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紅旗下小說免費閱讀
❶ 老舍的正紅旗下是沒寫完的自傳么一共有多少章
《正紅旗下》是沒有完成的作品,是自傳體,共11章
一、簡介《正紅旗下》主要內容
全書共寫十一章:
第一章寫「我」出生的事兒(其間重點介紹了幾個人物:大姐婆婆、大姐公公、大姐夫和「我」的姑母——文字主教材所選的片斷之一就節選自這一章);
第二章介紹「我」的家庭情況、出身及清末皇城的一些民俗(媽媽、爸爸、大姐、二姐、姑媽,並且介紹了清末的皇城的民俗——媽媽為老兒子的出生「賀喜」而發愁);
第三章寫大舅家二哥福海與大舅媽前來賀喜,福海精明地為「我」的「洗三」之禮進行籌劃,解去「我」媽的一塊心病(福海、大舅媽、大舅等人物出場——文字主教材所選片斷之二的出處);
第四章寫清末皇城民俗——「我」的「洗三」典禮在福海二哥的張羅下圓滿成功、經濟「合規」(引得「小六兒」白姥姥、尤其是老王掌櫃地出場);
第五章寫「我」們一家如何過了年;
第六章寫「我」滿月的喜氣:意外得到了定祿定大爺的賀喜與賀禮;還有少數民族朋友的慶賀(很有人氣與福氣;也介紹了王掌櫃和定大爺的交情,為後文定大爺出面擺平洋鬼子作鋪墊);
第七章寫王掌櫃的兒子十成在山東打洋鬼子造反來京逃難,得到福海的暗地支持(引出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清王朝的懦弱無能);
第八章寫王掌櫃與多老大交好卻受崇洋媚外的多老二的欺負,引出洋鬼子牛牧師;
第九章寫王掌櫃求救於二哥福海來解決多老大的欺凌與訛詐,二哥又求助於有官職身份地位的旗人——自己的父親和「我」大姐的公公,他們確是擺設無能無力也無意參與解決;
第十章寫福海二哥找定大爺出面擺平洋鬼子牛牧師,並與其商議對策;
第十一章寫牛牧師應定大爺之邀前來赴宴,宴前卻遭遇狼狽而有氣無言。據老舍妻子言稱:《正紅旗下》未完成的下幾章很可能將結合老舍的悲慘家史(自己兩歲那年,父親被八國聯軍的燒夷彈打燃身上火葯而燒死,墓冢中沒有遺骨、只有父親的一雙布襪子)和其要寫有關義和團內容的小說的心願而進行創作。
二、解題:正紅旗下——正紅旗,清代八旗之一。八旗是清代滿族的一種軍隊組織以旗的顏色為號,有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八旗(正即整字的簡寫),凡滿族成員都隸屬各旗。八旗成員,統稱「旗人」。本文作者隸屬「滿洲八旗」的「正紅旗」, 所以這篇自傳體的長篇小說,即取名為《正紅旗下》。
三、賞析
老舍在這部作品中的追求:即以自傳為線索,表現社會風習與歷史的變遷,尤其與他過去的寫作不同的是,他在這部作品中對本民族的歷史——清末旗人的生活習氣作了出色的表現。對這一目的來說,自傳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進入歷史與審視民族風習的視角。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創作的審視國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違背時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個人所見所聞的民族風習及其變遷為敘述的中心,與本民族的歷史保持一種親熟的反省態度。這種態度與《茶館》類似,是採取了一種把重大的歷史事件與思想主題化人對日常生活的描繪之中的敘事策略,從而由時代共鳴走向對民族民間風習的詩意描繪。
這部小說的語言藝術也很值得稱道,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繪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含蓄的諷刺筆調,特別適合小說所要表現的民族風習與反思國民性的需要。
《正紅旗下》對福海行為、動作描寫所體現的老舍小說語言洗練、傳神的特點。
❷ 老舍的《正紅旗下》簡介!!!
1、內容簡介
自傳體長篇小說《正紅旗下》是一部老舍先生傾注了極大心血卻沒有完成的作品。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會為背景的家傳性質的歷史小說,1962年老舍擱筆時留下11章8萬文字,只描述了自己的降生,盡管只開了一個頭,但已經顯示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創作風格的成熟和發展。
2、作者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是他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3、作品評價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創作的審視國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違背時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個人所見所聞的民族風習及其變遷為敘述的中心,與本民族的歷史保持一種親熟的反省態度。這種態度與《茶館》類似,是採取了一種把重大的歷史事件與思想主題化人對日常生活的描繪之中的敘事策略,從而由時代共鳴走向對民族民間風習的詩意描繪。
這部小說的語言藝術也很值得回味,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繪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含蓄的諷刺筆調,特別適合小說所要表現的民族風習與反思國民性的需要。
❸ 《正紅旗下》讀後感
導語:若要說起文化大師們更是不勝枚舉,可要說起我最喜歡的,還是老舍先生,沒有之一。喜歡他詼諧幽默的文字,喜歡筆下那些鮮活的小人物,沿著他的文字總能清晰的嗅到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
《正紅旗下》讀後感
《正紅旗下》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內滿族旗人的生活場景,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五類人:一類是寄生於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過著「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講究的一注死水裡。」一類是能夠審時度勢,想從八旗制度中掙脫出來,為本人從頭設想一條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類是晚清時期進入中國的洋人,他們或著仗著本國使館的力量胡作非為,或者在殖民地為非作歹;還有一類是當時依託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們反過來欺凌中國老蒼生,如多大爺等人;最初一類是受不了教會、洋人的欺凌,自覺組織起來反抗的人,如十成等義和團成員。此外,書中還對清末滿族社會風俗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正紅旗下》是老捨生前最初一本小說,無論言語的凝練,辭藻的使用,文筆的磨練都已到達巔峰,可謂是最值得閱讀的小說之一。老舍用自傳體的形式,用本人的所見所聞講晚清時期旗人的生活,為人,處事等方面展示在讀者面前。雖然這本小說從第一行到最初一行只要寥寥十一個章節,但是所呈現的人物場景卻是那麼異乎尋常。老舍曾說過:我一輩子沒什麼可惜,獨一可惜的是,《正紅旗下》沒有寫完。我想這不只是作者的`可惜,更是讀者的可惜吧。
文章的言語文筆是簡單詼諧的,但在此中卻又有著大道理。在這一字一句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清政府的敗北無能而氣憤,對那些成天廢寢忘食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軟弱無能感到恨鐵不成鋼,有對逐步萌生的新時代思想而感到興奮······不得不說,老舍是一位不斷關心著我們的民族,關心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偉大作家。作為旗人中一員的作者,透過本人這個主角來帶著廣大讀者走進旗人家庭的生活,時而嘲諷的筆調讓我們看到了阿誰社會,那是時代的縮影。也許這本小說只稍稍開了個頭,但無論此中的人物刻畫還是場景描述還是所禦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這本書成為中國近代小說的典範之作。
《正紅旗下》讀後感
若要用八個字來形容老舍的文字,我覺得莫過於「哀而不傷,怒而不怨。」
老舍的文字不大鍾情於大人物王侯將相,而是傾注於社會角落處的小人物,這些人在正史中不會有傳記,即使偶有涉及也不過是用「某甲」一筆帶過,若想看看他們的故事,聽聽他們的想法,或許老舍的文字是不二選擇。
魯迅筆下的老百姓往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比如孔乙己、阿Q等,這與老舍筆下的人物截然不同。老舍筆下的老百姓,比如《月牙兒》中的母女,《斷魂槍》中的沙子龍,悲涼的里子透著一種平靜,這就是「哀而不傷怒而不怨」。
小老百姓在老舍的文字中是真真正正的過日子,不管這日子是好是壞,也不管明日天是否塌下來,總是那麼或自然、或悲苦的活著。他們或人物猥瑣,或秀色奪人;或鼠目寸光,或豁達大度;或勤懇老實,或好吃懶做。老舍總是用他那特有的不褒不貶、含蓄冷峻的幽默娓娓道來,讓人感概「這就是老百姓。」
《正紅旗下》是老舍於1961年開始動筆,寫作手法已相當成熟,很有老舍式風格味道。他身為正紅旗人,就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身邊人的故事,特別是旗人的故事,這群小老百姓的日子就從老捨出生那天開始,在老舍筆下成為不朽。這類題材為小說在近現代是少有的,可惜這些努力因為某種原因而擱止,不僅是老舍的憾事,也是中國人的一幢憾事。
小說從老捨出生開始,那天是農歷戊戌年臘月二十三日酉時,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維新變法是這年,戊戌政變也是這年,清王朝無可挽回走向敗亡還是這年。
老舍不知是否有意在思考清王朝的垮台,文字沒有提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大清王朝的余輝之下,八旗子弟們並沒有意識到大清只剩十來年功夫即亡了,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鐵桿莊稼,每個月有幾兩俸銀,還能否吃上便宜坊賒欠的醬肉。
比如老舍大姐的婆婆,以賒欠為本事,其口頭禪就是「聽著!我是子爵的女兒,佐領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鐵桿兒莊稼!俸銀俸米到時候就放下來,欠了日子欠不了錢,你著什麼急呢!」不僅如此,大姐婆婆頗看不起那些不敢賒、不喜歡賒的親友。「不賒東西,白作旗人!」
老舍的筆墨總是如此冷峻,沒有隻言片語的批判,大姐婆婆好吃懶惰還愛面子的旗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小說中與大姐婆婆相應的是另一個女性角色,老舍的姑姑,只有自己欺負人的理,沒有別人欺負她的理,拿著不知怎麼來的幾份俸銀,日子過的不算壞,這個大姑子,總以「欺負」兄弟媳婦為本事,倒也不是打罵,只是需要「伺候」著。
大姐公公與大姐夫兩父子,一個佐領,一個驍騎尉。佐領不會打仗,驍騎尉不會騎馬,可說到遛鳥、放鞭炮,可都自詡是北京九城裡一等一的好手。這么一對父子,八旗兵的戰鬥力能高嗎?所以瘸子補旗兵的缺額,羅鍋可以領份兵差,也就再正常不過了。看到這里,我反正是哈哈了好幾句。
若說八旗子弟盡是好吃懶作的主,也是不符合實情滴。老舍的父親是一個旗兵,老實當差,每個月三兩銀子,不欺負人,不賒欠東西。其母親會過日子,和親友們相處和諧,在家亦是任勞任怨吧,可又能怎麼樣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大舅家的二哥福海,不同於紈絝的八旗子弟,他人很能幹,不僅會騎馬射箭,還是一個油漆匠。可就是這么一個人,常常去當槍手,為別人替考補旗兵,可就是不能自己補一個缺額。他也不抱怨,沒有鐵桿莊稼,學個油漆匠不也能活著嘛。可他這種活法卻被八旗子弟看不起,因為他活的掉份。
一個旗人,若不會遛鳥,沒有雅號,叫什麼旗人?格調,身份,面子,是萬萬不能掉的,所以博勝之可以為了一對藍烏頭賣了媳婦[《茶館》里松二爺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自己又不會自食其力]。清王朝大廈將傾,唯有變法才是出路,可他們認為變法是萬萬不好的,因為變了法,就沒有鐵桿莊稼,這可叫他們怎麼活?所以他們認為殺了六君子,廢除維新,大清不就又恢復太平了么!
雖說滿漢不通婚,可彼此生活誰也離不開誰,於是他們在生活上又是朋友,逢年過節彼此往來,老舍的三天,老王掌櫃這個老山東不也來送了禮,這就是人情。往上說大家的祖先可能不一樣,可現在大家生活在一處,在一個北京城,哪能不往來?有了往來,就有了人情,這又是一個人情圈子。
面對外國列強的欺負,旗人們大多是有心無力,他們希望用文天祥、岳飛激勵自己,顯然沒啥用。甚至還有多老大這類人,看到入洋教有利可圖,就去入了教,藉此還欺壓便宜坊。老舍的文字沒有罵他,連批評的詞都沒有,就那麼寫著寫著,讀者能否會心一笑、會心一痛呢?
當小說寫到「二毛子」與普通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後,估計義和團會是接下來的故事,文章戛然而止。八萬字的《正紅旗下》猶如斷臂維納斯,美美的放在那裡供大家欣賞,意猶未盡,意猶未盡。
老舍的文字沒有精美的辭藻堆砌,字里行間處處透著不正常,可又處處顯得正常。他不批評,他不激憤。可我們又知道他再表達什麼,這個什麼我們又不知道是什麼。或許他是在借二哥福海再說:
「也不至於!不至於!」他安慰自己。「出了事,花錢運動運動就能逢凶化吉!」這么一想,他又覺得他不是同情造反,而是理之當然了——什麼事都可以營私舞弊,有銀子就能買到官,贖出命來。這成何體統呢?他沒讀過經史,可是聽過不少京戲和評書,哪一朝不是因為不成體統而垮了台呢?
八旗子弟不成體統而敗啦,大清王朝不成體統亡啦,或許這就是老舍的幽默吧,他不傷,他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