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缺点
⑴ 想必有不少看武侠的同志都看过金庸的作品、谁能给我说说金庸武侠小说的缺点拜托各位了 3Q
第一个缺陷:不尊重人命 读《笑傲江湖》的时候,一开场,林平之家的人就一个接着一个的死,那种阴森恐怖的气氛真是到了极点,而最终不过是一个武林高手行的凶,他的目的是要寻找一个传说中的剑谱。在许多的金庸小说里,平凡的没有武功或是武功低下的人,几乎就是武功高强者展现本领的对象,可以毫不吝惜地被打死。不尊重人命,这当然不会是金先生的本意,但那些小说的字里行间却难得读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第二个缺陷:可怕的师道尊严 在许多的小说里都存在这种可怕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可以废了徒弟的武功,甚至可以以正义或其它的名义夺走徒弟的性命,动用私刑。这种师道尊严其实是专制主义思想的一种社会表现。在师徒关系上,小说的情节经常展开对错、是非的评判,却没有对师道尊严本身的批判,没有现代主义精神的气息。 第三个缺陷:虚构的功力概念和武学体系 在小说中,许多武林大师的能力几乎达到近乎神妖的程度,而且金庸先生还着力虚构了“功力”的概念,“功力”可以积累,可以发散,可以传导,甚至可以窃夺。在小说里,越老“功力”积的就越多越深,现代体育表明,人体的体育能力会在青年或中年出现峰值,越过这种巅峰状态,就会走下坡路,只不过,各种不同的运动出现峰值的年龄不同而矣。可是,金庸武侠的“功力”概念,完全违背现实的物理和生理基础,小说中的武学体系也是如此。这种虚构的模糊的概念,影响其实是蛮大的,甚至许多武术家在现实中进行使用。 第四个缺陷:经济基础的缺失 小说中的武林人物是人而不是神,不能够喝西北风过日子。但是那些游荡江湖的人物既不生产,也不经营,却从不缺钱。他们一顿饭几十两银子,也不知道店家是不是真的能够做的出来。事实上,银子的购买力在历史上是非常强劲的,可在小说中,都成了不值什么的毛票子。被抽离了经济基础的江湖社会完全变成了一个随心所欲的虚拟社会,不能给读者以任何现实的概念。 第五个缺陷:黑社会泛滥 那些个武林帮派,无论正邪,其实都几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他们之间的争斗无论是否有江湖正义,其实都会大大地波及无辜,都不值得纵容。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些缺陷既不是金庸小说文学艺术上的缺陷,也不是金庸先生主观意识上的缺陷,而是在潜意识上对读者不良影响的缺陷。这些缺陷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社会价值构成了致命的伤害。这些缺陷的总体表现就是对生命权、平等、科学和理性等现代意识的缺乏,即使作为成人童话的这些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不能弥补。
⑵ 古龙与金镛小说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论古金的酒茶 金大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还是较多的.唯独可惜的是创新也无多,关于真正的民族哲学却是泛泛无物,即在"真士人"的心上并未给人名目,也即在心境的升华上毫无建树. 相比金大侠,古笔下人物的心的悴炼真是让人雀跃不已.这里我不想再说心的悴炼好在哪?我国历代文人在心境上的追求什么?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古龙在人物的性情和内心的刻画上正合传统哲学中魏晋三玄的完美境界.所以我也更爱古龙笔下的人物,当然,实际上追求心境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但当代就有最出色的两人,一个是已故的钱钟舒先生,钱老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说近百年来也只有几人堪与相比,而对照钱老先生的生活真如凡尘中的"真隐士".另一个是南怀瑾先生,南老先生也毫不逊色,如说钱是真隐士,那南即是游戏人间的"真奇人",在南的字里行间尤见对儒道释的精深开悟.令人敬慕. 说些题外话,我们的文化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说我国的古代文人皆是哲人,上至天子美人,下至凡夫走卒对哲都有些领悟.而这哲中的天人合一,无我忘我也导至一些所谓的当代大学者说我们的哲学太消极,但我们的忘我却还有到有我的兑变,即还归生活,"体悟生活",你说"体悟生活"也是消极的么?好像这些大学者还没忘我忘到家.我们的宗教和哲学也是相辅相成的,但佛和哲还是有些区别的,我们的哲更注重自我的追寻,佛则是乐人乐己.但如今呢,信佛的的也不见得比信什么乱七八糟的上帝多,甚至许多人还未等明白佛到底信什么,就去爱上帝了,佛让你怎样?这里只说一下不离本源的禅宗,自佛传来中土,又有达摩东渡以后禅宗确立,各流派繁衍,但却以六祖慧能和神秀禅师时禅意方立,慧能重"心的顿悟"更是深得人心,但不管那一支都对当时的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现实的压迫使得士人寻求摆脱心的羁绊,发展到唐宋,悟禅已不只是为了摆脱仕途的坎坷,而主要成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绝妙途径.这使得以后的士人在心境上不断的追寻自我.发展到唐宋 ,禅的立意都是让人明心见性,对禅的理解也无须求前人,即不必把前人当偶像唯靠自己体悟,据说佛祖出生时曾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后世的一位禅师曾说"若闻之,一棒打死",就是指禅宗不立偶像.实际上就是说信不信佛祖的话无所谓,白话讲只要找到生的真谛,你就真正的成佛了.但成佛也有大乘和小乘,据说有一位叫黄糵的禅师自以为得道了,一日过一条河时遇见一人,那人夸黄真是快乐自在成佛了,并对能否过河担忧,黄知河浅笑言而过,回头看那人时,那人破口大骂黄小气,只顾自己,小乘而已,说完一闪不见了.这实际上就是告世人佛家精意就是乐人而乐己.而我们的哲学中的魏晋三玄可说近于禅,融于禅.而禅却近于佛中的小乘真意. 比较上帝与佛,你不信上帝不按他说的去做,那你只好下地狱了.佛呢? 我说了这许多废话题外话,无非是想表示,禅家真意和三玄遗风在古龙笔下是有很多境像的.我不想再提那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 单论小说,把金墉比作茶,他是否真有如此的底蕴? 把古龙比作酒,他是否只有心痛的浓烈? 多有词不达意,胡言乱语之处,欢迎批判指导. 再论古龙先生与金墉 看金的小说我从十岁开始,过了两年基本都看完了,到了十四看绝代(我看的第一部古说),顿觉耳目一新,此后古龙和金的小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大学,金的小说看不下去了,古龙的多情看了30多遍,绝代也有近30遍,陆小凤,楚留香记不清了.但至今还能看下去,我自觉得可能是我喜欢古龙先生多一些. 为什么喜爱金的多余古,我告诉你这正是心性的差别. 不错金的小说确以文笔精美和广博著称,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魏晋以后,也即玄学开了先河后,数百年间禅宗和道家相容共同影响着儒家,可说到了唐后更是如此,一直当时士人评论都是先看才学再论心境,这心境也可说是觉悟,即大智慧,宋朝的苏东坡就常卖弄些小聪小慧.可知多少年来先辈对心境的追求,正是气.神两字.明白了么,何谓古人心中的完美,即学识上心境的追求.不错,金说中的文化丰富,但这丰富实际上也可等同于浅薄.关于哲学主流禅的演绎金说中都是极为肤浅不论,更是毫无创新.我甚至可这么说,以金说来看,其文化表述没有禅的精萃.而禅心正是古士人的追求.而禅的体悟需要人的文化修养和和大智慧. 古龙生生的一大创新就是将禅心佛意融入其中,而且是完全融入,这由古龙先生的为人即可看到魏晋名士的遗风,即便古先生参的是狂禅.但这实际上正是从忘我无我到有我的兑变,有些名人的中西文化评论中说西方重自我而中国重忘我,殊不知西方的重我即歇斯底里的发泄,而我们先辈的忘我实际是摆脱当时文化的束缚而还之本来 这就是对我之何生的追寻.熟高熟低? 说些题外话,为何当今世界西文化为主流,用不着我说,大家也知道是强权导致这个格局,那最令华人耻辱的晚清统治只差一点就断送了我们整个华夏民族,那些个什么慈喜之流万...死不足平民愤. 而古先生之对人的描写寥寥几句就清晰无比,如果让网友选出最心动的武侠场面,恐怕这紫巅之战必可名列榜首.当然古先生的糟粕也很多,但其精品真可说是武侠精品的极至.如论才学古龙"可能"(没有材料比)不及金墉,但两人的智慧即悟性金输给古一大截.从古龙先生的笔下处处可见对我国哲学主流禅宗的真知灼见,尤其对人精气神的描写可谓完全超越了纯武侠的范畴.而至古先生以后的作家,可说无一能超越金庸,更幌论有古龙先生的皮毛,天妒英才. 再论金古的武功.欢迎批评指点,但请言之有物. 我们喜欢武侠,尤其对金古钟爱有加,而书中侠士浪子,或正义当先或快意恩仇,莫不以"武"争锋,而这些"武功"尽可谓为某些民族文化精萃的折射,或如郭靖九阳神功之凛然正气;俞佩玉先天无极之大道浑圆;或如令狐冲独孤九剑之秋毫洞察,后发制人;楚留香不羁于物的随缘自适;或如杨过黯然销魂掌之情绝天下;叶孤城一剑飞仙的遗世独立.所以更进一步说,喜欢其武功不若说喜欢其武功中暗含的文化演绎. 在武功上,金古都有禅化的痕迹,也都符合儒道释的博大幽深.可谓"后发制人",即便这四字并不贴切,但直到现在,我们的诸多国策中仍有传统文化的美德,后发制人的再现. 金的笔下,以这独孤九剑为最,但即便是独孤前辈,重以无胜有,仍是假于外物,对人自身来说,仍有外物羁绊.并未反朴归真.况且独孤九剑又分了九式,仍有痕迹可寻;而对于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虽是汇聚前辈,但却现其真性情,唯有赞叹,可谓之"真情功". 在古龙较成功的作品中,从<名剑风流>,<铁血大旗>,<绝代双骄>,已有人物武功的禅化蜕变.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三部书中主人公武器用的都不多,就说在<名剑>中,俞佩玉经布袋先生开导"“…明明是山,我画来却可令它不似山 我虽未画出山的形态,却已画出了山的神髓。”从而武功大进,正如书中所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即禅化.而且在该书的下部,俞佩玉对郭翩仙的片断中提到武功的巅峰即为"随机应变",尤其在古先生其后的作品中,不假外物,人本身成了最好的武器,这随机应变更为透彻.而实际上独孤九剑也即随机应变,但其假于外物,未免下乘. 在古龙先生的最成功作品中,七种武器,可谓短篇极品,虽以武器名之,但其中又岂止是那令人神往的武器,世间"情意"尽在其中,我看过好多网友于此的看法,都比我的认识要深刻. 楚留香和陆小凤可谓不羁于物的潇洒,都在这后发制人,随机应变之列,若单论这两人,感觉古龙的刻画,正如历史上士人追求的完美性情,正是"不羁无绊,任性挥洒".武功已在这其中淡化. 再看"小李飞刀",已成为正义的象征.即便不论飞刀,这书中的缠绵悱恻已是令人心痛难禁.而傅红雪,虽刀人一体,快意无敌,但难免其无奈的宿命. 记得曾看过某些网友说其小时喜欢古笔下的热血豪情,"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但时间长了再无韵味,还是金镛的悠长博大引人,我只想说若只看到这些,却也不必勉而为之了. 对于古龙先生,对于其生活的态度,书中尽能体会. 他是用生命写下他的生命,我除了仰慕,再无所... "不羁无绊,任性挥洒,随缘放旷,任我翩翩"
⑶ 古龙小说的缺点以及新派武侠的缺点
个人认为,是古龙前辈的武侠境界不太够吧 .感觉除了金庸前辈的武侠有一种历史的必然和文化的积淀,比较接近古风以外,好像另三家都是纯武侠的
⑷ 请帮我指出金庸小说的缺点好不足 要实事求是 不用胡说八道 谢谢
jiaoshihuia 你好,我觉得你看金庸小说只是粗略的看,根本没深入去看以下是我对你提出几点的看法:
一:金庸小说是所有同类小说中人物性格最鲜活的,再者请问如果小说的主人公不写大侠写什么???那些恶人.坏人只能做陪衬,假如把他们作为主人公来写,请问读者怎么看,再者让不让出版还不知道呢.金庸小说里有如段誉.韦小宝这样的人物,请问别的小说里的人物都是靠什么成为大侠的???大侠永远是不会 死的,要不然书的后面就没法写下去了,对你说的很对,这是小说的需要,试问有谁写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如果你觉得这是死板的话那你还看小说干什么???
二:"故事情节格式化严重"这是你说的最不公道的一句话了,金庸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是最让人想不到后面有什么还会发生,最跌宕起伏的,逻辑和连贯性也是同了;类小说无法比拟的.请问一下兄弟有谁的小说写的主角最后无缘无故娶了一个默默无闻.以前从没见过的人,再说人家都是成功人士好不,你让人娶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要是你你愿意吗????
三:你说金庸的小说细节描写太过粗略你就是大错特错了,问下你都看过谁的小说啊?就举你最喜欢的古龙来说吧,他怎么描写人物的打斗过程的,就是快很快,你还没看见他动可是对方已经死了,难道这就是细致描写吗?古龙的也有写的细一点的,你拿去和金庸的比一下你就知道了,再举一个有名的人我想<四大名捕>大家都看过吧,感觉不错吧,那咱去看一下温瑞安描写打斗的场面吧,要是你去看书的话你就知道什么是枯燥无味了,他写打斗就是,两个人打啊打啊,从早上打到晚上再到天黑,打的天都红了,地也红了.如果兄弟你的语文好一点理解能力好一点你就知道那些词句是什么意思了,要是你再懂一点点武功的话就更完美了.
四:不知大哥你看过<笑傲江湖>吗,请问一下曲洋和刘正风之间的情谊怎么算,李寻欢放弃的只是爱情,刘正风放弃的是生命整个家庭的生命啊!!!难道比不上李寻欢吗?(说句不该说的啊,李寻欢是不是还有点耦断丝连的感觉啊?)
五:看看阿翠和石破天,任盈盈和令狐冲,你就知道什么是理解了.还有爱情需要包容知道吗?兄弟你是不是以偏概全了啊?你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中情况--日久生情,也是所有小说里最常见的.问一下,段誉跟王语嫣的是什么---- 一见钟情,令狐冲和岳灵珊,狄云和戚芳之间的呢?----应该是青梅竹马了吧???!!!就不一一列举了.知道别人怎么评价金庸小说里的爱情的吗,爱情网络全书啊!!!
六:这我就不说你了,你仔细看看任何一部金庸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你就知道了,就是小龙女的性格也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你的明白?敢爱敢恨没人比的上赵敏吧?
七:顺便告诉你一下看小说不是只是为了看情节的,要看看他的文笔,你敢说有哪一位武侠小说作家比得上金庸的文笔吗?还有不要看形式要看内容.难道一句话一段就叫诗意了吗?古龙的那不叫诗意.那只是他协作的一种格式好不?
八:兄弟不要乱下评语误导别人好不?我怀疑你没完整的看过金庸的任何一部书,你要是认真完整的看完他任何一部书你要还这样说我就服你了.你知道金庸写一部书发多长时间,别的武侠作家写一部书发多 长时间吗?
不多说了,要自己看过比较过才知道,不要轻信别人!
⑸ 金庸小说缺点
金庸小说的缺点。
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些道理在金庸小说中是看不到的,或者说看到的只有反例。 段誉短短数年就集六脉神剑、凌波微步、北溟神功以及超强内力与一身。虚竹几乎和段誉一样,运气奇好。萧峰的机缘相比就差了,虽能学得丐帮、少林两家之长,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努力。谢烟客本想害死石破天,阴差阳错造就了石破天的古怪内力,又遇上十八泥偶、毒酒等等,变成天下第一。张无忌偶然得到九阳神功、偶然得到乾坤大挪移,圣火令、太极拳剑等等,武功突飞猛进。
2.在小说中,许多武林大师的能力几乎达到近乎神妖的程度,而且金庸先生还着力虚构了“功力”的概念,“功力”可以积累,可以发散,可以传导,甚至可以窃夺。在小说里,越老“功力”积的就越多越深,他们有时像神仙,有时像妖魔。完全违背现实的物理和生理基础。
3. 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是一个非逻辑的世界,它对青少年心智的影响来看,它不利于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的建构。沉溺于这个与现代民主与法制社会格格不入的武林世界的青少年,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思维混乱。
⑹ 谈谈金庸小说的不足之处
他的小说情节冗长、结构散乱,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⑺ 金庸小说的缺陷都有哪些
一、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些自相矛盾处。例如,许多重要人物的年龄都有矛盾
,如郭靖、黄蓉、段誉、慕容复等人的年龄。还有一些前后事件也有矛盾的地方。
二、有关历史和民俗方面的问题。金庸被誉为在文史和民俗方面有甚深的造诣
,但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在这方面不够准确、甚至是出错的现象。
三、为了制造奇幻的情节,不顾人物性格发展,不顾情节发展的合理性,不顾
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真实性。这类现象在别的武侠小说中是相当多的。一般说来,金
庸还是比较注意人物性格的描写的,但在他的小说中这一类现象仍然是有一些的。
四、一些和一般的评论不同的意见。这里所说的一般的评论,主要是指包括金
庸的好友倪匡在内的,港台的所谓“金学家”们所作的。近来内地的一些对金庸小
说的评论也急追直上力金庸小说的谀美大有超过港台“金学家”们之势。这部分内
容并不属于金庸小说本身的缺陷。
2
以下文章是综合网络上的一些看法。
(1)喜欢一个人,喜欢一本书,不是只是盲目的说他(它)如何好,也要知道他(它)有那些不足之处,固作此篇。看了许多别人对金庸的评价,所以不免受了他们的影响,甚至有抄袭的嫌疑,不过想起一位哲人说过:已经消化了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也就释然。
一、总体构思模式化、公式化。如在《笑傲江湖》中,分为五岳各派、少林、武当、日月神教八派,继而衍生出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八派之间的矛盾并非来自现实生活的矛盾,而是作者杜撰的。以金庸之才,如进行纯文学创作,未尝不能成为中国的巴尔扎克。但他却选择了本身有严重缺陷的武侠小说,任金庸有天大的本领,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金庸任是妙笔生花,也不过是“带着枷锁跳舞”。
二、脱离现实。有人说金庸是浪漫主义,然而,浪漫则已,却浪漫的不够彻底。以金庸之才华,何不来个彻底浪漫,创造一部新时代的《西游记》?有人说金庸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有之,“现实”却未必。即使有那么一丁点儿现实,也在虚无缥缈的魔幻宝瓶里化为血水了。
三、融武侠与历史于一体,是金庸小说的特色,却也有以假乱真的副作用。金庸这种亦真亦假、虚实交织的信史写法,完全是对历史的歪曲,误导读者这个副作用,比这种写法的正作用要大得多。
四、情节重复、罗嗦。任金庸不断的变换时间、变换地点、变换人物、变换兵器,也摆脱不了重复与罗嗦。繁冗拖沓的打斗场面,一次次的出现,即使小学生也知道这样写不对。其实,《明报》之所以经久不衰,全靠金庸小说来装饰门面,小说可以带来金钱,金庸当然明白写长的好处,为了金钱,金庸背叛了自己的才华。
五、杀人、血腥的打斗、拉帮结派,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我们不要求小说成为生活教科书,但小说家却应该考虑小说带来的社会影响、社会效应。
六、小说创作违背意愿,创作态度不严肃。创作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事情,可是金庸却请人代笔。《天龙八部》请倪匡写了一部分是人尽皆知。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思路,而当倪匡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之后”,金庸运用自己驾御文字的能力,竟顺着写了下去!这在文坛形成一股不良之风,金庸如此不严肃,非大家之风范。金庸背叛了文学。
七、哗众取宠。众所周知,《神雕侠侣》最好的结局,莫过欲让龙杨二人终生思念却不得相见,这一点金庸也提到过。但为了《明报》的销路,金庸不得不顺从大众心理,闹个皆大欢喜。文学不是闹剧,金庸此举,让人鄙夷。
我一直认为,广为人诟病的金庸书里的不科学,其实都是些先入为主傲慢的想当然。
金书里多有小概率事件的传奇,却没有不可能事件的意淫。我其实有个小方法,金书的缺陷,其实看金庸自己的态度就知道了,也就是新修版对三联版改动的方向。(改动的方向,改动的方向……)所以我认为,金庸的局限,最大问题之一就在于为了保证通俗,多多少少不敢把主角(很多前期作品的主要角色)置于真正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陷阱里。
大概是常说的主角光环的意思,但是没有批评意。因为主角其实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也没有无概率事件发生过。故而金书里配角作为作者更能自由支配的载体,比主角多了不少的悲剧与困境,而作者并不是为了衬托主角才写得这么惨,他们往往都各自丰富着,寄托了很多感情。而主角的困苦,就算有,也是一笔带过,绝不多写,不给读者太多时间代入。
所以《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困惑时,立马有母亲来自刎明志,有师傅以身作则;
比如《连城诀》里困在雪谷时,偏偏就主角有食物,金庸把人性的实验放在配角上,主角是读者要代入的,他不太敢动;比如《天龙八部》,一个乔峰的困局,要用喜剧性的二个兄弟来冲淡,而段誉虚竹也有心理困境的,却写得极隐晦,粗读绝读不出来,只有个神仙美眷美满结局的模糊概念;
比如《笑傲江湖》令狐冲经历的人性险恶绝不弱于林平之,但是令狐冲经历的这部分却不能写得明显了,只有些简短的概述和惊鸿一瞥的念头;《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的人物性格极丰富,却只有在情爱上的困境敢写一些(已被骂成渣男),其他的都不怎么敢写;《神雕侠侣》的过神心理很值得赏析(正正邪邪),但很多人粗读多半觉得杨过一直正义而讨厌黄蓉等。三联版里,也只有个韦小宝,封顶之作,才敢真正地去多写一些心理。然而在《鹿鼎记》的后记,金庸这么说:“这篇小说在报上刊载时,不断有读者写信来问:“《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因为他们发觉,这与我过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实这当然完全是我自己写的。
很感谢读者们对我的宠爱和纵容,当他们不喜欢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段落时,就断定:“这是别人代写的。”将好评保留给我自己,将不满推给某一位心目中的“代笔人”。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在这方面,剥夺了某些读者的若干乐趣,我感到抱歉。”往下为私货:后来,世纪新修版时,金庸早已过天命之年。所以不再顾及读者,他将段誉虚竹的困局写明了些,王语嫣是心魔最后离开了他,他自己也出了家,虚竹的婚姻和门派可能都会困难重重;
所以袁承志爱的是阿九,但是要遵守信义,要一辈子守着青青;所以张无忌其实并没有完全选定赵敏,谁推动的力大,他便最“爱”谁,实际上一个都放不下……但是说金庸老糊涂了的言论纷至沓来。事实上,这些改动还不够好,金庸自己也不满意,但是阻挠声也多。当然阻挠的理由很多,有些也很有道理。面对阻挠和类型限制和本身笔力,金庸最后也折中了,也恰好体现在《鹿鼎记》新修版放过了韦小宝,最后没有改动结局让他家破人亡。
金庸自称有两个原因,一来在于韦小宝那样的人不会输的。第二个原因原话不记得了,用我的话说,是因为要表现的在于一群人一个时代,主角给读者代入就好了,不必要改动一个人。出新修版时,金庸说再十年,也就是94岁后年时,还要再改小说。不考虑是不是真的,我还是挺期待的。
武侠,古有七侠五义,薛刚反唐,说唐,说岳之类,今有梁羽生,金庸也。武打加爱情点缀,再加 故事离奇,能飞檐走壁,功夫高深莫测,什么蔡花宝典,少林功夫,武当之类,关键地方,且听下回分解。娱乐型,地摊上种类繁多,可以批量生产,看过了什么没留下。国外也有,什么侠盗之类……
金轮死后,中原武林盛况空前!杨过,郭靖,黄药师,周伯通,南帝,等等。为什么不能直驱蒙古包,将那些个啥尽数干掉,而要一面喊爱国,一面云游四方,死等鞑子来改襄阳,以全郭靖忠义之名?幻想小说与历史结合太紧,常出现如此悖论,没办法的事。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老老实实练武功,一辈子都不会有进步
最好,无论怎么评论,都是小说而已,本身就是假的。
⑻ 金庸小说的不足之处
金庸小说作为现当代武侠小说的代表,在继承传统武侠小说的过程中,既有突出的成就,但也有一定的缺憾。具体表现为:
一、反封建却又存在男权主义倾向:从小说主体内容上看,金庸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是反封建的。他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反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但在小说情节这样设计只是因为男性是武侠文学中的中心,而女性只能像磁石一样围绕在男性周围,即所谓的夫唱妇随。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这显然是一种隐藏的男权主义观念,并没有逃脱传统武侠小说的藩篱。
二、关注社会民生却又远离社会现实:与传统武侠小说整体比较,金庸小说更加关注社会民生。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不惧艰险,悲天悯人,大义凛然,其高尚精神不由不令读者无声赞叹。但与《水浒》等古典小说比较,金庸小说无论是在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人物命运的安排和设计上,都与社会现实相悖,显得不足。
三、崇尚自由超脱却又与市场和商业性紧密联系:武侠小说太注重商业考虑和读者好恶这一缺点一直被诟病,金庸武侠小说当然也免不了这个俗。
虽然金庸小说存在着一些缺憾,但是瑕不掩瑜。
⑼ 金庸武侠小说有哪些缺点呢
依我所见,金庸武侠小说主要有以下缺点:1、情节上有太多巧合。比如说《天龙八部》中段誉与几位“妹妹”的纠葛,父亲的风流债全落到儿子身上这要如何的机缘巧合?2、语言太过于书面化。金庸武侠小说实际上还是属于旧武侠小说,仍未建立起新派武侠小说的语言体系。3、书中存在一些类似因果报应的消极思想,尽管这种思想不占主流。 不过,总体来说,金庸的小说还是一流的。
⑽ 学生读武侠小说的利弊
一谈到武侠小说,老师和家长大多会反对我们去看,理由就是内容无聊、浪费时间。可我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看武侠小说也并非如此不值得。
反对读武侠小说的人也许会说,武侠小说千篇一律,尽讲一些恩恩怨怨、打打杀杀,还有—些儿女私情之类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东西,读了能有什么用呢?对不起,我还真不能把反驳的实例举出来,不过我倒想反问你一句:你能说出读名著立竿见影的效果来吗?我猜你也不能。我确实可以指出武侠小说中对我们语文学习有益的地方,例如说文中的描写,场景方面,或悲凉,或凄惨,或宏伟,让你身临其境;心情方面,或紧张,或快乐,或悲伤,让你心有同感;衣食方面,或华丽,或秀美,或丰富,让你大开眼界;另外,还有作者把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楚分明的种种写作技巧。这些对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都能有所帮助。
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有些武侠小说对“情”涉及太多。但是,正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它的缺点和优点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应该领会鲁迅先生所说的意思,任何书都可以读,取其精华为我所有,删除糟粕弃之一旁。只要我们读者本身没有腐朽,那么就不会和书中的糟粕发生共鸣;只有读者自身出了问题,才会对书的糟粕过分地感兴趣,甚至希望在书中寻找到这些东西。而真正懂读书的人对这些只会不屑一顾,糟粕不可能打动他们的心。
也许上文提到的反对者们又会说,你干嘛非要看武侠小说,读名著不也可以吗,而且还不会涉及内容健康与否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想我不得不声明一下,我决不是认为不该或不用读名著。要知道,经过上百年历史的筛选,很多经典名著的阅读价值是极高的,它们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但是,不知诸位发现与否,当今社会,热衷读名著或想读名著的人究竟有多少?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那些休闲类的书籍,其中武侠小说的忠实支持者更是占了很大的比重。想想去年,王朔批评武侠小说作家中的泰斗——金庸的文章刚一发表,立刻使得全国各地的“金迷”们群起而攻之,纷纷声讨王朔,这不恰好反映了武侠小说读者队伍的庞大?与其逆众人之愿强颜以为欢笑,何不顺其自然,让武侠迷们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的满足?
总之,武侠小说有它的优与劣,正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让我们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它,不要只把它划入坏书之列吧。
[简评]
如何看待中学生群体中的武侠小说热,社会上说法不一,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均持反对态度。反对的理由无非是格调不高,影响学习。但这么多年来,广大中学生并没有因师长们的反对而停止阅读武侠书,不过由公开转入了地下而已。这表明,对于读武侠一概用“堵”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能否用“疏”的方法加以引导呢?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正如作者所言,一个内心高尚的人读武侠小说,即使书中有低下的内容,他也能“出淤泥而不染”;反之,一个灵魂卑下之徒,即使读名著,也会专门从中寻求感官刺激。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是否受书的影响,全在读书者本人。文章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从行文结构看,是逐层深入的,是递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