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如风武侠小说作品集
此书原名《沙漠客》,作者 古如风,本名萧安人,萧逸(萧敬人)之弟。
沈阳出版社 出版,又名《英魂厉鬼》全三册 署名成了柳残阳。(实体书孔夫子有卖)
主角:沙漠客 葛长生;
女主:(比武招亲的)沙丽白;(怪老头的女儿)青姑。 最后主角把两人全娶了。
-----------------------------------------------------------------------------------------------------------------------
你看看是不是这书,是不是都请回复一下
② 寻一本武侠小说,很久以前看过的。
古如风《海儿旗》,又名《海底奇侠》。此书网上没有,只有去买实体书看,已经有N多人问过了。
③ 求一部武侠小说,主角应该是凌子蒙或者葛长生
我也一直在找这本书,看了你的描述,我简直觉得是我发的内容,我记得大概是小学时候看的,书名叫《天下奇侠》或者《天下第一》,是跟小学同学借的,后来还给他了,只有一本中册。我在网上用各种关键词搜索都没有,特别特别怀念,一直以来都是我的一个心病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本书的内容,我记得相当清楚,男猪脚叫凌子蒙,女猪脚一个叫天姑,一个叫哈伊达,三人之间貌似有些感情纠葛,岳童子是天姑的父亲,让凌子蒙假冒他的儿子来骗老婆。很多精彩的内容,主要是一个昆仑大会,年轻人们分暗器,拳脚,兵刃来比武,正在最精彩的时候,中册结束了,我的心啊,简直是牵肠挂肚了好多年。对了,还有一个女孩子,记得大概叫柳青青,特别爱吃零食,还有一对生活在世外桃源里的年轻夫妻和他们的怪老头师傅。就是他们主持的昆仑比武大会。如果你找到了,一定要告诉我一声。拜托……
④ 求独特好看的武侠小说
卧龙生,本名牛鹤亭,河南人。河南为中华文化发祥之地;豫省流行的河南梆子,以其特有的民俗色彩,不但通俗,更蕴藏了丰富的民族幽默。卧龙生少小离家,未能接受完整的教育,但他能在梆子戏、大鼓书以及《彭公案》、《七侠五义》等侠义小说里汲取到精华,加上他得天独厚的才情,从军中退役后,蛰居台中时,为玉书出版社试写了第一部小说《惊虹一剑震江湖》。
哪知“牛”刀小试即“名动江湖”,于是《风尘侠隐》很快便在台中《民声日报》与读者见面。
挟《惊虹》、《侠隐》的声威北上,一九五八年他又以《飞燕惊龙》一书进据《大华晚报》副刊,与郎红浣先生“老少双侠”平分天下。
此时,诸葛青云、司马翎也应运并出,双双跃马挥戈,逐鹿争鼎。
诸葛青云出身将门,幼时随父戎马天涯,今日燕赵,明天苏杭,年未及冠,游屐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加以博闻强记,对还珠楼主更是心仪私淑,是以他的小说走的完全是还珠的路子,其后虽思突破,却终未能跳出还珠掌心。
是时,他正以《一剑光寒十四州》在《征信新闻报》副刊图霸王业。
司马翎,又署吴楼居士,也是一位出身将门的少年侠士,此时正负笈政治大学,并以《关洛风云录》一书雄峙《民族晚报》,也有待机主盟武林的雄图。
这三位便是当时武侠小说界誉称的“三剑客”;加上已享盛名的伴霞楼主,台称“四霸天”。
这誉满台、港的四支健笔,在名编辑王潜石的擘划下,合办了台湾第一本大型武侠杂志《艺与文》。只可惜世事瞬变,不久,这本独一无二的武侠杂志,就因伴霞楼主一剑下香江而风流云散。
三、黄金岁月
台湾的《艺与文》停刊不久,一九五九年,香港却出现了两本武侠杂志。一本是《武侠小说周报》,另一本便是寿命最长、至今仍在发行的《武侠世界》。
《武侠世界》是以“广派”作家蹄风、金锋、江一明等为台柱,《武侠小说周报》则由张梦还挂帅。
是时的梁羽生正在埋首创作他的《七剑下天山》,而金庸也正以《射雕英雄传》力拼张梦还的《沈剑飞龙记》,“战况”之激烈,被传播界称之为“龙雕之战”。
由于武侠小说广受欢迎,报纸发行量大增。报老板自然财源滚滚,大发利市。
金庸真不愧是天纵英才,他聪明绝顶,一看香港行情,自不甘为人作嫁,遂于一九六○年毅然创办《明报》,次年又创办了香港第三本武侠杂志——《武侠与历史》。
香港出版业中原本一枝独秀的伟青出版社也因“武林”、“三育”的继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这三数年中,台湾虽没有出现过任何武侠杂志,但出版武侠小说的出版社,却先后成立了几十家,而小说出租店更蓬勃发展到三千余家。
台湾这种畸型的发展,完全由于市场大量的需要。
此期间,台湾的报纸,家家竞载武侠小说。几位当代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每人每天至少有两篇小说在报刊连载;卧龙生全盛期有四五篇。他们不但收入丰厚,而且“社会地位”也身价百倍。
流风所至,引得各行各业的人士,个个摩拳擦掌,抡刀跃马,想闯进武侠天地碰碰运气。
这不仅是武林的战国时代,也正是武侠小说所仅见的一段黄金岁月,而台湾武侠文坛在这风云际会的盛时,的确也人才辈出。
原有的名家,除郎红浣先生因年高退出江湖、颐养天年,伴霞楼主远走香江、侠踪杳杳外,卧龙生的《玉钗盟》、《无名萧》、《绛雪云霜》、《素手劫》、《风雨燕归来》等,都在这时期完成。
司马翎也写出了《挂剑还情记》、《八表雄风》、《剑神传》等名著。诸葛青云的《紫电青霜》、《夺魂旗》、《折剑为盟》、《玉女黄衫》、《半剑一铃》等,也陆续问世。
其他如柳残阳的《玉面修罗》、东方玉《北山惊龙》、武陵樵子的《十年孤剑沧海盟》、南湘野叟的《碧血丹心》、丁剑霞的《八方风雨会中州》、独抱楼主的《碧玉弓》、萧逸的《铁雁霜翎》、古如风的《古佛心灯》、慕容美的《英雄泪》、秦红的《无双剑》、孙玉鑫的《万里云罗一雁飞》、墨余生的《海天情侣》、上官鼎的《烽原豪侠传》、陆鱼的《少年行》、高庸的《天龙卷》等等,都是脍炙人口、名噪一时的作品。
⑤ 古如风的人物简介
本名萧安人,1938年生,萧逸(萧敬人)之弟。台湾艺专戏剧专业毕业,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博士。
看到兄长在武侠文坛领尽风骚,心中羡慕不已,不禁有“退而结网”之举。于是,他也拿起笔杆来写武侠小说。1961年发表处女作《狼形八剑》,后以《古佛心灯》、《海儿旗》成名。共创作了武侠作品8部。
戏剧出身的古如风,将故事的情节写得自然极为细腻,无论人性善恶的冲突,或者世途诡恶与悬疑,都能刻划入微。所以,他之后的新作《天涯歌》和《古佛心灯》出版后,立刻受到好评。此后,古如风陆续出版了《沙漠客》、《红袖青衫》等书,声誉更隆。谁知正在其风头正起之时他竟突然封笔,于1965年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博士。
本来打算学成之后,返回台湾大展拳脚,但看见台湾电影事业一蹶不振,不禁心灰意冷。况且母亲在洛杉机乏人照料,他只好继续逗留在美国,学非所用的在一家台湾官方派驻美国的机构任职。费了多年时间与心血去学习戏剧,到头来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博得一官半职,不禁令人唏嘘。
⑥ 需找一部武侠小说主人公从小是在海里(或是湖里)长大,身上缠着链子,后来被人捕获,从此回到陆地生活闯
是不是后来他还参加抵抗外族的战争?而且最后还对女主角说上陆久了,再回深海恐怕受不了那份寒冷?抱歉,这本书我也想不起名字了。
⑦ 上世纪的台湾武侠二十名家都是谁
台湾武侠二十名家,这说法出自叶洪生写的《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不分排名先后,列了二十个人。
分别是:孙玉鑫、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高庸(令狐玄)、上官鼎、古龙、独抱楼主、萧逸、东方玉、慕容美(烟酒上人)、柳残阳、云中岳、秦红、司马紫烟、独孤红,萧瑟、郎红浣、武林樵子。
下面一段话载自叶洪生的《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
从一九五0~七0年代之间,台湾武侠小说风起云涌,百花齐放!也出了不少专业作家及优良作品,并不逊于金庸。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当时约有三百多个武侠作者以此为生。
其中号称“名家”者,即不乏二十余位可供谈资。例如郎红浣、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伴霞楼主、孙玉鑫、墨余生、东方玉、古龙、萧逸、慕容美、上官鼎、高庸、柳残阳、云中岳、武陵樵子、司马紫烟、玉翎燕、独孤红、秦红、温瑞安(以上大致按其出道先后为序列),
以及很早就“淡出武林”的独抱楼主、古如风、易容(唐煌)等等。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而根据叶洪生(台湾著名武侠研究学者)调查所得,认为台湾十大武侠小说家的排名是:古龙、司马翎、卧龙生、上官鼎、诸葛青云、伴霞楼主、慕容美、孙玉鑫、柳残阳、独孤红。
(7)古如风武侠小说作品集扩展阅读:
古龙,原名熊耀华,生于1936年,古龙从小身世飘零,性格孤独沉郁。他14岁时,从香港到台湾读书,18时,因父母离异,生活陷入困境,靠朋友接济和半工半读就读于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他曾在台北美军顾问团任过职,后开始写武侠小说。
古龙曾在《大旗英雄传》序言中把自己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我写的是《苍穹神剑》《剑毒梅香》《孤星传》《湘妃剑》《飘香剑雨》《失魂引》《游侠录》《剑客行》《月异星邪》《残多缺玉》等。
“中期写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传》(即《铁血大旗》)《情人箭》(即《怒剑》)《浣花洗剑录》(即《江海英雄》)还有最早一两篇写楚留香这个人的《铁血传奇》。
“然后,我才写《多情剑客无情剑》,再写《楚留香》,写《陆小凤》,写《流星.蝴碟.剑》,写《七种武器》,写《欢乐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觉得最痛苦、受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
网络-中国武侠小说史
⑧ 古典武侠小说
金庸全传
神墓
⑨ 古如风的介绍
人物简介本名萧安人,1938年生,萧逸(萧敬人)之弟。台湾艺专戏剧专业毕业,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博士。看到兄长在武侠文坛领尽风骚,心中羡慕不已,不禁有“退而结网”之举。于是,他也拿起笔杆来写武侠小说。1961年发表处女作《狼形八剑》,后以《古佛心灯》、《海儿旗》成名。共创作了武侠作品8部。戏剧出身的古如风,将故事的情节写得自然极为细腻,无论人性善恶的冲突,或者世途诡恶与悬疑,都能刻划入微。所以,他之后的新作《天涯歌》和《古佛心灯》出版后,立刻受到好评。此后,古如风陆续出版了《沙漠客》、《红袖青衫》等书,声誉更隆。谁知正在其风头正起之时他竟突然封笔,于1965年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博士。本来打算学成之后,返回台湾大展拳脚,但看见台湾电影事业一蹶不振,不禁心灰意冷。况且母亲在洛杉机乏人照料,他只好继续逗留在美国,学非所用的在一家台湾官方派驻美国的机构任职。费了多年时间与心血去学习戏剧,到头来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博得一官半职,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