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推薦的小說
⑴ 張煒的小說《古船》對新時代文學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張煒的小說《古船》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尋根文學“的重要代表作,一方面其吸收了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特性,表現出時空的跳躍、怪誕的傳說預言;另一方面又回望傳統文化,表現出對於傳統文化的思考,及其未來如何發展的設想。一、《古船》之“魔幻”
在《古船》的敘事形式上,小說在現實與歷史間肆意跳躍,循環往復,從而構建起奇特的聯結:現實可以在歷史中尋找誘因,趙炳以被剝削階級的形象登上歷史舞台,以自身的果斷決絕獲取了權力,進而成為了眾人膜拜的對象;當前的人物形象也是源於歷史的,趙多多的暴戾是生於血脈的,他的貪婪慾望貫穿於歷史,而隋抱朴的忍讓懦弱是在經歷過諸多無法遺忘的血腥之後形成的。
但小說中不斷暗示的”隋家無後“,商業化的入侵,以及年老一輩的不斷退場,又表現出作者對於傳統文化繼續發展的一種悲觀感,表達出傳統文化終將式微的預示。或許,只有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機械不斷融合,讓傳統文化在進程中不斷改變,取得一種穩定的平衡之後,才能夠確保傳統文化繼續的發展與留存。
⑵ 張煒《古船》的簡介 來不及看原著了 大家快幫忙告訴我基本內容啊
《古船》簡介:
《古船》以膠東小鎮窪狸鎮自土改至改革開放40餘年的歷史作背景,講述了隋、趙、李三個家族之間的恩怨情仇,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與異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那片土地的變遷。
作品通過家庭的滄桑抒寫了靈魂的困境與掙扎,以一個古鎮的歷史折射了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是「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
《古船》是張煒的一部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小說,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40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它是當代中國最有氣勢,最有深度的文學傑作之一。
是「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它以一個古老的城鎮映射了整個中國,以一條河流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個家庭的滄桑抒寫靈魂的困境與掙扎。作者以細膩而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眾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古船》創作背景:
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文化尋根意識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在文學上美學意義上對民族文化資料的重新認識和闡釋,發掘其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核。
第二,以現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領略古代文化遺風,尋找激發生命能量的源泉;第三,對當代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醜陋的文化因素的繼續批判,如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的深入挖掘。但這些方面並非絕對分開,許多作品是綜合表達了「尋根」的意義。
綜合來看,「尋根派」的文學主張是希望能立足於我國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國民的劣質,發揚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從文化背景來把握我們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價值標准,努力創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文學。
雖然打出了「文化尋根」的旗號,但對於什麼是「文化」,這些尋根作家們卻莫衷一是。大多數作家選取了自己最為熟悉的某個地域做為切入文化層面的基點。而張煒,則選擇了自己所熟悉的農村為背景,進行了一次鄉野文化尋根之旅。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每一次社會變化的時期同時也是人的思想變遷、保守與疑慮迸發的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一次社會轉型或動盪都會引起知識分子新的精神覺醒和價值重鑄。正如雅斯貝爾斯所描繪的「一戰」後人們的精神狀態一樣。
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同樣面臨社會改革的震盪——當然,這種震盪主要指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當社會的中心價值和標准已經解體,面對「無名」的時代,很多人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無可自拔的虛無與苦痛中去。
作為文化精英的知識分子,尤其比其他人有切入肌膚的痛感。他們或固守傳統以求靈魂的安妥,或以新的勇氣尋求新的信仰和價值,或以絕望的心態去哀嘆魂靈之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