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汪曾祺小說閱讀題

汪曾祺小說閱讀題

發布時間: 2025-09-06 12:02:16

⑴ 汪曾祺短篇小說《受戒》讀後感5篇

《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受戒》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受戒讀後感(一)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受戒讀後感(二)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受戒讀後感(三)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庄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裡兩三家。「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裡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這里,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盪氣回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這里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可以收租、放債」,「可以賭錢、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喂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不過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謬的閑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朴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朴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一直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己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起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後來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liuxue86.com,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周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特別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面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己。

受戒讀後感(四)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設身處地地想,《受戒》原文來說,「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就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這是愛嗎?與其說這是自由戀愛,還不如說打著和尚的幌子誘拐良家婦女。那家人的父母知道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又會作何感想?

另外,文章中關於和尚殺豬的描寫也讓我不舒服。不殺生,本身就是和尚的戒律,然文中的和尚殺了,「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不過在豬臨升天時假惺惺地多了一道「往生咒」。惡心!有這種偽善的和尚在身邊,這里還是「桃花源」嗎?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說,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脫。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說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只有在庵趙庄這樣寬容的環境里才有可能成長發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唯一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適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數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受戒讀後感(五)

「我與我周旋,寧做我,我與我比我第一。」這是汪曾祺晚年時說過的一句話。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老人,喜歡汪老文字中流露出來的一派天真,喜歡他對世間尋常萬物的憐惜珍愛之情。他的文字很淡,所寫的小說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節,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欖,如蘆花盪,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綿長。讀他的文字,時常會激起我對平凡世俗煙火生活的感激欣賞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讀亦不覺厭倦的好文字。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著讀著,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

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這里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這里盡情享受著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快樂。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著,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做得好,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干農活。「念經,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說的都是不關內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經又怎麼會去關心經文本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裡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小說的最後,作者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明海頭上的戒疤余痛未消,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劃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盪,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作者在小說結尾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在許多曾經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⑵ 神鷹閱讀題的主要內容

小說寫了一個「世外桃源」,是一篇「竹林的故事」,故事發生的地方,天然、純凈、原始、樸拙,是另一座「邊城」,是孕育人性善與美的溫床。

廢名會在這里找尋禪宗之趣以及天人合一的超脫之境;沈從文會立足此地耐心的建一座希臘的小廟,裡面供奉美好的人性;後來的汪曾祺則會不厭其煩絮叨美與和諧。然而寧芩卻是殘酷的,他在別有用心(自覺地)鋪述優美的寧靜的自然風光後,直陳瘋狂的暴力的血腥的場面。這種強烈的反差,無疑是對人性美和人性美製造者的巨大反諷。

賞析:

《神鷹》具有著豐富「潛文本」,它在不同審美視角與情感狀態的觀照與體悟下具有多重的審美意蘊,這同時也證明了它是一篇傑出的藝術作品。在《神鷹》中有著多重對人性的隱喻。蘇西在沒有變成鷹前,是一個受人喜歡的好青年;當他變成鷹後,卻成了人人追打的對象。同樣是一個「蘇西」,只是呈現或者存在的方式不一樣,卻受到不一樣對待。

它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身份等加在人身上的一切附屬物只是一個符號,甚至人本身也是一種符號,對個人來說,他人永遠是高牆或者地獄。人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永遠是隔膜,而難以溝通。這就觸及到人的生存狀態及人的基本關系這個形而上的人本命題。

此外,它還觸及到人的基本根性的問題。在《神鷹》中,人性是自私的,集體攻擊變成鷹後蘇西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蘇西的鳴叫是一種不祥的預感或者擔心鷹會首先攻擊他們。人天生就具有自我保護性並有自我保護性的使然而具有攻擊他者性。

同時人性又是愚昧無知的,貪婪的。村民們輕而易舉地就相信巫婆出於利己之心的蠱惑,這里並不排除村民們和巫婆一樣垂涎著蘇西身上好看的潔白的羽毛。

⑶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閱讀理解的題目

編寫意圖
《故鄉的元宵》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板塊的一篇課文,本板塊凸顯「民俗」這一主題。由兩篇課文組成:沈從文的《臘八粥》和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培肢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當今青少年對傳統節日文化有些淡漠,熱衷於過洋節。要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不要冷落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我們藉助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引領學生走進「民俗」,感受「民俗」。

主要內容
《故鄉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為我們營造出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從中可以體會到汪曾祺散文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歡樂的氣息,展現了鄉間的自然與純美。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遊子鄉土文化的懷戀,以及對故鄉的愛,同時也感受到他對年之過去的惋惜,快樂的日子雖有,可總是很短暫的,我們要享受那幸福時光,但也要學會珍惜,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教學目標
1. 認識九個生字,會寫八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像畫面。
3. 了解作者筆下故鄉元宵節的相關習俗,體會作者的情感。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喜愛。
4. 體會文章開頭、結尾的妙處,學習作者「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邊讀邊想像畫面,學習「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難點:由於地域風俗和年代不同,理解課文有困難,邊讀邊想像畫面。

題目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祝新春的延續,元宵節有成上元節。

作者
汪曾祺【1920.3.5農歷庚申年正月十五元宵節~1997.5.16】出生於江蘇省高郵縣縣城的一個舊式地主家庭。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先生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北京劇協理事,在海內外出版專著全集30餘部,代表作有小說《受戒》、《異秉》、《大記事》,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寫作背景
汪曾祺有著濃烈的鄉土文化情懷,80年代起,他寫下了大量的憶舊懷人,紀游仿古,談論人性,描摹世態人情的散文作品,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壯寫故鄉的風俗民情的,《故鄉的元宵》寫的就是故鄉元宵節的習俗。汪曾祺以充滿詩意的心態追求人與自然、人與鄉土的交融,營造出心靈澄靜的藝術境界。

基礎知識
本課要求認識的9個生字中,「擲」「僧」seng「卸」xie的讀音要知道學生讀准確,「捏、盞」的寫法應注意,還有「筒」與以前學過的「簡」是形近字,注意區分。
高蹺:民間舞蹈,表演者踩有腳踏裝置的木棍,邊走邊演。
城隍:迷信傳說中守護城邑的神。
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之為仁獸、瑞獸,那它象徵祥瑞。
圍屏:屏風的一種,通常是四扇、六扇或八扇連在一起,可以折疊。
蓑衣:用草或鬃毛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軲轆:車輪子。
凄涼:寂寞冷落,多用來形容環境或景物。
欣喜:歡喜,高興。

重點句子品讀
本課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通過閱讀文本,注意提取相關民俗的信息並想像作者回憶的一幅幅故鄉的風俗畫。建議學生提前查找關於元宵節的資料,向長輩了解當地的元宵節風俗,這些查閱與咨詢都能為學習本課打下基礎。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的習俗,如送麒麟,吹糖人,捏麵人,抖空竹,看走馬燈,看圍屏,放燈籠等,這飢櫻些與學生現在生活較遠,為使學配宴生了解這些習俗,可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了解這些習俗,激發學習興趣。
文章開頭「故鄉的元宵是並不熱鬧的。」這句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重點突出了故鄉的元宵「並不熱鬧」,引起以下篇章對元宵「不熱鬧」的描繪。「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翠柳』,沒有花擔子、茶擔子。」本句用了五個「沒有」來說明故鄉的元宵節是不熱鬧的。這自然會引起學生的好奇,為什麼作者故鄉的元宵節會這樣呢?從而吸引讀者讀下去。「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裡的元宵卻是靜靜的。」其他地方的元宵是「鬧」,而故鄉的元宵卻是「靜靜地」。兩相對比,更加襯托出「我們」那裡的元宵的「不熱鬧」。「六顆骰子靜靜地在大碗底卧著。擺賭攤的坐在小板凳上抱著膝蓋發呆。」骰子是靜靜地卧著,擺賭攤的則抱著膝蓋發呆,從這些描寫可以看出擺賭攤的生意不景氣,也從側面反映出元宵的冷清。「一天快過去了」該段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文描寫的是元宵那天白天的情景,重點寫其不熱鬧。後文則宕開一筆,寫元宵晚上賞燈、看圍屏、放花、放燈籠的景象,與前文形成鮮明的對照。「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節似的。」年年看圍屏還是看不夠,不看圍屏就覺得沒有過節,從這一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圍屏、對元宵習俗的熱愛之情。最後一段正月十六的情景,所有店鋪大開門,開始正常營業,這也就意味著年就要過去了。人們又開始正常的生活,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年,就這樣過去了。,可見作者對年的依戀,對年過去的惋惜。該段文字與開頭相呼應,總結了全文。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節日的古詩詞,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寒食》等,加深對傳統節日的了解。

段意
文章共21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大段。
一、(1~2)總寫家鄉的元宵節並不熱鬧。
二、(3~12)寫元宵節白天的情景。
三、(13~20)寫元宵節夜晚的情景。
四、(21)寫過完元宵節,年就過去了。

寫作特點
作者「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很值得學習,讓學生通過自讀,找一找哪些活動是詳寫,哪些是略寫,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其中「看走馬燈」部分是詳寫;「送麒麟,看圍屏,放燈籠」是比較詳寫的;「吹糖人,捏麵人,抖空竹」則一筆帶過。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習「詳略得當」的寫法,知道其好處,使文章生動具體,概括精煉,畫龍點睛,只有濃淡相宜,詳略得當,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課後布置一篇小練筆:寫一寫我們怎樣過元宵節,學習文中「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課後習題
一、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像畫面。
本篇課文可以說是作者故鄉的風俗畫,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隨著作者的筆觸想像作者的思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想像畫面,培養想像力。
二、思考與交流。
1、作者筆下的元宵節有什麼特點?請舉例說一說。這道題設計意圖是使學
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可在初讀課文時引導學生自己概括出:故鄉的元宵節不大熱鬧,元宵節那天白天沒有晚上熱鬧。只要概括相對合理即可。
2、「我們那裡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介紹了哪些「燈」?結合相關語句說說各自特點。這一題應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這個環節是將閱讀重點放在了燈節的「燈」上。設計意圖是通過精讀重點部分進一步地了解作者故鄉元宵節的風俗。屋裡有玻璃方燈、琉璃燈、珠子燈、紅琉璃泡子。街上有走馬燈,裡面有來回轉動的車、馬、人的影子。孩子們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綉花燈、馬燈等。如:「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
3、體會本篇文章開頭、結尾的妙處,積累寫作特點。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習這種寫法,文章開頭運用對比的寫法突出故鄉的元宵節並不熱鬧。結尾部分則在介紹故鄉風俗習慣的同時收筆,讀來格調清新自然。指導學生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
三、拓展與運用
1、請說一說你所了解的元宵節有什麼特色活動。本環節設計意圖是激發學生對傳統佳節的喜愛,關注自己當地的元宵節的特色活動。可在學完課文後引導學生說一說。
2、通過本板塊的學習,你了解了哪些民俗知識?旨在對本板塊的學習做一次梳理和小結。可放在綜合學習活動中學習。
3、請藉助資料了解我國其他傳統佳節的民俗。注意搜集並整理其他傳統佳節的相關民俗,使學生了解更多民俗,感受民俗,引導學生多方面去獲取信息,在綜合學習活動中展示。
四、積累
積累的內容是本文中的詞語,語文基礎知識必須掌握,不僅會寫,還要理解意思。

熱點內容
寫言情文適合去哪個小說軟體 發布:2025-09-06 15:25:23 瀏覽:933
魔法斗氣校園修煉類小說 發布:2025-09-06 15:25:13 瀏覽:548
後母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06 15:23:39 瀏覽:363
黑道言情小說排名前十 發布:2025-09-06 15:10:54 瀏覽:858
好看的女主勵志重生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06 15:06:06 瀏覽:141
短片恐怖有聲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06 15:04:54 瀏覽:405
虐心微型小說短篇言情催淚 發布:2025-09-06 14:55:45 瀏覽:857
小說中的安姓名字 發布:2025-09-06 14:27:25 瀏覽:299
小說楚王元卿凌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06 14:27:19 瀏覽:377
悲傷言情古代小說 發布:2025-09-06 14:12:09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