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小说中常用的人物名字
『壹』 王小波有哪些比较经典的作品
王小波比较经典的作品有:
1、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
2、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是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作品系列“时代三部曲”中的一本。《白银时代》由《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和《2010》四部分组成。《未来世界》、 《白银时代》、 《2015》和《2010》,事件都发生在未来时代,主人公都是作家、画家(知识分子艺术家),其行动内容都是写作、画画这种抽象而静态的行为,但它们却衍生出一种根本的戏剧性——主人公想象和创作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允许”之间永远的冲突。
3、黑铁时代
《黑铁时代》是2009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作品中几个时代系列分别冠以黑铁、白银、黄金、青铜等。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多年了,近年来他的作品倍受瞩目,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争议很大,该集中收录有王小波早年未发表的作品。
4、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集,是《时代三部曲》之三。,既有迷宫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小说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过隐喻性的故事和场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界的重写与戏仿之作中,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占有重要的地位。
5、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发行的图书,作者王小波。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6、绿毛水怪
《绿毛水怪》收录王小波的经典中篇小说,小说出入于历史,现实,未来,在不同时空中反思了权力和乌托邦带给人的伤害,小说奇特的想象和反讽的使用带有作者独特的印记。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
【 详细>>】
7、思维的乐趣
《思维的乐趣》是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
8、唐人故事
《唐人故事》是2006年1月1日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小波。本书是王小波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由于当时王小波先生尚未被大众发现,这本小说由他个人自费出版,仅印刷1000册,之后直至今日尚无单行本流传世间,但其价值一直被众多专家学者看好,也是千千万万王迷们一直想买而找不到的,它由“舅舅情人”、“夜行记”、“红拂夜奔”、“红线盗盒”、“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五篇组成,小说充满调侃、幽默和机智,颇能代表王小波小说的精髓,是王小波版的《故事新编》。
『贰』 王小波的小说中有那部的主人公是“王二”
现实题材小说《黄金时代》的主人公都是王二
历史狂想主义小说《青铜时代》中虽有王二,但不是主角,或为回忆者或为观察者或为写作者
反面乌托邦小说《白银时代》中也有一个王二,但不是作者王小波的化身,而是作为“我”的舅舅出现。
『叁』 王小波在小说中常用的人物名字是
王二
『肆』 王小波塑造的王二是根据本人吗
王二这个人物耐人寻味。作为主人公,他显然是小说主要描写的人物。但是,作者在对王二的描写上又是虚实结合的。当和陈清扬在一起时,王二是虚的,是陈清扬的陪衬;当他离开了陈清扬,他又是实实在在的,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我们的生活,王小波语)的载体。
王二有点类似鲁迅小说《狂人日记》里的“我”。鲁迅不是在塑造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形象,而是通过“我”与社会的关系,暴露封建礼教的种种弊病。“我”在《狂人日记》中是一个纯虚的人物,虚到连名字也不必取。王二在《黄金时代》里也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王二身上没有光环,不是人们熟悉的所谓英雄人物。读者看完小说后,不能对他产生亲近感,不能认同他的所作所为。我相信,这是王小波所刻意追求的。
『伍』 王小波小说中的人物像陈清扬、妖妖。棕色的之类的是虚构的么
应该有实际人物原形存在作者再加以修改润饰出的人物形象吧那个被压抑的年代里出来什么妖魔鬼怪都不足为奇
『陆』 王小波在小说中常有的人物名字
王二 陈清扬
『柒』 王小波的代表作
代表作是:《唐人秘传故事》,由王小波编写,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市,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当代学者、作家。
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7)王小波在小说中常用的人物名字扩展阅读
王小波作品的特色
荒诞性
王小波在自己几乎每一篇小说之中都有“王二“这样一个叙述者,王二身上又灌注了作者王小波身上的某些特征,这样就会造成读者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的一种阅读状态。
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写到王二是因为不愿做领导交代的事而进行小说创作,在最初就强调了一切叙述的虚假性,王二的玩世不恭让读者想到王小波的叙事姿态,这样 便不再期待从王小波的叙述中获得一种意义,而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因为在最初就规定了一种必然走向虚无的结局。
在《黑铁时代》中,王二本身就参与了“黑铁公寓”的管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小波自己与世俗的合谋。这样,最初的强烈的心理冲击就得到缓和,叙述者变得不再可信,叙述者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符号的堆砌,这样荒诞感就诞生了。
『捌』 王小波的人物介绍和他的生平经历分别是什么
一、人物介绍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二、生平经历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
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5月,仍旧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199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
1992年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5岁。 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8)王小波在小说中常用的人物名字扩展阅读: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特点:
《黄金时代》刻画了极具叛逆和颠覆个性的陈王二人,也刻画出一群灵魂丑恶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物,尤其是陈王二人的形象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价值给读者以新的启示。
《黄金时代》的叙事基调为以它命名的小说集的其他小说奠定的基调,并且是时代三部曲创作的轴心,轴心的基本单元就是“王二模式的人物代这种人物的生存状态是与时代的主流不合拍、特立独行、唯美、仗义。
小说在形式上走下体写作的模式,骨子里却扬人文主义精华。最关键的是在《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即是介入者又是旁观者,介入的时候可以是激情澎湃,旁观的时候冷静深邃。这种手法确有独到之处。
『玖』 王小波小说中哪个的王二是他自己本人吗
在某一方面可以说是!!!王二其实就是他用来对外的一种喧嚣!!1而且不止一个王二!!他的文章中有很多王二
『拾』 为什么王小波的主人公都叫王二
前两个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我觉得王小波的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并不是很着力去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命运等,不像传统小说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想象的丰满,恨不得在名字中都体现人物的特点。小波小说并不大注重情节,而是刻画世界普遍存在的荒诞。主人公可以是任何人,因为这是每个人都遇到的问题。所以这样没特点的名字反倒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