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名画名字
『壹』 有哪位大师能告诉我这幅世界名画的名字和作者是谁
《云雀之歌》(The Song of the Lark),1884年,法国,朱理·布雷顿(Jules Breton),布面油画
《云雀之歌》是一本小说,据说这本小说的灵感来自这幅同名画作。朱理·布雷顿(Jules Breton),法国画家和作家。他以风景画和农民生活画而闻名。布雷顿在19世纪晚期的巴黎年度沙龙展上很受欢迎。他的作品赞美乡村生活,展现了风景中感伤、忧郁的一面。布雷顿的画风与让·弗朗西斯科·米勒、让·柯罗及巴比桑画派相同。清晨或夜晚的光线控制了他作品的基调。柔和的形式和轮廓营造出氛围。布雷顿出生于法国北部朗斯附近的加里勒斯(Courriéres)。他先后在比利时和巴黎学习过艺术。
『贰』 有哪些世界名著.名画.雕塑.名曲
爱玛(英,奥斯汀)
嘉莉妹妹(美,西奥多·德莱赛)
歌剧院幽灵(法,加斯通·勒鲁)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
罗亭·贵族之家(俄,屠格涅夫)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细雪(日,谷崎润一郎)
漂亮朋友 (法,莫泊桑)
战地钟声(美,海明威)
啊,拓荒者(美,维拉·凯瑟)
山泉(法,马瑟·巴纽)
还乡(英,托马斯·哈代)
黑郁金香(法,大仲马)
马丁·伊登(美,杰克·伦敦)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约翰·福尔斯)
远大前程(英,查尔斯·狄更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瓦尔登湖(美,梭罗)
萌芽(法,左拉)
黑桃皇后(俄,普希金)
冰岛渔夫·菊子夫人(法,皮埃尔·洛蒂)
苔丝(英,托马斯·哈代)
奥德赛(古希腊,荷马)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美,爱伦·坡)
道连·格雷的画像(英,奥斯卡·王尔德)
审判·城堡(奥,卡夫卡)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喜剧集(英,莎士比亚)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红字(美,霍桑)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热爱生命(美,杰克·伦敦)
贝姨(法,巴尔扎克)
好兵帅克(匈,雅洛斯拉夫·哈谢克)
雪国(日,川端康成)
海狼(美,杰克·伦敦)
父与子(俄,屠格涅夫)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卡斯特桥市长(英,托马斯·哈代)
九三年(法,维克多·雨果)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奥,茨威格)
福尔摩斯探案集(英,柯南道尔)*
一生(法,莫泊桑)
当代英雄(俄,莱蒙托夫)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普希金)
我是猫(日,夏目漱石)
理智与情感(英,奥斯汀)
洛丽塔(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苏菲的选择(美,威廉·斯泰隆)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法,儒勒·凡尔纳)
笑面人(法,维克多·雨果)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
『叁』 请问这几幅世界名画的名字和作者。。高分求
第一副上面说了法国画家Jean Baptiste Edouard Detaille
第二副 All Saints Day 作者法国画家Émile Friant [French Realist Oil Painter, 1863-1932](用google才能找出来)
第四副和第二副是一个作者 作品名 La Discussion politique
第三副 作品名 Faramir at Osgiliath 作者Donato Giancola 奇幻插画家 貌似专门为很多奇幻小说画图 包括魔戒 这张图就是魔戒的 说的是Osgiliath奥斯吉力亚斯之战中钢铎王国摄政王的次子 Faramir法拉米尔 看过魔戒就知道了
第五副 是圆形壁画的中间部分 名未知 作者 Paul Delaroche (1797~1859)法国历史画家 中文 保罗德拉罗什
『肆』 名画人物作品名有哪些
1、《宫娥》(Las Meninas,The Maids of Honor)是西班牙画家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656年创作的一件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
『伍』 中国古代名画.
【基本信息】
名称:清明上河图
类别:字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
文物现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全图赏析】图片,flash播放全图:http://pter.5d6d.com/thread-1046-1-1.html
【评价】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收藏始末】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未解之谜】
秋景之说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它和唐人韩滉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画成后最初收藏在皇宫,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所有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统统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识此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颂辞之说
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故有人认为,这里的“清明”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后汉书》有例证,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看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画中题款“清明”语,本是张择端进献此画,请帝王们赏识所作的颂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主题在于表现承平风物。考张择端行年,他于徽宗朝在翰林书画院供职,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证画家意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一词不是指节令。
真伪之说
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真伪之说,明、清时代就有一些传闻,清代长为人徐树丕《识小录》所记:说画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者张着嘴叫“六”状,希望再出一个六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汤勤的裱褙匠认为:汴(开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画中人却张着嘴叫“六”,可见这是闽(福建)音,他怀疑此画是伪作,颜公庆的《消夏闲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是书说这个汤勤还研究了画中麻雀的那双上脚爪,它踏在两片瓦角上,这怕是临摹者的败笔。汤勤斯人,名不见经传,他所说是否真有道理?看来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关资料】
《清明上河图》真迹现身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 列举近代世界文学名著,世界名画,名曲的名称及其作者
文学:司汤达《红与黑》、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复活》德莱赛
《美国的悲剧》、海明威《老人与海》
绘画:毕加索《格尔尼卡》《亚维农的女郎》、梵高《向日葵》《日出
印象》
音乐:莫扎特《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
《b小调弥撒曲》
『柒』 你欣赏过哪些古今名画请把名称写下来。
《洛神赋图》顾恺: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洛神赋》原属圆明园珍品,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蒙娜丽莎》(意大利语:La Gioconda;法语:La Joconde;英语:Mona Lisa)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肖像画,其之代表作。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常常被人审查、研究或是演绎。它的拥有者,法国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供公众欣赏。它是直接画在白杨木上的,面积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微带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时被称作是“神秘的笑容”。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是1951年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副水墨画,作品源于老舍先生给齐白石的求画信的影印件。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无不生动鲜活。这幅画就是秉承中国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巧妙而娴熟的用墨,使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
『捌』 中国古代名画名称、朝代、作者
<洛神赋图卷>顾恺之(东晋)
<步辇图>阎立本(唐)
<送子天王图>吴道子(唐)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唐)
<簪花仕女图>周坊(唐)
<潇湘图>董源(五代)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宋)
<泼墨仙人图>梁楷(宋)
<墨兰图>赵孟坚(宋)
<秋郊饮马图>赵孟頫(元)
<夏山高隐图>王蒙(元)
<桃竹锦雉图>王渊(元)
<庐山高图>沈周(明)
<灌木集禽图>林良(明)
<山路松声图>唐寅(明)
<万壑争流图>文徵明(明)
<黄甲图>徐渭(明)
<秋兴八景图>董其昌(明)
<荷花双禽图>朱耷(清)
<松鹤图>朗世宁(清)
<丛竹图>郑燮(郑板桥)(清)
<范湖草堂图>任熊(清)
<没骨花鸟图>任颐(清)
<枇杷图>虚谷(清)
<依样画葫芦图>吴昌硕(清)
呵呵,先回答这些吧!
『玖』 中国有哪些名画名书
关于名画,找了一位网友的回答:雨鸣上上签 大人
东晋 顾恺之 的 《女史箴图卷》
唐 韩 滉 的 《五牛图卷》
唐 阎立本 的 《步辇图卷》、《历代帝王图卷》
唐 周肪(传) 的 《簪花侍女图卷》
五代 顾闳中 的 《韩熙载夜宴图卷》
北宋 张择端 的 《清明上河图卷》
南宋 梁 楷 的 《泼墨仙人图轴》
元 黄公望 的 《富春山居图卷》
元 倪 赞 的 《六君子图轴》
个别作者的资料:
顾恺之(约346一407),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工诗赋,擅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有很大影响。现存古画珍品《女史箴图》。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两江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封晋国公,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工书画,书学张旭,画学陆探微。擅画田家风俗,尤以画牛马最佳。《五牛图》为其传世名画。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名书,个人找了一些资料:
中国历史100本书 1.《诗经》卜中国诗史的源头 2 2.《楚辞》卜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集 3 3.《左传》——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5 4.《论语》——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6 5.《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学圣典” 8 6.《老子》——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10 7.《墨子》——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ll 8.《孟子》卜气势浩然的语录体散文集 13 9.《庄子卜诙谐浪漫的寓言散文 15 10.《荀子》谨严绵密的哲理散文 17 11.《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的代表作 18 12.《战国策》——国别体历史散文集 20 13.《史记》——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 22 14.《乐府诗集》——乐章和歌谣的总集 23 15.《搜神记》——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 25 16.《陶渊明集》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27 17.《世说新语》——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 28 18.《颜氏家训》——最早的家教名著 30 19.《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几乎家置一编 3l 20.《韩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丽诗文 33 21.《柳河东集》——寄意山水与寓言的诗文佳作 34 22.《唐宋传奇集》——中国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36 Z3.《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7 24.《宋词选》——建国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宋词选集39 25.《窦娥冤》——感天动地的人间悲剧 41 26.《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爱情喜剧 42 27.《琵琶记》——被明清传奇奉为圭臬 44 28.《水浒传》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 45 29.《三国演义》——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 47 30.《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49 31.《封神演义》——一部充满科学幻想的神魔小说 51 32.《金瓶梅》——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 52 33.《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 54 34.《牡丹亭》——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5 35.《三言二拍》——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57 36.《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卜明代小品文的集大成者59 37.《闲情偶寄》——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60 38.《醒世姻缘传》——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世情书” 62 39.《长生殿》——帝王妃子的爱情悲剧 64 40.《桃花扇》——南明王朝兴亡曲 66 41.《聊斋志异》——一部“孤愤”之作 67 42.《儒林外史》——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 69 43.《随园诗话》——真情流露的性情诗话 70 44.《说岳全传》——彰扬忠烈的英雄传奇 72 45.《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网络全书 74 46.《阅微草堂笔记》一谈狐说鬼的文言小说集 75 47.《镜花缘》——熔幻想、讽刺和游记于一炉的巨著 77 48.《曾国藩家书》——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79 49.《海上花列传卜狭邪小说的代表作 80 5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社会丑恶的谴责小说 82 51.《官场现形记》——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84 52.《老残游记》——一部补救残破国家的“哭泣”之作 85 53.《孽海花》——晚清的新闻小说 87 54.《人间词话》——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里程碑 89 55.《呐喊》——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90 56.《朝花夕拾》——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集 92 57.《女神》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93 58.《沉沦》——震世骇俗的新文学作品 95 59.《徐志摩诗全集》——浪漫经典的华章 97 60.《朱自清文集卜清雅隽永的诗意杰作 99 61.《死水》—一沉郁奇丽的现代诗坛经典 100 62.《缘缘堂随笔:卜清幽玄妙的现代散文经典 102 63.《雅舍小品》——浓郁着生活气息的散文集 103 64.《子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分析小说 105 65.《林家铺子》——旧中国农村小镇的真切写照 107 66.《家》——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缩影 109 67.《雷雨卜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110 68.《骆驼祥子》——市民小说的代表作 112 69.《金粉世家》——20世纪的《红楼梦》 114 70.《边城》——“湘西世界”的灵魂 116 71.《死水微澜》——一部活生生的“华阳国志” 117 72.《吾国吾民》——对国民层层面面的阐释 119 73.《繁星》、《春水》——轻柔雅丽的心灵小诗 121 74.《传奇》——苍凉哀婉的女性传奇 122 75.《呼兰河传》——茅盾称它是“一串哀婉的歌谣” 124 76.《小二黑结婚》——一部歌颂婚姻自由的杰作 126 77.《围城》——人性的洞察与调侃 127 78.《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部反映土改斗争的优秀作品 129 79.《暴风骤雨》——饱含革命激情的土改篇章 131 80.《保卫延安》——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 133 81.《林海雪原》——一部革命英雄的传奇 134 82.《茶馆》——一幅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 136 83.《红日》——军事文学上的一座丰碑 138 84.《李自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140 85.《青春之歌:卜革命知识青年的成长 141 86.《创业史》——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新篇章 143 87.《红岩》——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145 88.《傅雷家书卜盈满父爱的教子篇 146 89.《金庸作品集》——俗极而雅,、奇至而真的“金学” 148 90.《艾青诗选》一与时代一起跳动的滚滚诗情 150 91.《美的历程卜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151 92.《高山下的花环》——自卫还击战最瑰丽的篇章 153 93.《钟鼓楼卜北京平民生活的当代画卷 155 94.《穆斯林的葬礼卜一个奇异而古老的民族哀歌 157 95.《平凡的世界》——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全景描写 158 96.《文化苦旅》——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大散文 160 97.《白鹿原》——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162 98.《活动变人形》——中国当代“家族文学”的开山扛鼎之作163 99.《活着》——一部浓缩的人类历史 165 100.《长恨歌》一部悲情的风俗长卷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