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精的傳說小說閱讀
㈠ 歷史上狐狸精如何從「瑞獸」變成「淫獸」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有青丘狐狸洞的說法,當然這是一種影視的虛構,但是虛構也是有一些歷史線索和依據的,據說大禹的妻子,塗山的女嬌,就是狐族,可能是以狐狸為圖騰的氏族傳人。這個號稱九尾白狐的女人,也給大禹生了個兒子,就是夏朝的開國者啟。
這個時候的狐狸精,還是一種瑞獸,九尾白狐是一種祥瑞的象徵,正所謂:「白
狐狸在先秦兩漢地位尊崇,與龍、麒麟、鳳凰並列四大祥瑞。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祥瑞。而且是以男性為主,也就是說狐狸精可都是帥哥,在干寶寫的《搜神記》里。就描寫了一個「男性」老狐狸復仇的故事。
而明清的女狐狸都是報恩。不過有一點都一樣,無論男狐狸還是女狐狸都生活在墓地。這實際上就是當時社會生活的折射。
㈡ 妖狐(民間俗稱)詳細資料大全
妖狐,在民間通常被稱為狐妖、狐仙或狐狸精,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由狐狸修煉而成的妖精。關於妖狐的傳說在東方地區廣泛流傳。在中國,九尾妖狐妲己是最為人熟知的狐妖形象,而在日本,則有「玉藻前」這樣的狐女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妖狐
- 身份:精怪
- 地區:中國
- 別名:狐妖、狐仙或狐狸精
**相關記載**
在中國,傳說妖狐的尾巴是儲存靈氣的地方,當妖狐吸收了足夠的靈氣,尾巴就會一分裂成為二,最終裂變成為九條尾巴。擁有九條尾巴的妖狐將獲得不死之身。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妖狐有九條生命,九條尾巴,這在《封神演義》等作品中有所描述。
夏朝時期,妖狐的傳說就已經存在。夏朝第七代君王予(又稱杼或季杼)在位期間,傳說他發明了一種用獸皮製作的甲,被稱為中國戰甲的起源。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予曾獲得九尾狐。
《封神演義》中的妖狐故事廣為人知。商紂王的妃子妲己被化為「九尾靈狐」,她的美麗和魅力據說導致紂王不理朝政,最終導致商朝的滅亡。
**《周書》及《太平廣記》中的記載**
《周書》和《太平廣記》中,九尾妖狐被描繪成天界派遣來的神獸,象徵著平安世間,被視為帶來幸福的象徵。
**《聊齋志異》中的記載**
在《聊齋志異》中,狐狸精的形象較為正面,經常敘述善良的狐仙與人類相戀的故事。
**日本的妖狐傳說**
在日本,受中國影響,妖狐傳說也很普及。著名的「玉藻前」傳說中,她是一位能魅惑他人的才女,奪取了鳥羽天皇的精氣,最終被安倍晴明收伏。日本的妖狐分類包括空狐、天狐、金狐、銀狐、白狐、黑狐、赤狐、善狐和野狐等。
**見解差異**
中、日兩國對妖狐的側重不同。在中國,狸貓在傳說中的重視程度不及妖狐。而在朝鮮,妖狐故事由中國傳入後,被稱為九尾狐狸。在埃及,有些妖狐實際上是山神變化而成,因其與動物合體而呈現狐狸形態。
**相關作品**
- 影視作品:《倩女幽魂》、《畫皮》、《武林外傳》、《九尾狐外傳》、《我女友是九尾狐》等。
- 文學作品:《聊齋志異》、《西遊記》、《封神演義》、南康白起的小說《狐妖》等。
- 動漫及游戲:《元氣少女緣結神》、《犬夜叉》、《妖狐×仆ss》等。
妖狐的傳說和形象在中、日、韓等國的文化作品中廣泛流傳,展示了其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㈢ 聊齋志異中一句話什麼狐狸精啊
原話是:"都是千年的狐狸,跟我玩什麼聊齋啊",意思是:你我都是心知肚明的事,不必裝什麼神秘,做什麼故弄玄虛,都是道上的人,意在對彼此的伎倆非常了解。
《聊齋》是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也叫《鬼狐傳》,裡面講的都是鬼狐類的傳說,千年狐狸精道行已經非常高深,既然都是千年的狐狸,那就不要再閑聊互相欺騙了。蒲松齡的聊齋中的故事都非常懸疑莫測,所以用聊齋一詞有一語雙關的作用。
關於《聊齋》:
《聊齋》的全稱也叫《聊齋志異》,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㈣ 歷史上真的存在妲己這個人物嗎
歷史記載,確有此人。
妲己,是蘇氏部落之女,世稱「蘇妲己」。根據《左傳》中的記載,公元前1047年,商紂王征討蘇氏部落,蘇氏部落無力抗拒便獻出牛羊、珍寶和絕世美女妲己,以求自保。
妲己於是乎來到了商紂王身邊,《史記》中更是描繪了商紂王得妲己之後的表現,可見商紂王對妲己十分寵溺,征重稅興建樓閣,創作淫盪的樂曲舞蹈,收羅天下的奇珍異寶,創酒池肉林,只為與妲己共享奢靡之樂。
(4)狐狸精的傳說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關於妲己的種種記載及傳說,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許多殷商時期的遺物,其中的玉器,銅器,尤其是龜甲與獸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與「卜辭」。
使得我們對周代以前歷史狀況的認識,遠較孔子、司馬遷當時所能接觸的資料為多時,才對妲己和商王帝辛的真實面貌,有了接近事實的評估。他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帝辛」。
帝辛性情剛猛,好自用,帝辛三十餘歲嗣位,當時商朝開國已經六百年,國力雄厚。物阜民豐,帝辛血氣方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獸,神勇冠絕一時,而且能言善辯,還兼通音律,性好美色。
更剛愎自用,於是憑豐沛的國力與自己過剩的精力,大舉向東南方發展,征服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從而拓地無算,國威遠播。
帝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對有蘇部落發動進攻。這時他已年過六十。征伐有蘇部落,載回的戰利品之一就是妲己,當時帝辛已經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勻,眉宇清秀,渾身充滿幾近爆炸性的火熱氣韻,迅速地在帝辛的內心深處,重新點燃起他生命的火焰。當時的商朝,十分迷信鬼神巫卜。
為了酬神祭祀,時常載戰載舞,飲酒歡唱,甚至作長夜之飲,幾至醉死。漸強盛,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商王文丁時,季歷受封為「牧師」,成為西伯。因權重遭忌,季歷被文丁軟禁絕食死,自此周與商之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季歷去世後,其子姬昌繼位,力行仁政,國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服,遭到商朝的忌憚。
姬昌就是後世所稱的周文王,當時他的長子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質,擔任為帝辛駕車之職。後因事觸怒帝辛,帝辛烹殺伯邑考,並將他做成肉羹,賜給姬昌吃,並把姬昌囚禁在羑里兩年,由於周部族的臣子們多方營救,並向帝辛行賄,才獲得釋放,由此周與商的仇恨越積越深。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發繼位,姬發以姜子牙做的軍師,周公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遺業,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帝辛日益昏亂暴虐,殺王叔比干,囚兄長箕子,大師疵、少師彊抱著他們的樂器去投奔周。
這時武王姬發發覺攻打商的時機即將到來,孟津觀兵以試探商軍並座並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狀,於是聯合天下諸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進軍商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啟率領一批東南夷人組成的十七萬大軍,把周武王的聯軍拒於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縣)。
想不到這些夷人組成的軍隊,忽然一夜之間嘩變,潰不成軍。周人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後,周武王象徵性的用黃鉞砍掉他的腦袋,妲己也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