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结小说 » 五四问题小说名字解释

五四问题小说名字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7-16 13:18:59

㈠ 名词解释:“问题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问题小说”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自叙体”抒情小说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作者大多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在留学日本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间正风靡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写的《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但“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㈡ 《问题小说》的名词解释是

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即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以说是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始于19世纪中期,英国盖斯凯尔夫人的《露丝》(1853)是较早的问题小说。

我国的问题小说出现在“五四”时期。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王统照的《春雨之夜》等。

(2)五四问题小说名字解释扩展阅读

我国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品:

1、冰心的《两个家庭》

《两个家庭》是冰心在1919年9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展示了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个家庭杂乱无章,儿啼女哭,生活矛盾尖锐,导致学成归国的丈夫顶不住环境的压迫,而抑郁致死。另一个家庭,处处洁净规则,温馨和谐,孩子天真活泼,有良好的教养。

造成两个家庭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家庭主妇的文化教养不同,在当时普遍重男轻女的社会背景下,超前地较早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问题。

2、叶圣陶的《倪焕之》

《倪焕之》艺术地再现了以主人公倪焕之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

《倪焕之》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㈢ 什么是问题小说它的定义是什么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问题小说”最早指的是“五四”前后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后来随着文学的发展,建国初年体现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传统,反映在工作生活中所碰到问题的作品也被称为“问题小说”,如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十年浩劫”后,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这类作品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如刘心武的《班主任》,戴厚英的《人啊,人》等。

所以说,“问题小说”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很广的,而且它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将得到不断的深化,我们不能随便将其定义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现象。

㈣ "问题小说" 的名词解释

问题小说

一般来说,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表现和思考的主要是“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关的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

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冰心

㈤ 名词解释: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所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
核心:人生究竟是什么
特点: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代表作家:冰心、叶绍均、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各个作家作品内容各有侧重,风格各有特色
冰心主要是以母爱、童真为主
她的小说可分为三大类:1、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2、对老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后的安息》3、对军阀的痛恨:《最后的结局》

㈥ 五四时期问题小说与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区别

首先, 赵树理的间题小说和“ 五四”间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在这一点上, 他
们有着某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反封建的大主胭下, 赵树理的间题小说与“五四” 间班小说深入揭示了现实生活中
带有倾向性的某些社会问翅, 具有极强的认识价值。“ 五四”时期的冰心就反映过当时军阀
棍战、人们遭遇不幸等问题, 而赵树理更是紧跟现实生活的发展, 《婚姻法》一颁布便写出
《登记》, 浮夸风一起便写出《实干象播永福》等。

其次, 在形象的创造上, 赵树理与“五四” 间题小说作家更注重形象对于提出问鹿和解
决间肠的现实意义, 使间翅的表达更为明白和单纯�.
如冰心笔下的何彬∋《超人》(是“爱的哲
学”的化身, 王统抓笔下的女犯∋《徽笑》(是美的象征

赵树理则普于给笔下的人物起具有
象征意义的外号。

再次, 间翅刁、说多写身边事

眼前事。“ 五四”时期的作家, 生活面很窄, 社会经脸也不
够丰官, 因此, 他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多为表层的, 缺乏对于生活感受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从赵树理的问题小说和“ 五四”间题小说的相异之点上, 则可看出问题小说的某种变
迁。
首先, “五四” 问题小说作家所做的工作是使外民族的文化与中国文人文化相结合, 赵
树理则使这种结合后的新文化民间文化化, 从而实现新文学的大众化。

其次, 两者对于所展示的“ 间度” , 虽然都理解为“社会间题” , 但“五四” 时期的作家更
偏重于“人生间题” , 赵树理则偏重于“ 政治间题”或者“政策间题” 。

再次, 赵树理的间题小说与“ 五四”问题小说都力图揭出病苦, 开出药方。“
冰心的药方是“ 爱” , 庐隐的药方是“ 恨” , 王统照的药方是
“ 美” 。
组织出面行政命令或其它外部力量的干预一矛盾缓和或最后解决

㈦ 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名词解释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杂谈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作者大多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在留学日本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间正风靡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写的《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但“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郁达夫说,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转’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如果,读一下郁达夫传记,郁达夫的经历,和他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大致一致。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城,14岁和哥哥到日本留学。和郁达夫本身的经历基本是一致的。

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没有社会上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所以,创造社这种自叙转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身边小说。这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具有密切关系的。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是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转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自叙转,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世界。
“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功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体验。”
这种抒情性,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五四时期,创造社是浪漫主义的,而文学研究会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主张写内心世界,崇拜自我,灵感。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
一是主观性;
二回到自然;
三回到中世纪。

㈧ 五四时期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著问号,由於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後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後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如俄国的问题小说,泰戈尔的哲理小说,易卜生的“问题剧”等),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比较理论,比较哲学,相对忽视了写作技巧,文学性不强。

问题小说最早出现于1919年,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可谓问题小说的发端之作。到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则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了高潮。其实,问题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只要有社会价值和社会反响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会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因而广义上的“问题小说”包括一切思想性强和有社会针对性的小说。但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有着独特的内涵,“它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是流派竞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

创作成因:问题小说的出现有着时代和作家的双重原因。理论上,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上,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流行开来,诚如茅盾在《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中所说,“文学中讨论社会上种种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的。这些都起到了触发的作用。“五四”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觉醒的时代,造就了“思考的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渐渐的转移,趋重于哲学方面,人生观方面。也象俄国新思想运动中的烦闷时代似的,‘烦闷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他们从封建主义文化的堡垒中冲决出来,憧憬和希望着新的未来,可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又使他们感到深深的失望与悲哀,当他们理性而冷静地审视这个社会时,压抑、苦闷、怀疑、问题纷至沓来。黑暗无边的社会,受压迫和被损害者的灾难和痛苦,群众的愚昧和落后,青年的苦闷与彷徨,新生力量和腐朽势力的尖锐矛盾,这些都成为了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们在时代的召唤下,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包括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命运前途等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以睿智的理性和蓬勃的热情去透视、剖析这些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改进,从而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创作潮流。

创作主题: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问题小说的一个突出主题就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叶绍钧的《隔膜》,写主人公与朋友见面,尽管在形式上相互寒暄、应酬,但精神上是相互隔绝、疏远、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静无聊,人人不明白活着究竟在做些什么,又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朋友》记述“我”的朋友为儿子举办婚礼,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生养儿子,让他成亲并托付家业,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责任,显然作者是在讥评醉生梦死的灰色人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的冰心,在她颇有影响的作品《超人》里明显提出了人生意义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牵连”还是互相遗弃,支配人生的是“爱”还是“憎”等一系列问题。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加突出了“爱”与“美”,探讨着人生的“烦闷与混扰”,《微笑》让一个小偷从女犯人“慈祥的微笑”中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有些知识的工人”,人生之路途陡然转变;《沉思》则抒写一个裸体模特儿美丽的人生理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终幻灭的悲哀。

青年知识分子问题是五四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更多地反映在对青年前途和出路等方面的描写上。跟随时代潮流向前奔跑的知识分子,面对残酷的现实常常不能如其所愿,传统思想的重负和现实社会的阻碍是那样难以突破,人生于是艰难而虚幻。庐隐的《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写知识青年对“人生是什么”所发出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海滨故人》写五个女青年从学校踏入社会,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的结局是热情消退,上进心丧失,甚至自我毁灭。《或人的悲哀》则更为明显,亚侠在爱情与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虑、悲愁和失败。这些人肩负着时代的沉重包袱,热情地寻求理想人生,却落得个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结局。

妇女问题也是问题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们往往通过对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不幸遭遇的描写,提出了尖锐的妇女解放问题。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一生》)写一个没有姓氏的农家妇女,十五岁嫁到夫家是去充当能抵半头牛的帮工,丈夫死后又当作一条牛一样被卖掉,为丈夫换得殓葬费,实际上她连做人的起码资格和尊严都没有。许地山《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被丈夫误会而离弃,过着凄苦孤独的生活。她把人生看成为不断在“缀网”的“劳蛛”,所有的网,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商人妇》则写一个被丈夫典卖的妇女的悲惨人生,作者对受尽欺凌、历尽惨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冰心《最后的安息》中的童养媳翠儿被蛮横无理的婆婆虐待而死,鞭挞了愚昧的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迫害。

㈨ 代表性人名

鲁迅名字的由来

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对鲁迅之所以取名鲁迅,作了如下解释:一般人把迅字解释为“快迅”,是不确切的。 迅字《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激,绝有力,迅。”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缴”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鲁迅的鲁,取自鲁迅的母亲的姓。迅,古义的狼子。鲁迅的字义可理解为牝狼一个有勇力的儿子。鲁迅为什么要以狼子自居?他曾说过自己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从历史的逻辑上看,这个名字反映出他前期思想上,刻印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勇敢的叛逆精神。

张恨水名字的由来

在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才取名“恨水”的呀?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接着,他朗诵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将“恨水”二字特别拖了长腔,然后说“我喜欢的这首词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笔名了。”

谢冰心名字的由来

谢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创作"问题小说",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遂改名为"冰心"。"冰心"二字,取自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此名为对国家怀有一颗"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

赵树理名字的由来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理"与"礼",虽一字之差,却完全是两种色彩。赵树理参加革命后,1930年改赵树礼为赵树理,以示不再树孔孟的礼义,而要树立革命的真理了。

黄家驹 黄贯中 陈小春 黄家强 刘德华 张国荣 谭咏麟 周杰伦 成龙 李小龙
张小泉剪刀、王麻了剪刀、狗不理包子、周大福珠宝

㈩ 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理论主张,文学实绩及影响

可以以鲁迅为代表来谈,问题小说,顾名思义,发现社会的病症,并揭露、批判甚至给出办法。狭隘点说,就是文学救国论。可以参见《中国现代文学史》

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著问号,由於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後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後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如俄国的问题小说,泰戈尔的哲理小说,易卜生的“问题剧”等),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比较理论,比较哲学,相对忽视了写作技巧,文学性不强。

问题小说最早出现于1919年,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可谓问题小说的发端之作。到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则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了高潮。其实,问题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只要有社会价值和社会反响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会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因而广义上的“问题小说”包括一切思想性强和有社会针对性的小说。但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有着独特的内涵,“它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是流派竞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

创作成因:问题小说的出现有着时代和作家的双重原因。理论上,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上,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流行开来,诚如茅盾在《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中所说,“文学中讨论社会上种种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的。这些都起到了触发的作用。“五四”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觉醒的时代,造就了“思考的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渐渐的转移,趋重于哲学方面,人生观方面。也象俄国新思想运动中的烦闷时代似的,‘烦闷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他们从封建主义文化的堡垒中冲决出来,憧憬和希望着新的未来,可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又使他们感到深深的失望与悲哀,当他们理性而冷静地审视这个社会时,压抑、苦闷、怀疑、问题纷至沓来。黑暗无边的社会,受压迫和被损害者的灾难和痛苦,群众的愚昧和落后,青年的苦闷与彷徨,新生力量和腐朽势力的尖锐矛盾,这些都成为了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们在时代的召唤下,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包括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命运前途等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以睿智的理性和蓬勃的热情去透视、剖析这些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改进,从而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创作潮流。

创作主题: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问题小说的一个突出主题就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叶绍钧的《隔膜》,写主人公与朋友见面,尽管在形式上相互寒暄、应酬,但精神上是相互隔绝、疏远、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静无聊,人人不明白活着究竟在做些什么,又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朋友》记述“我”的朋友为儿子举办婚礼,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生养儿子,让他成亲并托付家业,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责任,显然作者是在讥评醉生梦死的灰色人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的冰心,在她颇有影响的作品《超人》里明显提出了人生意义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牵连”还是互相遗弃,支配人生的是“爱”还是“憎”等一系列问题。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加突出了“爱”与“美”,探讨着人生的“烦闷与混扰”,《微笑》让一个小偷从女犯人“慈祥的微笑”中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有些知识的工人”,人生之路途陡然转变;《沉思》则抒写一个裸体模特儿美丽的人生理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终幻灭的悲哀。

青年知识分子问题是五四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更多地反映在对青年前途和出路等方面的描写上。跟随时代潮流向前奔跑的知识分子,面对残酷的现实常常不能如其所愿,传统思想的重负和现实社会的阻碍是那样难以突破,人生于是艰难而虚幻。庐隐的《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写知识青年对“人生是什么”所发出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海滨故人》写五个女青年从学校踏入社会,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的结局是热情消退,上进心丧失,甚至自我毁灭。《或人的悲哀》则更为明显,亚侠在爱情与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虑、悲愁和失败。这些人肩负着时代的沉重包袱,热情地寻求理想人生,却落得个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结局。

妇女问题也是问题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们往往通过对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不幸遭遇的描写,提出了尖锐的妇女解放问题。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一生》)写一个没有姓氏的农家妇女,十五岁嫁到夫家是去充当能抵半头牛的帮工,丈夫死后又当作一条牛一样被卖掉,为丈夫换得殓葬费,实际上她连做人的起码资格和尊严都没有。许地山《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被丈夫误会而离弃,过着凄苦孤独的生活。她把人生看成为不断在“缀网”的“劳蛛”,所有的网,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商人妇》则写一个被丈夫典卖的妇女的悲惨人生,作者对受尽欺凌、历尽惨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冰心《最后的安息》中的童养媳翠儿被蛮横无理的婆婆虐待而死,鞭挞了愚昧的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迫害。

热点内容
起点的小说怎么推荐 发布:2025-07-21 13:45:48 浏览:223
求跟庶女攻略一样好看的小说 发布:2025-07-21 13:22:49 浏览:883
古诗重生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21 13:14:21 浏览:164
盗墓笔记类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21 13:09:36 浏览:634
小说慕清冷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21 13:03:58 浏览:954
老师小说完结 发布:2025-07-21 12:57:10 浏览:3
写心理警察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21 12:52:47 浏览:454
小说现代异能军文言情 发布:2025-07-21 12:44:15 浏览:692
短篇言情虐心小说完结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21 12:30:40 浏览:429
花火小说好看吗 发布:2025-07-21 12:30:35 浏览: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