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王熙凤贾琏衍生完结小说
① 红楼同人小说,重生成贾琏,开头好像讲的娶王熙凤,就一个女主,书名
《红楼之虚链真凤》
贾琏是穿越的
凤姐是重生的
满意请采纳
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
谢谢~~~!
② 红楼梦:贾琏出轨,他老婆王熙凤有没有责任
王熙凤有责任,王熙凤应该说是一个很敬业的女强人,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在管理事务上却能够得心应手、八面玲珑,反应出了她的才思敏捷和心机高深,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和偏爱。随着王熙凤在贾府权力的增大和地位的提高,贾琏在贾府的影响力“倒退了一射之地”。
尤其是王熙凤大权独揽,就连栽花种树的小事贾琏都插不上嘴,说了不算,这让贾琏心里很不自在。最重要的是,王熙凤自走上领导岗位后,心思全放到了处理杂乱事务和应付人际关系上,在关心丈夫和夫妻性生活倒疏懒了。贾琏道:“果这样也罢了。只是昨儿晚上,我不过是要改个样儿,你就扭手扭脚的。”凤姐儿听了,嗤的一声笑了,向贾琏啐了一口,低下头便吃饭。(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琏整天无所事事,饱暖思淫欲。这让王熙凤看不起他,甚至在房事也只是敷衍,不注意性技巧和性动作的变化,暴露了贾琏对凤姐千篇一律性交方式的一种不满,就连想换个交合方式这样一个很正常的要求,凤姐都没答应他。
王熙凤纵然成了贾府的巾帼英雄,但过度的劳累消耗了过多的体力和心力,使她与贾琏的性生活由当初的狂放到随后的清凉,越来越没“性趣”,发展到后来居然找借口对贾琏予以回避疏远。王熙凤对贾琏的冷漠和对性生活的冷淡越发严重起来。巧姐发热出痘,王熙凤以此为借口,“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夜,便十分难熬,便暂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如今贾琏在外熬煎,……那多姑娘儿也曾有意于贾琏,只恨没空。今闻贾琏挪在外书房来,他便没事也要走两趟去招惹。惹的贾琏似饥鼠一般,少不得和心腹的小厮们计议,合同遮掩谋求,多以金帛相许。…… 谁知这媳妇有天生的奇趣,一经男子挨身,便觉遍身筋骨瘫软,使男子如卧绵上,更兼淫态浪言,压倒娼妓,诸男子至此岂有惜命者哉。那贾琏恨不得连身子化在他身上。(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贾琏在妻子身上得不到的性满足,在这次出轨中却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泄。
贾琏的这次出轨,在平儿的掩护下没有被王熙凤察觉。为了“感谢”平儿,贾琏见他娇俏动情,便搂着求欢,被平儿夺手跑了,急的贾琏弯着腰恨道:“死促狭小淫妇!一定浪上人的火来,他又跑了。”平儿在窗外笑道:“我浪我的,谁叫你动火了?难道图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贾琏急就急,骂就骂,为什么要弯着腰呢?这里只可能有一种解释:贾琏见到平儿,欲火升腾,下身“挺”起来了,不方便直腰,直腰起来很不雅观,只得弯着腰骂了。
自己不想做,又不让贾琏和名正言顺的小妾平儿做,这对于性欲亢奋的贾琏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折磨。胆子越来越大的贾琏借王熙凤生日之际,竟然与鲍二媳妇偷情。他们在床上的一段言语,固然是为了讨好情妇的床第间的需要,但也肯定有贾琏抱怨凤姐的因素在里面。往里听时,只听里头说笑。那妇人笑道:“多早晚你那阎王老婆死了就好了。”贾琏道:“他死了,再娶一个也是这样,又怎么样呢?”那妇人道:“他死了,你倒是把平儿扶了正,只怕还好些。”贾琏道:“如今连平儿他也不叫我沾一沾了。平儿也是一肚子委曲不敢说。我命里怎么就该犯了夜叉星。”王熙凤捉奸在床,贾琏恼羞成怒,动起了手,甚至拿了剑要杀她。这对于贾琏和王熙凤两个人的感情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对于此前凤姐似乎一直认为贾琏的那点偷腥并不构成对于他们的婚姻家庭的威胁,然而此次贾琏与鲍二媳妇在床上的言语却完完全全的颠覆他一贯的概念,让她清醒意识到自己与贾琏的感情上面依然有了裂痕,贾琏已经不再那么爱她了。
期间,无论是王熙凤“逢五鬼”,还是后来的“下红不止”,贾琏和她之间已经全然无法正常的夫妻间的性生活。而在感情发生裂痕的阶段,性在爱情里面的重要性便会大大的上涨,到偷娶尤二姐的时候,似乎已经到了他们感情崩溃的边缘。
贾赦赏赐丫鬟秋桐给贾琏为妾,“一对烈火干柴”“连日那里拆得开”;贾琏偷娶尤二姐,“至次日五更天,一乘素轿,将二姐抬来”,“是夜贾琏同他颠鸾倒凤,百般恩爱,不消细说”。这两位一“赏”一“娶”,凤姐虽然怨在眼里,恨在心里,但迫于封建礼教的威仪,她无可辩驳,只得借刀杀人,暗地里一一除去而后快。
记得有部外国名著里面一句话:“降服男人的女人,要懂得像男人抓住女人的乳房一样紧紧抓住男人的睾丸。”这句话虽很粗鄙粗,但是阐述了直白的道理。性生活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男女之间的感情。封建社会,男的有三妻四妾很正常。贾琏的父亲贾赦妻妾成群,叔叔贾政也有一妻二妾,死了的贾珠先前“屋里也有好几个”,而贾琏却只有一妻一妾,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可是妻子性冷淡,与小妾的性生活一年里也没有几次,难怪贾琏会出轨,出去找别的女人“泄火”。
贾琏的出轨只是身体上的出轨,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而且每次都是花了钱,或者送了礼物的,其在本质上和嫖娼是一样的。难怪王熙凤到贾母那里告贾琏的状,贾母不以为然的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在老人眼里,这还算个事吗?书中交待:男孩子没长大就先放两个丫头在屋里,随时准备“伺候”。贾琏房里原来也有几个丫头,但在王熙凤的严威强逼下,走的走,死的死,只剩下了一个平儿,就这样王熙凤还不让碰。贾琏也是大家出身,性欲非常强盛,而且从小接受着男人为天的古训,不曾想娶了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醋坛子女人,但是苦于家族利益的原因,不能也不敢冒然休了她,所以只好在外面寻找身心上的安慰,这就不足为怪了。
③ 求红楼梦同人小说 以贾琏为主角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主角穿成贾琏的红楼同人小说,CP是女主。
贾琏的幸福生活
红楼别梦之贾琏
重生红楼梦之贾琏
[红楼]欧阳克穿越贾琏
望采纳~~~~~~~~~~~~~
④ 《红楼梦》中贾琏堂堂一个公子爷,为何惧怕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的是时代里,一直都还保持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夫妻间相处也是秉承着“夫为妻子纲”得传统,对于丈夫女子一般都是顺从不能够违背,可是这个现象在贾琏和王熙凤身上就不成立,因为贾琏一个堂堂的公子爷,却惧怕妻子王熙凤。至于其中的缘故,其实都很简单。
第一,贾琏对王熙凤有爱,自愿忍让其实一个人会对两个人服软和忍让,除了出于情感的因素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不如人,贾琏做事很不错,但是有时偶尔也难免需要王熙凤的帮衬。
贾琏很烦宫里的夏太监前来打秋风,但是他的身份却不好出面同他周旋,那么能够调节其中矛盾的人必然只能是王熙凤。
贾琏做事很在行,但是为人处世的一些小细节却没有注意到,贾琏的奶妈来为儿子谋工作,可是贾琏老是会忘记,贾琏为他奶妈夹的菜都是她嚼不动的,可是王熙凤却能把这些小事都注意到,帮贾琏周全妥帖。
总之,贾琏和王熙凤真是很般配的一对,他们两个人是互补型的,王熙凤强悍,贾琏平和。贾琏不是一个强势的人,他前期对王熙凤是真爱,对王熙凤也有足够的包容。虽然王熙凤是野蛮妻子,可是贾琏也甘之如饴,也许正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他们之间除了小打小闹之外都是恩爱的日常。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⑤ 红楼的同人 主角穿成贾琏 种地养鱼养花什么的很厉害 没娶王熙凤 娶了一个王爷的女儿 求小说名字!
呀,好巧,我前些天刚好看了。名字是红楼之农业大亨,但是我没看完,觉得不咋好看。
最近看的比较好看的红楼文,安利给你,《我在红楼修文物》这一本更加好看一些!
⑥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是因为何事被贾琏休妻
一、无子,二、善妒,三、强势,这些都是王熙凤被休的原因。《红楼梦》中王熙凤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她虽然是女子但说话行事比一般男子还利落,自从嫁入贾府便开始管家,上到太婆婆、婆婆,下到小姑子、小叔子,她都能左右逢源,可惜最后还是被贾琏一纸休书打发了。
王熙凤性格刚强果断,说话做事干净利落,所以在嫁入贾府便有了管家之权,但其实贾琏心目中的妻子人选是温柔可人的,这一点在后来贾琏迎娶尤二姐的时候可以看出,但王熙凤偏偏不是,不仅如此还要处处压上贾琏一头,这让贾琏十分郁闷。王熙凤虽然貌美,但却是个辣美人,贾琏消受不起,尤其最后王熙凤惹出祸端连累贾府,贾琏才会丝毫不顾念夫妻情分,将她休了。
⑦ 王熙凤和贾琏本是般配的一对,为何两人最后越走越远
《红楼梦》中的凤姐贾琏夫妻二人从最开始的‘你侬我侬’到最后的“离心离德”,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凤姐过于强势,不懂得以柔克刚造成的,实际上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关系中,有着太多天然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具体分析如下:
结语:现代社会男女一结婚,就能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庭,可是这在古代却不行。古代家庭实行的是大家庭制度,作为媳妇上要侍奉公婆,下要抚养子女,中要伺候丈夫,同时还要应付小姑、妯娌。处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中的女人,生活就像走钢丝,每天都得小心翼翼,左右平衡。
被誉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的陈芸,是多么聪慧通透的女子,但依然难以避免的要夹在公婆、叔子妯娌之间左右为难。与丈夫伉俪情笃的她,因家事所累而“失欢于姑”致使衣食无措,最后贫病交困而亡,没能和丈夫白头到老。
凤姐最后得病,就是过度用心用力的结果,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没有换来丈夫贾琏的理解与体贴,反而时不时的因为银子常常和凤姐拌嘴。邢夫人也是因自己不得贾母的欢心而迁怒于凤姐,可见古代的媳妇有多难做。所以说贾琏和凤姐关系的渐行渐远,性情不和是表面现象,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才是主要因素。
⑧ 《红楼梦》王熙凤、贾琏初成亲时有多恩爱
在红楼梦中很多对夫妻的关系都不太好,比如邢夫人和贾赦、王夫人和家政、尤氏和贾珍他们的关系可以说都是貌合神离。而王熙凤和贾琏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恩爱过,毕竟刚开始结婚贾琏对王熙凤还有点新鲜感,但是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情之后他们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贾琏曾经对尤二姐说过,只要等到凤姐儿一死就扶她为正室。试想一下,如果贾琏爱着王熙凤的话怎么能够说出这种话来呢,更何况这时候王熙凤还活得好好的。
⑨ 跪求红楼梦王熙凤为主角的同人小说。。。谢谢各位啦!
红楼之王熙凤的另一种人生
⑩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庚辰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家。丁亥夏。笏叟。】
看到这句脂批,对甄贾宝玉、通灵宝玉、神瑛侍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突然醒悟。我翻看了一些网上的前人资料,编成此文,以供吧友共享。
《红楼梦》在写贾宝玉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特设了江南甄(应嘉)府的贵公子甄宝玉,这是一个十分奇妙而重要的设计!但因为"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脂评),要到原80回后佚稿才正面写他,因此这个宝玉的本质规定性,作者的用意,他与贾宝玉的关系等等,便显得分外"迷离恍惝",令人产生理解的分歧。
一、前人的分歧前人对甄贾宝玉的主要有二种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其泰和姜祺。
(1)"只是一人"说 第56回贾宝玉梦见甄宝玉,清 陈其泰曰:"真玉、假玉,是一是二,迷离恍惚,令人寻味无穷。.....(贾宝玉)醒后用镜中影子一点,可见只是一人也"。他认为这跟"庄生梦蝶"一样:庄子就是蝴蝶、蝴蝶就是庄子,甄玉、贾玉其实也是"一人"。
(2)"貌似神异"说 清 姜祺评"甄宝玉"诗云:"空教疑是更疑真,是一人还是二人?貌似究嫌神未似,何如我与我相亲?"又自注曰:"败子回头真宝贝,故曰甄宝玉。" 姜祺认为甄、贾二玉仅仅"貌似",其"神"则异:贾玉是"不肖"之子,甄玉是"回头"的败子。
笔者赞同姜祺的"貌似神异"说。
二、脂评的提示脂砚斋、畸笏叟是阅过、抄过、评过原80回后佚稿的。他俩虽也有误批、谬批,但其批的总体价值胜过所有前人批。尤其对于原80回后佚稿,唯有他俩留下了诸多独家资料。
关于贾玉、甄玉,脂评中有四条批语,从位置、语气、署名看,当是脂砚、畸笏之批:
(1)第1回写甄士隐之"甄",甲戌、甲辰本眉批:"真假之意。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即:甄宝玉、贾宝玉其实是真宝玉、假宝玉之谓也,作者用了谐音寓意法。
(2)第2回贾雨村谈甄宝玉,甲戌本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传影"。即:甄玉、贾玉是"遥照"、"传影"的关系,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照应、互为影子的。
(3)第2回写贾宝玉"含玉"而生,王府本侧批:"(通)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即:如果把贾宝玉比作《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么甄宝玉就像"六耳悟空",是个貌似实异的冒牌货,因为他并没有"通灵玉"(并非"补天"石头降生)。
(4)第22回凤姐、贾琏谈宝钗生日宴,庚辰本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即:甄玉、贾玉之别,相当于、类似于宝钗、黛玉之别,这样理解才符合"执笔人"作者的设计甄、贾二玉的本意!
以上四条脂批十分重要,可谓是理解甄、贾二玉的要津,其中语意,我们稍后详述。
三 、甄、贾二玉之同 这二玉之所以令人"惝恍迷离",原因在于他俩确有相同点,即脂评所谓二者"遥照",相互"传影":
(1)命名相同:都叫"宝玉"。只是一个姓贾,是荣国府贾政的儿子;一个姓甄,是江南"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的儿子。
(2)长相相同:第56回当甄家四个管家娘子乍一见到贾宝玉时,"唬了一跳",以为是他甄家的那个甄宝玉来了呢。李纨说:"可知是(二玉)模样相仿了。"岂止"相仿",简直像是镜子里外的同一个宝玉!
(3)幼年时"性情"相同:"据老太太说,淘气也一样",甄玉使唤的也都是女孩子们,婆子、媳妇拉他的手、动他的东西都"不依","无法无天",甄家"老爷太太恨的无法",也"还打他"。第2回贾雨村说:甄宝玉也是个"异样孩子":读书"必得两个女儿伴着",说"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个宝号还尊荣无对","万不可唐突女字","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既然甄、贾二玉相互"传影",则甄玉的此段幼儿情状,亦可作为贾玉幼时"情性"的补叙,因为他俩是"易地则同之人"。
(4)追求自由恋爱相同:第56回贾玉梦见甄府的丫环笑问甄玉:"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足见,甄玉也有一个"林妹妹"似的体弱多病的妹妹,他也正在为与这"妹妹"的情与病而"胡愁乱恨"。
(5)最后沦为乞丐相同:第6回甄士隐作《好了歌》"解注"云:"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本侧批曰:"甄玉、贾玉一干人。"可知:到了全书的最后,二玉都是沦为乞丐了的。以上的相同,仅是二玉"貌似"的一面,但重要的还是他俩的"神异",即其本质的不同。
四 、甄、贾二玉之异 如果说"貌似"仅仅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之法,容易令读者"迷离惝恍"那么"神异"则是作者设计二玉的"本旨"所在,切不可被他"瞒过"。二玉的存异之处至少有六点:
(1)年龄不同:程高本后40回说:甄玉比贾玉"略小一岁"(第114回)其实不止:第45回黛玉已"十五岁",第53回过年("祭宗祠")又长了一岁:十六岁;贾玉比黛玉"大一岁":十七岁;第56回甄玉"今年十三岁",则贾玉实比甄玉大四岁。
(2)命名原因不同:甄玉命名"宝玉",仅仅因为其祖母"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得白,老太太便叫他作宝玉"(第56回)。而贾玉之命名"宝玉".是因为"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赦取名叫作宝玉。"(第2回)也就是说:贾玉有"玉",甄玉没有"玉"。这取名原因的不同,根源于二玉来历的不同。
(3)来历不同:贾玉所衔的"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本是"不堪入选"能"补天"石头,经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在"形体"上才成了"宝物"-----通灵宝玉 (第1回)。但甄玉并无这样的来历,他并非"补天"石头的化身,因此也就并无"通灵宝玉"这样的"宝物"。这一不同的来历,决定了二玉的"本质"、性格特征、志向、作者命意的根本不同。即两个人物形象的质的规定性的不同,此乃关键性的不同~!我们把它简约为真与假的不同("甄"与"贾"之别)。
(4)真、假(甄、贾)的不同: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不光物化为"通灵宝玉",同时还通过"赤瑕宫神瑛侍者"这一神话故事或浪漫手法--------石头人化为贾宝玉其人!这其中的关节在于一个"瑛"字!神瑛之"瑛":"美石"也(见《辞海》)。似玉而实为优质之石,故而"神瑛"亦即“神石”也!作者通过"瑛"字,便把"神瑛"与石头勾联起来,点出了"神瑛侍者"实乃"补天石头"化来,落胎后化为贾宝玉。这样,作者便把"补天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三位一体地勾联清楚,而"贾宝玉"即假宝玉、真石头之寓意,也点拨明白。因此,以为"补天石头"只物化为"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其人无关;或以为贾宝玉只从"神瑛侍者"化来,与"补天石头"无关,这是片面的理解。应当说:"补天石头"一方面经僧道"幻术",物化为"通灵宝玉";另一方面又通过"神瑛侍者"这一变体,人化为贾宝玉。因此贾宝玉其人的"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才名为《石头记》!贾宝玉---------石头!(脂评也屡屡称"玉兄"为"石兄"!)
那么"赤瑕宫"又有何寓意呢? 这是从贾府家族把"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其人当成了"宝物"、"宝玉"的角度,来加以警示的。"瑕":赤也,又,玉有病也"(脂评)。玉历来以洁白为宝贵,所谓"白璧无瑕"。但凡玉而带有"赤瑕"(红色的瑕疵),这便是一块出了毛病的玉。也就是说:"通灵宝玉"仅从"形体"上看似乎是"宝物",其实它在"本质"上仍是"石头";因此贾府家族把它当作"宝玉",实是一块带有"赤瑕"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它象征着贾宝玉其人:从外形看似乎是惟一可以"继业"、能使"富贵传流"、"仙寿恒昌"的"宝玉",其实他是出了毛病的假"宝玉"(如"最不喜务正","于国于家无望"等等),指望他"继业"、"规引入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本质"乃是石头,不是真正白璧无的"宝玉",更不是"通灵"的"宝玉"(故而一僧一道说他"更无奇贵之处")。亦即他还是假宝玉、真石头之意!因此家族把他当作宝贵的"玉",期望必然落空!
由此联系到第22回的"参禅":黛玉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玉';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其实这答案在于:宝玉其人既是假"宝":何"贵"之有?他作为"石头"确是"坚"的(坚定的"补天"之志!);但他作为"玉",却是有毛病的假"玉","于国于家无望",又何"坚"之有?他是决不为家族的富贵"恒昌"卖命的!但宝玉此时尚不知自己的出身、"本质",故不能答。
因此若把贾宝玉其人理解为具有"玉、石二重性",认为其"玉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行(如同情、爱护丫头等等),其"石性"是他体现了人性中的"缺点"、"弱点"、"落后成分"(如撵茜雪等等纨绔习气),这是须得商榷的。
既然贾宝玉-----假宝玉-------根本不是玉-------石头,他哪里来的"玉性"?他只有"石性"!并且他的"石性"恰恰体现在他的顽石般的叛逆性、进步性和美好品行。如对抗封建"正路"、爱护女儿、结交寒友、"批驳诮谤"等。
实际上,所谓"玉"与"石",在贾宝玉身上,不是指其性格的二重性,而是只具有两种逆向的象征寓意:所谓"玉"--------"通灵宝玉"-------富贵的"仙寿恒昌",象征着家族(如荣宁二公阴魂)对他的"继业"希望。但这只是家族的幻想或幻觉,因为这"宝玉"本身即是石头的幻像、假像。他是假的"宝玉",预示了家族希望的注定落空! 所谓"石"-------真石头-------"补天之石",象征着贾宝玉的"本质"、"补天"志向、叛逆性格,但因为他原本是一块期望"补天"又"无材补天"、"不堪入选"的石头,因此又预示着他无法"补天",他的"补天"之志必然失败的结局!(至于他的"补天"理想表现在哪里?这一志向或理想有无时代的根源、历史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则须另文专叙。) 至于甄宝玉-------真宝玉的寓意,则是简单多了,他与假"宝玉"相反:他与"补天"石头毫无关系,他是一个真正的宝玉!也就是说:假"宝玉"被家族视为"宝玉",仅仅是家族的错觉、主观愿望或幻想;而甄宝玉对于家族的"继业"希望或愿望,却是一个真正的"宝贝",他并非真的叛逆,他长大后是真正怀着复兴家业之志的。
那么甄宝玉幼时的某些"异样孩子"的叛逆性言行表现,又作何解呢? 一方面,他幼时的这些表现,仅为贾宝玉"传影"---------传达出、补写出贾宝玉幼时的"影子"。但甄玉形象的这一任务已经于第2回就完成了。另一方面,正因为甄玉幼时曾有某些叛逆行径,才反照出他后来"败子回头"、痛改前非、变成真宝玉的人生历程。何谓"真宝玉"?姜祺点得再清楚不过:"败子回头真宝贝!"我国历来俗谚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比黄金还可贵,当然是宝玉了。因此幼时曾一度是"败子"------叛逆的甄玉而能"回头"、改过自新,当然是家族的真宝玉了。
甄府的管家娘子也早有预言:甄玉孩时的"刁钻古怪脾气",是"都还治得过来"的(第56回)。故而甄宝玉-------真宝玉的寓意也正在于:它预示了这个甄府的宝玉日后肯定是会"败子回头",试图实现家族复业希望的!客观条件能不能允许他实现,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一点,程高本后40回写甄玉后悔"少时不知分量",年长后"领悟"了"世道人情",劝了贾玉一通"文章经济"、"显亲扬名"的"禄囊旧套",而贾玉与之"冰炭不投"等等,倒是与八十回著原续"颇似"的;但它写甄玉不是"展眼乞丐",而是中举,抄败的甄府靠他"更要鼎盛起来",毕竟与原续又"殊不类"矣!
总之,甄玉、贾玉在"本质"上有真、假的不同甚至对立。民国时轶人总结说:"甄宝玉者何?真宝玉也,玉也;贾宝玉者何?假宝玉也,石也。"当然说甄宝玉是"玉也",亦不妥当,因为他根本没有"玉",应当说他是家族的"宝贝"也。
(5)行乞原因的不同: 前文引脂评已述:甄玉、贾玉最后都将"展眼乞丐人皆谤"。按原80回后,甄、贾二玉虽都沦为乞丐,但二者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甄玉之行乞,只是因为甄府于第74回早已抄没治罪,他同样"潦倒不通世务","贫穷难耐凄凉",他那"真宝玉"的复业愿望,当然也随之成为泡影,都逃不出《好了歌》所说"好"就是"了"的总趋势中,因此他只能沦为"乞丐"。
贾玉之行乞,除贾府的抄没事败,还有他个人的一个特殊原因:找玉! 他的那块"通灵宝玉"被他扔了(从"误窃":大家误以为被偷窃可知,这"玉"不是被"窃"而失的;又从前80回他的两次为黛玉而摔玉可知:他这第三次扔玉也是为了黛玉,被他背着众人摔掉的,这原因照例是"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即与宝黛爱情有关。)
这块丢失的"通灵玉",虽曾被沦为仆妇的凤姐"扫雪"时拾到(脂评曰:"凤姐扫雪拾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凤姐并没有把玉还给宝玉,从后来这玉落到了甄宝玉手里看,不知何故流落到了府外,是有一段转手的过程(现已无法确知)。但这"通灵玉"和贾宝玉其人都不过是个"形体",其"本质"原本是"补天石头"。待到最后贾宝玉"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番"梦幻",以及僧道的点醒后,当他决意要"悬崖撒手"-------跟着出家为僧,实际是"复还本质"------还原为"石头"时,他才恍悟那"玉"原来是他的"质"--------石头的幻化。他必须找回这个"质"才能"形质归一"、"复还本质"。
正如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必须找回那"螺壳"才能返还原形一样。而届时贾府已经抄败,那玉早已流落在外,于是宝玉遵照一僧一道的暗示,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去找玉。但业已"贫穷凄凉"的宝玉如此外出,衣食无给,何以为生?势必只能"行乞"!否则,他若是真的为当"乞丐"而离家当乞丐,其妻宝钗和其友袭人、蒋玉菡、小红、贾芸、茜雪、倪二金刚等人是决不会放他出走的,他们正在"供奉玉兄宝卿",决不至让他落到行乞的地步。因此只有他对妻子宝钗已"到底意难平",更兼为了"找玉",并且是瞒着诸人偷偷出走的,妻友们才毫无办法!
以上是说:甄、贾二玉都行乞,但各自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一个是真"乞丐",一个为了找玉而成为"乞丐"。
(6)结局不同:上文已述,贾玉的结局是僧道于开卷预示的:"复还本质",即由僧道引领,重新回到青埂峰,还原成"补天石头"。而甄玉这个凡夫俗子的结局,不过是个普通的"乞丐",终究复业无望,因为他并非假"宝玉"、真石头,并无"复还本质"一说。
以上甄、贾二玉的六点不同,归根到底是二人"本质"的不同。据此,我们便可理解第50回贾玉之梦的那句关于"皮囊"、"真性"之语的意思了:甄玉说好不容易找到贾玉,"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哪里去了。"这句"禅"味之语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还是指贾玉做梦------有形无魂。当时人们以为做梦是人的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在自主地行游。而灵魂是人的"真性",人的躯体只是"皮囊"。因此贾玉一入梦乡,当然灵魂一时离身:"真性不知哪里去了";只剩下睡着的不过是一具躯壳:也就只是个没了灵魂(真性)的"空皮囊"。这也就是麝月转述"老太太"所说:"小人魂不全",睡时若"照着影儿(形)",睡着了"自然胡梦颠倒"。
第二层是寓意:贾宝玉空有贵公子的人形,"纵然生得好皮囊";而他那"石头"的本来面貌(真性)一时幻没了,因此蒙得阖家把他当成了"宝玉"。最后要到他历尽"一番梦幻"之后,才"复还"石头的"本质"或"真性",才与他的形体(皮囊)"形质归一",犹如"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离尘回到青埂峰!
六 "甄宝玉送玉"厘测第18回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邯郸梦》中的《仙缘》,脂评批曰:"《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这里面有些问题已搞不清楚,因为原80回后已经"迷失"。
我们尽可以推测:1.那块被贾宝玉扔掉的"通灵宝玉",怎么会转到甄宝玉手中?最大的可能是出于"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一僧一道的有意安排:二位"仙师"为了让甄、贾二玉有一次见面、交谈、总结人生的机会,又幻化为癞头和尚和瘸腿道士,将"玉"似"卖"实“送”地给了正在行乞的甄玉,并暗示他:贾玉正在找"玉"(甄玉是早知惟有贾玉有此"玉"的)。于是甄玉便找到也在行乞的贾玉,将"玉"送还给他。这事恐怕就发生在"京中",而不是贾玉路远迢迢地找到"金陵"去,也不是甄玉特意为此赶到"京中"。因为"金陵"甄府抄败后,甄应嘉正押在"京中"治罪,其子甄玉势必早已同来"京中",边行乞边照料狱中的老父。
2."送玉"时,甄、贾二玉可能谈些什么?畸笏叟提示曰:"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作者)本旨矣。"由此可知:从骨子里讲,甄玉类似宝钗,是个正统派;贾玉则与黛玉"同类",是个异端派。但甄玉恐怕不会跟宝钗似的:向贾玉"借词含讽谏";也不会似后40回所写:劝贾玉博取功名、"显亲扬名"。因为此时的甄、贾二玉,皆已是钦犯家的子弟,已断绝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仕途;更主要的,这不符合作者于开卷所预告的:不管甄、贾,"荣华富贵"皆不能"永远依恃",统统"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皆空"的要旨和总体悲剧性!最大可能:甄玉更多的是悔恨。后悔早年不学"正经礼数","不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待到他年长后被"治了过来",浪子回头,甄府却已临抄没事败。他曾百般弥缝,终已不可挽回。这一番悔恨,终究显出他那"败子回头真宝玉"的本来面貌!而贾玉必定是醒悟:用警幻仙子的话说:"痴儿终究悟了!"他从"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番"梦幻"中醒来,彻悟了"天"不可补、人(女儿们)不可济的"数运之机",表明了他决意随僧道"悬崖撒手"、弃绝红尘的坚定态度。这一表态,显示出他最终仍是假"宝玉"、真石头的顽强"本质"!
总之,这次"送玉"和交谈,必定是甄、贾二玉两种人生观念、人生态度、人格志向的一次碰撞和殊途同归的悲剧结局(同样沦为"乞丐"),这恐怕才是作者塑造真、假二玉,并构思他俩最后见面、交谈的"本旨"所在。此后,二玉便分道扬镳:甄玉仍行乞于尘世,贾玉则出家离尘。因此这"送玉"一回,实在已是贾玉在尘世的最后一幕。
3.僧道可能点醒贾玉什么?《邯郸梦》是演卢生梦醒顿悟之后,吕洞宾携带他飞上天界与八仙相会,并接过何仙姑的花帚,让他在阆苑扫花。这里便"伏"着僧道与贾玉的一段"仙缘"(脂评):当初贾玉既是一僧一道携入红尘,最后当然仍由僧道携他回到出身之地。这个过程可能又得分两个层次、三个步骤:
两个层次:当贾玉梦醒顿悟之后,决意"悬崖撒手"、离尘出家,此时僧道点拨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允诺带他出家,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待到甄玉"送玉"、贾玉得"玉"之后,僧道才进而点醒他必须找到"通灵宝玉"才能"度脱"他的原因:他这人和这"玉"原是"补天石头",他下凡时僧道就已预告:"不得意时,切莫后悔","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这开卷之语与最终结局首尾照应,当是僧道最后点醒贾玉的要决。于是贾玉才大彻大悟:"享受"红尘乐事果然是幻想,人间之"天"的秩序已不能"依恃","天"已不可补、人已不可济,他果真是"无材补天"、"枉入红尘"、很"不得意"!于是他务求"二师"携他 "复还本质"!而这又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悬崖撒手",但这不是真的当和尚、做道士,而仅仅是一个中介、过渡。
第二步:回到"太虚幻境"去"销号",还原为"神瑛侍者"。因为石头-------神瑛以及一干"风流冤家"在下凡时,是"在警幻仙姑案前挂了号"的,并且石头是变体为"神瑛"才下凡的;故而贾玉在"复还本质"时,必须先到警幻宫中"交割清楚",并且先须还原为"神瑛侍者"。大概正是在这个阶段,贾玉将给卢生相会八仙似的,与黛玉等十二钗在"幻境"相会,并且他作为"神瑛",最后一次为"绛珠草"(黛玉)浇灌,近似于卢生在"阆苑扫地"。此即所谓宝、黛证“前缘”:验证了他俩生前之"情缘"。
第三步:"复还"石头的"本质"。"销号"、"证前缘"之后,僧道这才把他带回到青埂峰,"大展幻术",重新将他还原为"补天石头"。但这时石头上已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记载着石头(贾玉)下凡亲历的“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而这段故事的中心结论或"本旨"即是他下凡后的人生总结:他“无材可去补苍天(虚假伦理道德),枉入红尘若许年”!此即《石头记》、《红楼梦》后来据说由“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录回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传世。
这当然是"作书人"曹雪芹故意模糊著作权的"障眼"之笔。"批书人"脂砚斋揭穿他说:"若云雪芹(仅仅)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石上字迹'、空空道人抄录,)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雪芹)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第回眉批)因此我们若怀疑《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另外去寻找、"探考"此书的这个或那个"作者,这就真被曹雪芹"瞒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