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春盡江南格非
⑴ 中年的「家欲」危機 ——格非【春盡江南】
[中年的「家欲」危機 ——格非【春盡江南】]中年的「家欲」危機 ——格非【春盡江南】【東方早報·上海書評,中年的「家欲」危機 ——格非【春盡江南】。看【春盡江南】的時光是美好的,寫這篇的時候也是美好的。】 【《春盡江南》,格非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376頁,35.00元】 中年男人,人生到了似乎可以停住腳步觀望周圍美好的年紀,這樣的年紀當然也是屢嘗人間新鮮和盛開的年紀。但沒人規定「是該如此」,所謂理所應當自然不合乎情理,一個男人到了中年就可以「仗勢欺人」,在成為一個既得利益者之後還要在人間流露些許猥瑣和齷齪,這當然是還沒有成為中年男人的那些男人所不允許的。有人說中年男人不存在什麼危機,身體能搞、物質基礎牢靠,正是所謂的人生美好季節,但從「我手寫我心」的角度來說,格非、張旻、蘇童等一批作家到了中年時期,他們寫到中年男人的種種不安、聒噪都在情理之中,而往往能夠打動作家的故事又是卑微的、凄苦的,甚至凌亂的,那自然就是所謂的「危機」。 格非的《春盡江南》正是這種在作家本人人到中年之後的長篇作品,事關當代,但又並非處處觸碰所謂的社會危機,他更關注的是「人」內心的危機。當人之身體在機能尚且完整運轉、內心世界無比巨大之時,他的注意力也自然更多地集中在精神感受上。包括我們對物質的迷戀、對名牌和奢侈品的專注,都可以放在身體的另外一個角度上——精神——去理解,它們呈現出來的都是我們對內心的一種感受。 有人說中國當代這么多奇幻的題材,甚至它們是人類史上未曾出現過的、文學史上未曾描述過的,為什麼當代作家面對如此時代卻長久缺乏表現,他們在顯得無能的同時更是表達了一種懦弱。我倒是覺得,當代社會題材當然可以表現,但也不一定就得人人沾之,其實我們並不缺少囿於時代的作品,你看那些花花綠綠的暢銷書不是也有黑社會、拆遷、暴力等題材嗎,問題不是你寫了什麼,而是你寫得怎麼樣。換個角度來看,怎麼寫、寫什麼是作家自己的事,你願意追隨宏大的時代腳步你就去追隨,你願意關注內心的片刻感受你就去關注,這些都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得很糟。再退一步講,所謂的社會題材只是文學命題的一種,如果滿眼盡是整齊劃一的揭露、戳穿、顛覆,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另外形式的荒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比這些都要客觀、宏大和深厚。 所以,我不覺得格非如此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代人甚至個人的內心感受上有什麼問題,這本書也並非宣傳中所說的「探索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演變的」作品,它不可避免地跟當代社會發生了關系,但它的著力點更是在個人的內心和周遭境遇的改變上,荒誕、炎涼、悲戚,這是人類的共同命運,無論你如何掙扎這一生,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格非用長篇小說,用跌宕的情節,用有人情味的故事,用善變和討好的語言,用簡單明了的因果關系,充分表達了這樣一個核心內容。如果像書的封底介紹說的那樣,「深度切中了我們時代精神疼痛的症結」,格非的這部長篇小說《春盡江南》則會顯得很輕薄,甚至在「時代症結」的衡量標准下稱之為一部失敗的作品也理所應當。但幸好這種概括不一定是作者的意思,這部長篇小說的核心部分,跟症結或者時代關系不大,它是人的小說,它是關於人的情慾、關於人的感情、關於人的家庭等等原始問題的小說。 關於家庭的慾望、在家中發生的慾望故事,生活中不見得在人人身上都能精彩發生,但至少是無法迴避的一個常態。《春盡江南》主人公「端午」有家也愛家,他和輾轉結合的老婆有一個體面的家,家中有無比疼愛的兒子,還有雖拌蒜不斷但也算和諧順暢的媽媽,可家中之欲正待爆發。曾被「端午」遺棄在荒郊的老婆「家玉」是家中之欲的參與者,甚至她和「端午」一樣都是所謂家欲爆發的締造者。「家玉」借北京開會認識了年輕的情人,激情一夜,曖昧而還原了人類原始的沖動,嬌嗔而坦率地愛欲成河,你不能將之全盤否定,甚至無法當機立斷判定這並不美好——「家玉」在愛欲危機之中妥當地扮演了她所能扮演的那個角色,蒙騙丈夫,激情會友,盡情甚至囂張地釋放,斬斷情緣,坦率面對……你找不到「家玉」有什麼不妥之處,只不過她可能僅僅是「端午」前後出軌和曖昧的一個借口——作者的安排盡顯跌宕起伏情節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失去了人性原本存在的張力。 與格非同時代的作家,當年風生水起的一代先鋒小說家,如今尚有如此創作熱情和成果的不多。格非應該算是其中掙脫掉時代束縛的少數作家。今天已經沒人再會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先鋒小說的形式寫小說了,但過往的精彩和輝煌一定會令人懷念,甚至從精神上難以擺脫。可誰又能說清楚眼下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小說呢,「與時俱進」對真正的作家來說並不一定是個好詞,它有時候更會成為笑柄和顯得輕浮。 不能說格非的新長篇有刻意討好讀者的嫌疑,但至少他在文字和故事結構上的確做到了比以往更通俗易懂,還有恰到好處的煽情,估計也會令格非的讀者呈現出擴大化的趨勢。一位愛讀書並對書中人物「綠珠」有無限好感的上海女孩,在小說並不復雜但足夠煽情的情節過後,對「家玉」的死以及她所採取的死法傷痛不已,蒙頭大哭是她的讀後感之一——這當然是煽情的好處了。格非用力抓住了敏感的女性讀者,也用他所擅長的充滿迷醉的表達方式吸引了文學青年的擁戴。 問題也不在於在爭取讀者這件事上做出的努力,作家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令更多的人喜歡他,這在古今中外都沒問題,問題是如今誰還有興趣去了解一個詩人的生活以及他眼中的世界呢?《春盡江南》以一位在地方誌工作的中年詩人為敘述主體,「端午」眼前的世界就是這部小說所要展示的。「端午」寫詩的才華不用評價,他以詩人身份去生活才是值得琢磨的事情。即便詩人,對這種或幾分熟悉或幾分向生活,也無多少興趣去旁觀閱讀別人的「詩生活」吧,他們有工夫還不如自己去參加必有老闆參與的那些華麗而堂皇的詩歌節呢,讀後感《中年的「家欲」危機 ——格非【春盡江南】》。 這里的描寫除了為沒有小說中的詩人那麼高級的現實中的詩人提供一種庸俗的模板以外,還能有什麼功用呢?如此說來,小說的諸多情節倒可以給當下的詩人活動家提供一個樣板工程去參觀學習,如何組織聚會、如何運作詩歌節、如何成為這個時代里冠冕堂皇但依然是詩人的行為准則。出口成臟、以庸俗當見識的報社社長「徐吉士」,用流氓手段忽悠起來的詩歌研討會,這些小說中的情節作為當下有志之人的教案以備學習,應該是小說中這類描寫最積極的一項功能。 詩人「端午」在招隱寺征服文學女青年,再凌亂地拋棄她,時光跨越到二十年後詩人與這位曾被拋棄的女青年的婚後生活,他們生存在當代中國過分粗暴的現實中,孩子、父母、同事、朋友以及周遭的一切遭遇都難免染上一層「詩人看世界」的色彩。在家庭生活中,「端午」盡力做好父親、丈夫和兒子的角色,雖算不上強悍,但至少算是合格;在朋友中,他敦厚老實,不張揚不虛榮;在單位則更顯得與世無爭慈眉善目。風趣、善意、與世無爭是他身上的標簽,尤其是有一個在事業上強悍的老婆,他就更需要這樣的性格來維系生活。 當身邊出現諸如拆遷、上訪等跟當代社會息息相關的關鍵詞時,「端午」更是無一例外地暴露出他與世無爭的性格來,他從不對這些發表看法和意見,更多的是側身「躲過」,但作為讀者無疑你又會覺得這絕對不是一個豬腦的人。「端午」的軟弱和中庸更可以看成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重要特徵之一,他們不抱任何幻想,更不願意獻媚,與其說屈服,他們更願意承認自己是瞭然一切之後的放任和犬儒。這種看似聰明的態度,實則常常給人以愚蠢的把柄。「端午」的詩無關時代,「端午」身在時代之下卻無視時代痕跡,這里只能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已經通過某種意外或者策略成為這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讓一個聰明人軟下來,看來歷代用的都是同一個辦法。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所有有關拆遷的案子,一概不接!」中國作家或者說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對這個盛況空前的當代中國就只有這么大的力氣了。一方面意猶未盡地舔嘗自己那些所謂詩人身份下的悲傷與感動,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忍心就這么放棄如此斑駁的社會現實,那麼淺嘗輒止則是一種超級省力討巧的方式。 在地方誌工作的主人公,自然可以優雅熟練地觀望自己的人生,即興的幽默和艷遇也自然是情理之中,除此之外,小說家還安排了一些與社會景象近一點的身份,比如報社社長「徐吉士」,身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老婆「龐家玉」,他們既參與社會景象的締造,同時也成為一種視角去觀望這個社會發生的巨變。但是這些都是淺嘗輒止的證據,與其馬殺雞般地撫摸不如放棄做到真正的視而不見,個人覺得,格非處處小心又不忍放棄的做法,除了討好那些淺薄的讀者以外,對小說本身來說實在是看不出有任何的好處。 《春盡江南》跟很多當代題材小說一樣,難免要寫你我身邊的那些醜陋的人,他們極盡猥瑣之能事,這也是讀這類小說時常要犯惡心的原因。作者寫得越好,這種惡心情緒也就越猛烈。《春盡江南》中的「綠珠」是唯一讓人無條件喜歡的角色,盡管她數次找不到自我,願意以放逐的方式去傷害自己、背叛他人,但這是一個善良和單純得讓人發慌的女孩,也就是說她身上有一種罕見而純粹的美,她越不靠譜,離這個斑雜凌亂的世界就越遠。格非在對她的刻畫上有了出人意料的美,更有超脫現實的命運安排。 我以為在一部小說的最後出現的人物並交代其結局的,都是重要人物。「綠珠」毫無疑問是作者用力去寫的一個主人公,格非最後這么給「綠珠」以交代——「她已經聯系了沈家巷一家街道辦的幼兒園。他們歡迎她去那兒當一名老師。綠珠告訴他,幾年來的漂泊生活,讓她感到羞愧和疲憊。她希望在鶴浦定居下來,過一種踏實而樸素的生活。她還強調說,在當今時代,只有簡單、樸素的心靈才是符合道德的。」我以為,「綠珠」是一個成功觸碰了當代青年人心靈的人物,不是神來之筆也是苦心營造的一個人物。沒有這樣的結尾,於人物是殘缺,於小說是斷章。 格非無疑是當代作家中的學者型作家、文筆老練的高手、善於思考的智者,但這離我們心目中的睿智、堅韌、優雅的大師作家還有距離。他不斷問世的作品,沒有真切問候這個復雜甚至迄今不可描述的時代的筆跡,沒有成為當代國人生存迷離之時的一種力量,沒有在通往人性的長途客車上讓我們找到一點先賢的蹤影,沒有在瑣碎卑微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記錄……就《春盡江南》來說,格非所動用的心力對他那樣的作家來說太微不足道了,留給讀者的期許之後的遺憾也就越發明顯。 對格非這樣的作家寄予希望,並非讀者的一廂情願,從世俗的角度來說,他早已功名成就坐擁人間真善美;從功力角度來說,他是從上一個時代走過來的一代作家中氣息尚存的一個,對那些對中國文學尚存余念的讀者來說,對格非寄予希望都是情理之中。但上述評說里你看到了,不盡如人意是主調,他能更好,卻在更好的路上輕易就折騰死了自己。如果非要對比,近來出版的另外一位作家李海鵬的《晚來寂靜》似乎更妥帖地記錄了「人」,相比大時代敘事、空洞的時代記錄和不盡如人意的詩人內心獨白,凡人的個人成長更是一種低調但卻不可或缺的印記,從卑微中洞察出人性的幽暗之光,這是優秀作家的品質。如果加上個人主觀色彩,我更喜歡另外一位更年輕的作家曹寇的作品,《越來越》盡管是部短篇小說集,但裡面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更有一種相對這個時代來說悠長的回味。他們不是悲劇的主角,卻接二連三地上演充滿悲傷的戲碼,他們面目模糊,卻更似你我,從城鄉接合部緩步走來的不是什麼風雲傳奇,而是帶著你我身影的凡人肉身。 從某種角度來說,寄希望於當代作家作品,其實是對當下現實的一種絕望,作家從本質上來說也是絕望的人,他們既非聖徒也難輕易就給我們一把打開迷霧之鎖的鑰匙。格非、李海鵬、曹寇都不是救世者,他們給出的也只有一份坦誠的絕望書,時代之困的呈現和破解需要更多的作品。
〔中年的「家欲」危機 ——格非【春盡江南】〕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春盡江南寫的什麼
《春盡江南》是著名作家、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的長篇小說,2011年8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並在17日開幕的上海書展上與讀者見面。
《春盡江南》是格非嘔心瀝血十餘年,深入思考並描寫一百年來中國社會、歷史、知識分子等問題的系列作品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前兩部,《人面桃花》寫的是民國初年的知識人對精神世界和社會理想的探索;《山河入夢》寫的是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和社會實踐。而這一部,《春盡江南》則對准了當下中國的精神現實。
這部小說主體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年,而敘述所覆蓋的時間幅度則長達二十年。可以說,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二十多年的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的內在變遷,我們時代近20多年來的精神史情感和靈魂,在這部小說里得到極其深刻的呈現和審視。
格非一直以來都是在小說創作藝術上力求創新的一位作家。在《春盡江南》中,他一如既往延續了他的作品中所固有的堅韌、優雅、睿智的文學特質。小說在藝術結構中熟練運用了音樂的對位、賦格構成法,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水準,令人耳目一新。
⑶ 春盡江南的點評鑒賞
這部小說主體故事發生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年,而敘述所覆蓋的時間幅度則長達二十年。可以說,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二十多年的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的內在變遷,我們時代近20多年來的精神史情感和靈魂,在這部小說里得到極其深刻的呈現和審視。
格非一直以來都是在小說創作藝術上力求創新的一位作家。在《春盡江南》中,他一如既往延續了他的作品中所固有的堅韌、優雅、睿智的文學特質。小說在藝術結構中熟練運用了音樂的對位、賦格構成法,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水準,令人耳目一新。
⑷ 大家有沒有《春盡江南》作者格非這本書txt格式的,能幫忙找下么多謝啦
沒有,新書剛出版的很少會有
⑸ 《新作《春盡江南》八月出版》最新txt全集下載
新作《春盡江南》八月出版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作者:格非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1-8
頁數: 376
定價: 35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32142132
《春盡江南》是格非的最新長篇力作,也是他嘔心瀝血十餘年、探索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衍變的系列長篇小說的收官之作。前兩部《人面桃花》和《山河入夢》,寫的分別是國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而這部《春盡江南》則對准了當下中國的精神現實。這部小說,信息量大,藝術結構高超;主體故事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年,而敘述所覆蓋的時間幅度則長達二十年。小說通過描寫詩人譚端午和律師龐家玉(原名李秀蓉)這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邊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和精神求索,廣泛透視了個體在劇變時代面臨的各種問題,深度切中了我們時代精神疼痛的症結。
《睡蓮》
——格非
十月中旬,在鶴浦
夜晚過去了一半
廣場的颶風,刮向青萍之末的祭台
在花萼閉合的最深處
當浮雲織出骯臟的褻衣
惟有月光在場
它照亮過終南山巔的積雪
也曾照亮德彪西的貝加莫斯卡
前……
⑹ 春盡江南的作者簡介
格非,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
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
從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開始,迄今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五部:《敵人》、《邊緣》、《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中短篇小說集多部:《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青黃》、《戒指花》等。另有論著、散文隨筆集多部:《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聲》、《文學的邀約》等。
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堅韌、優雅、准確、睿智等特質,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獨樹一幟、風格鮮明,曾獲得「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2004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⑺ 格非 春盡江南什麼時候出版的
2011年8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⑻ 《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共同構成了作家格非的哪部作品
《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醞釀構思,沉潛求素,到2011年終於完成定稿的系列長篇巨作。作者在堅守高貴藝術性的同時,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敘事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的衍變軌跡。江南三部曲分別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⑼ 《談新作《春盡江南》與「三部曲」》最新txt全集下載
談新作《春盡江南》與「三部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中國文學在浮躁中封閉自己
8月20日上午9:00,作家格非做客上海書展新浪直播間,回顧了自己「三部曲」系列的創作歷程。訪談中格非與大家探討了一些關於中國文學的問題。
主持人:全球的新浪網友大家好,這里是2011上海書展新浪直播間,今天是書展的第四天,這場訪談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格非。歡迎格非老師作客新浪直播間,先請格非老師給我們新浪的廣大網友打個招呼。
格非:新浪網的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格非老師,你現在是北京清華大學的教授,但你的文學起點應該是在上海的華東師范大學,對嗎?
格非:是的,因為我在上海1981年入學,在上海呆了20年。
主持人:您對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有什麼感想?
格非:很多人會說起這方面的不同,我個人也經常把這兩個城市做比較,剛剛開始到北京覺得很不適應,因為你在上海呆的時間非常長,呆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北京也有非常好的地方。講到全球化,其實各個城市都在互相模仿,最後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