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人物名字
⑴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介绍.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2、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3、疯子
疯子,吉光屯人,他不是一般的疯子,他忧国忧民;不仅如此,他还具有改革者的勇气和坚定。他敢于去吹熄长明灯,在被群众欺骗了一次以后,他坚决要自己去吹熄长明灯,阔亭说要代替他去吹,他坚持自己去熄并说现在就去,这说明他办事很坚决,上过一次当,不会再被骗。
他知道结局——即使吹熄了长明灯,那些东西也还在,但是他阴鸷的笑容说明他内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没有办法打开大门的时候,他想出的办法是放火,这是一种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败后,他也依然在喊这句话。
4、陈士成
他是科举时代没落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自鲁迅《呐喊》中的《白光》。因为好几次落榜科举后最终因为受不了失败和无人赏识的悲痛,精神而异常失足落水。 从中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5、爱罗先珂
《鸭的喜剧》通过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在池中放养蝌蚪想听蛙鸣,后又收养小鸭,结果蝌蚪被鸭吃光这一鸭的喜剧,同时也是蝌蚪的悲剧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规律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爱罗先珂到北京后,一直哀叹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所以买了蝌蚪和小鸭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乐打破人生的沉寂,而蝌蚪被小鸭吃掉的结局,暗示了主人公爱罗先珂最后悄无声息的离去。
⑵ 鲁迅笔下的人物有哪些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⑶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有哪些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坎。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大加责骂并把她赶走。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3、孔乙己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4、阿长
阿长,汉族人,186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大门,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是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她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5、闰土
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同时,《闰土》也是青年影视演员秦一铭所创作的一首歌曲的名字。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
⑷ 速求鲁迅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名字~!
狂人日记,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阿Q正传,孔乙己
藤野先生系鲁迅在日本学医的老师,为人正直,待人真诚,无分国界种族,是鲁迅在日本唯一依靠的人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直至傍晚才摘,寓意鲁迅在晚年回忆童年的事,虽然是写鲁迅的事,但因那正直社会动荡时期,书中的事的发生都跟社会
民生有关
阿Q正传讲的是一个秀才落榜之后傻了,一直不知到自己的姓名,后来遭杀身之祸,临刑画押时就随便写上一个Q字便了结了
孔乙己也是一个因名落孙山受不了打击的颇有才气的秀才,喜欢喝酒和吃花生,常欠人钱,最后就在一间破庙的角落里美梦中死去……
⑸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艺术
第一篇: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艺术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
我们认为,鲁迅小说的人名,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研究起来,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艺术。
一、外形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在旧社会,老婆须随夫姓,如“华大妈”“夏四奶奶”;女人须从夫名,如“祥林嫂”;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来取小名,如“闰土”“水生”……这些名字,无不深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鲁迅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烙有深刻的阶级印记。小说中诸如“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钱大爷”“赵七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的权贵。他们的名字中都共有一个“爷”字。在旧社会,“爷”是有身份有特权的人的称呼。《故乡》中就有这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段文字分明告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官”了,就得以“爷”相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对秋,瑜对瑾嘛。但是,当我们将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叫绝了。《书·武成》疏云:“华夏为中国也。”原来,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没有支持夏瑜。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始,以同归于尽终。仅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
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不能不重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第二篇: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琐谈
“文学即人学“,好的小说站着的必然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号,但是,名字又决不是随意贴上的标签,而是联系人物社会经历、个性特征、故事情节甚或小说主题的或隐或现的意蕴符号。鲁迅先生不愧是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独运,小说中人物名字与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 运用摹形手法,给小说人物命名,揭示主题意蕴
鲁迅先生在给小说人物命名时,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不但形象地勾勒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征,而且考虑到“形”和“神”的关系,摹形命名深入人物内在灵魂,从而使人物的取名,形神兼备,涉笔成趣,见其名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为什么给一个旧中国农村的流浪雇农取这么一个怪趣横生的名字呢?从外形看,阿Q头上除了几处喇疤疮外,还有一条黄辫子。“Q”正是脑袋后面拖根黄辫子的绝妙漫画肖像。往内里说,他本来姓赵,被赵老太爷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还是“贵”?不能确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个字母来代替。他的地位低得连姓名也不配有。再引申说,脑袋后拖根小辫子的写照,点明了特定的时代背景。“Q”又是英语“Question”(问题)的开头字母,庶几借以表明小说要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蕴寓了作者所说的要创造出一个现代国民的魂灵,来探求改革中国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再如小说《故乡》中的“圆规”取名,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 “圆规”正是她外在形象的绝妙画像。从内里看,“圆规”的取名,揭示了当时社会小市民的市侩和尖刻,从而表现了人际之间的隔膜,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 通过语义的联系给人物取名,揭示社会生活
鲁迅先生笔下的在鲁镇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是封建社会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读书人。对这么一个为礼教和权势所戕害的腐儒,作者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半通不通的话里压缩后替他取下这个名字,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轻篾和揶揄.•.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药》,是以华老拴和夏瑜两家的不幸遭遇为线索,反映清末旧民主主义的革命现实。革命者夏瑜是为纪念秋瑾而塑造和命名的。“夏”对“秋”,“瑜”对“瑾”(都是美玉),扣合巧妙,自然贴切。从“老栓”、“小栓”的取名上,揭示了当时民众的封闭和愚昧,也暗示了辛亥革命不宣传民众、发动民众的局限性。而明、暗线主人公姓氏的选择,更是巧妙地体现在将二者联系起来,组合成中国的古称————华夏;“华”、“夏”两家的悲剧正是华夏民族的悲剧。“华”、“夏”两姓氏的选择,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唤醒民众,就必然出现《药》的悲剧的题旨
三、 以风俗习惯给小说人物命名,来揭示社会生活
鲁迅先生小说的下层人物的取名,常常有深刻的蕴义。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风波》中的“七斤嫂”等,均是随夫命名,“出嫁从夫”,连个名字也不配有;这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妇女的深重压迫,突现了旧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此外,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其取名往往只是便于呼叫而已,所以 ,他们的取名常常体现了社会的残酷、人民生活的悲惨。如江浙一带旧俗,婴儿生下来常用秤称重量,而这婴儿落地的重量便成了该人物终生的称呼符号。如《风波》中的“七斤”、“六斤”等。至于《社戏》中的“八公公”、“六一公公”的取名,更是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有力控诉。清代学者愉樾《春在堂随笔>卷五云:“: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等及父母年龄合计者为名。…………今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一,合为四十五也。生子或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八公公”、 “六一公公”两位老农的取名,正是承沿此风:“八公公”是以排行取名;“六一公公”是以父母年龄合计数目取名。这取名实际上是不许贫民取名的佐证,从而突现了平民百姓在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遭受剥削,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侮辱的低下社会地位。
细心体会鲁迅先生小说人物命名中所蕴籍的苦心孤诣,匠心妙趣,揭示这些苦心孤诣、匠心妙趣,不仅能使我们感到理性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帮助我们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蕴义,使我们窥见作者的文心所思之所在,进一步地把握小说的思想指归和艺术意蕴
⑹ 鲁迅的小说 里面的人物姓名的寓意
在这个方面 可能《红楼梦》表现的更突出一些
鲁迅先生取名字的方法有很多种。 《药》的这一种可算作暗喻法(包括‘华家’‘夏家’喻为华夏)即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其实暗指另一个人,而这个人读者能一目了然。
如《铸剑》中的宴之敖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燕国的大刺客荆轲,同时作者在此还以其自喻,暗指他自己。有时用双关,如《狂人日记》中的古久先生,从“陈年流水簿子”可看出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原名“干亭”,因仰慕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而改成“高尔础”,这么一改,俨然成了大文豪的兄弟,以一篇小文章便妄想与大文豪高尔基齐名,却只是一个胸无点墨的家伙,偏偏要附庸风雅,改名高尔础,最终只能出尽洋相,逃离讲台。此外还有《伤逝》中的男主角史涓生,意即软弱无力的读书人。而小说中的他正是这样一个形象。
其他方法:
行辈命名法 形象命名法 习俗法取名 谐音法取名 绰号法取名……
详见下面博客
⑺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阿义,老q,小d的人物代表什么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
我们认为,鲁迅小说的人名,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研究起来,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意义。
一、外形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涂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在旧社会,老婆须随夫姓,如“华大妈”“夏四奶奶”;女人须从夫名,如“祥林嫂”;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来取小名,如“闰土”“水生”……这些名字,无不深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鲁迅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烙有深刻的阶级印记。小说中诸如“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钱大爷”“赵七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的权贵。他们的名字中都共有一个“爷”字。在旧社会,“爷”是有身份有特权的人的称呼。《故乡》中就有这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段文字分明告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官”了,就得以“爷”相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对秋,瑜对瑾嘛。但是,当我们将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叫绝了。《书•武成》疏云:“华夏为中国也。”原来,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没有支持夏瑜。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始,以同归于尽终。仅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
⑻ 鲁迅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名字
《呐喊》:
狂人 掌柜 阿义 夏瑜 老拱 阿五 宝儿 车夫 巡警 六斤 七斤 阿四 宏儿 闰土 水生 阿Q王胡 吴妈 小D 地保 把总 洪哥 总长 迅儿 仲密 双喜 八叔 桂生 阿发 大哥 妹子 母亲 赵贵翁 陈老五 何先生 孔乙已 丁举人 八公公 何小仙 华老栓 华小栓 华大妈 康大叔 夏三爷 王九妈 老女人 N先生 七斤嫂 赵七爷 小尼姑 邹七嫂 方玄绰 赵秀才 少奶奶 赵太太 老尼姑 钱大爷 方太太 金永生 陈士成 三太太 龚云甫 迅哥儿
古久先生 单四嫂子 茂才先生 举人老爷 夏四奶奶 九斤老太 假洋鬼子 六一公公
爱罗先珂 仲密夫人 铁头先生 狼子村佃户 驼背五少爷 知县大老爷
《彷徨》:
阿毛 四婶 柳妈 堂倌 长富 阿顺 阿昭 长庚 主妇 秀儿 四铭 招儿 学程 铨儿 阿发 薇园方头 老黑 阔亭 四爷 老富 六顺 秃头 长子 巡警 囚犯 猫脸 族长 申飞 子君 涓生 老三局长 黄三 老钵 校役 大良 二良 三良 王升 老五 听差 康儿 荷生 索士 八三 爱姑 祥林嫂 贺老六 吕纬甫 九公公 何道统 三角脸 灰五婶 庄七光 梁五弟 郭老娃 白背心
胖孩子 老妈子 胖大叔 死鲈鱼 高尔础 老门房 万瑶圃 邓孝翁 高干亭 魏连殳 杜师长 官太太 房主人 秦益堂 汪月生 普悌思 张沛君 白问山 张靖甫 郝上善 庄木三 慰老爷汪得贵 荣大爷 光太太 七大人 老畜生 小畜生 四太太 毛资甫 史涓生
鲁四老爷 卫老婆子 四铭太太 何万淑贞 阳宅先生 蕊珠 仙子 十三大人 房东太太魏连殳祖母 魏连殳堂兄 长班的儿子 子君的胞叔 子君的父亲 尖下巴少爷 知县大老爷 大良们的祖母 自由之友总编辑 鲈鱼须的老东西
《故事新编》:
羿 鲧 禹 益 稷 女娲 颛顼 嫦娥 女辛 女乙 赵富 女庚 尧爷 舜爷 丹朱 阿启 大王 国王王妃 庄子 司命 王后 杨大 楚王 局长 纣王 商王 保甲 巡士 伯夷 叔齐 西伯 武王 妲已樵夫 老子 孔子 鲁般 墨翟 棕子 书记 厨房 子夏 阿廉 巡兵 武士 墨子
秦始皇 汉武帝 老婆子 蛮尤氏 禹太太 杨小三 眉间尺 宴之敖 志必恭 阿二嫂 七太婆
散宜生 太师疵 少师强 周文王 周王发 姜太公 小穷奇 管门人 小丙君 阿金姐 庚桑楚
关尹喜 签子手 公孙高 公输般 曹公子 耕柱子 管黔敖 禽滑厘 逢蒙老爷 鸟头先生 皋陶大人 女隗小姐 胖大官员 白须老臣 矮胖侏儒 梳头太监 比干王爷 账房先生 第六个妃子 第三个王妃 第九个王妃 年青的太太 眉间尺的母亲 眉间尺的父亲 拿拄杖的学者 另外的一个侏儒 不拿拄杖的学者 白须白发的大员 《神农本草》学者 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穿酱色长袍的绅士 伏羲朝小品文学家 〔注:以上谜材整理自《鲁迅小说全集》(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其中的《故事新编》是鲁迅用神话传说、历史题材写成的小说,因而一些人名在神话传说、历史资料中出现过。
⑼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绍
1、阿Q
《阿Q正传》中的阿Q——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了劳动的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
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是其最为典型的性格。
2、闰土
《故乡》中的闰土——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3、华老栓
《药》中的华老栓——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他勤劳、善良、俭朴,生活十分艰辛,地位低下,盖的是“满幅补钉的夹被”,“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下的钱;他愚昧、无知、麻木,深信着人血馒头能治病,为能买到这种“药”感到“爽快”、“幸福”,只关心着儿子的痨病。
完全对革命者的牺牲无动于衷,对刽子手却毕恭毕敬;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处境和悲惨遭遇,又悲叹他的愚昧落后,从而使人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罪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4、父亲
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
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祥林嫂
《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⑽ 鲁迅的祝福中人物名字含义
祥林嫂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她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的品质,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制度对她的迫害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经济压迫和精神摧残。
下面从小说的艺术构思、祥林嫂反抗的性质、反抗的结果、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了解祥林嫂的感情世界。
一、 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里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2、 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对于她简直就是灾难,春天,带给她的是疯狂的人格侮辱,春天,是她心灵备受摧残。
3、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 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 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是非常独特的。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的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人心碎悲伤、怜悯。
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 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
三、病态的社会、人们,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只能用无尽的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
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性格。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为什么会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
四叔四婶 冷酷 残忍
婆家人 强抢 祥林嫂 嘲讽奚落 鲁镇人
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祥林嫂一生受尽压迫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厉害,虽然她不甘于屈服,然而她面对的不是青面獠牙一望即知的恶霸,它所处的环境甚至充满了“平和”的祝福之祥气,正如“四叔”书房装饰的朱榻大“寿”字以及对联所显现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祥和气氛一样,她所处的环境很具虚伪性,可谓杀人不见血。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通过这些典型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指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祥林嫂不仅经济上受剥削摧残,而且又受到了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从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反抗的性质以及悲剧色彩是不同的。
四、反抗的性质盲目的,结果是惨重。
祥林嫂的反抗,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为了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临死前大胆的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些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因为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受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临死怀疑鬼神有无,是她听了柳妈的迷信话语,怕死后被据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为了做稳奴隶的抗争,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抗争的结果不是跳出“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这种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当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穷富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典型意义不同
由于祥林嫂反抗的性质和结果不同,因而这个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意义也有所不同。
《祝福》里的祥林嫂受着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束缚,所承受的压力远比我国古代妇女多得多、重得多。试想,对于一个只求生存的祥林嫂来讲,如果没有婆婆的势利,凭她的勤劳和“顺眼”,很有可能会在鲁四老爷家干下去,而不至于被卖再嫁,再遭厄运;夫死子亡后,如果不是贺大伯赶她,也许会在贺家凹度过残生的;再到鲁镇后,如果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鲁四老爷在精神上的摧残,她也不会精神麻木、“不见伶俐”,也很有可能会在鲁镇苟且一生;如果没有柳妈的“善意”的指点,她也不会那么快就走上末路,以至于临死也未能摆脱死后的恐惧。可以说封建礼教全方位的压力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到绝境,终至沦为乞丐。当人们欢庆的时候,她却怀着对生的疑惑死的恐惧像“尘芥”一样被扫出世界。祥林嫂的悲剧,使人们看到套在脖子上的四条绳索。尽管她不断挣扎,表现了最大的韧性,依旧冲不破罗网,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祥林嫂在鲁四老爷等封建势力迫害下,周围的人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蹂躏她、践踏她,反而对她的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丁玲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她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像柳妈就是因同情祥林嫂而给祥林嫂“增加痛苦”的一个。病态的社会以及病态社会的人们的存在造成了祥林嫂悲剧,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悲剧。正因如此,祥林嫂的悲剧在引起人们的同情之后便是凝重的沉默,是那种不是灭亡就是爆发的沉默,是于无声处的惊雷。
六、社会效应上看,祥林嫂更值得同情。
典型意义的差异必然导致社会效应的不同。刘兰芝等古代妇女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一千多年,其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对封建势力并无多大震动,封建势力照常发展,且年久愈深,到祥林嫂时代积重难返。倒是那些古代妇女形象出现后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出现了杜丽娘(《牡丹亭》)、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形象。而鲁迅笔下的这个形象出现只有几十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势力便被推翻了,中国妇女也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这一精神枷锁。我看,这一结果与鲁迅在小说里塑造的这个女性形象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劳动妇女长期以来受着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尤其是经过宋明理学者的大肆宣传,而到清末的祥林嫂、爱姑、子君时代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祥林嫂的命运比刘兰芝等古代妇女要悲惨的多。而统治者最残酷的时候,也就是它们即将崩溃的时候,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鲁迅应运而生。他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写他写的妇女问题的小说,比之于同时代的作家写的妇女问题的小说,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和更为高出的思想境界。其中重点是他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在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它的组成细胞——家庭,从而探索改革中国社会的道路。当然也包括妇女解放的道路。在探索中,他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进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他“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驱动下,毅然弃医从文,挥笔呐喊,写下了《祝福》为代表的一系列反封建礼教的文章,《祝福》让人们“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毅然的举起了反封建的旗帜。
在祥林嫂身上他不但写了封建制度加给他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种种绳索和毒害,不但写了他的悲苦生活,而且写了他的反抗和觉醒,开始显露了蕴藏于她本身的反抗力量;祥林嫂这个形象给人以希望,而且预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是无可阻挡地向前发展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祥林嫂这个形象的悲剧里可以看出,妇女要获得完全自由,个性要解放,经济上必须独立、政治上必须自由,她的悲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处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最终惨剧发生。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自己的权利,鲁迅先生就是要揭示她们的悲苦生活,帮助她们寻找出路,争得做人的权利。在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它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让她们以各自血淋淋的伤痕、酸苦的泪水,走过读者面前,从而揭示那黑暗的底层生活,这些形象既是独立的,又有其内在的联系性。
总之,在阅读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心灵的“情”弦,一旦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来,那么这个形象就会在你的心中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也会大大的了解祥林嫂,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