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小說主角在線閱讀
1. 陳彥《主角》書評
易招娣,一個出生在秦嶺深處九岩溝的女娃,在11歲之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山坡上守著那幾只綿綿叫的羊,直到她舅把她帶進了縣城的劇團,改名易青娥,憶秦娥,成長為一代秦腔皇後。從11歲拜師學藝到51歲功成名就的生命歷程和舞台生涯。
陝西劇作家陳彥師通過戲劇舞台生活的一角,展現秦腔藝術的起起落落,大時代的變動,個體命運沉浮附著在時代的巨變之上。無論是主人公憶秦娥還是封瀟瀟,胡三元,劉紅兵,米蘭,抑或是楚嘉禾等都被時代卷進來,演繹了各自悲情的一生。
憶秦娥作為主角形象,身上被賦予苦難,堅強,執著,單純,不食人間煙火的戲痴形象,但過於虛,從學戲當主演,當秦腔小皇後一直處於被動,被她舅,被四大老師,被秦八娃推到舞台中心。是柔弱的女性,被動的女性。
刨去主角憶秦娥,眾多配角也在熠熠生輝,各有亮點。開篇第一個人物胡三元靠著敲敲打打的手藝紮下場子,他莽撞易沖動,與女演員光明正大的偷情,惹人氣憤又惹人憐惜這樣一個戲痴。比廣大的社畜更熱愛工作,比流里流氣的地痞更直白坦率。
胡彩香也是瀟灑直率的俠女形象,一手抓著張光榮,一邊與胡三元談情說愛,雖是三觀敗壞,行為不正,卻又光明正大的坦白。
封瀟瀟是秦娥的情竇初開的悸動,是共演白娘子許仙的眼波傳情,肢體表演不經意的觸碰。像是青春小說里的白衣少年,迎著初夏的風,騎著單車而來。固然純真美好,但卻過於柔弱,太不抗壓,憶秦娥註定要飛上枝頭,他卻從此墮落,渾渾噩噩。年少的美好固然無法把握。
劉紅兵是一個富家浪子形象,但他的全心全意付出征服了讀者。正如名字,出身於團長官員之家,他可以厚著臉皮日日粘著憶秦娥,好物什都捧到她面前,追到女神的成功舔狗。兩人性格成長環境的不同註定將是慘淡收場。
晚年與書畫家古懷玉的婚姻合理卻又荒唐,兩位藝術家心意相通,古懷玉的幽默才華讓兩個人走到一起,但藝術家的怪癖令保守的傳統女性憶秦娥無法接受,因藝術裸畫令兩人斷絕關系,一人自盡與畫下。
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一個在舞台上風光無限的主角只有她自己知道其中的艱辛不亞於架在炭火上烤,伴隨她的除了鮮花和掌聲,更多的是污言穢語,有男人的意淫,也有同行的嫉妒,有外界的流言蜚語。
憶秦娥的一生是悲涼的,她用最決絕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也將自己完全封閉了,自己走不出來,外人更難進入。沒有人真的懂她,除了戲。唱戲給了憶秦娥最大的慰籍,然而美人終究有遲暮的一天。當觀眾一浪一浪朝台前擁去,並大聲呼喚著「小憶秦娥」時,站在最後一排的「老」憶秦娥,內心的失落感難以言表,盡管這個小憶秦娥就是她的女兒。
像《霸王別姬》里小四兒替了程蝶衣虞姬的角色,像極了《青衣》里春來代替了筱燕秋嫦娥的角色,一代新生,一代落寞。
主角是聚光燈下一奇妙;主角是滿台平庸一階高;
主角是一語定下乾坤貌;主角是手起刀落萬鬼銷;
主角是生命長河一孤島;主角是舞台生涯一浮漂;
主角是一路斜坡走陡峭;主角是一生甘苦難號啕;
占盡了風頭聽盡了好,捧夠了鮮花也觸盡礁。
這是書中的一段「清板」,道盡了主角一生的得失利弊。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似,有人的地方就有主角。
2. 陳彥的《主角》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本書講述了什麼
主角這部小說發生在改革開放後,主要講述了憶秦娥,放羊娃出身,到秦腔劇團的後勤,再到配角,最後成長為主角的奮斗史。陳彥通過對主角憶秦娥的成長經歷的描述,再現了秦腔在地方以及縣城裡由興盛轉向衰落,再到轉型最後興起的過程,從而形象的刻畫出中國的傳統劇種在這個社會時代潮流中所經歷的起起落落。
到了1990年後期,秦腔茶社興起,同時也出現了“搭紅”這樣的新型打賞形式。小說里,憶秦娥每晚搭紅高達數萬元,不過後來再也沒有踏進茶社,這也預示著秦腔茶社的衰落。而小說里的主角憶秦娥的走紅,也預示著秦腔新生力量的崛起。
3. 主角憶秦娥最後和誰在一起了
主角憶秦娥最後孤獨終老。
《主角》中,憶秦娥生命當中的這三個人,對她來說都是生命的過客,在她人生當中扮演著一種知己和引導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給了她情感的一個階段的依靠,成就了她的藝術,但同時也毀了她的情感。
他們給了憶秦娥人生寶貴的情感體驗,也提攜她在藝術的道路上往前走了一程,但又何嘗不是毀了她整個的人生幸福。反過來,憶秦娥給了這三個人最美好的情感期待,卻也被傷得最深。
封瀟瀟因為失去她而失魂落魄,整個一生在酒精里度過。劉紅卻因她而墮入風塵不可自拔,最後導致癱瘓無人問津。而自由畫家就更是因她的蔑視無情而命喪黃泉。真正是4個人都是玉石俱焚,沒有一個人能得到善終,憶秦娥最終也因懼怕再次走入他人的感情生活而孤獨終老。
小說介紹
《主角》是陝西作家陳彥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刊發於《人民文學》2017年第十一期。
作者以扎實細膩的筆觸,盡態極妍地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及其與秦腔及大歷史的起起落落之間的復雜關聯。
該書被認為是一部動人心魄的命運之書,一個以中國古典的審美方式講述的寓意深遠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