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寒夜閱讀

小說寒夜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7-15 08:04:54

Ⅰ 哪裡有小說寒夜的讀書筆記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後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彷彿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盪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動盪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妻子在銀行當「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並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於權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爭所帶來的經濟拮據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反復抉擇的最後一夜,妻子准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他內心凄涼之至已經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人物內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捨,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才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Ⅱ 巴金的長篇小說寒夜寫了

汪文宣和曾樹生情投意合且懷抱遠大。戰亂發生,這對夫婦只得攜著老母幼子背井離鄉。既飽嘗物質貧乏之苦,又經受精神壓抑之煎,妻子曾樹生不甘寂寞與人遠走蘭州。汪文宣身染肺疾,抗戰勝利的前夜含冤而去。

Ⅲ 找一篇名為《寒夜》的文章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最初動筆於1944年秋冬之際的重慶,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作家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
汪文宣是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知識分子。當年他也是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讀大學時雄心勃勃地希望通過辦教育來改造社會,樹有教育救國理想。之後他與同學曾樹生戀愛、同居,可以想見他當年追求個性解放、蔑視傳統禮俗的熱情與勇敢。但是,現實生活徹底改變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經具有了某種病態。他對周圍世界充滿驚懼,反應高度敏感,總是沒有根據地胡思亂想和猜測。例如,他看見上級注視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對他不滿,聽到上司說話,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連上級輕聲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樣,他對自己與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滿了擔心,時常為猜測所苦惱,但卻沒有勇氣與妻子交流。當他發現妻子在跟一個年輕男子一起走進咖啡廳時,他想問個究竟,卻又「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想等他們出來再說,又怕妻子難堪,也使自己難堪,最後猶豫再三,「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
巴金在《寒夜》中寫出了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的懦弱。巴金在《關於〈寒夜〉》一文中說:「關於《寒夜》,我過去已經談得不少。這次在談《激流》的回憶里我寫過這樣的話:『我在自己身上也發現我大哥的毛病,我寫覺新……也在鞭撻自己。』那麼在小職員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東西。」「我自己身上本來就有毛病。我幾次校閱《激流》和《寒夜》,我越來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著頭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樣。」 這種毛病是什麼呢?他認為就是「作輯哲學」。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寒夜》繼續著「五四」時代借描寫愛情以思考知識分子「個性解放」的寫作傳統,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問題,以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觀了「五四」新文化傳統,顯示了20世紀40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繼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說寫作上的最高藝術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寫上達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說,巴金在早期作品裡常常直接向讀者一瀉無餘地傾吐其奔放熱情的話,那麼,在後期作品中,他則是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情感。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稱贊托爾斯泰能夠掌握「心靈的辯證法」,其實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說中緊扣人物的獨特個性,較多地採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充分發掘和描寫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內心世界中兩種對立的因素,從動態中加以剖析,寫出它們的起伏消長。例如,對曾樹生在赴蘭州前夕內心「去」與「不去」兩種心理因素,作者就寫得真實、細膩、深刻,通過對人物內心兩種心理因素反復碰撞的描寫,把人物內心的痛苦表現得非常感人。

Ⅳ 求一部叫《寒夜》的小說

望採納

Ⅳ 老舍的文學作品《寒夜》的簡解是什麼

我好像記得是巴金的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最初動筆於1944年秋冬之際的重慶,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作家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
汪文宣是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知識分子。當年他也是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讀大學時雄心勃勃地希望通過辦教育來改造社會,樹有教育救國理想。之後他與同學曾樹生戀愛、同居,可以想見他當年追求個性解放、蔑視傳統禮俗的熱情與勇敢。但是,現實生活徹底改變了他,使他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經具有了某種病態。他對周圍世界充滿驚懼,反應高度敏感,總是沒有根據地胡思亂想和猜測。例如,他看見上級注視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對他不滿,聽到上司說話,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連上級輕聲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樣,他對自己與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滿了擔心,時常為猜測所苦惱,但卻沒有勇氣與妻子交流。當他發現妻子在跟一個年輕男子一起走進咖啡廳時,他想問個究竟,卻又「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想等他們出來再說,又怕妻子難堪,也使自己難堪,最後猶豫再三,「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
巴金在《寒夜》中寫出了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的懦弱。巴金在《關於〈寒夜〉》一文中說:「關於《寒夜》,我過去已經談得不少。這次在談《激流》的回憶里我寫過這樣的話:『我在自己身上也發現我大哥的毛病,我寫覺新……也在鞭撻自己。』那麼在小職員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東西。」「我自己身上本來就有毛病。我幾次校閱《激流》和《寒夜》,我越來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著頭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樣。」 這種毛病是什麼呢?他認為就是「作輯哲學」。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寒夜》繼續著「五四」時代借描寫愛情以思考知識分子「個性解放」的寫作傳統,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問題,以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觀了「五四」新文化傳統,顯示了20世紀40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繼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說寫作上的最高藝術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寫上達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說,巴金在早期作品裡常常直接向讀者一瀉無餘地傾吐其奔放熱情的話,那麼,在後期作品中,他則是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情感。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稱贊托爾斯泰能夠掌握「心靈的辯證法」,其實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說中緊扣人物的獨特個性,較多地採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充分發掘和描寫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內心世界中兩種對立的因素,從動態中加以剖析,寫出它們的起伏消長。例如,對曾樹生在赴蘭州前夕內心「去」與「不去」兩種心理因素,作者就寫得真實、細膩、深刻,通過對人物內心兩種心理因素反復碰撞的描寫,把人物內心的痛苦表現得非常感人。

Ⅵ 巴金作品《寒夜》的大致內容及品價

《寒夜》——在寒夜裡尋求光明

作者: 浪詠峰 發表時間 2006-02-28 23:09:55 人氣:466

一代文學巨匠巴金去年剛剛離我們遠去,巴金雖然走了,可他留給我們的那些不朽著作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今天當我懷著一種虔誠的心讀完巴金的《寒夜》時,我感到自己的心情既沉重又復雜,這種沉重和復雜一半是對於小說,一半是對於作家巴金。

在《寒夜》這部小說中,巴金為我們寫了一個貧窮的小職員的家庭故事:主人公汪文宣為了整個家庭的生計而拚命工作,到頭來卻害肺病而死;而自己的母親和妻子曾樹生中間的隔閡又使他難以調節、束手無策。

《寒夜》的寫作是在1944年秋冬之際的一個晚上,在重慶防空警報解除後一兩個小時內開始的。小說的情節與作者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在抗戰時候的陪都重慶,而小說也正是從空襲警報拉響時候寫起。當巴金寫完這部小說已經是1946年12月31日了——上海的一個寒冷的冬夜,而《寒夜》的結尾也是以一個寒冷的夜晚而結束的。

相對於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個慷慨激昂之作,小說的文字反而顯得異常的樸素、簡潔、干凈。巴金在《寒夜》這部小說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氣」,作者是有用意的,這是巴金對自己周圍環境的不滿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裡對光明和溫暖的強烈渴望。

小說《寒夜》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國事前途渺茫,人生不知去向,周圍的一切如同濃濃的黑夜見不到一絲微光;而書中的每個人,盡管都說了很多話,可更多的是在自言自語,他們的心靈是孤獨的、情感是壓抑的,彷彿整個世界也被籠罩在一片無語之中。

閱讀《寒夜》這部小說,讓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心情的沉悶,面對這種環境,從小說的開始到結尾你都想扯開喉嚨痛快地高喊一番,然而你卻像主人公汪文宣最後用手指扣著喉嚨那樣,發不出一點聲音。

正如巴金在小說的後記中寫得那樣:「我只寫了一些耳聞目睹的小事,我只寫了一個肺病患者的血痰,它們至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際……」作者所指的是,在《寒夜》的寫作中間,他失去了一個好友和一個哥哥,而他們又正是吐盡血痰後在寂寞中死去的。

同樣的遭遇,同樣的人物命運,使巴金在《寒夜》的創作中十分投入,他始終與筆下的人物在情感上保持一致。巴金說他寫《寒夜》的時候找到了寫第一部小說《滅亡》時的同感,它們都是在情感激越的狀態下完成的。正是因為有同小說中那樣的經歷,才促使巴金在寒夜中不斷地去尋求光明!

《寒夜》是一部浸潤著巴金先生巨大血汗和情感的小說,讀完這部小說,我深切體會到了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中,在那個叫人窒息的寒夜中尋求光明時的艱難。通過讀巴金的這部《寒夜》,我從側面也更好地了解了我們那段沉重的歷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Ⅶ 長篇小說寒夜的作者是誰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最初動筆於1944年秋冬之際的重慶,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說寫作上的最高藝術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寫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OutsiderL夕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題有什麼不明白可以追問,如果滿意記得採納,手機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採納本題後另發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謝謝。
祝學習進步

Ⅷ 有關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最初動筆於1944年秋冬之際的重慶,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作家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命運。

Ⅸ 誰有《寒夜》原文

秋的冷,陰郁。早起陽光很好,南窗下溫暖著。到了午後陽光稀薄,屋子裡開始泛起涼意。夜晚來臨,涼氣從腳底蔓延到周身。還沒送暖,是北方極難耐的時節。 此刻讀巴金的《寒夜》,手握著暖水袋,心跟著文字顫抖。一天的時間從早到晚讀完這部小說,放下書的時候,身心劇烈的打著寒戰。 書是1980年出版的巴金中篇小說選,記得是在小城書店處理的攤位上買到的(只有下卷因此處理),一直跟隨我,但沒有仔細閱讀過。年輕時大多看了些時尚的雜書,巴金的小說只看過《家》,而且還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安靜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的話,「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該讀的書都已經讀過的」。我很是慚愧,書讀的不少,可是能夠沉澱的記憶並不多,而且值得一讀的書也沒能夠完成閱讀。希望慢慢休整然後彌補一些殘缺,盡可能的減少遺憾。 《寒夜》寫於1944年冬天桂林淪陷的時候。當時巴金住在重慶的一間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裡,晚上常常要藉助蠟燭來照亮書桌,時寫時輟,兩年以後才完成這部長篇小說。 走進寒夜,一種凄涼陰郁的感覺彌漫我的身心。此後的閱讀也同樣走不出這個氛圍。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以此揭示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 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麼她們老是爭吵?為什麼這么簡單的家庭,這么單純的關系中間都不能有著和諧的合作呢?為什麼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手足無措,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里行間表現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會有一點點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這也正是小說的成功所在。 「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舍。對於「樹生」我能夠表達的是一種偏愛。這個人物值得贊賞和稱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為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於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里生活著,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嚮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小說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 小說借「宣」的嘴巴反復說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裡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說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鍾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悅。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復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 「宣」懷著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宣」最終的絕望來自於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脫。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於這種生活,為什麼我就不可以?為什麼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麼就不能犧牲自己?」「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么?」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彷彿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復的說,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麼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么?」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復,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並沒有犯罪,為什麼應該接受懲罰?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樹生」最後選擇了離開。小說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樹生寫給「宣」最後的一封長信,信中完全徹底的表達了「樹生」多年來沒有表達的一切,以及道盡她最終的選擇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得知「宣」的離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溫暖。而在此之前她並沒有以實際行動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當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縈繞於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著一腔的悲憤看著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小說的寫法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推崇的,是慣常的敘述風格。但是一直伴隨我的卻是《紅樓夢》中和汪樹生一樣結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們幾乎同樣都是耗盡心血才得以獲得解脫。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樹生」這個形象的時候腦海里是不是有著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敘述這個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會生活中他們的角色。因為家庭是一個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裡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說《寒夜》的理解。 掩卷的時候夜已經很深了,我只想趕快的鑽進被子里,暖一下身體,暖一下心靈,甚至忘記「寒夜」的凄苦。讓那些人物遠離我的腦海,讓溫暖或者月光包圍我。

Ⅹ 《寒夜》內容簡介

《寒夜》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

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

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10)小說寒夜閱讀擴展閱讀

《寒夜》是巴金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1944年秋冬的一個晚上,在重慶防空警報解除後的一兩個小時,巴金開始了《寒夜》的寫作。

小說的情節與作者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寫完這部小說是 1946年的最後一天,上海一個寒冷的冬夜,小說結尾也正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經說過,寫《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

在那幾年中,散文家繆崇群、小說家王魯彥,還有他的老朋友陳范予,都是害著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他又親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醫治的三哥李堯林。

所以,當小說中寫到汪文宣為生計而無著、為疾病而痛苦的時候,這些親友的面孔一一浮現在巴金的腦海中,使他的寫作十分投入。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說,看巴老的《寒夜》和《隨想錄》的手稿,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隨想錄》是巴老晚年體弱多病時完成的,手稿上的每一筆都是艱難地寫下來的;而《寒夜》卻不一樣,巴金寫得龍飛鳳舞、瀟灑流暢,汪洋恣肆的激情順著筆尖奔涌而出。

《寒夜》的手稿穿越了歲月的剝蝕,得以基本完好地保存下來。據說抗戰時期在重慶,一天晚上,巴金所住的樓失火,他帶著一口小箱子匆匆跑出,這個箱子里就有《寒夜》的頭兩頁手稿。

巴金後來說,幸好那天的火沒有燒起來,否則燒毀了這座作為汪文宣生活背景的樓,他可能不會再將小說寫下去了。

即便逃過了一個個劫數,由巴金先生捐贈給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的現存手稿中第56頁整頁缺失,第57至62頁共六頁有部分破損,而整個手稿的最後部分,即全書的第26章至尾聲的手稿遺失。

為確保作品的完整性,最後採用《寒夜》首次在《文藝復興》上刊出的文本以印刷體補齊。因為這部手稿就是當時供《文藝復興》發表時的排印稿,兩者的文字是一致的。

熱點內容
空間異能年代女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21 16:48:36 瀏覽:792
荒島女兒國小說閱讀 發布:2025-09-21 16:44:55 瀏覽:990
好看的末世流小說主角不是人 發布:2025-09-21 16:42:22 瀏覽:98
熠寧小說閱讀 發布:2025-09-21 16:28:28 瀏覽:543
2019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21 16:21:18 瀏覽:712
寫言情校園的小說怎麼 發布:2025-09-21 16:19:38 瀏覽:932
爸爸和女兒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21 16:16:51 瀏覽:897
奶爸文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21 16:02:12 瀏覽:921
梁羽生小說有詩意的人物名字 發布:2025-09-21 16:02:11 瀏覽:14
戰爭末世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21 15:57:52 瀏覽: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