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景樾苏然小说名字
❶ 国民党的中央军有多少个师
以黄埔系军官为骨干,跟随蒋介石北伐的军队是蒋嫡系部队也被叫作中央军。
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仔升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均/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均。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71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春戚烂,89师归汤恩伯。
上述这些构成国民党中央扒漏军嫡系的最原始根基。
❷ 黄埔系的派系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上名声显赫,国共许多高级将领都出身于此校 。尤其是在国民党军中,黄埔军校师生出身的将领更是蒋介石的嫡系 。这棵主干分明、枝繁叶茂的国民党军中“大树”,主要由黄埔教官和黄埔毕业生两部分人组成,人称“黄埔系” 。
黄埔系就是国民党中央军与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结合。但是,黄埔师生不等于“黄埔系”。二者的区别: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和是否忠于蒋介石倡导的“黄埔精神”。所谓“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 在中央军中的非黄埔毕业生不能称为黄埔系,在地方杂牌军中的黄埔生也不能称为黄埔系。
蒋介石是以战死于陕北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战死于孟良崮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来看待他的黄埔学生的。若按此标准,尽管黄埔师生中官拜将校的颇不少见,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这是有据可查的。
大部分黄埔毕业生都是由黄埔校军的建立而开始起步 。1924年底先后组建黄埔校军教导第1、第2团,初期组建时只有少数黄埔生担任军官职务,如蒋先云、贺衷寒、楼景樾、桂永清、郑洞国等任连级军官,胡宗南、侯镜如、陈明仁、关麟徵、左权、石祖德等任排级军官 。
第一次东征后,随着革命队伍的扩大,黄埔生所任职务逐步晋升 。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 。
国民党军中强调辈分,在黄埔生中大一期就压死人的情况下,第3期毕业生王耀武凭借着抗日的赫赫军功,有老长官俞济时提携,1944年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任第4方面军总司令,并打造出国民党军王牌军第74军 。
黄埔六期生、新六军军长廖耀湘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军统系统,基本上也被黄埔生所掌控,这些人以专横霸道而著称于黄埔同学之间 。戴笠是浙江江山人,黄埔第6期毕业,他最终把小小的特务处破茧成蝶,经营成了国民党的两大特情机构之一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 。“军统”源于复兴社特务处,戴笠任处长,副处长是郑介民(第2期) 。
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 。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1期的王叔铭 。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
国民党军撤往台湾后,蒋介石重整缩编部队,许多黄埔生也与大批杂牌部队的将领一样被强制假退役,同时对台湾部队进行嫡系大接替,少数黄埔生亲信桂永清、王叔铭、袁守谦、石觉、袁朴、罗列、罗友伦、罗奇、陈大庆等得到重用 。
❸ 国民革命军共有几路军
国民革命军路军编制最高到27路军,具体有:
第1路军 陈调元部,原为直系齐燮元旧部,1932年底围剿红军失利撤销。
辖26军军长范熙绩(辖46师师长岳盛宣、55师师长阮肇昌、57师师长李松山)
警备第1旅施忠诚、警备第2旅李时清。
第2路军 刘峙部,中央军嫡系,红军长征后撤销。
辖第1军军长顾祝同(辖第1师师长胡宗南、第2师师长楼景樾、第3师师长陈继承)
80师师长李思愬,独立第1旅旅长陈明仁,独立第2旅旅长唐云山。
第3路军韩复榘部,西北军,抗战初改编为第3集团军。
辖第6军军长韩复渠(辖22师师长谷良民,74师师长乔立志,81师师长展书堂)
第12军军长孙桐萱(辖13师师长万耀煌,20师师长孙桐萱,29师师长曹福林)
第4路军何键部,湘军,抗战时改编为第10集团军。
辖28军军长刘建绪(辖15师师长王东原,16师师长彭位仁,19师师长李觉,62师师长陶广,63师师长陈光中,新34师师长陈渠珍)
第4路军余汉谋部,粤军陈济棠旧部,抗战时改编为第12集团军。
辖第151师师长莫希德、第152师师长叶肇、第153师师长张瑞贵、第154师师长巫剑雄、第155师师长李汉魂、第156师师长邓龙光、第157师师长黄质文、第158师师长曾友仁、第159师师长谭 邃、第160师师长陈汉光。
第5路军王金钰部,直军孙传芳、奉军魏益三旧部,围剿红军失利后撤销。
辖第9军军长王金钰(辖43师师长郭华演,47师师长上官云相,54师师长郝梦麟,28师师长公秉藩,77师师长罗霖)
第5路军李宗仁部,新桂系,1939年撤销。
辖第161师师长徐启明、第162师师长区寿年、第163师师长程树芬、第164师师长莫树杰、第165师师长王赞斌、第166师师长贺维珍。
第6路军朱绍良部,由各路杂牌军组成,围剿红军失利撤销。
辖第4师师长缪培南,第8师师长毛炳文,第24师师长许克祥,第49师师长张贞,第56师师长刘和鼎。
第7路军刘湘部,川军,抗战初改编为第23集团军。
辖21军军长刘湘
第8路军唐生智部,湘军,因反蒋而撤销。
第8路军陈济棠部,粤军,参与两广事变改编为第1集团军,两广事变后改编为第4路军。
辖57师师长岳盛宣,58师师长马清苑,59师师长余汉谋,60师师长蔡廷锴,61师师长蒋光鼐,62师师长香翰屏,63师师长李扬敬。
第8路军朱德部,红军改编,抗战初改编为第18集团军,但一直在使用八路军称号。
辖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
第9路军鲁涤平部,湘军谭延闿旧部,围剿红军失利被撤销。
下辖第22军军长鲁涤平(辖18师师长张辉瓒,第50师师长谭道源)
第10路军龙云部,滇军,后撤销。
辖38军军长龙云(辖98师师长卢汉,99师师长朱旭,100师师长张凤春,101师师长张冲)
第11路军刘镇华部,镇嵩军,后改编为第13军团,抗战时改编为第14集团军。
辖15军军长刘镇华(辖64师师长刘镇华,65师师长刘茂恩)
第12路军田颂尧部,川军,围剿红军失利后撤销。
下辖29军军长田颂尧(辖第1师师长董宋珩、第2师师长曾宪栋、第3师师长罗乃琼 、第4师师长王铭章、第5师师长黄正贵)。
第13路军石友三部,西北军,反蒋失败后撤销。
辖第1师师长孙光前,第2师师长米文和,第3师师长沈克,第4师师长朱启明,教导师师长程希贤。
第14路军邓锡侯部,川军,抗战初改编为第22集团军。
辖28军军长邓锡侯(辖第1师师长杨秀春、第2师师长黄隐、第3师师长陈鼎勋、第4师师长陈 离、第5师师长马毓智、独立旅旅长谢无圻)
第15路军马鸿逵部,西部回军,抗战初改编为第17集团军。
辖第11军军长马鸿逵(辖35师师长马鸿逵,新7师师长马鸿斌)
第16路军徐源泉部,原张宗昌旧部,后改编为第2军团,抗战初改编为26集团军。
辖41师师长张振汉,48师师长徐源泉。
第17路军杨虎城部,陕军,西安事变后番号撤销。
辖第7军军长冯钦哉(辖17师师长孙蔚如,42师师长冯钦哉)
第18路军毛光翔部,黔军,1932年撤销。
辖第25军军长毛光翔(辖第1师师长侯之担,第2师师长何知重,第3师师长柏耀章)
第19路军蒋光鼐部,粤军,1933年福建事变后撤销。
辖第19军军长蔡廷锴(辖60师师长沈光汉,61师师长毛维寿,78师师长区寿年)
第20路军张钫部,豫军万选才、樊钟秀残部,后改编为第12军团,抗战初改编为第19集团军。
辖75师师长宋天才,76师师长张钫,新25师师长戴民权,新26师师长张耀汉。
第21路军夏斗寅部,鄂军,后撤销。
辖13师师长万耀煌。
第22路军吉鸿昌部,西北军,后并入26路军。
辖30军军长张印湘(辖第30师师长彭振山,第31师师长张印湘,第33师师长葛云龙)
第23路军(空缺)原计划授予张自忠部,但被张自忠拒绝。
第24路军(空缺)原计划授予宋哲元部,但被宋哲元拒绝。
第25路军梁冠英部,西北军,后撤销。
辖31军军长梁冠英(辖32师师长梁冠英)
第3骑兵师师长张占奎。
第26路军孙连仲部,西北军,抗战时改编为第2集团军。
辖17军军长高树勋(辖25师师长李松昆、27师师长高树勋)
第1骑兵师师长张华堂。
第27路军冯钦哉部,原17路军分化,后改14军团,抗战时改编为14集团军。
辖第7军军长冯钦哉(辖42师师长冯钦哉,169师师长武士敏)
❹ 八路为什么要叫八路而不叫九路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按国民政府要求,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这个番号实际只存在了17天!
至于为什么八年抗战中仍称“八路”,现在一般的解释是出于习惯。其实里面可是大有文章!
当时,八路军改番号为十八集团军的同时,也改变了隶属关系,即:不再直属国民政府,转隶阎锡山第二战区,成了不折不扣的二级兵团!这里的潜台词渗早是:国民政府以后不会管你军饷,自己想办法或找二战区要去吧(能要来算你本事,呵)!
于是中共一面接受了这个新番号,一面仍旧对外使用八路军的老番号。对此国民政府曾有问询,认为不统一,也没遵照政府指令。周恩来的解释是:十八集团军只是战时称谓,八路军应谈裂是正式称谓!(“八路”的公章都刻了,十几万副臂章也钉到了军服上,你掏钱给换呐?)
仍旧使用“八路”称谓,除了默抗国民党的挤兑外,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共当时想到了以后可能会成立联合政府,到时有必要在联合政府中保有一个顶级建制的兵团,而不是二级兵团(因为顶级兵团的编制规模不受限丛侍雀制)!
所以说,“八路”称谓不是习惯,也不是叫得顺口,更不是楼上说的一个事物两种称呼,而是中共的策略使然!
所以,今天“八路”就名扬天下了,而“十八集团军”则成了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