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结小说 » 小说收不到翻译者的名字

小说收不到翻译者的名字

发布时间: 2022-05-31 01:09:28

A. 英文小说名称翻译失败的例子。比如它的译名与小说内容大相径庭。

所有中国武侠小说都是。

1:九阳神功 nine man’’s power (九个男子的力量)
2:冲灵剑法 GG and MM ’’s soul sword (GG和MM的灵魂之剑,听起来好像很熟悉 )
3:九阴真经 nine woman’’story (九个女人的故事)
4:九阴白骨爪 nine woman catch a white bone (九个女人抓著一个白骨,老外看了还以为会出现召唤兽呢)
5:神照经 god bless you (神保佑你,我还天国已近勒)
6:胡家刀法 Dr.hu’’sword (胡博士的剑,天哪咱们的胡兄何时成了博士)
7:两仪剑法 1/2 sword (二分之一的剑,挖勒请问是左右二分之一还是上下二分之一阿)
8:一阳指 one finger just like a pen is (一只手指像笔一样?? 还真不是盖的)
9:洗髓经 wash bone (洗骨头?? 谁敢去给别人洗骨头阿)
10:苗家刀法 maio’’s sword (苗家的刀好啦算你对)
11:易筋经 change your bone (换你的骨头.老兄算你狠)
12:龙象波若功 D and E comble togeter (龙和象的混合体???)
13:梯云纵心法 elevator jump (电梯跳跃???? 在天雷的打击下,电梯产生异变,於是电梯有了生命........)
14:轻功水上飘 flying skill (飞行技能,好简洁)
15:小无相功 a unseen power (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原力.....)
16:太玄经 all fool’’s daliy (全是胡言乱语的日记,还真是玄哪)
17:胡青牛医书 buffulo hu’’s medicine book(水牛胡的医书,原来青牛又叫水牛阿)
18:五毒秘传 the experience of eat drink f**k bet and smoke(吃干赌喝抽菸的经验,这也太毒了吧)
19:药王神篇 king of drag(摇头之王,武侠也有摇头的阿)
20:七伤拳 7hurted organ (被伤害的七个器官,有点道理)
21:吸星** suck star over china(吸取全中国的星星,好神阿)
22:天山六阳掌 6 men of mountain sky’’s press (天山上的六男子掌法,逐字翻也不是这样的吧)
23:黯然销魂掌 Deepblue press(深深忧郁的掌法,对对对,有忧郁症的都使的出来)
24:松风剑法 softwind sword(软风剑,这还有点像样)
25:回风落雁剑法 comeback sword(喝了再上剑,在拍广告吗?)
26:血刀经 blood strike(cs 的场地都用上啦)
27:金刚伏魔圈 superman’’s cover(超人的保护,老外看了还以为超人会出现呢)
28: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 my name is NO.1(我的名字叫第一,无言......)
29:沙射影 shoot you with a machine gun(用机关枪射你,这样对吗??)
30:葵花宝典 sunflower bible /from gentlenan to a lady (太阳花的圣经,可让你从绅士变淑女,欧变性者的一大福音阿)

B. 为什么国内没有现在外国流行小说的翻译作品

有的,比如暮色。
只是翻译起来毕竟麻烦,还需和国外的出版社作者联系,同时还要考虑文化差异,总之风险大,较麻烦,而且国内的小说正卖得不错。
大部分读者对国外的轻小说很不了解,出版后的宣传换工作比推国内新人麻烦。

C. 有部言情小说不知道名字,都是后面3个字是翻译官,求答案

重生翻译官》

艺人与翻译官》

婚之首席翻译官》

D. 为什么村上春树在大陆的新书都不是林少华翻译了

因为出版公司认为翻译村上春树的书的译者中,施小炜比林少华先生的译本更合适,更加贴近原著,因此没有出版林少华的版本。

较之林少华先生翻译的村上春树小说而言,赖明珠和施小炜的语言更贴近于村上先生。主要的特点是简洁干练的文字,和原著村上先生想要给读者的感觉是一样的。村上第一部小说就是为了不带有日本语的黏黏糊糊的感觉,特地先用英语写,再翻回日文,起到的作用很明显。因此,出版社认为施小炜的版本更贴合原著,便没有新书由林少华翻译了。

林少华和村上春树的作品

林少华,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为大众熟悉。从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仅译村上文字已达20年之久。他总共翻译了村上38部作品,是中国翻译村上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关于到青岛任教,林少华教授说,他决意要到青岛来,一是他是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二是他觉得青岛是一个在国内少有的美丽清新的沿海城市,很有发展前途。

林少华的低调,一如村上春树在日本的姿态。说起村上春树,也不像读者想象中那样滔滔不绝。对于一个至今还沉浸在村上春树世界里的译者来说,当很多生命的契合通过笔端传达出来的时候,语言反而显得多余。

在当今中国,如果是一个村上春树迷,那么对林少华的名字就不会陌生。迄今为止的村上春树大陆版译作,几乎都是出自他手。当无数年轻易感的心被村上春树打动时,其实又何尝不是被林少华的译文打动呢?北师大学者王向远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中有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E. 为什么有的日文小说都出了将近一年了都没有译者翻译,也不算太冷门,而且前面也翻译出了几卷

这个不好说
可能是之前的翻译因为某些原因没法继续往下翻
又没有人出来接手 所以就只能一直放着了
而且一年...其实也不算长...

F. 那个清到民国之间不会英语的英语作品翻译大师叫什么名字

林纡,《黑奴呼天录》,与他齐名的是严复。
麻烦把我的答案作为最佳答案哦,呵呵

G. 翻译者的名字是否应该出现在他翻译并出版的图书上

我见过的译著有把译者名字放在封面上的,不过我想不应该放在和作者并列的地位,我见过的也没有和作者放在一起,是用小一号的字放在另外的地方。版权信息里肯定要有的。
我建议小组推举出主要译者,在封面上写上“***等译”字样。

H. 国外小说(尤其英文)为什么要把人名要翻译成汉字

因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领略原著者所在国的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如果说阅读没有翻译过的原著,更能让读者领略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的话,那么在翻译成中文的著作中,翻译者照顾的是本国的读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此有必要拉近原著与读者的距离,让原著更能接近译入语读者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爱情小说,就有必要连同名字也翻译过来, 最终目的是让读者感觉好像除了人名有些不好记,而其他则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直接搬过来,让读者产生直观的文化隔阂,感觉生硬突兀,这就像一个穿着西装的人脚上穿着一双布鞋。

I. 翻译小说的话,是先要向原作者取得翻译授权,然后再和自己想要投稿的出版社联系吗

文学翻译实用指南:一部实用指南但未必适用的翻译硕士教材

Landers’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 but Unnecessarily an Applicable MTI Textbook

一、引言

克利福德·兰德斯(Clifford E. Landers),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荣誉教授,迄今出版葡译英长篇小说15部和大量短篇小说,1999年获美国翻译协会(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葡萄牙语分会马里奥-费雷拉翻译奖(Mário Ferreira Award)[1],2004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无韵文体翻译奖(Prose Translation grant)[2]。

兰德斯以其丰富的文学翻译实践经验和体悟,于2001年撰写出版《文学翻译实用指南》(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下称《指南》)。该书获得文学翻译界诸多好评。中国大陆正值翻译硕士专业(MTI)草创之际,于是将其遴选入“翻译硕士专业(MTI)系列教材·笔译实践指南丛书”,并位居榜首。

该书以类似漫谈的笔法,基于作者的经验得失,结合具体案例,内容所及,大至签订翻译合同小至打理翻译工作台,为一般文学译者或有志于文学翻译的读者,展示了如何成为一位成功文学译者,如何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文化结点甚至印刷错误等问题,如何从签约到出版顺利完成一部文学译著等方方面面事宜。

客观地说,这是一部迄今不可多得的文学翻译指导性读物,其宝贵经验能帮助文学译者少走不少弯路。但鉴于其论及文学翻译具体问题的浮光掠影性,以及对文学翻译某些问题认识的个人性等原因,笔者认为,它并不适合用作翻译硕士教材。

二、内容简述

《指南》由三大主要板块构成:

第一部分为“基础篇”(The Fundamentals)。兰德斯首先点明,“热爱”乃是从事文学翻译的根本内驱力,并阐明文学译者不同于新闻记者、广告人等文字人,文学翻译不同于其它类别翻译,以及文学译品生命的有限性等独有特性。然后,他谈及文学译者主打外语语种的选择、翻译选材、投稿方略、应对不良翻译批评的方法、翻译授权、翻译流程等问题。作者还专辟一节,现身说法,详细向读者展示自己做翻译一整天的活动,很有趣,也很有借鉴启发意义。

第二部分“技巧篇”(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这是全书的重心所在,内容涵盖文学翻译的作者导向与目的语读者导向、文学翻译的文化属性、翻译单位、语域与词句选择、笔调把握、文学翻译的风格、文学翻译中的注释、方言处理、特定时代性词汇空缺处理、双关语翻译、粗俗语及色情描写翻译、标题翻译等问题,旁及文学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关系问题,也涉及诗歌、非小说类纪实文学、戏剧、儿童文学等文体翻译,同时还言及印刷错误处理、间接翻译、译者与原作者的互动、修改定稿、投稿出版等相关议题[3]。

第三部分“运作篇”(The Working Translator)。内容论及文学译者工具,如网络全书、词典及其运用;开展翻译工作的空间打理和日程安排;开展文学翻译的必要开销、翻译稿酬定位等;翻译合同签订及版权等相关事项。

本书体现出如下一些特色:

一是宏观过程完备,涵盖文学翻译工作整个宏观过程,如准备、选材、合同签订、翻译具体操作、发表出版等。二是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如文学翻译参考资料选取(包括单语、双语词典;纸质、光盘、在线词典;综合网络全书)及其使用方法、疑难杂症处理、翻译中文化空缺因子的注释方式、翻译过程中向原作者讨教的利弊得失、双关语及方言等的翻译与处理、粗亵语及色情描写翻译策略、翻译改稿要求及方式、翻译投稿方略等。三是有不少有见地之论,如文学翻译是艺术,在本质上是主观的(Pvi)[4];文学翻译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P13);文学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周旋(P72);翻译风格之存在势在必然(P91);标题/书名翻译应切题、抢眼、好记,并能激起读者好奇心(P143)等。

三、意见陈述

由上观之,《指南》一书非常丰富,也很具有实用性。不过,该书在理论结构、文学翻译理论认识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偏颇。这里简要予以总结陈述,以供感兴趣的同道讨论和指正。

1、理论不系统,欠深入

虽然《指南》第二部分“技巧篇”涵盖甚广,但若以教材的要求审视之,其明显不足是理论不系统,论述欠深入。

其理论不系统表现之一,是文学翻译基本问题涵盖不周。诸如文学翻译的本质论、意义论、审美论、主体论、风格论、方法论、过程论、翻译批评等核心议题,作者并没有给读者一个系统的提炼和讨论。而其中有的核心议题虽稍有涉及,却零敲碎打,表现为很重的感悟性,论述不深入。如关于文学翻译本质,作者在“前言”里有提到文学翻译是艺术,在“技巧篇”里有谈到文学翻译的文化性;关于文学翻译的风格,作者于“技巧篇”的“翻译中的风格”(Style in translation)中有相对专门的讨论,但就译者风格之成因,作者主要限于翻译决策与取舍的习惯性,却未能从语言与创作的特性剖析;关于文学翻译的方法论,在“技巧篇”的“动笔前的决策”(Decisions at the outset)中只简要谈及原作者导向/译文读者导向、翻译单位、改编等;关于翻译批评,作者在“基础篇”里更多只是以戏谑的笔调谈到如何应对负面批评(bad reviews);至于文学翻译过程,兰德斯也基本止于宏观层面,于微观的有助于直接指导译者如何下笔的源文分析解读、转换、译文再生的过程,除若隐若现地体现于某些葡英翻译例子中外,则是语焉不详。相反,许多虽然有价值,却相对而言属于细枝末节的东西,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譬如语域与词句选择、文学翻译中的注释、方言处理、双关语翻译等。

其理论不系统表现之二,是内容编排有较多随意性。虽从总体看,全书编排结构逻辑明晰,但具体到论述内容的编排,则未必如此。这里主要以“技巧篇”为例简呈之。

从章目看,作者先言“动笔前的决策”(涵盖内容较芜杂)、“文学译者真正何所译”(从文化角度讨论),其后便是译者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与原作者如何互动的问题,接着又言及翻译中的风格、文学翻译中的注释方式。而后紧接两部分,作者又讨论起诗歌翻译、其它类别文学翻译(包括非小说类文学文体、戏剧、儿童文学)。完后,作者再转而谈论双关语、印刷错误、方言的翻译。然后又是“文学翻译中的特有问题”(涵盖内容较芜杂)和“陷阱与对策”(讲普通词语在特定语境的迷惑性、称谓不一等问题)。再然后是标题翻译、粗亵语与色情描写的翻译。整个你很难明白作者这样组织章目材料的逻辑理由。按常理,至少应该是或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或先分后总/先总后分,或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等。

内容编排随意性的再一点就是,有的内容归属亦有不当之嫌。比如,第14页最后一段开始至17页第三段,宜另设小标题“翻译选材”,而不应置于“多少门语言?”(How many languages?)(即译者可以选几门外语作为自己的翻译源语)之下。第32页第五段(For all but the most experienced translators…)到34页末,不宜置于“翻译授权”(Permission)之下,而应另设标题如“动笔之前”之类,因为这部分段落交代的是下笔翻译之前如何读解源语文本、如何事先扫清障碍等事宜。再一例,“文学翻译中的特有问题”下的“挖掘言外之意”(Working with subtext)与前两小节讨论的英语中词汇空缺问题不搭调,相反,倒是与“动笔前的决策”名下的“把握原作笔调”(Using tone in translation)更有亲缘关系。

2、似是而非之论

《指南》中还存在一些关于文学翻译的认识上的争议,如理论与实践关系、译者之所译到底是原作者还是源语文本、源语文本可解性等问题。

其一,文学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关系之是非。

兰德斯提出来一个质疑:欲事翻译,一个人有必要懂多少翻译理论(P49)。他还说,尽管自己并不反对理论研究,但与理论研究者却非同一道上的人(49);读一辈子理论文章也难保能做得一手漂亮翻译(52);文学翻译已够难的了,(理论家们)别再执意添乱也罢(54)。

作者的质疑和见解看似很在理也很有鼓惑力,并在世界上赢得阵阵掌声。这跟谢天振教授讲的一件事颇有些类似:一次国内翻译研讨会上,有人批评说现在一些搞翻译理论的人的本事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文章写得人家看不懂,此话一出,博得一阵颇为热烈的掌声(谢天振,2008:9)。

巴西学者保罗·布里托(Paulo H. Britto)对兰德斯的观点就颇有同感,并说,读兰德斯让人意识到文学翻译是何其的有趣,这一点是那些视翻译为强暴的理论家们所体会不到的(Britto,2001: 260)。该书“导读”中亦有类似话语,“纯粹探讨翻译理论的书,搞翻译的人大都不看,看也看不懂……真正的翻译家似乎都不大有兴趣研究翻译理论或翻译技巧……”,“《文学翻译实用指南》是一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不谈理论、不卖弄术语的翻译著作……不是拉大旗做虎皮……原来不去啃那些生硬蹩脚、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如海市蜃楼般远离实际的翻译理论……不光是可以而且还能够很好地从事文学翻译。”(朱振武,2008:1-5)

但兰德斯“欲事翻译,一个人有必要懂多少翻译理论”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事实上,做文学翻译的,如果不感兴趣,的确无需钻研翻译理论,正如作家未必非要懂文学批评理论;但不懂理论一样可以做好文学翻译,却不能因此反过来作为理论无用的证据。这就如拿万千年来不懂胃肠运动原理照样吃饭消化,来否认研究胃肠运动原理的价值一样荒谬。

说“读一辈子理论文章也难保能做得一手漂亮翻译”更是似是而非。首先,搞理论的未必不会做实践;其次,有的做理论的人文笔可能的确不太好,这并无可厚非,因为人的才性有别,有的长于逻辑思辨也有的长于形象思维,且精力有限,专攻重心不同。有人非要做翻译,要么是希望获得第一手经验,要么可能是对自己定位不准。但同样,这并不能作为读理论无用的证据,更不能成为轻视理论的理由。有谁皓首穷经地海读文学名著然后欲跻身翻译理论家之列,或海读翻译理论著作而后欲跻身文学翻译家之位,那是自己犯糊涂,而不是文学名著不中用,或翻译理论误人子弟。

至于翻译理论研究“添乱”之说,更是因为言者埋头实践,理性思考不足,对文学翻译行为及结果之广泛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历史意义不真正了解,被突然间“冒出”的林林种种理论学说搅混了头,加之自恃翻译上有过人经验,于是超越本分,强己所难,说出来这番“糊涂”话。而且,兰德斯这里还有以偏概全之嫌。他拿了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抵抗”(Resistance)翻译策略来斥责理论家“添乱”,一是误读了“抵抗”的真正意旨所在,二是拿韦努蒂做了翻译理论研究者的一般代表,殊不知译学理论界很多人并不完全赞同韦努蒂的见解。想想我们可否拿鲁迅欲“别求新声于异邦”或为保存原文的“精神和力量”而推崇“硬译”(陈福康 2002:289-307),便推而广之批评中国五四前后的作家兼翻译家都持这意见呢?

其二、原作者耶源语文本耶?

书中不曾直接讨论原作者与源语文本关系问题。作者是在讨论文学译者翻译活动所涉直接对象时,有意无意而又理所当然地将这一对概念在实践上等同化了。作者说,人们往往理想地期望,译者与作者(或源语文本)和读者(最终产品,译语文本)之间维持一种大体等距的三角关系(P50)。但实际上这种等距不可能,因此,兰德斯建议一个更确切描绘三者关系的线形图:“作者——译者——读者”(P51)。

初看之,这似乎并没什么不妥:译者要么靠近原作者,要么更倾向译文读者。但是,译者到底是在翻译源语文本,还是在追述原作者创作意图呢?且不言巴特(Roland Barthes)“作者死了”(Barthes 1995: 166)之论,只需从文学翻译实践活动观之即可明白。译者并不直接面对原作者,即使对方伸手可及。关于原作者的种种研究甚至是原作者本人的种种意见,的确可对解读某一文本有莫大帮助,但那终究只是参考资料,译者最终依托和评判是非的,仍只能是源语文本。其理由是,一个文本一旦付之读众,便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语言符号系统,原作者除拥有知识产权外,便失去了对它的绝对话语权,而只有解释权。且即便是作者的自顾解释,读者也可以和可能不予理会。动辄拿作者本意如何如何来支使作为译者的读者,便落入了新批评(New Criticism)所说的“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蓝仁哲 2006:683)的陷阱。因为,构成源语文本的语言符号系统将言说其自身,译者尽可参阅一切外在资料,但其最终决断却须回到文本语符系统本身,并藉此进行意义再生和再创作。受外因左右,偏离该语符系统,会致使篡改源语文本;若是接受原作者无意尤其有意的偏离性阐释甚至某种删改意见,则是与作者共谋,对源语文本某种程度的改写。所以,兰德斯将作者与源语文本两者等同使用,不仅是概念不清,更是对文学翻译的认识在理念上无明所致。

其三、源语文本到底有多“高”?

兰德斯在谈及文学译者所应具备的才能时,其中一条就是“谦恭”。作者自问自答道:何以要谦恭?因为即便我们竭尽所能,也永远不可能穷尽原作无尚丰富的内涵(even our best efforts will never succeed in capturing in all its grandeur the richness of the original)(P8)。笔者认为,这就言重了,尽管后来兰德斯在“作者的关注与馈给”(The care and feeding of authors)一章中又有涉及原作者才华不济的问题。

源语文本到底有多神圣庄严?我们承认,的确有作品博大精深,让人可能难以一时尽解其意。而一般所谓无以“穷尽”,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两种语言的某些不可通融性导致的无可奈何,如回文、双关、语词空缺等,但另一方面则可能问题出在译者身上。

作家才华广博、浅疏有异,超乎世间的大作家毕竟凤毛麟角。拿到一个作品,我们就以为竭尽所能无以穷尽,是我们认识上出了问题。作家的想象能力,作家对存在世界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刻画,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作家的谋篇布局能力等,并非读者/译者高不可及,更多只是一般读者未能先期想到。我们无限抬高源语文本,其阅读误区往往在于,我们不是就文本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进行互文阐释,而是一心意欲追寻“原作者”的“意图”。这样一来,即使一位懵懂女生的日记小说,也可能让译者觉得高不可攀。因为作者的意图闪现于其创作状态下的心理“黑匣子”里。但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就源语文本符号系统本身进行阐读,则多半会发现它到底是可以把握的。简言之,源语文本并非高不可攀,很多时候是我们有意无意将它神秘化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指南》一书融汇了作者丰富的文学翻译实践经验和感悟,它能较直观地帮助文学翻译爱好者对文学翻译工作树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许多经验能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某些见解也可以让他们对文学翻译有一些初步认识。

但同时也应看到,作者对文学翻译方方面面议题的思考并不系统,也欠深入;对文学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还停留于经验层面,甚至好些见解不无偏颇。因此,该书并不适合用作翻译硕士教材。质言之,兰德斯的《文学翻译实用指南》用作文学翻译爱好者课余或业余辅助读物相当不错,但作为翻译硕士教材则显然过了。

热点内容
主角无敌星际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16 01:13:06 浏览:558
霸道总裁校园小说排行 发布:2025-08-16 01:00:45 浏览:200
情深不负小说阅读app 发布:2025-08-16 00:57:13 浏览:599
花的解剖学懒人听书 发布:2025-08-16 00:55:07 浏览:7
男主是妖兽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16 00:54:24 浏览:557
小说锦衣夜行阅读 发布:2025-08-16 00:21:00 浏览:515
龙血战神小说阅读 发布:2025-08-16 00:05:56 浏览:237
56听书网手机版下载 发布:2025-08-16 00:01:29 浏览:316
小说推荐情深不过相思语 发布:2025-08-16 00:00:44 浏览:293
三国之召唤猛将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8-15 23:42:36 浏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