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驚險小說集在線閱讀
Ⅰ 外國小說~豺狼的末日~作者姓名
作者弗·福塞斯
天生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難以相信,他6 歲就曾試圖搭載美軍坦克去諾曼底,16歲能單獨駕駛雙翼飛機翱翔藍天,17歲做過鬥牛士,19歲任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然而他的理想是當一名記者。退役後,由於能講英、法、德、俄、西班牙等多國語言,被英國路透社所錄用,派往巴黎、柏林和比拉夫等地進行采訪,足跡遍及歐洲、中東和非洲。在那個動盪不安、戰火不斷的年代裡,什麼暗殺、爆炸、綁架、黑幕等國際政治事件不能不成為他關注和追蹤的焦點。可以說,冒險和傳奇伴隨他的一生;特殊的身份和豐富的經歷為他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當福賽斯將世界上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告訴讀者時,世界震驚了。 福賽斯二十幾年前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豺狼的日子》,僅僅是成名作,此後,他的長篇佳作不斷。福賽斯發表的以調查前納粹黨衛軍罪犯為背景的《敖德薩檔案》同樣具有特色,背景材料的准確、罪犯組織的嚴密、扣人心弦的搏殺使讀者驚嘆,進而引起了人們對懲治二戰納粹黨衛軍罪犯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麻木的反省。藝術的力量將政治推上了審判台。而《魔鬼的抉擇》講述的則是美國、英國和前蘇聯為糧食和裁軍問題在談判中展開的間諜戰,其描寫更是驚心動魄,矛盾的激化和手法的高超,使我們對西方間諜戰有了立體而透徹的感受;各國政界、軍界、情報人員與油輪劫持者的鬥智斗勇,生動逼真,其結局更使人大出意外而拍案叫絕。海灣戰爭是上世紀末最大的一次全方位、多戰線、諸學科的戰爭。福賽斯的《上帝的拳頭》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為開端,全面、真實地描寫了美、英、法、以色列和伊拉克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諜報、科技中展開的鮮為人知的激烈搏鬥。閱讀作品,你會對真實的世界和殘酷的政治有一個重新的認識。這是福賽斯後期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出版後立刻成為西方各國政府首腦、軍隊將領、情報部門、軍事科學人員爭相研究的讀物。
國際政治事件往往是西方作家所喜歡涉獵的內容,但很少有人能像福賽斯那樣,把變幻莫測的國際政治、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你死我活的經濟利益、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寫得震撼心靈,它產生的藝術張力是深遠而無限的。
對於廣大讀者來說,由於文化傳統、生活環境不同,其閱讀的需求也是截然不同的。但就福賽斯而言,無論是西方人士,還是東方民族,大都能通過福賽斯的作品尋找到那種閱讀的藝術享受。福賽斯作品的藝術魅力是鮮明的。他善於把握政治驚險小說的特點,在國際政治的背景下描寫事件,有的政治事件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一些人物、情節則有據可尋;有的政治態勢是真實的,而主要人物則是虛擬的,虛虛實實,使你真假難辨。他寫政治事件,不羅列鋪排,不堆砌資料;寫人物命運,不脫離人物性格,不游離政治事件,兩者成為絕妙的結合體。他以神奇的筆墨引領你走進了一個「真實」的環境而不能自拔。福賽斯對西方各國的政治主張、經濟態勢、民俗風情、軍隊建制、諜報機構、間諜手法、武器裝備、軍械性能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描述更使你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以致英國的情報機關也時時刻刻關注著他」。而美國有書評者甚至提出:「福賽斯真會開玩笑,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嚴肅的故事,豺狼的刺殺和警方的追捕使我們不得不向作者問道:這是虛構的嗎?我們懷疑當局在掩蓋事實。」福賽斯小說技法嫻熟,特別擅長把握在大事件、大背景、大矛盾中,有繁有簡地寫故事、寫人物,懸念的設置、情節的安排和閱讀節奏的把握均達上乘。我讀過許多西方政治小說和驚險小說,但從來沒有像讀福賽斯的小說那樣,使人產生淋漓酣暢的閱讀快感。
每個讀者都有一雙慧眼。所以福賽斯的作品一問世,就引起讀者的巨大反響和報刊記者的熱情追捧。據有關資料的統計,福賽斯前後共創作了10 部長篇政治驚險小說,《豺狼的日子》、《敖德薩檔案》、《戰爭猛犬》、《魔鬼的抉擇》、《第四秘密議定書》、《談判高手》、《諜海生涯》、《上帝的拳頭》、《偶像》、《復仇者》以及部分中、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出版後,幾乎本本都是暢銷書,有的曾連續17周榮登美國《紐約時報》最暢銷圖書排行榜,同時很快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各國出版。據此拍攝的電影《豺狼的日子》、《敖德薩檔案》、《戰爭猛犬》更是西方盈利的大片。二十幾年前,《豺狼的日子》曾於大陸放映,在那個沒有文化生活的年代裡,它引起的轟動至今令國人難忘。2000年,繼美國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網上開始售書,福賽斯也不甘落後,他決定將最新的短篇小說集《五重奏》[中文譯本《輕柔說話的風》]交予英國網路公司「在線原創作品」負責發售,又一次引起了各國讀者的極大興趣。福賽斯的作品征服了廣大讀者,也奠定了自己作為政治驚險小說大師的地位。
福賽斯已經不屬於英國,他屬於世界。
福賽斯的作品,不斷地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但創作也使他付出了代價,其妻子因他沉溺於創作而離家出走。福賽斯說:「我最討厭寫作,這是天下最苦悶的工作。」人世間就是這樣奇怪,最討厭寫作的人,恰恰向向我們提供了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
人們的閱讀興趣是隨著生活的變化和精神產品的多寡而變換的。這幾年,我國讀者的興趣更是捉摸不定,讀過武俠讀言情,讀過內幕讀隱私,讀過恐怖讀探案……那麼,我建議讀者不妨再讀讀福賽斯,它一定會給你平淡乏味的閱讀生活增添幾多驚喜。 。
Ⅱ 哥特式小說講的都是什麼內容
1、主要內容
哥特小說,屬於英語文學派別,是西方通俗文學中驚險神秘小說的一種。哥特小說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今天習慣地將哥特式與黑暗、恐怖聯系在一起。 顯著的哥特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詛咒等。其中最大亮點,除了「哥特式古堡」外,還有「超現實恐怖」。所謂「超現實恐怖」,乃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受到某種形式的鬼魂、幽靈、怪獸或「不可知物」的侵擾而表現出來的害怕死亡或瘋狂的高度焦慮狀況。由於作品的極度誇張和渲染,讀者對作品人物的這種「恐懼」感受既是「迫在眉睫」,又是「身置其中」。然而實際上,這種「恐懼」是由虛擬的「非常世界」帶來的,不但不會有實際危害,反倒能讓讀者產生若即若離的特殊快感。「一個恐怖的場景,描寫得越是荒唐、離奇、不可思議,我們就越能獲得樂趣;而描寫過於接近普通生活,哪怕是帶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冒險經歷,我們也由於缺乏出格的痛楚而不能留下記憶或思考」。
2、起源
據歷史文獻記載,「哥特式」(Gothic)這個詞來自「哥特」(Goths),而「哥特」是生活在羅馬帝國東北邊界的一個日耳曼部落。長期以來,「哥特」與羅馬帝國邊界糾紛不斷。公元376年,該部落開始聯合其他部落向羅馬帝國大舉進攻,並於410年攻克羅馬,在城內大肆掠奪,無惡不作。從那以後,「哥特」便有了「掠奪、野蠻」的含義,雖說他們後來撤離了羅馬,在法蘭西和義大利建立了哥特式建築自己的王國。
哥特式小說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霍勒斯·沃波爾的《奧特蘭托城堡》創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的模式。哥特式小說的出現,既與當時英國墓園派詩人的「哥特式」情結有關,也與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學標准有聯系。
3、時代影響
哥特式小說是十八世紀末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它以其神秘恐怖的氣氛、被壓抑的原始激情、大膽神奇的想像、浪漫的東方情調和迷人的異國風光深深地吸引著當時的讀者。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英國文壇,都以談哥特式小說為其賞心樂事,就像中國文人學士聚集一堂品評《紅樓夢》一樣。美國評論家安德魯·賴特在給企鵝版《哥特式小說佳作選集》一書的序言中說:「毋庸諱言,要了解近兩百年來的文學,必須具備一定的哥特式小說的知識.」①哥特式小說,從荷拉斯·沃波爾1764年的《奧特朗托堡》開始,一直繁榮到1820年左右。
後期發展,在英國,哥特小說到1840年已衰敗。但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掀起了維多利亞時代短篇鬼故事的熱潮,並且使艾倫·坡的以死亡為主題的故事得以出現。狄更斯少年時代就閱讀哥特式小說並將其中陰郁的氣氛、戲劇的張力融入了他自己的作品,只不過變換到了他自己的時代。哥特小說的陰郁對崇尚哀悼儀式、銘記永生及長生不老的維多利亞時代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這也使得它對文學有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力。到1880,哥特式小說作為半正統文學樣式復興的時間到來了。這時期的作者有羅伯特·魯易斯·史蒂文森,亞瑟·米堪及奧斯卡·威爾德,1897年哥特式最著名的惡人在布蘭姆·斯多克(BramStoker)的吸血鬼(Dracula)中誕生。雖然評論家用哥特來代稱所有的相關流派,哥特式小說已開始認真考慮讓位給現代恐怖小說。恐怖小說作家有些繼承了哥特式的情感如安妮·萊斯(AnneRice)有些如斯蒂芬·金(StephenKing)則沒有。哥特式也將自己的領域擴展到電影,音樂,甚至以互聯網這一新形式為載體。
Ⅲ 推薦幾本推理懸疑的小說
我遺憾地告訴你 最經典的推理文學都是國外的.
具體的書我說了,你根據個人口味自己去選.
我向你推薦幾位推理小說大師,想看什麼自己去搜吧.
歐美:阿加沙 克里斯蒂 約翰•狄克森•卡爾(密室之王) 埃勒里•奎因
這三位黃金時期的大師.
日本:江戶川亂步 島田莊司 東野圭吾 桐野 等等等等..
(在日本,有很多推理小說獎,像江戶川亂步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直木獎等等 得獎的作品往往都是實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