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结小说 » 狂人归来小说每集名字

狂人归来小说每集名字

发布时间: 2022-07-20 03:03:44

① 请问,冰心和鲁迅写了哪些小说

冰心:《繁星》(诗集)
《春水》(诗集)
《超人》(小说、散文集)
《寄小读者》(散文集)
《往事》(小说、散文集)
《南归》(散文集)
《姑姑》(小说集)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
《闲情》(诗、散文集)
《去国》(小说集)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
《冬儿姑娘》(小说集)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
《关于女人》(散文集)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
《还乡杂记》(散文集)
《归来以后》(散文集)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
《樱花赞》(散文集)
《拾穗小札》(散文集)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
《一只小鸟》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画——诗》 《解放以后责任就来了》
《圈儿》 《我》 《文学家的造就》 《除夕的梦》
《笑》 《我+基督=?》 《自由—真理—服务(1)》 《提笔以前怎样安排你自己?》
《海上》 《宇宙的爱》 《图画》 《回忆》
《一朵白蔷薇》 《冰神》 《梦》 《介绍一位艺术家》
《十字架的园里》 《哀词(1)》 《我的良友》 《好梦》
《闲情》 《“无限之生”的界线》
杂文——
《冰心文集》
鲁迅:《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② 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等。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例如:《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祥林嫂最后的“肖像”等。

总上,鲁迅的《呐喊》、《彷徨》通过独特的取材,视角和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其“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内蕴;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的结果。因此,不愧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③ 异界归来_2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iy0v

《异界归来》作者:鱼丸,首发于17K小说网,现已完结

④ 如何理解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他手中成熟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绩及现代性,可以用两句鲁迅自己的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冰窟,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①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

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这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②妇女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大痛苦是她周围一班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批判了造成了其悲剧的客观社会环境:

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大绳索编织成的严密的网;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谴责的笔指向了祥林嫂周围的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婆婆的凶残、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他们和祥林嫂同是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又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使之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构成了她悲剧的一个原因。

③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他们虽由于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b、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c、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鲁迅侧重描绘他们在改造中国的种种热情失落后的失望、激愤、忏悔、颓废和沉沦,其中包含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许多精神原型。

B、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①农民题材的视角:在《药》里,鲁迅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样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②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对他们的描绘重心在于他们作为孤独者, 出于拯救民众却被民众吞噬的绝望境地的精神痛苦和“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困境。

《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吕纬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

甚至进而变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了"(《孤独者》)。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C、小说模式: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①看/被看:《彷徨》里有一篇颇为独特的小说:《示众》。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会有的情节(故事)、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也没有主观抒情与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

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雀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一个猫脸的人",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

小说不着意刻画人物或描写,而主要写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氛围、情节,这反而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内含着多方面的生长点,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里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从而构成一个系列。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等。

"看/被看"的二元对立不仅发生在庸众之间(《示众》)也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应该说,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一旦成为"被看"的对象,就会像《药》里描写的那样,成为茶客们闲聊的谈资,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如夏瑜怀着"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的信念所做的牺牲)全都成了"表演",变得毫无意义,空洞,无聊又可笑。

在《药》里,我们甚至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人们争先恐后赶去"看"杀夏瑜,"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里所出现的"吃人"的意象是惊心动魄的:"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整篇《药》的故事--夏瑜的血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里,"却全忘了什么味",也就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家"的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而如前所说,鲁迅自己即是这启蒙者中的一员;他的小说模式所提出的质疑最终是指向鲁迅自身的。

因此,在这一类的小说中,人物(描写对象)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读者在这些作品里所感到(读出)的悲哀、悲悯(《药》)、孤寂(《孤独者》),以致恐怖(《狂人日记》)、愤激(《头发的故事》)与复仇(《孤独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届于鲁迅自身的刻骨铭心的情绪记忆。

②"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无论是《祝福》、《故乡》,还是《在酒楼上》、《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例如祥林嫂的故事,闰土的故事,吕纬甫、魏连殳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

《故乡》的叙事是从"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作者显然采取了横截面的写法,将完整的人生历程的第一阶段"离去"推到了后景。小说虚写了这样一个"我过去的故事":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我"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出路。

二十年过去,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

因此,整篇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我"的一个心理过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现实图画逐渐取代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图画","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变得"模糊"。

而现实闰土的故事(还包括现实杨二嫂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离。"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人生循环(在小说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始于篷船,终于篷船"的圆圈)。

《祝福》里其实也有一个"我的故事",或者说,小说存在着三个视点,即"我"、"祥林嫂"与"鲁镇",从而构成了三重关系:"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是读者普遍关注的,它所展开的是"儒、释、道传统吃人"的主题;读者往往忽略了"我"与"鲁镇"的关系,其中正蕴含着"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A、小说叙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

《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特别是《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尤富创新精神。

B、艺术手法:《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的结果。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来影响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启悟。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的"阴冷"、阿尔志跋绥夫的心理刻画、日本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被鲁迅融化进小说创作中。

鲁迅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病态心理的挖掘,"显示着灵魂的深",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鲁迅还接受过有岛武郎式的"爱幼者"进化观念与爱罗先珂式的博爱思想。

鲁迅翻译了日本厨川白村建构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文艺理论课的教科书。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和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C、艺术表现:《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

D、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E、情节的提炼和设置: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

F、人物塑造方面:

a、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 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b、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后者则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带有心理剖析色彩。

c、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d、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鲁迅《呐喊》、《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4)狂人归来小说每集名字扩展阅读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⑤ 鲁迅写作背景是什么

鲁迅写作背景: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此时中国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交替。在鲁迅童年时代,保姆长妈妈给他讲了许多稀奇怪异的故事,这对鲁迅的影响很深远。

转眼间到了少年,由于长辈的教诲,鲁迅就已经博览群书了。这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鲁迅12岁时,他的家庭有了变故。小鲁迅由此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社会。后来,小鲁迅就担起了家庭重担,也就是这段经历使鲁迅萌发了当医生的想法。

后来他果然在青年时代去日本仙台医学院学习了。学成归来后看到麻木的失去尊严的同胞感到很悲痛,他立刻意识到医治同胞的精神比医治身体更加重要,于是他选择了文学作为武器。

鲁迅作品集: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控诉吃人社会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陆续发表许多篇。小说和杂感,如《孔乙已》、《药》等。

1921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开始连载。自从“五四”以后,鲁迅先后在8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6年之久,其中就有女师大。后来为了反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残暴行径,鲁迅翻译出版了《毁灭》和《铁流》。

《阿Q正传》中阿Q是个贫苦农民,在侮辱和迫害中,养成了十分怯懦的习性,却又表现出一种荒唐的“精神胜利法”。

⑥ 鲁迅的小说集都包括哪些篇目 写于什么时间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节选的都是常用的,若对小说集很感兴趣,请看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363629.htm
http://ke..com/view/51457.htm
http://ke..com/view/51882.htm
鲁迅简介详情请去http://ke..com/view/2004.htm,绝对比一楼全。

⑦ 急求!各作家的名著

柏拉图真品: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II《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
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
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
你可以买目前使用广泛的《柏拉图全集》(四卷本),很全,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
鲁迅
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高尔基
《马卡尔·楚德拉》
《随笔和短篇小说 》
《海燕之歌》
《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马卡尔·楚德拉》
《伊泽吉尔老太婆子》
《圣诞节的故事》
《加那瓦洛夫》
《在草原上》
《奥尔洛夫夫妇》
《沧落的人们》
《春天的旋律》
《戈尔特瓦的集市》
《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阿尔达莫洛夫家事》
《克里姆·沙姆金的一生》
《小市民》
《鹰之歌》
莎士比亚;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包括以下内容: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克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
7、《修辞学》、《诗学》
冰心: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通信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0,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再寄小读者》(通信集)1958年3月11日,到1960年,共写21篇 先后在《人民日报》、《儿童时代》上发表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通信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只拣儿童多处行》1980,少儿 ,编至小学语文课本中。
《我的秘密》1957
散文方面,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确切时间不知道。
《山中杂记》在美国留学期间,患病在山中修养所创。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说《繁星》《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编创。
冰心散文集:http://www.oklink.net/book/s11/1775.htm
大仲马的中文译作
1、暴君末日,全小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罗马尼禄时代。
2、阿斯加尼奥,韩沪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法国弗朗索瓦一世时代。又名为切利尼传奇。
3、玛尔戈王后,张英伦、向奎观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又译为玛戈王后、瓦鲁阿家族的玛格丽特。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一部。
4、蒙梭罗夫人,陈祚敏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二部。旧译本为地亚小传(LaDamedeMonsoreau),洪观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5、四十五卫士,郝运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三部。
6、三个火枪手,李青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又译为三剑客、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一部。路易十三时代。
7、二十年后,王振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又译为续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二部。路易十四时代。
8、布拉热洛纳子爵,谭玉培、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又译为小侠隐记、双剑勤王录、铁面人。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三部。路易十四时代。旧译本为法宫秘史(LeVicomtedeBragelome),君朔译述,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1915再版。
9、黑郁金香,郝运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荷兰奥兰治(威廉)时代。
10、裙钗之战,张成柱、王长明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路易十四时代。
11、阿芒得骑士,李爽秋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路易十五奥尔良摄政时代。
12、风雨术士巴尔萨莫男爵,高临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路易十五时代。又译为红颜恩仇记,台湾译为大野心家:巴萨摩传奇。
13、王后的项链,王振孙、韩沪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路易十六时代。
14、昂热·皮都,叶尊、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大革命时代。
15、夏尔尼伯爵夫人,谭玉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旧译本为蟹莲郡主传(ContessdeCharney),上海商务印书馆,林纾笔述王庆通口译。大革命时代。
16、红屋骑士,罗玉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旧译本为玉楼花劫(LeChevatierdeMaison-Rogue),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林纾、李世中译。大革命时代。
17、双雄记,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又译为杀手与侠盗。拿破仑时代。
18、基督山伯爵,蒋学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又译为基督山恩仇记。路易十八复辟时代。
19、侠盗罗宾汉,乔娟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5。英国理查一世时代。
20、苏后马丽惨史(TheTragicStoryofStuartMary,QueenofScots),魏易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1、加里波迪回忆录,大仲马编写,黄鸿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2、大仲马精选集,吴岳添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收有长篇小说二部,即“侠隐记”、“黑郁金香”,以及一部戏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
23、大师的残忍,马原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内含大仲马的《德·冈热侯爵夫人》。
24、恶狼司令,陈训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大仲马著名魔幻小说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火岛传奇》和《爱泼斯坦城堡》)
【关于苏格拉底的书】
《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苏格拉底的审判》《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困惑》《苏格拉底之道》《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苏格拉底之死》《谈话录》《理想国》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古典小说;三王墓
白水素女
王子猷雪夜访戴
管宁华歆割席
王恺石崇争豪
霍小玉传
枕中记
虬髯客传
十五贯戏方成巧祸(节选)
崔待诏生死冤家(节选)
玉堂春落难逢夫(节选)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节选)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节选)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节选)
翠翠传
娇娜
婴宁(节选)
罗刹海市(节选)
王子安
席方平
交河乡民妻
三国志通俗演义(存目)
西游记(存目)
金瓶梅(存目)
水浒传(存目)
儒林外史(存目)
红楼梦(存目)
官场现形记(存目)
这些是比较经典的小说,本人能力有限,中国古典小说有上千年的发展史,有名的有上千本,不能在此一一列举,希望见谅
六角丛书: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感恩朋友 感恩亲人 感恩自然

感恩生活 爱的教育 爱丽丝漫游奇境 八十天环游地球记 伊索寓言

一千零一夜 名人传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匹克威外传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我的大学 月光宝石 唐吉诃德 在人间

小公主 小王子灰姑娘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欧也妮葛朗台 母亲

泰戈尔诗选 汤姆叔叔的小屋 热爱生命野性呼唤 童年 汤姆索亚历险记

安徒生童话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茶花女 吹牛大王历险记

大卫科波菲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 复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老头

歌德谈话录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列佛游记 格林童话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哈利贝克费恩历险记 哈姆莱特 海底两万里 红与黑 呼啸山庄

简爱 金银岛化身博士 克雷洛夫寓言 苦儿流浪记 昆虫记

柳林风声 鲁滨逊漂流记 绿野仙踪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莫泊桑小说精选

木偶奇遇记 神秘岛 水孩子 所罗门王的宝藏 苔丝

雾都孤儿
这些书都是名著,在比较大的书店都有卖的
希望对你帮助O(∩_∩)O~

⑧ 鲁迅小说的成就与特色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析,探讨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刻意义。还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前者可以举《示众》等作品为析例,了解鲁迅所要表现的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一种模式可以举《故乡》或《在酒楼上》为析例,探讨其中内蕴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要注意透过情节结构模式看到鲁迅独特的眼光,既要考虑到通常的从社会批评所达到的意义层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体验鲁迅观察人生社会的深刻感受。

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讨,尊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理。

热点内容
2016年完整版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0 19:42:21 浏览:199
悦续免费小说 发布:2025-07-10 19:40:54 浏览:643
校园全能高手盘龙小说 发布:2025-07-10 19:25:59 浏览:933
谁言情深不悔小说下载 发布:2025-07-10 19:16:09 浏览:36
晚安小说全文 发布:2025-07-10 19:05:52 浏览:691
女主和男主校园到社会的小说 发布:2025-07-10 18:56:39 浏览:858
比较黄的重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0 18:27:47 浏览:393
校园黑道风流小说 发布:2025-07-10 18:23:09 浏览:822
坂上之云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10 18:20:25 浏览:567
最长的修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0 18:09:15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