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秋小說閱讀幕湘
⑴ 求《晉陽秋》TXT下載地址,。急~拜託各位大神
http://www.pybao.net/fileview-1343046.html bibi嘟網上得,,
⑵ 求《晉陽秋》TXT下載地址,。急~
那個新浪愛問資料共享裡面有啊
⑶ 晉陽秋的其他信息
著述
孫盛一生著述頗豐,多為史籍。見於記載的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晉陽秋》三十二卷,《文集》十卷。可惜,《魏氏春秋》和《晉陽秋》早已亡佚。今天我們能見到的部分佚文,分別留存在《弘明集》、《廣弘明集》、《全晉文》、《三國志》裴松之注和《世說新語》等書中。
史德
孫盛作史有董狐遺風,極重史德。據載,他著的《晉陽秋》「詞直理正,咸稱良史」。孫盛曾為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帳下參軍,受到桓溫青睞。他對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燕時,在枋頭的敗績,如實記載於《晉陽秋》中。桓溫得知此事大怒,遂對孫盛的兒子說:「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以殺身滅族相威脅。當時的桓溫,執持東晉朝政,內外大權,結於一身。孫盛諸子聞訊大懼,皆哭泣跪拜於地,請父親刪改。那知孫盛拒不屈服於桓溫淫威,堅持按實書史,不退半步。僅此一斑,足見孫盛史德。
逸事
孫盛一生酷愛讀書,博學多聞,反對神鬼迷信,尤長於辯論。他對漢董仲舒以來盛行的符瑞迷信,極為反感。曾著書斥孫權說:「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又斥趙達說「《吳史》書達知東南當有王氣,故輕舉濟江」,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怎麼能說他「能逆睹天道,而審帝王之符瑞哉?」從這兩段評論,可以看見孫盛反對迷信鬼神的無神論觀點。同時他還深刻地指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迷信鬼神之佑,不信民眾之力,乃是一種敗亡的徵兆。
文風
在魏晉盛極一時的名理派中,孫盛是其佼佼者之一。從論述事由的條理嚴謹,論證清晰,能言善辯來看,他與西晉以來的裴顧、郭象、向秀、嵇康、王弼、何晏等人一樣,都具有一定的論辯邏輯知識。當時擅名一時的殷浩,「為風流談論者所宗」,談言善辯無出其右者。但是,與孫盛在一起論辯事理時,亦頗感吃力,難占上風。在《晉書·孫盛傳》以及《世說新語》中都載,有一次殷浩與孫盛辯論,飯冷復熱四次,從天明一直辯到月出,也沒有將孫盛難倒。
孫盛正是靠著這種實事求是的品德,據理力爭的性格,不畏強霸的膽識,以及不信神鬼,注重人力的哲學觀點,才成為垂於青史的著名史學家的。
史載
《晉書·卷八十二》
孫盛,字安國,太原中都人。祖楚,馮翊太守。父恂,潁川太守。恂在郡遇賊,被害。盛年十歲,避難渡江。及長,博學,善言名理。於時殷浩擅名一時,與抗論者,惟盛而已。盛嘗詣浩談論,對食,奮擲麈尾,毛悉落飯中,食冷而復暖者數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醫卜及《易象妙於見形論》,浩等竟無以難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貧親老,求為小邑,出補瀏陽令。太守陶侃請為參軍。庾亮代侃,引為征西主簿,轉參軍。時丞相王導執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蠻校尉陶稱讒構其間,導、亮頗懷疑貳。盛密諫亮曰:「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內外耳。」亮納之。庾翼代亮,以盛為安西諮議參軍,尋遷廷尉正。會桓溫代翼,留盛為參軍,與俱伐蜀,軍次彭模,溫自以輕兵入蜀,盛領贏老輜重在後,賊數千忽至,眾皆遑遽。盛部分諸將,並力距之,應時敗走。蜀平,賜爵安懷縣侯,累遷溫從事中郎。從入關平洛,以功進封吳昌縣侯,出補長沙太守。以家貧,頗營資貨,部從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與溫箋,而辭旨放盪,稱州遣從事觀采風聲,進無威鳳來儀之美,退無鷹鸇搏擊之用,徘徊湘川,將為怪鳥。溫得盛箋,復遣從事重案之,臟私鋃籍,檻車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遷秘書監,加給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篤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晉陽秋》,並造詩賦論難復數十篇。《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其子遽拜謝,謂請刪改之。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白,而庭訓愈峻。至此,諸子乃共號泣稽顙,請為百口切計。盛大怒。諸子遂爾改之。盛寫兩定本,寄於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於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子潛、放。

⑷ 關於三國時期
三國官職表
為了大家多了解一下三國,特轉載一下三國的官職表。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敦、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後人鍾繇為太傅。
太 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葯、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兩漢均設太僕,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 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姦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後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後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後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盪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盪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盪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幹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長官。御史台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台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幹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書僕射尚書台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僕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後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台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僕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
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官『制,州郡門下及諸曹皆有書佐,在外由州郡長官自行辟除。書佐除諸曹外,因屬州郡長官親近屬吏,故又稱門下書佐。
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後復置,掌宿衛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祿於鄉、亭者稱為鄉侯、亭侯。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後不復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衛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
武衛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
無難右部督三國吳置。禁軍無難營分左右兩部,均設督統之。故有是稱。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郡有都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東漢後期,增設縣侯、鄉侯、亭侯等爵位。
相國參軍曹操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後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掾史等,簡稱掾。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祿勛。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國史三國吳置,與左國史並掌修國史。
右大將軍三國蜀於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右護軍三國皆置護軍,分左右。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議郎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
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幹人,分司州政。
佐軍司馬漢中郎將屬官有佐軍司馬。孫堅曾任。
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吳亦置。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折沖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折沖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敦為折沖校尉,後不置,蜀無。
左執法三國吳置,為御史台屬官,與中執法、右執法共同平決諸官事。
左典軍三國吳置左、右、中三典軍,領營兵。
左節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
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於軍師、長史。漢末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權任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
左軍師曹操為丞相時置左軍師一人,第五品。三國吳置,但不屬丞相,而以三公領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為正,右丞相為副。漢人以右為尊,故右丞相為上。三國吳置丞相,分左右,後僅置一人。
左右都護三國吳置,黃龍元年,拜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⑸ 裴松之是誰
裴松之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錄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員外郎。裴松之從小喜愛讀書,8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20歲。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聯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敗,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薦裴松之擔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慮風險過大,遲遲不肯動身。不久,軍閥火並,庾楷死於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
義熙初,裴松之先後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等職,後升調回朝廷,改任尚書祠部郎。
義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劉裕(即宋武帝)率軍北伐。裴松之時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十分賞識裴松之,贊他有「廟廊之才」,將他轉任治中從事史。晉軍占洛陽後,劉裕委任之為封國世子洗馬。裴松之成為劉裕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東晉時歷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注。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說,「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三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游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所以裴注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於補充原書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幾家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裴注搜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為了注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據沈家本統計,注中引書「經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由此許多《三國志》中失載的歷史事實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運用傳統注釋方法的地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初意似亦欲如應劭之注《漢書》,考究訓詁,引證故實。……蓋欲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刪棄,故或詳或略,或有或無,亦頗為例不純。」侯康說:「至於箋注名物,訓釋文義,裴注間而有之而不詳,蓋非其宗旨所存。」 楊翼驤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將這部分裴注歸納為字音、文義、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類。他認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廣事實,而這一類的批註不過是附帶的工作」。他注《三國志》的重點是補闕和糾謬。正如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所說:「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納,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忘;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裴注的最大特點,就是廣采博引,極大地豐富了原書的內容。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經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價值就非常珍貴。我們在讀《三國志》時,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當作正文來讀。 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評價:「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詔為注,所注雜引諸書,亦時下己意。綜其大致約有六端:一曰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一曰參諸書之說,以核訛異;一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一曰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一曰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一曰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其中往往嗜奇愛博,頗傷蕪雜。()然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證之家,取材不竭,轉相引據者,反多於陳壽本書焉。」這個歸納是准確的。但又說:「其初意似亦欲如應劭之注漢書,考究訓詁,引證故實。……欲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刪棄,故或詳或略,或有或無。」這話毫無證據,只能認為撰提要者的臆測之辭罷了。裴注為史書注釋開辟了新的廣闊道路。
針對當時史書「疏略寡要」、「時有脫漏」的問題,裴氏將補闕列為第一項,主要補記重要事件與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陳壽僅在《武帝紀》和《任峻傳》中用50幾個字略作記載,僅僅說明了「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峻」。而曹操在這一重大決策上有何認識與領導,推行中有何艱辛,推行後有何成效,陳壽則未作評敘。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闡明了以上問題,將屯田一事作為曹魏定國的重大國策看待,在掌握史事要領這一層面上,裴氏顯然高一籌。又如諸葛亮七擒孟獲一事,反映了蜀漢以「攻心為上」的和戎政策,又是進行北伐前安定後方的重要措施,陳壽一筆帶過,而斐氏補充200多字,其識見亦在陳壽之上。王弼開魏晉玄學之先聲,陳壽僅以23字記之。裴氏引何邵《王弼傳》補其生平與學說,引孫盛《魏氏春秋》反映時人的評斷,引《博物志》介紹家世,為我國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據。馬鈞其人其事,在《方技傳》中了無涉及。裴氏以1200多字補充其生平與重大發明創造,有關指南車、翻車、連弩、發石車以及織綾機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科技生產水平,填補了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與重大事件與人物有關的重要文獻亦是補闕的內容,如曹操的《明志令》、《舉賢無拘品行令》、曹丕的《與吳質書》,李密的《陳情表》等,亦由裴注得以傳世。
所謂備異與懲妄,是針對同說一事,而各書記載卻「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之情況而言的。「並皆抄內、以備異聞」為備異,依本志或引證它書做「隨違矯正」工作,為懲妄。二者往往難以截然分開。如劉備三顧茅一事,《諸葛亮傳》所記情節已人所共知,但魏人魚豢《魏略》和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所記則不同,認為是諸葛亮先拜訪劉備。裴氏將兩書記載均抄錄於注中,可為備異;又對其說加以辨析,引《出師表》所說「先帝不以臣卑鄙,蝟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一段,說明「非亮先詣備」這一結論,可謂懲妄。這種備異,懲妄,往往以壽書作為對比對象,再擴及到對其他史書的品評和總結。如在《魏書·文昭甄皇後傳注》中,錄有王沉《魏書》褒美甄後的記載,與壽書截然不同。裴氏依據《春秋》之義,認定《魏書》「崇飾虛文」,並說「推此而言,其稱卞、甄諸後言行之善,皆難以實論」,從而斷定「陳氏刪落,良有以也」。對陳壽失誤而他書正確處,亦作明確判斷。如《吳書·樓玄傳注》引虞博《江表傳》所載樓玄自殺事,裴氏徑直判斷為「《江表傳》所言,於理為長」。《吳書·諸葛恪傳注》引胡沖《吳歷》所載,裴氏判斷為「《吳歷》為長」。
這種評斷,在論辨一條中有更多體現。論辨包括評史事與評史書兩個方面,評史事者隨處可見,是史家主體認識的直接表達,因與本論題關系不大,故略而不論,評論史書,則有總結同期史著優劣的史學批評的意義,是本文討論的內容之一。裴氏對《三國志》一書的評論,既有在上表中的全面評價,又有散見於各注中的肯定或批評,是較為全面的;對同期其他史書,則多取零金碎玉式的評點,概括來看,這些評論大致可分為體例安排、敘事描寫兩個方面。
我國史書體例自《春秋》、《史記》後,編年、紀傳兩體漸趨成熟,盡管仍存在二體優劣的爭論,但其體式已較固定,無需多言了。裴氏較關注的是對現有體例,尤其是做為正史的紀傳體的規范化問題。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主,專傳、合傳較好掌握,而類傳如何劃分,則頗不一致。裴氏主張取「事類相從」的原則,他說:「臣松之以為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余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肯定了司馬遷首創「事類相從」的合理性,然後批評陳壽將非為一類的人放在一傳中,有失體例。如賈詡之儔,實屬「算無遺略、經權達變」的奇士,應放在善作籌劃的程昱、郭嘉等人的類傳中,但卻放在了德智兩全有王佐之風的二荀(荀彧荀攸)之列,裴氏以之「失其類」,「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本質的異同,應是區分類傳的第一要義。其次,行事相類亦為重要原則。如魚豢《魏略·勇俠傳》不計人物生年而按人物行事將漢末孫賓碩四人編入魏,是依據「其人接魏,事義相類」的原則處理的。對此,如果說魚豢還僅處於一種自發狀態的話,那麼,裴氏提出「事義相類」的原則,便已成為一種自覺的認識了。由實踐升華為理論,再指實踐,正是裴注史學意義在編纂學上的體現。
在敘事描寫上,強調通順合理,反對「語之不通」。注意容貌狀寫,如對荀彧之外貌,以陳壽不稱述為遺憾,特引《典略》、《平原禰稀傳》補充之,既反映了魏晉著文講究人物容止風藻的時代特色,又符合了中國史學講究形象描寫的特色,還體現了裴氏對歷史文學的審美要求,即生動形象的描寫可使史著更具魅力,這一點同樣具有史學意義。
晁公武首先涉及裴注的字數:「(裴注)博採群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郡齋讀書志》卷二)在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國志》中,李龍官等在校刊識語中更為具體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於正文」。20世紀70年代初,黃大受據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的殿本統計,陳壽本書為350,833字,裴注為322,643字(《三國志及裴注字數統計表》,載《三國志選注》,台北中正書局,1972年版卷首。轉引自吳金華《三國志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5頁)。王廷洽根據中華書局陳乃乾校點本統計出《三國志》為366,657字,裴注為320,799字(《略談〈三國志〉與裴注的數量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年第3期)。吳金華據百衲本統計,陳壽本書為368,039字,裴注為322,171字(《三國志校詁?附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崔曙庭根據金陵活字本統計,《三國志》為367,327宇,裴注為320,805字(《〈三國志〉本文確實多於裴注》,《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如果以上述統計最少的《三國志》與統計最多的裴注字數比較,《三國志》也比裴注多38,014字,即便裴注中尚有佚文或混入正文,也不可能達到數倍於本書的文字。張子俠則認為:「《三國志》的版本和流傳的經過極為復雜,既有文字脫漏問題,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現象,因而正文與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輕下結論。」(《〈三國志〉裴注研究三題》,《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明以前人若王通、劉知幾都譏其繁蕪,葉適至認為「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余」(文獻通考一九一)。清代學者雖然推崇裴注,但也有人指責他有的應注而不注,有的不應注而注,引書有改字等等(見趙翼陔余業考六、四庫提要四五及盧文弨的批註)。其實這些都是小缺點,並不能因此掩沒它的長處。裴注引用的魏、晉人著作多至二百十種,著錄在隋書經籍志中的已經不到四分之三,唐、宋以後就十不存一了。而且裴注所引的材料,都首尾完整,盡管說它「繁蕪」,說它「壽之棄余」,單就保存古代資料這一點說,也是值得重視的。
由於裴注引書具有較高的文獻學價值,因此裴注引書數量和書目的考證成了裴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分歧最大的問題。錢大昕統計裴注引書「凡百四十餘種,其與史學無涉者不在數內」,所列書名144種(《廿二史考異》卷十五)。趙翼統計裴注引書「凡〔百〕五十餘種」,所列書名151種,亦為史部類數目(《廿二史札記》卷六)。趙紹祖統計裴注引書「凡一百八十餘種」,另外,引諸經及諸子字書「又四十餘種」(《讀書偶記》卷六)。錢大昭以時代,地理,人物,官制,類書,文章,別集,家傳,別傳為類,統計裴注引書160餘種(《三國志辨疑》)。沈家本將裴注引書「依《隋書 經籍志》之例分為四部:計經部廿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三國志注引書目》)。王鍾翰統計「裴氏注記所引諸書名,凡二百四五十種」,並按錢大昭的分類列書名256種(《三國志裴注考證》,載《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五卷,1945年)。王祖彝除「諸家評論與裴氏自注,傅子,袁子,孫盛,習鑿齒等論注以及引古書為詮釋者不計」外,統計「裴注徵引之書凡百五十六種」(《三國志人名錄?裴注引用書目》,商務印書館,1956年)。馬念祖統計裴注引書「二百零三種」(《水經注等八種古籍引用書目匯編》,中華書局,1959年)。楊翼驤統計「以裴氏所引書目全部而言,為二百一十餘種;若除去關於詮釋文字及評論方面的,則為一百五十餘種」(《裴松之與〈三國志注〉》,《歷史教學》1963年第2期)。高秀英,楊濟安統計裴注引書203種(《三國志人名索引?裴注引書索引》,中華書局,1980年)。陳垣統計裴注「所引書在二百三十種以上」(《三國志注引書目》,載《中國古代史論叢》第七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31頁)。王樹民對趙翼的「裴松之三國志注」條裴注引書進行了部分考證(《廿二史札記校證》,中華書局,2002年修訂版)。周國林統計裴注引用書目為224種,其中「用於箋釋名物訓詁音義的先秦至東漢中期著作及其為之作注的和文字訓詁方面的著作共四十餘種,用於補闕備異懲妄論辯方面的漢末迄晉著作共一百八十餘種」(《裴松之〈三國志注〉引書考》,載《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一)》,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高振鐸統計「裴松之注《三國志》共引書二百三十六種」(《裴注〈三國志〉引書考訂--兼評〈廿二史札記校證〉》,《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虞萬里統計裴注引書「二百三十五種」(《〈三國志〉裴注引書新考》,《溫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伍野春統計裴注引書凡229種,「另有十則未註明出處」(《裴松之評傳》,第250頁)。張子俠統計「裴氏共引書二百二十七種」。高敏曾與人合作《〈三國志〉裴注引書考》一文,統計引書達二百四五十種(《〈三國志〉說略》,載《經史說略?二十五史說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第87頁)。
《三國志》裴注引用書目
二畫
《九州島春秋》(司馬彪撰)
《九州島記》(荀綽撰。註:此書總名《九州島記》,則分為《冀州
記》、《兗州記》等各篇)
三畫
《三輔決錄》(趙岐撰) 《三朝錄》
《三國評》(徐眾撰) 《山陽公載記》(樂資撰)
《山濤啟事》
四畫
《太康三年地記》
《文士傳》
(註:《曹休傳》注中說是張隱所撰,《荀彧傳》注中說是張衡所
撰,《王粲傳》注中說是張騭所撰,待考)
《文章志》(摯虞撰) 《文章敘錄》(荀勖撰)
《孔氏譜》 《孔融集》
《王氏譜》 《王朗家傳》
《王朗集》 《王弼傳》(何劭撰)
五畫
《世語》=《魏晉世語》(郭頒撰)
《四體書勢》(衛恆撰)
六畫
《江表傳》(虞溥撰) 《交廣記》(王隱撰)
《交廣二州春秋》(王范撰) 《先賢行狀》
《汝南先賢傳》 《任嘏別傳》
《列書》 《列異傳》
《決疑要注》(摯虞撰) 《百官志》
《百官名》
七畫
《吳書》(韋曜撰。註:韋曜本名昭,晉朝史官避司馬昭諱改)
《吳歷》(胡沖撰) 《吳錄》(張勃撰)
《吳紀》(環某撰) 《吳質別傳》
《序傳》(司馬彪撰) 《阮氏譜》
《志林》(虞喜撰) 《杜氏新書》
八畫
《辛憲英傳》(夏侯湛撰) 《典略》(魚豢撰)
《邴原別傳》 《明堂論》(蔡邕撰)
《抱朴子》(葛洪撰) 《東阿王辯道論》
九畫
《後漢書》(謝承撰) 《英雄記》
《兗州記》(註:即《九州島記》其中一篇)
《風俗通》(應劭撰) 《胡氏譜》
《姚信集》
十畫
《晉紀》(干寶撰) 《晉書》(王隱撰)
《晉書》(干寶撰) 《晉書》(虞預撰)
《晉諸公贊》(傅暢撰) 《晉陽秋》(孫盛撰)
《晉泰始起居注》 《晉惠帝起居注》(陸機撰)
《益州耆舊傳》 《益部耆舊傳》(陳壽撰)
《益部耆舊雜記》(陳壽撰。註:此書應為《耆舊傳》之附錄)
《高貴鄉公集》 《高士傳》(皇甫謐撰)
《烈女傳》(皇甫謐撰) 《荀氏家傳》
《荀彧別傳》 《袁氏世紀》
《孫氏譜》 《孫資別傳》
《孫惠別傳》 《馬先生序》(傅玄撰)
《書林》(應璩撰) 《神仙傳》(葛洪撰)
十一畫
《陳留耆舊傳》 《陳氏譜》
《曹瞞傳》(吳人所撰) 《曹公集》
《曹志別傳》 《庾氏譜》
《郭氏譜》 《崔氏譜》
《陸氏世頌》 《陸氏祠堂像贊》
《陸遜銘》(陸機撰) 《啟蒙注》(顧愷之撰)
《通語》(殷基撰) 《異同雜語》(孫盛撰)
《異同評》(孫盛撰) 《異物志》
《異林》(陸某撰)
十二畫
《華陽國志》(常璩撰) 《華陀別傳》
《博物志》(張華撰) 《博物記》
《嵇氏譜》 《嵇康傳》
《嵇康集》 《程曉別傳》
《費禕別傳》 《傅子》(傅玄撰)
《傅咸集》 《張超集》
《逸士傳》(皇甫謐撰) 《搜神記》(干寶撰)
十三畫
《蜀記》(王隱撰) 《蜀本紀》
《蜀世譜》(孫盛撰) 《楚國先賢傳》
《零陵先賢傳》 《會稽典錄》
《會稽邵氏家傳》 《虞翻別傳》
《楊都賦注》(庾闡撰) 《萬機論》(蔣濟撰)
十四畫
《漢紀》(張璠撰) 《漢紀》(袁宏撰)
《漢書》(華嶠撰) 《漢魏春秋》(孔衍撰)
《漢晉春秋》(習鑿齒撰) 《漢末名士傳》
《管輅別傳》 《趙雲別傳》
《裴氏家紀》(傅暢撰)
十五畫
《鄭玄別傳》 《潘尼別傳》
《潘岳別傳》 《潘岳集》
《劉氏譜》 《劉廙別傳》
十六畫
《冀州記》(註:即《九州島記》其中一篇)
《戰略》(司馬彪撰) 《盧諶別傳》
《諸葛氏譜》 《諸葛亮集》(陳壽次定)
《諸葛恪別傳》 《機雲別傳》
《默記》(張儼撰) 《褒賞令》
十七畫
《襄陽記》(習鑿齒撰) 《鍾會母傳》
十八畫
《魏書》(王沈撰) 《魏略》(魚豢撰)
《魏紀》(殷澹撰) 《魏氏春秋》(孫盛撰)
《魏末傳》 《魏武故事》
《魏名臣奏》 《魏世籍》(孫盛撰)
《魏世譜》 《魏都賦》
《雜記》(孫盛撰) 《禮論》
十九畫
《廬江何氏家傳》
二十畫
《獻帝傳》 《獻帝記》
《獻帝春秋》(袁暐撰) 《獻帝起居注》
《譜敘》(華嶠撰)
二十一畫
《續漢書》(司馬彪撰) 《顧譚傳》
二十四畫
《靈帝紀》(劉艾撰)
上所引書一百五十六種,不包括引用古書以為注釋者。
附錄
1. 撰人著一書以上者
荀綽:《九州島記》(《兗州記》、《冀州記》等)
魚豢:《典略》、《魏略》
習鑿齒:《漢晉春秋》、《襄陽記》
傅暢:《晉諸公贊》、《裴氏家紀》
傅玄:《馬先生序》、《傅子》
華嶠:《漢書》、《譜敘》
摯虞:《文章志》、《決疑要注》
葛宏:《抱朴子》、《神仙傳》
何劭:《王弼傳》、《荀粲傳》
陸機:《晉惠帝起居注》、《陸遜銘》
王隱:《交廣記》、《晉書》、《蜀記》
皇甫謐:《高士傳》、《烈女傳》、《逸士傳》
干寶:《晉紀》、《晉書》、《搜神記》
陳壽:《益部耆舊傳》、《益部耆舊雜記》、《諸葛亮集》
司馬彪:《九州島春秋》、《序傳》、《戰略》、《續漢書》
孫盛:《晉陽秋》、《異同雜語》、《異同評》、《蜀世譜》、
《魏氏春秋》、《魏世籍》、《雜記》
2. 同名著述
張璠《漢紀》、袁宏《漢紀》
干寶《晉書》、王隱《晉書》、虞預《晉書》
作後漢書的范曄和裴松之同時,以年齡論,裴比范長二十歲,范死在宋文帝元嘉二二年(公元445年),裴死更比范後六年。兩人雖然生在同一時期,同樣搜集史料,但他們運用史料的方法不同,范曄組織所得的史料編或後漢書,裴松之則用來注陳壽的三國志。試取陳壽、范曄兩書中篇目相同的十六篇列傳比較,范書比陳書篇幅增多約一倍,那些多出來的材料,大多是和裴注相同的。
裴注出現後,引來了許多評議,其中有褒有貶。劉知幾說:少期集注《國志》,以廣承祚所遺,而喜聚異同,不加刊定,恣其擊難,坐長繁蕪。觀其書成表獻,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難以味同萍實者矣。
「與劉知幾不同,贊譽裴松之者多從保存史料方面對裴注給予肯定。侯康說:「陳承祚《三國志》世稱良史,裴注尤博贍可觀。」《四庫提要》作者對裴注有褒有貶,既認為裴注「嗜奇愛博,頗傷蕪雜」,又從積極的方面說:「然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崖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證之家取材不竭,轉相引據者,反多於陳壽本書焉。」關於以往史家對裴注的評價,楊翼驤先生在前引《裴松之》一文中有詳細介紹,讀者可以參看。
以上對於裴注的評價反映了傳統史學批評的特點。評論者大多不能擺脫是與非、優與劣的思維框架。從史學史的角度來看待裴注,更應關注的是,歷來對史書的注釋都是從名物訓詁的角度著眼的,為什麼裴松之卻要發明出一種新的注釋方式?劉知幾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 章學誠也說:「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劉知幾、章學誠雖然都是傳統史學批評的大家,但這些分析卻有失水準,帶有很強的好惡色彩。所謂「不能自達」、「不足自存」,都是要從注釋家才智缺乏一端求得解釋。
不帶偏見闡釋裴注出現原因的當首推陳寅恪先生。陳氏認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響所致。他在《支愍度學說考》一文中說:「中土佛典譯出既多,往往同本而異譯,於是有編纂『合本』以資對比者焉。」《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原註:「三部合異二卷。」)雲:說戒者乃曰:僧和集會,未受大戒者出!僧何等作為?眾僧和聚會,悉受無戒!於僧有何事?答:說戒。僧答言:布薩。不來者囑授清凈說!諸人者,當說當來之凈!答言:說凈。陳氏解釋說:「據此,可知本子即母子。上列《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中,其大字正文,母也。其夾注小字,子也。蓋取別本之義同文異者,列入小注中。與大字正文互相配擬。即所謂『以子從母』,『事類相對』者也。」 在《讀〈洛陽伽藍記〉書後》一文中,他又進一步發揮說:「裴松之《三國志注》人所習讀,但皆不知其為合本子注之體。」 周一良先生對陳說持懷疑態度。他在《魏晉南北朝史學著作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裴松之、劉孝標、酈道元的注,多為補遺訂誤,而非字句出入,往往連篇累牘,達千百言。這與同本異譯簡單明了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恐怕未必與佛家合本子注傳統有何淵源吧?
陳寅恪先生的解釋是從史書編撰的的技術性角度入手的,既怎樣編撰更便於讀者閱讀。對此,周一良先生的質疑是有力的。「補遺訂誤」才是裴注的本質所在,這與合本子注似乎沒有什麼關系。
⑹ 晉陽秋的人物介紹
郭 松(張桐飾) —— 男 山西大學的學生 犧盟會會員,決死隊指導員
他是山西大學的高才生,性格執拗,是個不服人、硬上坡的角色。
蘭 蓉(李沁飾) —— 女 山西大學學生,犧盟會會員,犧盟會派晉源縣縣長
她叛逆家庭參加了犧盟會,通過艱苦的磨煉,成為了一名騎馬挎槍的巾幗英雄。
徐柯璜(王歡飾) —— 男 山西大學學生 犧盟會會員,後參加八路軍
他是思想進步的革命青年,犧盟會的活躍分子。
郭玉秀 (宋欣潔飾)—— 女 山西師專學生 犧盟會會員,晉源地下犧盟會領導
她原是日本人雅子,三歲時隨父母來滿洲墾荒,父母突遭不測後,被前來東北收賬的郭大慶救下。
彭伯箴(姚安濂飾)—— 男 犧盟會負責人 決死隊政委
他是名共產黨員,出於叛徒出買被捕入獄。
江明波 (常波飾)—— 男 紅軍戰士 決死隊隊員
他是東征時受傷被俘的紅軍小戰士,在獄中向郭松講述了紅軍和延安,成了引導郭松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老師。
馮維忠(李金哲飾) —— 男 舊軍官 決死隊小隊長
他是一名舊軍官,原是蘭華亭的貼身馬弁,蘭華亭為了摻沙子,派他到決死隊任隊長。
春 英(高歆迪飾)—— 女 蘭芝茶室的主人
她與郭松自幼定下了「娃娃親」,就在完婚大禮的前夜,郭松逃婚返回了太原,郭大慶深知兒子的倔犟的脾性,為了不耽擱春英的青春,請人出面退親。郭大慶 (趙連生飾)—— 男 郭松的父親 晉源縣商會會長
原是「恆盛昌」的賬房,恆盛昌倒閉後回到家鄉晉源,在縣城裡開了一家商號和一家醋坊。
宋秀才(董祈明飾) —— 春英的父親
宋秀才原來是晉源出名的才子,清朝最後一次科舉中了秀才,後來皇上退了位,科舉的路斷了,於是在晉源坐館當了名私塾先生。
蘭華泉(呂梁飾) —— 太原警備司令,蘭蓉的父親
他信奉「唯已論」的哲學,為了對付日本人和蔣介石,從獄中請出老同學——共產黨人彭伯箴,組織領導犧盟會,共謀保晉大業。
馬宜軒(曹力飾) —— 男 晉源縣縣長
他是蘭華亭的外甥,原晉源縣縣長。當犧盟會宣傳隊來到晉源縣後,馬宜軒與之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和斗爭。
楊守業 (尚國偉飾)—— 土匪 後為漢奸
原是晉源縣雙龍山的土匪頭子,後來被縣長馬宜軒收編,成了「公道團」的團長、商會會長。抗日戰爭期間,率領 「抗日自衛軍----便衣隊」製造摩擦。
郭大慶(趙連生飾)----郭松父親,晉源縣商人。
宋崇儒(董祁明飾)----人稱宋秀才,是大清最後一批儒商秀才,因吸大煙而窮困潦倒,與楊守業、郭大慶和女兒之間有著較多的故事。
長谷川 (陶海飾)—— 日本特務,後來為日本駐晉源的頭目
他是日本參謀本部的特務,代號狼。華北事變前潛入山西,任山西大學日語教師。

⑺ 山西有哪些正派人物
三晉大地,人傑地靈,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晉文公,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藺相如、狄仁傑、畢士安、田呈瑞、楊深秀,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薛仁貴、楊業,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米芾、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傅山、閻若璩,地圖學家裴秀,治黃專家賈魯……。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重爾(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時晉國國君,即晉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獻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驪姬之亂,流亡在外十九年,後由秦穆公發兵護送回國,被立為晉君。他重用狐偃、趙衰等人,協力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增強戰備,又號召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帶之亂,迎襄王復位,樹立了政治威信。後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與楚軍接戰,誘敵深入,大敗楚軍。旋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主盟諸候,周天子亦奉如參加,策命他為「伯候」(霸主)。
廉頗,戰國時趙國將領。惠文王時,將兵破齊,拜為上卿。後多次擊敗齊、魏,殲敵立功,以勇敢善戰聞名於諸候。秦、趙為爭奪上黨,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戰,他統帥大軍,築壁堅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晚年悒鬱不得志,憤而奔魏。後又離魏適楚,死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時,奉使報秦,當庭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前 279年,秦、趙會於澠池,他隨侍孝成王,面斥強秦,不辱國體。以功任上卿,居廉頗之上。由於他善自謙抑,相忍為國,使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遂成刎頸之交。
趙盾,春秋時期晉國正卿,即趙宣子,趙衰之子。前 621年在晉國執政,節儉奉公,注意整飭政紀,大得民和,又以車八百平周亂,立匡王。前607年,晉靈公圖謀殺他,他避難出走,未及越境,靈公被殺。他回朝迎立成公,繼續執政。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一稱史狐。前607年,趙盾族弟趙穿攻殺晉靈公於桃園,他認為趙盾身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誅國亂」,罪責難逃,乃直書「趙盾弒其君」,以正視聽。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少時貧困,乞食於齊,一度以養牛謀生,後為虞大夫。晉獻公滅虞,把他虜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為楚人所執。秦穆公以五張黑牡羊皮把他贖回,故號「五羊大夫」。時年七十餘,曾向秦穆公推薦老友蹇叔,共襄國政。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與西乞術、白乙丙(皆蹇叔子)將兵襲鄭、滅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歸途過崤山(今河南澠池東)時,遭晉軍伏擊,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穆公仍不咎既往,復職如故,而禮待蓋厚。他悉心雪恥,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
豫讓,春秋末晉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繼歸知伯,頗受尊寵。後韓、趙、魏三家滅知氏,盡分其地。他改變名姓,漆身吞炭,伺機謀刺趙襄子,為主報仇。襄子過橋。他伏橋下欲刺襄子,因馬驚,遂被索捕。他直陳動機不諱,並請襄子解衣,拔劍擊衣雪恨,然後自伏劍而死。
荀況(約前 313一前 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儒學分化中,代表革新勢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國考察,晤見范睢;後至趙國,與孝成王議兵。晚年,應楚春申君召,受任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令,著書終老。其學術原於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當時進步的思想學說。在天道觀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強調「制天命而用之」;在認識論上,提出「方貴於知」的觀點,強調必待「天官」普遍接觸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確發揮「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論上提出「制名以制實」的觀點,強調「名」必待「約定俗成」,需經社會實踐的檢驗。對人性問題,認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現即是「惡」。要改「惡」從「善」,必有待於「化性起偽」。他特別強調「禮」的「化性」作用,以為「禮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禮至法」,納法入儒,實現「王道」才有保證。《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為後人附托。
李牧(?一前 228),戰國末趙國將領。長於用兵。悼襄王時,將兵駐守北邊,抵禦匈奴,打敗東胡(今內蒙南部一帶)、林胡(今內蒙呼和浩特附近),積有戰功,甚得軍心。前 233年,秦攻赤麗、宜安他奮起反擊,在肥大敗泰軍。下一年,秦軍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東),又被他擊敗。統一戰爭中,秦滅韓後,轉而攻趙,他和司馬尚率兵堵擊,相持一年。秦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他造反,被殺。三個月後,趙國被秦國滅亡。
紀信(?——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在項羽圍困滎陽城時,代劉邦捨身赴難,使劉邦解脫重圍,轉敗為勝。
郅都,西漢河東大陽(今平陸縣)人。漢文帝時,他是皇帝的侍從官,漢景帝時被提升為皇帝侍衛的統領。他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嚴峻,以敢於直諫著稱。
衛子夫(?——前90),漢武帝後,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本是平陽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為皇後。征和三年(前90),因「巫蠱」之禍,戾太子起兵失敗後自殺,她不能自明被賜死。
衛青(?——前 106),西漢名將。字仲卿,河東平陽人,衛皇後弟。初為平陽公主家奴,後為漢武帝重用,官至大將軍,封長平候。元狩二年(前 127),率軍大敗匈奴,收復河套。元狩四年(前 119),又與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前後七次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方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衛青之甥,官至驃騎大將軍、封冠軍候,後任大司馬。元狩二年(前 121),兩次率兵擊敗匈奴,斬獲四萬餘人,控制河西四郡,開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衛青深入漠北,擊敗匈奴主力。武帝曾為他建造府第,他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病故時,年僅二十四歲。
霍光(?——前68),西漢政治家。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為驃騎將軍霍去病弟。武帝時,住奉車都尉。與桑弘羊等同受遺詔,立昭帝為嗣,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封博陸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廢,又迎立宣帝。前後執政凡二十年。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義,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之鹽鐵官營會議。今存《鹽鐵論》一書,系與會者桓寬的當場記錄。
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為郎。昭帝時;以功次補武安長。後失官。年三十餘,乃學《春秋》,明習兵法,經前將軍韓增奏以為軍司空令。本始中,從軍擊匈奴。軍罷,復為郎。宣帝時,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擊破莎車,代為右將軍典屬國。後以軍功為左將軍光祿勛,封關內侯。
尹翁歸(?——公元前62年),臨汾人,西漢著名官吏,以剛正廉潔。執法嚴明,治理社會秩序而著稱。
張敞(?——公元前48年),臨汾人,西漢宣帝時大臣。以治賦有方,善理社會秩序而聞名。
班婕妤(約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漢樓煩(今朔縣)人,婕妤是西漢時女官(嬪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學,善詞賦,成帝初即位,入選後宮,始為少使,後立為婕妤。不久因趙飛燕得寵,懼禍自求供養太後,成帝許其入長信宮侍奉。著有《自悼賦》、《搗素賦》和《怨歌賦》等,抒發宮中苦悶之情。
郭泰( 128—— 169年),東漢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貧賤,少好學,善論談,博通古籍。嘗游洛陽,為河南尹李膺賞識,遂相友善。在就為太學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師。後歸故里,官府徵召,不就。黨錮之禍起,他閉門教授,弟子數千。建寧二年,卒於家,四方之士千餘人會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為之撰文。
王允(137——192年),東漢末大臣。字子師,太原祁(今祁縣)人。少有大志,勤於習誦經詩,朝夕不忘馳射。年十九,為郡吏,曾捕殺宦官黨羽。靈帝時,任豫州刺史,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軍。靈帝死,奔喪京師,時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與之謀事,任從事中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任太僕,遷尚書令、司徒。後與呂布密謀,誅殺董卓。不久,為卓部將李榷、郭汜所殺。
貂蟬,東漢並州郡(今忻州)人,十五歲被選入宮,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毛)冠。漢末被王允收為義女,用連環計使呂布、董卓反目,後歸呂布。後傳說被關羽所殺,又說為曹操所殺。
呂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稱,善弓箭,號為「飛將」。初從並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師。欲殺原,並其兵眾,他為董卓收買後殺原歸卓,被任命為騎都尉。後又與王允合謀殺卓,受任為奮威將軍,封溫候,割據徐州,建安三年,為曹操所殺。其故事流傳民間,成為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者之典型。
關羽(?—— 219),三國時期劉備部將。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亡命奔涿郡,時劉備在鄉里招合徒眾,他與張飛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戰前,曹操分兵東征,擊敗劉備,他被俘,被曹操拜為偏將軍,封漢壽亭候。後仍投劉備,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為漢中王,任他為前將軍,率眾圍攻曹仁於樊城,降於禁,殺龐德,北方震動,曹操擬遷都以避其鋒。不久,孫權襲取荊州,他因驕傲輕敵,後備空虛,兵敗被殺。
張遼(165——222年),字文遠,三國時代雁門馬邑(今朔縣)人。少為郡吏。東漢末,並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過人,如為從事。旋而降曹操,為其五大名將之一。任中郎將,賜爵關內候。因數有戰功,遷裨將軍,從攻袁尚兄弟,和烏桓。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餘人,奮勇突擊,大破吳軍,拜征東將軍。後率軍攻吳,死於軍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陽郡楊縣(今洪洞縣東南)人。三國時曹操翦除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將之一。
賈逵(173——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今襄汾縣)人,東漢、三國之際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忠於曹魏。
賈充(217——282),西晉大臣,字公閭,平陽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後期,任司馬氏屬下右長史,指使成濟殺魏帝曹髦,參與軍國機密。晉初歷任司空、侍中、尚書令、太尉等職。泰始四年(268)主持刪革刑書,制定《晉律》。其女賈南鳳為太子司馬衷妃,另一女為齊王司馬攸妃,故深受寵信。他竭力反對伐吳,司馬炎仍詔為大都督,被迫受任。
賈南鳳(256——300),西晉惠帝皇後。平陽襄陵(今襄汾)人,賈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權詐。惠帝即位後,欲專朝政,密詔楚王瑋等進京,殺輔政大臣楊駿及汝南王亮、衛灌等,株連數千人,又以矯詔擅殺之罪殺楚王瑋,挑起宗室內部大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她用張華、裴顧等人掌政數年,後為趙王司馬倫所殺。
劉淵(?—— 310年),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興(今忻州市)匈奴貴族,少時常住洛陽,與名儒官僚交遊。父豹死,襲匈奴左部帥,任建威將軍、匈奴五大部大都督。八王之亂中,成都王司馬穎欲發五部眾為援,派他返回並州。元熙元年( 304),於離石起兵反晉,自稱大單於,即漢王位,出擊並州各地,並王彌、石勒等部,趕走並州刺史司馬騰。五年,稱帝改元,建都平陽(今臨汾),向晉都洛陽發動進攻,不久病死。
孫盛,生卒年不詳。太原中都(今平遙)人。東晉無神論者,曾駁斥佛教「神不滅」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人,博學才高,詩賦都很有名,曾注釋《爾雅》、《方言》、《楚辭》等,是東晉有名的訓詁學家和重要文學家。
溫嶠(288——329),東晉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初從劉琨討石勒,為其謀主。司馬睿也鎮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勸進,被留用,參與機密,甚受倚重。
石勒(274——333),十六國時後趙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黨武鄉(分榆社縣北)人,羯族,父祖均為部落小帥。少時耕田行販,生計窮困,為並州刺史司馬騰掠賣至山東茬平為奴,後與牧馬帥汲桑起兵反晉。桑被殺,他投奔劉淵,為安東大將軍,轉戰冀、並、幽地區,並王彌、王浚等部眾,逐漸形成割據勢力。光初二年(319),北據襄國(今河北邢台)稱趙王,建國初期,竭力提高羯人地位,同時重用漢族人張賓為輔佐,恢復租調剝削,典定九流,崇儒學,興佛教,藉以穩定後趙政權。太和二年(329)攻滅前趙,控制中原大部,次年稱帝,不久病死。
慧遠(334一416),東晉名僧,雁門樓煩(今寧武)人。本姓賈,少時通儒學,亦善老莊,與弟慧持同受戒於名僧道安,太元四年( 379)赴荊州傳教,在廬山宣講《喪服經》。他精研佛教,創立凈土宗,在南方廣流傳。在探討哲理時,與名士陶淵明等常有來往。
法顯(334——420),東晉名僧,平陽武陽(今臨汾)人,一說襄垣人。幼年出家,後以經律多有誤闕,矢志赴天竺求經。弘始元年(399),自長安西行,經西域、逾蔥嶺,歷經艱險,抵達北、中天竺,得佛經,學會梵書梵語,又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搜求佛經,經海道歸國。義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東嶗山)登陸,次年抵建康。譯出佛經百餘萬言,又將親歷三十餘國見聞寫成《佛國記》(又名《法顯傳》、《佛游天竺記》等),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亞、南亞諸國及南海地區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資料。近年來還有人認登上美洲大陸的第一人。
王僧辯(?—— 555),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人。本烏丸氏,屬鮮卑族。梁時,隨父南渡,為湘東王蕭繹部下,歷任武寧、廣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亂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後攻滅湘州刺史蕭譽,與陳霸先共同討平侯景。蕭繹稱帝後,他以太尉出鎮石頭(今江蘇南京西)。繹死,又與霸先欲立蕭方智為帝;後受北齊慫恿,迎立蕭衍任淵明,以方智為太子,因喪失支持,終為霸先襲殺。
斛律光(515——572),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車族。少工騎射。初為候景部屬,後被齊高祖任為都曾。能射飛雕,每射必中,時稱「落雕都督」。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河清三年( 564年)周將尉遲迥、王雄等以十萬眾攻洛陽,他率騎五萬往拒,戰於芒山(今河南洛陽西),大敗周軍,射殺王雄,以功遷升太尉。後主武平元年(570年),再次擊敗周將宇文桀部,直逼宜陽(今屬河南)。旋又擊敗宇文憲。詔加右丞相、並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後主所忌,以謀反罪被殺,滅其族。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陽(今山西萬榮西南)人。歷仕北齊、北周.入隋,官內史侍郎、襄州總管等職,煬帝即位,官司隸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頌》及贊揚穎為煬帝所忌,被殺。他善文辭,以文章才華名重當時,所作詩辭藻華麗,《昔昔鹽》中「空梁落燕泥」一語,甚為時人稱賞。後人輯有《薛司隸集》。
王通(584——617),隋朝哲學家,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為朝臣疑忌,返歸鄉里。朝廷屢召不出,執教自給。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他適應全國統一的形勢,主張儒、佛、道三教歸一,而以儒家為其基本立足點。著作大都散佚。今存《文中子》十卷,語錄形式,最能代表其思想。
裴矩(?——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隋文帝時官至吏部侍郎。大業初,西域諸蕃款張掖塞與隋朝互市,他主管其事。遂采訪西域政教風俗、山川險易、君長族姓、物產章服等,撰《西域圖記》三卷,敘四十四國事,大得煬帝寵信,拜民部侍郎,遷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又誘致西域各國入朝,使煬帝擴張慾望無限膨脹。大業未,煬帝入江都,字文化及稱帝,他被任為尚書右僕射。及字文化及敗亡,他為竇建德所獲,復以為吏部尚書,不久轉尚書右僕射,專掌選事,並為其制定朝儀。建德敗於虎牢,舉山東之地降於唐,他又官至檢校待中、民部尚書。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東汾陽(今萬榮縣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將領。他所統領的軍隊「破敵之處,秋毫無犯」,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在保證「絲綢之路」暢通方面做過顯著貢獻。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高宗鱗德二年( 665年),任安西都護,曾招撫西域諸國歸附,後遷吏部侍郎。儀鳳四年( ( 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變,他襲俘都支,降遮匐,拜禮部尚書。調露元年( 679年),又擊滅單於大都護府屬下突厥人的叛亂,以功封聞喜縣公。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隋末作晉陽宮副監,與李淵交誼甚深,為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首,支援起兵。淵入長安,又支持淵稱帝.唐建國後任尚書僕射等職,最為李淵寵信。太宗貞觀三年( 629年)因罪放歸本邑,後流放靜州(今廣西昭平)而死。曾參預制定《唐律》。
溫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曾仕隋為東宮學上、長安縣尉。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617),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書。淵即位,官黃門侍郎。李世民誅建成、元吉,他貢獻秘策;及世民即位,官至禮部尚書,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述李淵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頗詳。
武士 hou(577——635),唐朝大臣。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之父。世經商,家富有。隋末為鷹揚府隊正。李淵嘗領屯汾、晉,休止其家,因而結識。李淵作太原留守,引為行軍司鎧參軍。及舉兵,為大將軍府鎧曹,隨軍入長安。李淵稱帝後,任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武德末年,任揚州都督府長史。貞觀元年( 627年),任利州都督,九年卒於荊州都督任上。
王績(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名儒王通之弟。曾居東皋,自號東皋子。隋時官秘書省正字,出任六合縣丞,入唐曾官太樂丞。長期棄官在鄉,縱酒自適,其思想受道家影響甚深。所作詩多以嗜酒為題材,盛贊嵇康、阮籍;以田園閑適情趣為內容,歌頌陶潛。後人輯有《東皋子集》。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隋末,為劉武周偏將。唐武德二年( 619年),李世民擊劉武周,降唐。後從李世民擊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園朗等,戰功卓著,是李世民親信之一。九年,積極參與「玄武門之變」。
柴紹(?—— 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李淵女平陽公主之夫。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時居長安,留其妻子關中,組織兵眾響應。後隻身赴太原,隨李淵攻佔長安。唐建國後,從李世民擊滅薛舉、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累立戰功,又曾戰敗吐谷渾、梁師都。官至左、右衛大將軍、右驍衛大將軍、華州刺史等。
狄仁傑(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時,歷任並州法曹參軍、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等職。武則天執政,轉文昌右丞,出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為來俊巨誣陷下獄,免死遠貶。神功元年( 697年),復相位。執政期間,請求赦免曾被突厥脅從的百姓;諫武後造浮屠大像;建議召回中宗;引薦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著名將相。成為武則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貞觀末年,太宗侵高麗,應募從軍。大軍圍安市(今遼寧海城),高麗全力馳援;他著白衣馳入敵陣,所向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大敗。太宗頗為賞識,擢至右領軍郎將。高宗時,在對西突厥及高麗的戰爭中頻立戰功。龍朔二年( 662年),領兵擊鐵勒於天山。發三矢,中三人,余眾悉降。軍中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總章元年( 668年),高麗亡,他首任安東都護。咸亨元年( 670年),帥師敵御吐蕃,因副總管違背節制,大敗於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後又擔任右領軍衛將軍、代州都督等職。
王勃(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孫。十四歲,應舉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賢為沛王,引為王府修撰。後為高宗斥逐,補虢州參軍。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連累,貶交趾。後渡海省親,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才華出眾,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為「初唐四傑」,所作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及抒發政治感慨,風格雖未擺脫六朝排偶華艷余風,但已向清新、質朴方向發展。所作駢文,音律諧和,對仗精切,句式齊整。《滕王閣序》膾炙人口,為其代表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並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貞觀二年( ( 628年)任御史大夫時,在同各國來使交往中顯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幹,是唐朝的名臣。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他創作的《古鏡記》開唐初傳奇小說之先河。
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 683),受遺詔輔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後父韋玄貞為侍中,他力爭,中宗不聽,因與武後共廢中宗,立李旦為帝。武後把持朝政。後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後誅韓王元嘉、魯王靈夔,他堅決反對。徐敬業以興復唐室為號召,起兵於揚州,他要武後歸政皇帝,武則天將其逮捕處死。
宋之問(?—— 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高宗上元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初謅事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貶為瀧州參軍。不久歸洛陽,又趨附武三思,因主持貢舉受賄,貶越州長史。睿宗時流放欽州,被賜死。其詩與沈全期齊名,並稱「沈宋」。
張守圭(?—— 739年),陝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唐代著名的戍邊將領,多次和突厥、契丹、吐蕃人侵者作戰,立有戰功。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進士,官秘書正字,又貶仙州別駕。因行為放盪,喜游樂飲酒,再貶為道州司馬,卒於任。《全唐詩》留其詩一卷十三首,其中《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為人傳誦。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縣。開元初,任冀州衡水縣主簿,被人誣陷,棄官去,至晚年復任文安縣(今河北文安)尉。他為人豪放,常與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其中《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登顴雀樓》最為人稱誦。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開元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調汜水縣(今河南滎陽西北)尉。貶官,開元末任江寧縣丞,天寶中又為龍標縣(今湖南黔陽西)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亂中,還鄉里,經毫州(今安徽毫縣),被刺史閭丘曉殺害。生前與當時著名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長七言絕句名重一時,所寫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其他送別抒情等詩錘琢精煉,十分完美。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維(701——760),唐趄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陷長安,迫其任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退居蘭田,徘徊於仕宦隱居之間,以彈琴賦詩、繪畫、誦佛為事。他時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一生中以描寫幽棲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園詩為最多,成就也較大,又兼通音樂,善繪畫,多畫山水與松石。北宋蘇軾稱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為「南宗繪畫之祖」,並言文人畫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圖》、《寫濟南伏生像》相傳是他的畫跡。今存《王右丞集》。
楊玉環(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喪,養於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環,曉音律。始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寵愛。天寶四載(745)進冊貴妃,三姊分別封為韓、虢、秦三國夫人,堂兄釗(國忠)升任宰相,操縱朝政,恩寵聲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於享樂之中。十四載(755),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士兵停止前進,殺楊國忠。禁軍將領陳玄禮等請求殺她,玄宗無奈,命縊殺於佛堂。
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數進士不第,代宗時由宰臣元載推薦,官至監察御史,後入河中元帥府渾咸幕下,累官檢校戶部郎中。所作詩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塞下曲》較有名,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明人輯有《盧綸集》。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
⑻ 電視劇《晉陽秋》什麼時候播出呀
晉陽秋是那個年代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說,人物形象鮮明,但是看了這個電視劇的介紹讓人徹底無語,改的面目全非,不知道編劇導演在想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