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与美食文化
⑴ 中华武侠小说特点及其文化分析
中国武侠和外国的武侠小说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中国武侠小说注重社会关系的建立,道德水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被认可,而外国武侠小说的内容建立在对帝王的尊重和纯粹力量的对比上。在《史记·刺客列传》(不好意思,我一直将这部分当武侠看)以及我们所知道的《虬髯客》、《大铁锥传》(这两部出自那里我忘记了)还有《七侠五义》等等都比较注重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被公众认可的道德准则,这种状况在可能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5、60年代,从司马麟的武侠小说就可以看出来。外国武侠小说从《奥赛罗》、《三个火枪手》(在以前的我没有看过了)那样的作品来看,大多比较注重力量的对比,纯粹是一种为贵族服务的小说和戏剧,可以认为它们是文字角斗场,但是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在商业上价值激增在19世纪、20世纪的欧美武侠(甚至于不能叫武侠只能叫侠客小说)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属《佐罗》了,《佐罗》的受欢迎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主义的衰落使得象美国那样的文化逐渐占据了美洲大陆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文化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东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活托托的一个奥赛罗)。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武侠小说的作者逐步将在西方小说中的逻辑推理等人所众知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说当中(如古龙的《陆小凤》、温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于美苏太空争霸而引发的太空争夺战在商业上的利用价值,在国外他们着重探险,在中国我们着重和外星生物的争夺,或者根本就把战场开辟到太空上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侠的概念已经很广泛了,特别是中国的武侠的概念。
中国的武侠有三层含义: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斗技术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标准下被广泛接受的道德体现的精华(如郭靖之守襄阳不若文天祥乎?);三是,个人修养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这比较符合中国近5000年的文化的遗传,这一点在武侠小说中不是以某一个主角体现出来的,而是由一部书中的一个群体体现出来的——个人认为这一点个人认为梁雨生做的很不错——所以中国的武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个人认为广义上讲武侠小说应该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过武技来体现人类潜能的小说,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会看看有网友所说的那部《狞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国的文化含义来说,最孔武有力的人并非是武功最强的人:) 另外,小李飞刀,我一直认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评论里面我没有考虑他,有句话我很赞同就是“刀的好坏还是在于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剑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学至上境界,乃即武学而超武学之境界,武学与非武学,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无佛家武学,无道家武学,亦无俗家武学,无佛家、道家、俗家分别之相,乃至亦无无分别之相,佛陀所言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是也,亦可谓真如自性,大道之实性,此为一切武学非武学之源,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说,假而言之,曰武学之无极境界可也。对应于非阴非阳或无剑境界。
此无上妙境自性起用,自体自然生发而分别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谓佛家武学、道家武学与俗家武学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离,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于无与有之间,武学之太乙境界也。具体而言,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独孤九剑[木剑境界(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系统化]即此境界也。九阳真经是佛而非佛: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乃从佛学至上大乘禅宗正宗真传达摩祖师所传之无上佛法而化来,故一切佛门武功皆归于九阳真经;非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佛家武学也。九阴真经乃道而非道: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为道家大宗师黄裳由道学渊薮道藏中化来,故一切道家武功皆归于九阴真经;非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道家武学也。独孤九剑则是俗而非俗: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乃俗家千古奇人独孤求败以易经为总根源而化来,故一切俗家武功皆归于独孤九剑;非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俗家武学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万流归宗之势融汇于以上三大武学,此三大武学又以九九归一之势归于自然无为的绝顶境界。故三大宗师,达摩祖师、黄裳真人和独孤大侠,虽假借佛门武学、道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方便,而实际心中并无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学之分也。
三大宗师之分别:就最终意义而言,独孤大侠,黄裳真人,达摩祖师三大宗师当究竟无别,皆可称绝顶境界,然细论仍可分出高下:达摩祖师当下直承,纯以自心为源而生无上武学,武学只是明心见性之方便,也就是说, 达摩祖师对武学的境界是本来超越,本来无武;黄裳真人是假借道藏为缘,以自心为因而生至上武学之果,终究有所凭借,故虽最终超越了武学,尚非本来超越之境界,不过极其接近此境界,独孤大侠则经过一生极其艰苦的修习之后,直到最后才超越了武学,踏入武学和人生乃至天道证悟的至上境界,比之于以上两位稍逊一筹.达摩祖师乃无为境界,黄裳真人乃类于无为境界,独孤大侠则是由有为而归于无为的境界.达摩祖师是当下无极,黄裳真人是由太乙而无极,独孤大侠是遍历一切有形而无极[基本上经历了剑道修习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经历最全],不过最终无异,都是体用一如之境界:达摩祖师以真如为体,以博大无边的无量武学为用;黄裳真人九阴真经上卷明大道微妙本体,下卷为破尽天下一切武学之法门;独孤大侠的无剑境界,既是内力的无所施而不可,又是剑招的变化无穷。
⑵ 金庸古龙武侠小说中的美食有哪些
最出彩的那得算
黄蓉为了让洪七公教郭靖武功,每天不换花样的那些菜吧。。。最最最牛的还得是五珍烩!
⑶ 在武侠小说中,看到过哪些美食让人念念不忘
从初中时就特别喜欢武侠小说,让我最印象深刻的美食就是黄蓉给洪七公做的叫花鸡。山上打来的野味山鸡,涮洗干净之后加上黄蓉秘制的调料用你新鲜的和你覆盖之后小火慢慢烤制,隔着泥土都能闻到芳香味四溢,黄蓉曾经用这一道菜引得洪七公将绝学降龙18掌传给了郭靖,将36路打狗棒法传给自己,由此可见这道美食的吸引力之大,连尝遍天下美味的洪七公都不能幸免。
⑷ 文学作品中的美食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经常听见有人说,当代文学除《平凡的世界》外没多少好小说,对于我这样一个阅读文学作品超过20年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本人对此说法深感失望。
当代人有一种“病”,我姑且把它称为“《平凡的世界》排外症”,说到当代文学,人人都说《平凡的世界》好,除此以外呢,能说出其他好作品并进行评价的人,寥寥无几。不过我随便都能说出三五十本。
“茅盾文学奖”那些获奖作品中,那几本好的,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华的《芙蓉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凌力的《少年天子》、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就不想多说了,其他小说也很不错。
例如: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当年洛阳纸贵!
谌容的《人到中年》,从没有过如此关心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震撼!
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大运河上的田园之歌。
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屠格涅夫式的山水诗话与“浩劫”中的人情风貌。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感动一代人。
路遥的《人生》,人生的路途,最重要的就是那么几步。
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就像万花筒,呵呵。
陆文夫的《美食家》、《围墙》,没见过苏州美食吗,没见过修墙讨论吗,来看看吧。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继鲁迅先生的《伤逝》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品。
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悲壮的知青纪念碑。
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既得小集团利益是如何阻挠发展的,看着惊心!
阿城的《棋王》,“三王”系列中精彩之作。
周梅森的《军歌》,最早涉及“国军”的作品之一。
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民国的风情,其中《状元境》、《追月楼》两篇值得一读。
王小鹰的《一路风尘》、《丹青引》,想知道什么是学术腐败及其危害,请看上面两部作品。
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另一面知青的生存纪念碑。
刘心武的《如意》、《立体交叉桥》,人道主义在闪光。
邓友梅的《那五》、叶广芩的《采桑子》,没落的八旗子弟的悲歌。
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原话,当时全民大讨论、大争鸣中)!
戴厚英的《人啊,人》,人为的“斗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看书中分析。
史铁生的《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寻根。
张炜的《古船》,我们为什么要残杀,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残杀?
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京味十足的历史小说。
从维熙的《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逃犯》,大墙文学。
张贤亮的《绿化树》,人在逆境中,需要挣扎、支持与精神上的追求。
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如果你爱她,就把她送到纽约,如果你憎她,也把她送到纽约”,这句话被很多人牢牢记住。
王旭烽的“西湖十景”系列文化小说(已写成八篇),原来西湖的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可以那么动人,其中《平湖秋月》还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坚持与守望。
书目繁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我今年打算看徐小斌的《德龄公主》、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凌力的《北方佳人》、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书,这些都很不错的,个人推荐,希望你有精力去读。
另外,港台文学中也有不少不好作品。例如台湾女作家杨海薇的《孝庄秘史》(一部不错的历史小说);琼瑶的《我的故事》(研究琼瑶现象不可逾越的参考性自传体小说);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武侠小说中的优秀作品);香港女作家梁凤仪的《洒金笺》(商战加言情的小说,取材也有可取之处);台湾作家刘以鬯的《酒徒》、《龙须糖与热蔗》(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
上面这些书够你读很长时间了,都是传统书质载体的小说,没有网络小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有单行本,有的要找当代文选或作家选集才能看到。
当然,如三毛、贾平凹、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我并没有推荐,原因是自己并未认真看过,所以不好乱评论,但他们的作品究竟好不好,时间和历史会证明的。
个人认为1978年—1989年这个时期的小说最好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手法都实现了多样化,而且每次新作的出版都能带来强烈的论争,直到今天我在重温这些作品的时候,依然被它们直面问题的激情所点燃,依然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紧扣。现在的作品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⑸ 一个关于穿越金庸武侠的美食系统流小说
武侠大宗师(一个现代会内家拳的高手在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故事)逆行武侠(到各个武侠世界)黑暗武侠登陆器(可以到金古黄粱的小说里扮演各种任务,不过登陆器出现问题只能扮演反派角色)(没有系统也会有金手指的,希望能帮到你)
⑹ 求所有武侠小说里关于饮食的部分
求所有武侠小说关于饮食的部分, 你还真敢求 武侠小说有多少本 ,你分数后面加个万 我给你查仨月, 争取弄全了
⑺ 有哪些跟文化美食有关的文章
跟文化美食的文章有很多,作为一个爱读书又喜欢美食的吃货来说,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搜集各种关于美食文章,其中我最喜欢喜欢的就是《雅舍谈吃》,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梁实秋的美食散文集,在这本书里不仅让人体会到美食,体会到感情,体会到生命的气息,这让人真的受益匪浅,除了这个之外,还有袁枚的《随园食单》,这都是有关于中国的文化美食的文章。
⑻ 金庸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你都知道哪些美食
那村女道:“锺爷、胡爷请坐。”说着到厨下拿出两副碗筷,跟着托出三菜一汤,两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三碗菜是煎豆腐、鲜笋炒豆芽、草菇煮白菜,那汤则是咸菜豆瓣汤。虽是素菜,却也香气扑鼻。年少时看到这一段,再有程灵素这样的女子,觉得这是天底下最美的美食,”这几样小菜简单素朴,却洗净铅华,淡中见滋味,正与此人相和,读来格外亲切,印象深刻。
⑼ 金庸古龙武侠小说中的美食都有啥
首推黄蓉黄帮主,重在心思窍妙,原创各色菜式属于江浙菜的南料北烹风格,口味交融、做工繁复。
⑽ 金庸古龙武侠小说中的美食有哪些
金庸笔下诸位名厨,首推黄蓉黄帮主,重在心思窍妙,原创各色菜式属于江浙菜的南料北烹风格,口味交融、做工繁复、用料精致:
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嗯,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还有一条……”“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么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
拿起匙羹舀了两颗樱桃,笑道:“这碗荷叶笋尖樱桃汤好看得紧,有点不舍得吃。”在口中一辨味,“啊”的叫了一声,奇道:“咦?”又吃了两颗,又是“啊”的一声。荷叶之清、笋尖之鲜、樱桃之甜,那是不必说了,樱桃核已经剜出,另行嵌了别物,却尝不出是甚么东西。洪七公沉吟道:“这樱桃之中,嵌的是甚么物事?”闭了眼睛,口中慢慢辨味,喃喃的道:“是雀儿肉!不是鹧鸪,便是斑鸠,对了,是斑鸠!”……黄蓉仍是摇头,笑道:“那么这斑鸠呢?《诗经》第一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这汤叫作‘好逑汤’。”其余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等等,不一而足。
便是江南家常菜色和名菜们的描述,如《书剑恩仇录》:
银盆中两只细瓷碗,一碗桂花白木耳百合汤,另一碗是四片糯米嵌糖藕。陈家洛离家十年,日处大漠穷荒之中,这般江南富贵之家的滋味今日重尝,恍若隔世。《天龙八部》:
茭白虾仁,龙井茶叶鸡丁,无不鲜美爽口
鱼虾肉食之中混以花瓣鲜果,颜色既美,自别有天然清香但统而算之,精则精矣,却基本是种“君子远庖厨”的写法。所有的笔下食辞,除二三处荒郊野外的吃食做法外,统统不写过程,只以最后吃家口吻点评入戏。引而遁之,以走剧情为上。
所以古龙在后来总是忍不住捉狭地讥讽金大侠笔下的侠客英雄们“不缺钱”,鲜少闲暇时光。
古龙的小说则偏酒好肉,各种酒水大肉构成了他笔下一位位大侠的人生。而且鲜少浪费,也鲜少有主人公吃到身份不恰当的菜色,穷侠客偶尔歇脚,从怀中掏出的也都是硬面饼冷牛肉。
同时,古龙的吃食更多走在街头巷尾,看过他的散文集《谁来跟我干杯?》就可知其一二:这家店在一个楼梯口下,店是横的,宽而不深,店门前有个大锅,一锅清汤,几百牛肉,杂以牛鞭牛筋,炉火常年不熄,汤清几乎可以见底,味鲜而纯,要吃牛肉汤的,堂倌取巨勺舀一勺,取解腕刀割牛肉成片,配以姜丝,佐以辣椒酱酒,好吃。
牛无蛋,若有,则与人之蛋是一样的蛋了,吃蛋补蛋,牛蛋据说也是男人的大补物,而且很不难吃。不吃辛辣的,可以舍沙茶用蕃茄炒,味道也不错,只可惜店里没冷气,吃完之后,如洗蒸气浴,刚添加的新鲜荷尔蒙,十分中也要被蒸掉三分。
若问这家店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傻了眼,一起呒牵羊,“无名”者往往反而很有名,也可以算是件很绝的事。正如《碧玉刀》的宋嫂鱼一样,古龙不写不存在的吃食做法,写得尽其生活气息:
宋嫂鱼就是醋鱼。
鱼要活杀的而且要清蒸才是最上品的,蒸熟了之后,才浇上佐料送席,所以送到桌上还是热气腾腾,那真是入口就化,又鲜又嫩。
正如成都的“麻婆豆腐”,醋鱼叫做宋嫂鱼,就因为这种作法是南宋时的一位姓宋的妇人所创始的。
但西湖水浅,三尺以下就是泥淖,鱼在湖水里根本养不大。
而且西湖根本就不准捕鱼,在西湖捕鱼,搅混了一湖碧水,岂非也就跟花间问道,焚琴煮鹤一样,是件大煞风景的事。
所以醋鱼虽然以西湖为名,却并不产自西湖,而来自四乡。
尤其是塘栖乡,不但梅花美,鱼也美。
那里几乎是户户鱼塘,装鱼入城的船,船底是用竹篾编成的,比西湖的画舫还大,鱼在船底,就好像在江水里一样。
船到武林门外,在小河埠靠岸,赤着足的鱼贩子就用木桶挑进城里去。
木桶里也装满了江水,桶上的竹箩里,还装着一大箩鲜蹦活跳的青壳虾。
在曙色朦胧的春天早上,几十个健康快乐的小伙子,挑着他们一天的收获,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那景象甚至比醋鱼更能令人欢畅。
于是临湖的酒楼就将这些刚送来的活鱼,用大竹笼装着,沉在湖水里,等着客人上门。
西湖的酒楼,家家都有醋鱼。
定香桥上的花港观鱼,老高庄水阁上的五柳居,都用这种法子卖鱼的。楚留香时期,古龙写的勾味与女子配色相宜:
只见舱门里已伸出一双纤秀的手来,手里托个大盘子。盘子里有两只烤得黄黄的乳鸽,配两片柠檬,几片多汁的牛肉,半只白鸡,一条蒸鱼,还有一大碗浓浓的蕃茄汤,两碗腊味饭,一满杯紫红的葡萄酒,杯子外凝结水珠,像是已过浸过许久。金庸出身江南望族,一直到了香港也没有掉过架,往来无白丁,也不大看得起粤菜而偏杭帮菜不细写;古龙虽然父亲是台北市长秘书,但是本身样貌丑怪身材矮小,一生又偏好烟酒嫖赌,困顿于金钱,上穷碧落下黄泉地都吃了个遍。就像他早年确实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写手:
“松柏连云的慕龙庄中,演武厅外四侧的长廊下,围绕着每边四十四张,四边一百七十二张,一行首尾相连的大桌,首张桌上,是一只全羊,次张桌上,是整只烤猎,第三张桌上,是半只红牛,然后是十二只烧鸡,十二只熏鸭,十二只肥鹅,四瓶陈年的汾河竹叶青酒,然后又是一只全羊……往后循环,只闻一片酒肉香气,随风四散,几乎可达西安城外。”《护花铃》及至有了名望,和各大出版社的社长们也称兄道弟后:
“缀翠轩里,已摆起桌酒菜,有松江的鲈鱼,洋澄湖的活蟹,定海的对虾,江南的巨龙……这些本来绝不可能在同一时候,同一地方出现的鲜肴,此刻竟同在这桌子上出现了,这简直像是神话……桌子上果然没有肉……桌子上也没什么金杯玉盏,只是几件瓷器——自然是精美的瓷器,有的甚至已是汉唐之物。” 《武林外史》可他从来不忘调侃那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做派:
林太平慢慢地张开眼睛,瞧见燕七手里的破碗,立刻皱起了眉头,失声道:“你们就用这种碗来喝酒?”
他说话的口气就好象看到有人用鼻子吃饭、用脚拿筷子一样。”
郭大路道:“不用这种碗喝用什么喝?”
林太平道:“喝竹叶青就该用翡翠碧玉盏,用这种碗喝简直糟蹋了好酒。”
郭大路笑道:“我看你还是将就点吧,只要闭起眼睛,破碗和碧玉盏也没什么两样。”
林太平想了想,道:“这话倒也不错,但我还是宁可用坛子喝。”
酒坛就在他面前,他居然夏的捧了起来,仰起头往嘴里灌。
郭大路在旁边干看着,看的眼睛都发了直。
直等半坛酒下了肚,林太平才抹了抹嘴,道:“好酒,下酒的菜呢?”
郭大路道:“下酒菜?”
林太平道:“你们喝酒难道不用下酒菜的么?”
郭大路笑道:“这你就不懂了,真正喝酒的人,喝酒都不用菜的。”
林太平又想了想,道:“这话也有道理。”
没必要给二者分个高下,就像Yol大和张公子在这道题下的评述一样:
作为一名吃货,该如何写好一篇食评?有哪些锻炼方法?
这只是两种观点。
非说谁的美食才是美食,则未免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