不住自己的淚水,實在是太感人了!」

9. 羅密歐與朱麗葉 (1968, 1996)
主演:萊昂那多 懷汀和奧麗維亞 胡賽 (1968 年版本); 萊昂那多 迪卡葡里奧和克萊爾 丹尼絲 (1996 年版本)
「這部電影簡直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即使你一開始就知道結尾了也沒有關系。」

10. 天使之城 (1998)
主演:尼古拉斯 凱奇和美琪 萊恩
「有人會為愛情而放棄永生的機會,太令人感動了。」

11. 網上情緣 (1998)
主演:湯姆 漢克斯和美琪 萊恩
「這就是今天許多人的相識方式,我們自己也可能在網上碰到一個人,而在生活中我們從沒見過。美琪 萊恩和湯姆 漢克斯簡直是絕配。」

㈤ 外國文學有什麼特點

外國文學就像外國的人性格一樣,屬於外放型,而中國的人性格斂所以文學容也是含蓄的。就像外國的十字架,而中國是太極圖,他們期求的是去征服自然,以人為本,以己為本,而中國是要去讓自然和人合二為一、天人合一。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

(5)精神層次外國小說推薦擴展閱讀: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即精神價值。

關於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精神價值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的接受鑒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

㈥ 推薦中外文學家及作品,急!!!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說:「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作者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巨制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傢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若不是有為如此頑強的法布爾,我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讀不到一部《昆蟲記》了。
說我們幸運,還有更深的道理。法布爾之所以頑強,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如果他放棄了,喪失了自己那種精神,這世界同樣不會出現一部《昆蟲記》。
《昆蟲記》中對昆蟲的細節描寫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爾超人的觀察力,如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相:「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擺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這段乞討的描寫真是惟妙惟肖。
更令人贊嘆的是,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如在金屬籠子里,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致入微,令人贊嘆。試問一下,那個人沒看到過蒼蠅倒掛的姿勢,但又有誰去注意它呢?但法布爾在《昆蟲記》中對上千種昆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也正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
然而,法布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爾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余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盡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辟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裡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貫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嫉心裡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爾的偏見。法布爾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後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然而,發布而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一枚枚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極了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他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沒有抓住一生中出現的許多機遇去巧取功利,過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卻安於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這張「板凳上」。
法布爾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只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為何吃苦的問題,他已經用自己的九十二個春秋做出了回答:迎著「偏見」,伴著「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爾的精神」。

㈦ 推薦現代外國愛情小說

不知道你具體喜歡什麼類型的~先推薦幾本我感覺不錯的吧 ★☆★國內☆★☆ 《北京人在紐約》作者:曹桂林(令人回味無窮的作品) 如果你愛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 因為那裡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就把他送到紐約, 因為那裡是地獄....... 《白鹿原》作者:陳忠實 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預示著不祥。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話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栗。 《穆斯林的葬禮》作者:霍達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回腸盪氣,余韻繞梁。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問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塵埃落定》作者:阿來 《塵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來的小說,該小說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壩地區,當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統治著,麥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塵埃落定》講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這當然是一個很民族化的題材。因為作家的族別,他的生活經歷,這個看似獨特的題材的選擇其實是一種必然,但小說並不囿不於民族題材,小說中涉及到的權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殺、愛情等話題都具有現代意義。這使《塵埃落定》在題材上不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義。《塵埃落定》寫的是歷史,但歷史也是一種現實,而這種現實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它的面貌會更加文闊,更加深遠。同一種空間,也就是具有演繹多種故事的可能。關於這段歷史,阿來說「史是寫出了它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是我對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明朝那些事》作者:當年明月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歷史是千百萬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力。《明朝那些事兒》的確是別開生面的,是一種創造。我熱情地支持這種探索和創造!期待他把這三百年寫完。——毛佩琦(央視百家講壇主講) 《奮斗》作者:石康 一個奮發有為的年輕人。 他有兩個父親,於是他發現兩條生活道路。 他有兩個戀人,於是他擁有兩種情感。 他有一種理想,卻導致另一種現實。 他有一種最可貴的精神,那就是不停地奮斗。 年輕俊朗的陸濤有才華、有激情。自建築學院畢業後,他一直希望能夠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繼父陸亞迅卻經常提醒他要更多地腳踏實地。陸濤的親生父親徐志森攜巨款來到北京發展房地產業,陸濤赫然發現自己有了兩條不同的生活道路…… 和陸濤一同畢業的還有他的幾個「死黨」:向南、華子、米萊、夏琳、楊曉芸等人。幾個年輕人在畢業後的幾年時間里,通過事業了解到人及社會的互動關系,通過愛情體味著夢想與現實,責任和友誼的真諦。他們經歷著生活和愛情的波瀾,有時迷茫有時苦痛,但他們努力地奮斗,並將最真摯的笑臉留在了青春的歲月中。 關於人的奮斗,關於人生理想的追求,關於現代情感的深層次發掘,一部叩問現實的青春勵志小說。 海岩全集: 《舞者》(註:冰+火卷)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死於青春》 《便衣警察》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 《永不瞑目》 《玉觀音》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河流如血》 《陽光像花一樣綻放》 《五星飯店》 《平淡生活》 《一米陽光》 《深牢大獄》 ★☆★國外★☆★ 《消失的地平線》作者:[英]希爾頓 作者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融入書中的人物中。反映當時人們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這部小說驚險、刺激、離奇、富於戲劇性。更難得的是,閱讀這部小說將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 《追風箏的人》作者:(美)卡勒德·胡賽尼 12歲的阿富汗富家爺阿米爾與人哈桑情同足。然而,在一場風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當對哈桑的背叛。阿米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這是一部語言純凈,但真摯感人的小說,帶給了美國出版界自《可愛的骨頭》以來從來有過的驚喜。它出人意料地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長居一年有餘,也是去年全美第三大暢銷小說。 《天藍色的彼岸》作者(英)艾歷克斯·希爾 小男孩哈利因車禍去了另一個世界。在那裡它他加入了等待去天藍色彼岸的隊伍。但他還掛念著爸爸,媽媽,姐姐和同學們,卻又不知如何傳達他的心聲,直到他碰到一個叫阿瑟的幽靈。阿瑟帶著哈里偷偷溜回人間,來向親人和朋友告別,向他們表示歉意和深深的愛…… 這是一本最適合在我們這個年代看的書,單純,清新,溫暖的文字,教會人們學會關愛,珍惜生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呈送各人們最真切的感動和最偉大的愛。在不可抵擋中的人性光輝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可愛的骨頭》作者:(美)艾麗斯·西伯德 此書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連續在榜七十餘周。兩年來暢銷不衰。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推薦書。並獲「美國年度最佳小說」獎,入選「英國年度好書大獎」。在法國《讀書》雜志評出的「2003年二十本量佳圖書」中名列第二。目前讀書以英、法、曰、中等多種版本風靡各國,銷量已突破五百萬冊。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遭一名連環殺人的歹徒奸殺並碎屍,這樣一樁案件如果見諸美國媒體,或許已然引不起聳人聽聞的效果。若是以之為素材敷衍成一部小說,可能會是一個以情節取勝的警探偵破故事。但女作家艾麗斯·西伯德卻獨辟蹊徑,傾注了誠摯的深情,抒發出一曲催人淚下的親情之歌。作者艾麗斯·西伯德採用大膽的敘事技巧,將一樁人間悲劇化作懸疑卻又風趣溫馨的故事。是一本充滿同情理解的心靈療愈小說。本書以和人間一樣真實的天堂為場景,以濃濃深情與機智探索家庭之愛、羞澀而忐忑不安的青春期、以及在人生旅程留下深刻印記的愛情與失落。 《諾貝爾的囚徒》作者:[美]卡爾-傑拉西 一部西方的《圍城》刻畫中外皆然的學界潛規則。第一部透視學界內幕的全球暢銷小說脫去教授們的「臟外套」!在美國先後重印十三次,暢銷不衰,卡爾·傑拉西《泰晤士報》「千年最有影響力的三十大人物」之一。諾貝爾獎得主霍夫曼親筆為中文版作序,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多名院士聯合推薦。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作者:奧德麗.尼芬格(全球銷售超過5,000,000冊) 相遇那年,她六歲,他三十六歲;結婚那年,她二十三歲,他三十一歲;離別後再度重逢時,她八十二歲,他四十三歲…… 如果生命是一場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的更加迂迴,患有慢性時間錯位症的他,會不知不覺地游離在時間之間。他以為他在二十八歲時是第一次遇到二十歲的克萊爾,而克萊爾卻說:「我從小就認識你了」;和克萊爾結婚多年後,亨利又突然發現自己回到了童年,而這次遇見的卻是六歲的克萊爾。 因為那些不由自主地消失,亨利會親眼目睹幼小的自己一遍遍遭遇那些過往,而他卻只能旁觀、重復品味那些快樂、悲傷和痛苦。可是在時間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萊爾呢?她被丈夫遠遠拋在了後面,焦急地渴望著愛人能早一天回到身邊。克萊爾雖然擁有時間,卻只能通過捉摸亨利,來觸摸時間。 是什麼過濾著這一對戀人炙熱的愛意,又是什麼推動他們在復雜交錯中的命運中勇敢地探索,終於讓時間在愛面前也變得微不足道了? 這是一曲高昂的愛的頌歌,是一程常人不可思議的浪漫之旅。這像是一本科幻小說,卻洋溢著濃濃的詩意。這像是一本愛情小說,卻飽含了信念與時空的哲理。 《一隻狗如何說出女主人的死因:巴別塔之犬》作者:[美]卡羅琳·帕 故事開篇便將讀者引入一個神秘離奇的氛圍中,一個女人從蘋果樹上墜地身亡,是意外還是自殺?無人知曉,唯一的目擊者,就是她的愛犬「羅麗」。女人的丈夫是一位語言學家,因為思念妻子卻無從得知她真正的死因,竟異想天開地打算教愛犬「羅麗」說話,讓它道出事情的真相。也就在教「羅麗」說話的期間,語言學家逐漸開啟了和妻子之間的記憶之盒…… 《伊甸園的鸚鵡》作者:[美]帕克絲特 本書為卡羅琳的最新小說,展現了比《巴別塔之犬》更宏大、更新鮮的視野,將更加刺激緊張的情節鋪展開來。一個真人實況直播的電視競賽節目中,關系緊張的母女、過氣的男女童星、原為同性戀的夫妻……七對組合各懷心事,紛紛上場,只為成為最後的冠軍,以獲得100萬美元獎勵。面對巨額獎金,他們能否在攝像機鏡頭前守住秘密?能否避開出賣丑聞、昧著良心說謊的陷阱?能否抵擋節目製作組刻意安排的誘惑?能否順利走過人生險境,抵達心靈的伊甸園?只有一路同行的鸚鵡,始終靜觀一切。

㈧ 外國文學名著

1、《安娜卡列寧娜》

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熱點內容
風弄完結的小說 發布:2025-09-22 22:05:59 瀏覽:908
好看的偽叔侄小說 發布:2025-09-22 22:04:31 瀏覽:706
慕千菡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22 21:55:41 瀏覽:54
高三勵志小說言情 發布:2025-09-22 21:31:41 瀏覽:832
等待光碟小說閱讀 發布:2025-09-22 21:31:39 瀏覽:837
好看的手機小說閱讀app排行榜2015年 發布:2025-09-22 21:19:03 瀏覽:442
畫吟千秋淺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22 21:11:21 瀏覽:383
華語言情小說2015 發布:2025-09-22 21:05:20 瀏覽:111
言情經典小說微盤 發布:2025-09-22 20:36:26 瀏覽:825
言情小說投稿短篇 發布:2025-09-22 20:26:41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