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直称名字是第几人称
『壹』 请问小说的写法:1、何为第一人称2、何为第二人称3、何为第三人称还有其他写法吗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云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
如"你"﹐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古文中“尔”也为第二人称,意为"你"。或者“汝”也可做“你”看。
当然,还有另一种理解。第二人称便是以配角来作为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这便是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贰』 写小说用第几人称最好
看你擅长怎么写。第一人称的话使读者更能接近小说人物,并且有想象的空间可以思考作者的用意。用第三人称的话带有作者的一些想法,但是更能让读者有感触。至于第二人称..这个我比较喜欢用..不过会略显空洞。
『叁』 请问小说主角用名字称呼,还是第一人称:“我”好呢
这个因人而异,这两种形式的小说都各有各的好,不分优劣。有人喜欢看第三人称,有人喜欢看第一人称,而有人比如我两种都OK,主要看文笔。
『肆』 写小说一般用第几人称写
在看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后,我在这周一预告的有关人称视角的干货文终于今天写完了,什么也不说了,希望能帮到大家吧!
正文开始
▼
当我们决定讲述一个故事时,选择采用什么人称,采用什么视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通常,一提到人称视角,我们下意识地就会想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致于我们经常弄混人称和视角,认为人称和视角就是同一个概念。今天这篇文章,便是主要探讨这个问题,人称和视角,它们有何相关,又有何区别?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人称和视角不是一回事,把人称和视角等同的观点已经被学术界推翻,在叙事学中,各个理论作者都有其观点,而且有些学者提出的观点真的够复杂了,我个人认为还是简单点说,写网文够用就可以了。
我把人称和视角各分为三大主要方面,人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视角,则分为”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纯客观叙事视角“。
一、人称
1.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就是以”我“的口吻来叙事,要注意的是,这个”我“可以是故事中的主角,比如《甄嬛传》,故事中的”我“是故事的主角甄嬛;也可以不是故事中的主角,比如鲁迅《孔乙己》,故事中的”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伙计。
使用第一人称的优缺点:
优点:1.具有亲切感、代入感和真实感 2.没有复杂的视角转换问题,便于新手练笔。
缺点:不适合复杂的长篇故事,不能描写”我“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的事物。
2.第二人称
以“你”的口吻讲述,小说中鲜有用第二人称的,但还是有的,如日本作家高行健的《灵山》,摘录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你于是来到了这乌伊镇,一条铺着青石板的长长的小街,你就走在印着一道深深的独轮车辙的石板路上,一下子便走进了你的童年,你童年似乎待过的同样古旧的山乡小镇。不过你已经见不到手推的独轮车了,代替那抹上豆油的枣木轴的吱呀声是满街直响的自行车铃声。
第二人称也有其优缺点:
优点:便于抒情,有亲切感。
缺点:视野狭窄,写长篇叙述难度大,读者不容易接受。
3.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他“为叙述角度,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缺点:
优点:便于讲述复杂的长篇故事,能同时塑造不同的人物,比较自由灵活。
缺点:代入感较差,容易视角混乱。
二、视角
视角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观察故事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三大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纯客观叙事视角,还有另一个比较特殊的pov视角,据说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就属于这种视角,我个人了解不多,在日常写作中应用得也不是很普遍,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派友可自行了解。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又称上帝视角,这种视角的特点就是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在观察整个故事,叙述人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自由移动,叙述人还可以发表评论。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这里的叙述人,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我们假设从整部作品来看,作者从各个角度,方方面面地在讲述整个故事,那这里的叙述人就是作者,是绝对的上帝视角。比如
”切,拽什么拽啊!“
"让他退役是为他好,他还能干什么啊?“
”就是就是,算他识相,没想着赖在俱乐部养老“。
叶秋和苏沐橙离开了,留在会议室的众人像是突然回过神来一样,风言风语的讨论又一次开始了。--选自蝴蝶蓝《全职高手》
『伍』 什么是第一人称, 什么是第二, 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中文中常用的表述为:我、俺、在下、吾等。
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中文中常用的表述为:你、尔、汝等。
第三人称: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中文中常用的表述为:他﹑她﹑它﹑他们等。
(5)小说直称名字是第几人称扩展阅读:
【例句】:
一、第一人称:
1、听了昨天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2、推开门,我呼吸着窗外新鲜的空气,觉得心情平复了不少。
二、第二人称:
1、你看了看手表,已经12点过了五分,不知不觉你竟已等他超过半个小时。
2、你们虽然毕业后各自打拼,鲜少见面,这一次见面却一点也没觉得陌生。
三、第三人称:
1、得了主人新买的球,小猫像是发现什么新奇的物件,一直追着不肯放手。
2、他抬头望着天空,生怕一不小心眼泪掉下来。
『陆』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是什么
第一人称:我、朕等等……指说话者本身
第二人称:你、猪头等等……指你说的对方,直接对话的对方
第三人称就是其他人称了,比如叙事说的张三李四、她他它……
一般小说以第一人称直述,或者第三人称描述
『柒』 写小说怎么选择第几人称
我也是作者就给个建议吧。
很多人都说第一人称有代入感但是我却不觉得,第一人称适合小白小说而已列入:校园,总裁,灵异小白点的。大型男频女频小说都是第三人称,建议直接用第三人称人名吧。
『捌』 小说怎样辨别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
只能说各有千秋。
第一人称可以将主角的内心活动栩栩如生的反映出来,从主角的眼光看世界,主角的那种或者委屈或者暧昧或者自信的情感都能够很清楚明了的反应出来。读者也很容易接收到作者要表达的信息。
缺点第一个就是其他人内心活动无法得知。如果作者功力差点,没有伏笔或者侧面描写,那很有可能会造成看不懂或者行文乱套的情况。
而且第一人称的致命伤就是容易上帝视角玛丽苏,很容易写出雷人的文来。例如:“我淡淡的移开我的眼睛,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轻轻地说:这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就显得很雷。
第三人称的好处就是每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交待的很客观,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看世间,不会有所偏颇,主角或者个人的想法就不是那么明显的凸现出来。也不会影响读者的判断力。
坏处就是容易写成流水账,一些情感活动和矛盾的冲突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但是这点可以写番外里,这就是所谓的“正文不够,番外补”。
综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都有受众群,关键还是看作者的发挥。但是我觉得初学写小说的人来说,还是用第三人称。至少你可以把这个故事明明白白的表达出来。你说你的写的故事别人都看不懂,还谈什么文笔情感矛盾冲突呢?
『玖』 求解,小说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是怎么称的
[第一人称 / first person]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这种叙述方式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二人称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
如"你"﹐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古文中“尔”也为第二人称,意为"你"。或者“汝”也可做“你”看。
作品理解
一部分人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存在第二人称的形式。即便是第二人称,以“你”等来做叙述,也需要存在“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所以从根本上讲,依然是第一人称。也有人认为是第一、二人称兼用。
当然,还有另一种理解。第二人称便是以配角来作为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这便是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第三人称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防空洞中战士的对话,就很真实地展示了战士的内心世界,让人有亲切感。
当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糅合起来的叙述方法——平时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的时候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另外,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相对很少,因为它比第一人称叙述的限定范围更加狭窄,举例说明:
“又走了一段时间,当我来到碰面地点时,他已经在那待着了。”
“你不会做这么鲁莽的事情。于是你果断的启用了腰带上系着的毒药瓶。”
这种表述方式比较适用于散文。
望采纳
『拾』 小说里第三人称是哪个第二人称呢第一人称呢直接写人名的是第几人称
简单点就是我 你 他,直接写人名的是第三人称,应该没有第二人称写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