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网络小说
㈠ 简述小说青春之歌
大三末感言 理想 记得那天 春天的怀念 人啊,你应该坚强 生命滑过的痕迹 背叛 随风飘逝 寂寞的感觉 肥皂泡 孩子 魂 无题 告别 年代 转身行路
这事目录,内容:
位大学生从一无所有到成为黑道风云人物的故事…… 一位为了证明自己而在人生路上不断打拼的人的故事...
未央歌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等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
㈡ 青春之歌内容简介
《青春之歌》内容简介: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地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
艺术手法:
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十分细腻真实;小说的结构严谨完整,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纭的生活场景都通过林道静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予以贯穿,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小说的语言流畅简洁,真切自然。
独特之处:
是当时少有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
继承了五四的启蒙主义文学传统。
小说以革命历史为题材,讲述的却是一个女青年身上的爱情故事。
作者简介:
杨沫 (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㈢ 《青春之歌》属于什么小说类型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㈣ 青春之歌书页数及作者
作者:杨沫
页数这个不好说,要看书本的纸张大小了,全书共39万余字。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㈤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谁
杨沫(1914.09.25~1995.12.11),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 生于北京,1995年12月11日逝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并被改编为电影。另有演员。
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力作《青春之歌》自1958年问世以来,多次再版,畅销不衰,累计发行500万册,已有10多种文字的译本,并被拍摄成同名影片,曾影响几代青年。以后她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由她本人整理出版的近300万字的7卷本《杨沫文集》收录了她大部分作品。
杨沫曾是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从1989年起至逝世前任北京市文联主席。
1995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㈥ 小说《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杨沫。《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㈦ 青春之歌小说故事复述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经受了铁窗的考验,最后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
除林道静之外,小说还塑造了卢嘉川、林红、余永泽、王晓燕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机钻营以求平步青云的统治阶级的奴才,也有叛徒、特务以及自甘堕落的青年,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㈧ 小说《青春之歌》《青春万岁》作者
《青春之歌》作者 杨沫
杨沫(1914.08~1995.12),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 生于北京,1995年12月11日逝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并被改编为电影。另有演员。
《青春万岁》作者 王蒙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与当时汇聚了青春意向的诗坛相呼应,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也是以“序诗”开篇:“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在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抒情笔法,使某些章节、段落更近似诗歌和散文,这是《青春万岁》在文体上比较明显的特点。如果用传统的眼光看,当时不满20岁的作者更象抒情诗人,由于对“生活的爱,这种被生活所强烈地吸引、强烈地触动着的感觉,使我走向了文学”,小说给人印象至深的,却不是精心构制的故事段落,而是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感的一次次喷涌。作者把他的抒情时代谱写成了一首赞美生活的歌。
㈨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有几个主题,分别是怎样的
主题思想
《青春之歌》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小说着力叙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经历一个“ 再锻炼、再教育和再改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向无产阶级学习,逐步克服自身的阶级属性所带来的弱点,才有可能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小说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重点描写的事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他们的思想风貌。他们中间有忠于党的事业、无私无畏的无产阶级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卢嘉川、林红、江华;有苦闷彷徨而又执著追求最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知识青年王晓燕、许宁等;有追求个人名利走整理国故道路的“老夫子”余永泽;也有走向时代反面的甘于沉沦的知识分子如叛变投敌的戴愉、贪图物质享受而堕落自灭的白莉萍等。这些成功的艺术形象丰富并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激励以警策。[10] [11]
《青春之歌》小说抓住“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主题,采用中国文学作品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模式演绎了林道静和三个男人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林道静同余永泽的爱情,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小姐落难,公子相救”,具有强烈的罗曼蒂克色彩。卢嘉川坚毅勇敢、英俊潇洒、谈吐不凡,集革命和才气于一身,他的出现打破了林道静爱情天平的平衡。他是革命英雄,她爱屋及乌也投身革命。相对于思想落后,立志靠读书谋个好职业、过上安稳富足生活的余永泽,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已任的卢嘉川愈发显得神采飞题、形象高大。他同林道静完成了“英雄美人”的结合。卢嘉川被捕牺牲后,“英雄”的角色由江华来续演。江华更加成熟稳重,他不可遏制地爱着林道静,她也没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爱。如果说林道静与卢嘉川的爱情是精神的结合,那么她与江华之间的爱情则更多地建立在革命和生活中相互扶持的基础之上。《青春之歌》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作者为美好的爱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纱,将真切感人的爱情置于革命斗争的宏大背景之下,以女性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细腻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爱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