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短篇小說推薦
㈠ 女性主義類的書籍有哪些推薦
1、《始於極限》 | 作者:[日]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鶴叛逆的人氣作家鈴木涼美聊戀愛與性、婚姻、男人、工作、獨立、自由等,聊透女性內心深處的憤怒與困境。
2.《可能性的藝術》| 作者:劉瑜
3.《足利女童連續失蹤事件》 | 作者:[日]清水潔《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作者清水潔又一高口碑話題力作,直擊兒童誘拐、女性安全、冤案誤判、受害者有罪論、偵查黑幕、媒體報道爭議等社會痛點議題!
4.《如雪如山》 | 作者:張天翼
一本女性視角的女性生活故事。作者張天翼以敏感善察的心思和細膩鋒利的筆觸,通過七位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斷面,梳理出名為「lili」的女性成長史。
5.《我本芬芳》 | 作者:楊本芬八旬老人講述自己的一生,上一本《秋園》被感動過的人,這次《我本芬芳》也一定能夠打動你!
6.《看不見的女性》 | 作者:[英]卡羅琳·克里亞多·佩雷斯
我們的世界以男性為樣本、由男性設計,為男性設計,《看不見的女性》全方位揭露了無處不在的隱形歧視。
7.《必有人重寫愛情》 | 作者:北島
著名詩人北島的作品精選集,46篇經典詩歌與散文作品,呈現詩人、散文家、畫者、攝影者北島的創作全貌。
8.《應得的權利》 | 作者:[澳]凱特·曼恩
康奈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備受贊譽之作,融合女性主義、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來引起高度關注的社會事件,揭示了處處可見的性別不正義現象。
9.《漫長的餘生》 | 作者:羅新
羅新教授作品,利用墓誌等史料講述了普通宮女王鍾兒漫長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小人物窺見大時代的變遷。
10.《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 作者:[智利]本哈明·拉巴圖特
智利當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圖特的代表作,收錄了五則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短篇小說。全書主要講述了「毒氣戰」的發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論」的提出者卡爾·史瓦西、得了肺結核的埃爾溫·薛定諤以及天才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學巨匠,是如何像普羅米修斯一樣為人類取火的。
㈡ 求好看的女性主義(女權主義)文學作品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成名作《逐愛的女人》已於近日由譯林出版社推出。耶利內克,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當代中歐最重要作家之一。經常通過作品探討女性社會地位的耶利內克是奧地利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霍拉斯恩格道爾曾在評論中稱其為奧地利的民族文學的良心。
《逐愛的女人》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主要寫女人們試圖通過婚姻手段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生活質量。這就免不了展現人性的陰暗面,乃至爾虞我詐的手段。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女子,為著現實的利益算盡機關,將愛情中的浪漫與理想徹底毀滅。
小說中布麗吉特和寶拉以一正一反的兩個例子出現,雖然她們兩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擇偶標准和生活理想大相徑庭,她們的結局也截然相反,但至少有一點把她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那就是她們兩人都在尋找幸福,且都認定,女人的幸福和成就完全取決於自己得到的男人。她們生存的意義在於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她們一方面承受著這種代代相傳的兩性關系模式底下,愛的缺位與仇恨膨脹所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作為受害者的女人們又不自覺地日復一日地加強著、鞏固著這種失衡的兩性關系。
耶利內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語調敘述著高度符號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筆觸將生活溫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那樣冷靜的、毫無水分的文字,將讀者的心靈硌得生疼。閱讀者常常會被這勇敢的文字刺痛,因為人們在這裡面瞥見自己的影子。就是在這部作品裡,耶利內克第一次顯示了她深刻的社會洞察力,以結構主義方式解析著現實。她的准確、銳利和真實使得這個簡單故事成為千百萬女人命運的折射;口語化的行文透明而從容,卻具備極強的穿透力。
小說所具有的普遍社會意義讓一位資深德國文學批評家發出這樣的感嘆:「社會學家不會把這本書視為社會紀實報告,但他們其實應該如此。不留情面的嘲諷使得這個故事成為真實的記錄文件。記錄者以看似天真幼稚的方式,讓不再天真幼稚的讀者時刻能夠洞悉和透視生活的真相。」
同樣是耶利內克的作品《死亡與少女》在今年一月已經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死亡與少女》是一部戲劇集,全書約有10萬字,由6個作品組成。這6個劇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包括白雪公主、睡美人、黛安娜王妃等,這些人物有的取之於經典童話,有的來自於現實生活,耶利內克沒有用傳統的戲劇概念去塑造這些人物,而是借其身份展現女性命運,反映女性成長的困惑、愛情的焦慮、死亡的不可避免等理念。
在《死亡與少女》的6個劇本中,幾乎看不到故事情節,甚至有的戲就是一個人從頭說到尾,但對話中充滿深刻的哲思和反諷,作者的目的就是「講道理」,她不想讓觀眾簡單地沉醉於好看的故事中。這幾個劇本耶利內克陸續寫了10多年,去年首次在德國結集出版,被稱為「公主劇」。
耶利內克反對男性佔主導地位的社會體制。她的作品屬於純知識分子讀物,更像一種哲學對話錄。她的思想狂野,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手法,沒有故事,全是斷片,無法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在耶利內克的作品裡,對女性問題的思考是直接的,是擺脫了所有束縛,肆無忌憚的。很多讀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很難真正欣賞所謂的女權主義作家,因為非常讓人悲哀的是,在她們高聲吶喊否定男女之別的時候,她們恰恰是站在男性的、居高臨下的立場,一切的悲憫、憤恨或者自強都是那麼的不堪一擊。耶利內克則拋開了這一切。她的視角是純女性的,卻恰恰是一種摒棄了女性立場的視角,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內在的、對於自我的詢問和否定。
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於下半年推出美國女作家傑奎琳蘇珊的《迷魂谷》新譯本。《迷魂谷》出版於1966年。20世紀全球銷量超過三千萬冊的小說共有三部,《迷魂谷》是其中之一,在我國原譯《娃娃谷》。據悉,好萊塢正在重拍由這部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
《迷魂谷》講述了三個年輕姑娘在好萊塢和百老匯的奮斗經歷。三位姑娘各懷理想去攀登人生的巔峰,最後卻都走上了不歸之路,只能依賴葯物來獲取片刻的安寧。三個女主人公中,尼麗是現代女性中一個極端的例子,敏銳、直接、自我,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在攫取的過程中也摧毀了自己;詹妮弗花哨、單純而易折,她用前衛的手段追求最傳統的目的,當現實無法滿足她可憐的小小心願時,她就黯然離去;而安妮是作者濃墨重彩去刻畫的一個人物,她外表溫柔,內心倔強,對理想非常執著,對愛情堅貞不渝,但卻收獲了最多的傷害,最後也染上了毒癮。傑奎琳蘇珊要藉助這一角色來表達悲劇結局的必然性,一種殊途同歸的命運的無奈。
作者傑奎琳蘇珊本人就是一位電影演員、模特,也許所有的角色身上都多少帶有她的影子。
六十年代的美國,女權主義崛起不久,走入社會的現代女性成長為一種新生的力量,她們的種種努力和掙扎,成為文藝作品關注的焦點,美國文學評論界普遍認為,傑奎琳蘇珊等一批作家為後來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女性主義文學已成為當今歐美文化界不可忽視的一股中堅力量。
㈢ 女性主義文學經典作家有哪些
卡麗兒•丘吉爾,20世紀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運動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國社會主義和女權主義劇作家。她屬於後現代主義,致力於戲劇創新,戲劇中探討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點在於暴力、政治和性壓迫的問題,表現受壓迫女性的慾望和追求。代表作為《優秀女子們》(1982),主要表現當今商業社會中職業女性面臨的挑戰,探討了在一個由男人支配的世界裡女人在經濟、社會和職業上成功的本質和意義。
奴拉•尼•古諾,英國20世紀用愛爾蘭語進行創作的最出色詩人,她的特色在於用民族語言進行寫作。愛爾蘭詩歌傳統從本質上來說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權為中心,而尼•古諾突破了傳統的男性詩歌話語,意識到傳統婦女在家庭中的邊緣地位,解構了女性的「愛爾蘭母親」形象。代表作為《愛爾蘭大男人》、《姐妹們,我們遭到了詛咒》。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當代英國文壇小說家,以關注英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著稱。她作品的關注點多為知識女性對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為《紅王妃》。
多麗絲•萊辛,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評論家們稱她「以懷疑的精神、燃燒的激情和預言般的想像力審視了這個分裂的文明,堪稱女性經歷的史詩作者。」代表作為《一個未婚男人的傳奇故事》。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當代美國文壇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說家、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大學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關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運。代表作有《人間樂園》、《他們》、《任你擺布》等。
卡麗兒·丘吉爾,20世紀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運動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國社會主義和女權主義劇作家。她屬於後現代主義,致力於戲劇創新,戲劇中探討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點在於暴力、政治和性壓迫的問題,表現受壓迫女性的慾望和追求。代表作為《優秀女子們》(1982),主要表現當今商業社會中職業女性面臨的挑戰,探討了在一個由男人支配的世界裡女人在經濟、社會和職業上成功的本質和意義。
奴拉·尼·古諾,英國20世紀用愛爾蘭語進行創作的最出色詩人,她的特色在於用民族語言進行寫作。愛爾蘭詩歌傳統從本質上來說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權為中心,而尼·古諾突破了傳統的男性詩歌話語,意識到傳統婦女在家庭中的邊緣地位,解構了女性的「愛爾蘭母親」形象。代表作為《愛爾蘭大男人》、《姐妹們,我們遭到了詛咒》。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當代英國文壇小說家,以關注英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著稱。她作品的關注點多為知識女性對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為《紅王妃》。
多麗絲·萊辛,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評論家們稱她「以懷疑的精神、燃燒的激情和預言般的想像力審視了這個分裂的文明,堪稱女性經歷的史詩作者。」代表作為《一個未婚男人的傳奇故事》。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當代美國文壇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說家、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大學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關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運。代表作有《人間樂園》、《他們》、《任你擺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