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金庸武侠小说阅读心得

金庸武侠小说阅读心得

发布时间: 2021-07-20 20:36:12

⑴ 金庸武侠小说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金庸写的情都是很合乎常理的感情,又不够超脱,没有一股真正的胸襟和英雄气概。唯一看似够英雄的,就是赵半山和苗人凤,但是,却还是没什么底蕴,少了些英雄事迹做陪衬。萧峰就是一个屠夫,又有何英雄可言。

⑵ 金庸小说读后感500字

金庸先生的小说,有时如潺潺细流平平静静,似乎平淡无奇,然而随这情节的深入,人物纷纷涌现,场面越发波澜,又如同江河湖海,波澜壮阔。
金庸的小说可谓本本经典,而我自认为《神雕侠侣》是金庸小说中最好、最感人的!它把一对世上最最痴情的情侣的一段荡气回肠、至死不渝的爱情,刻画的如此真挚而动人!他们的爱远远超过了生死,超过了时空,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情感!
小龙女似乎是个中心人物,冰清玉洁,长于古墓之中,不懂人间礼节,但她的纯真完美构造了这爱情故事的凄美。
杨过身世凄苦,父母早丧,沦为流浪儿,既失父母亲情,又缺旁人关爱,小小心灵倍受创伤。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情与爱,因此他对每一份感情都格外珍惜。
这对有情人的情感之路似乎并不那样平坦。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甚为凄苦,他们曾三次分分合合,每一次的分别却又都是为了对方。最后一次离别,让杨过苦等了16年,十六年如一日,至死不悔......仿佛两人之外世界万物都没有了颜色。
读到这里,心中充满感动,只能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祝福......
又敢问,世间又有多少这般荡气回肠的爱情呢?

⑶ 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从小就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剧,从82版的《天龙八部》和83版的《射雕英雄传》到95版的《神雕侠侣》和97版的《天龙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说,十几年几乎是一直追着这样的一个武侠梦。在金庸笔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让我喜欢的,比如最开始的段誉,韦小宝。后来又偏向于喜欢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杨康,慕容复等等。不过喜欢归喜欢,很多角色为人所喜欢,为人所欣赏,但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多。现在说起来,金庸笔下让我肃然起敬的人只有三个:《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神雕侠侣》中的郭靖,《鹿鼎记》里的陈近南。

这三人笔墨花得最多,最为人所知的当然就是郭靖了。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一个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铭刻着国耻,整个家庭又经历了灭顶之灾的孩子。背负着国仇家恨,生长在异国他乡。开始的郭靖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忠厚老实的傻小子。无论从天资,相貌,还是做事风度,他都远远不及他的义弟杨康。在《射雕》里对杨康的变化还是花了很多笔墨,从养尊处优的金国小王爷到一贫如洗的汉族百姓,再遭受挫折与凌辱后,他放弃了自己本身的汉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国小王爷,最后又因自己的不择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轻的生命走向毁灭之路。确实,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与悲情,确实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杨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对那样的痛苦抉择,面对那样的经历,他做的很多事无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运与性格将他带上了一条不归之路,看到这我们实在很难再去责怪他什么。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处。相比之下,同样是身世悲惨,同样是生在异土的郭靖却从头到尾都保留着一份单纯,保留着最初的那颗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雕英雄传》,郭靖大概也只会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之一。不过到了《神雕侠侣》里对这个角色的感情却开始由开始的喜欢达到了敬佩。《神雕侠侣》里我看见了一个已为人夫,已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谦虚,却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稳重。他被人们称之为大侠,并非他已有高强的武功,高深的武学。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真正做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绝对不是一个贪图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应该更有可能与蓉儿隐居桃花岛,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时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阳守城,这一守就是几十年。而这期间他的作为让我从中隐隐约约看见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影子。一身正气,大义凌然,还有那颗始终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见常有人批评郭靖,陈近南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们的勇气固然可敬,而他们却拼命的去忠于一个气数已尽的破败王朝,不懂顺应时势,与时俱进。这样的评语大概是对他们最大的污蔑与侮辱吧?!仔细读郭靖的对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镇守襄阳,多年抗元,并非是效忠于赵送王朝。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与杨过一同来到蒙古军营中与忽必烈的一番谈话了。其间忽必烈很尖锐的指出了赵宋王朝的腐朽与无可救药,称蒙古大军挥师南下是在顺应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惭,历数元军南下伐宋破城后对无辜汉族百姓杀戮的罪恶。这一番怒斥义正言辞,振聋发聩。在历史上有着无数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着顺应天意,为国为民的旗号穷兵黩武,使得天下烽烟四起,生灵涂炭。但亦不乏郭靖这样的反抗者,他们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惨无人道的屠杀。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阴,抗战之衡阳······他们又岂是在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战?这样的反抗者是华夏之脊梁,是一个真正儒者侠者所具备的精神与品性。正是有了这样的他们,华夏方能屹立风雨千年而不倒,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灭绝。舍身取义方显正气浩荡,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辉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当之无愧!

在《神雕侠侣》的最后一战,杨过与郭靖联手力抗蒙古大军,击毙敌酋蒙哥后,杨过与小龙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去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了。此时我再一次为郭靖的命运展开猜想,会不会经过此次一战,蒙古大汗被杀,全军撤退。那郭靖会不会从此带着家人离开襄阳,从此隐居桃花岛呢?出于对郭靖这个角色的喜欢,我真希望他会做这样的选择。因为历史的残酷,在1273年,襄阳城将被蒙古军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阳城,以他的性格定会选择力战到底,最后壮烈牺牲。可是郭靖还是郭靖,他没有选择隐居,而是继续留守在襄阳城。《神雕侠侣》结束了,没有对他们之后的命运做过多的交待,但联系着历史,我心中却已经隐隐有着一种不祥的预感。终于,到了《倚天屠龙记》里,通过百年后人们的口中得知当年襄阳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儿郭襄外,全部殉国。这样的结局没有让我感到意外,尽管我们没有看到如血的残阳下烽火连天的襄阳城,年过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样谱写了他人生中最壮烈的一幕。但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国家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这位英雄最终的宿命吧。

纵观他的一生,经历坎坷波折,为人正直无私,品行高尚,用情专一,谦虚与淳朴,刚烈与随和,正气浩然,为武侠世界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侠者,真英雄,他无愧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那首写给岳元帅的《精忠报国》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写照:

狼烟起
江山北望
龙起卷 马长嘶 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 纵横间 谁能相抗
恨欲狂 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 更无语 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黄 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
以上系转载,你可以到金庸贴吧去看看,那有许多书评。

⑷ 看金庸武侠小说,你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看完了金庸武侠小说之后的我,目光不是停留在那些绝世武学上面,还幻想着成为一代大侠什么的;也不是爱慕里面的情投意合、长相厮守之情,感悟最深的就是里面的佛法意境。

金庸武侠小说之中,既是以历史为主线,符合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故事,同时其中还蕴含了许多佛家教义,金庸先生就是利用那些高僧如扫地僧、空见大师、一灯大师和三渡等高僧为代入人,像我们展示了许多佛家教义。

最后——空即是圆,圆即是空,人相我相,好不懵通:

渡厄道:“你过来,老僧收你为徒。”谢逊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缘。”他拜空闻为师,乃“圆”字辈弟子,若拜渡厄为师,叙“空”字辈排行,和空闻、空智便是师兄弟称呼了。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圆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谢逊一怔,登即领悟,甚么师父弟子、辈分法名,于佛家尽属虚幻,便说偈道:“师父是空,弟子是空,无罪无业,无德无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归我门下,仍是叫作谢逊,你懂了么?”谢逊道:“弟子懂得。牛屎谢逊,皆是虚影,身既无物,何况于名?”谢逊文武全才,于诸子百家之学无所不窥,一旦得渡厄点化,立悟佛家精义,自此归于佛门,终成一代大德高僧。

因此金庸武侠小说之中,真正最值得我们欣赏的应该是这些佛家教义,其中像谢逊和裘千仞这些诚心悔过和萧远山和慕容博放下仇恨的都是最好的例子。

⑸ 金庸武侠小说(任意一本)读后感600字

穆念慈...杨康...
楼主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哈....
我只听说过杨康的儿子杨过....
<神雕侠侣>啦....
至于以穆念慈和杨康为主要人物...还真的没有听说过....
楼主没看神雕侠侣?穆念慈生完杨康以后过了几年就病死了...
至于杨康....在射雕英雄传里面已经中毒身亡了哈....
或许真的是有,我孤陋寡闻了..或许是真的没有..额。。。其实我一直觉得郭靖和杨康有点那个还有托雷安达。。但是从没看到过这方面的耽美文,我落伍啦。。。
《射雕英雄传》的前传嘛,小说没有,电视剧有以下三部比较经典:

《中神通王重阳》,主演是郑伊健和梁佩龄,讲王重阳和林朝英的一些往事

《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主演是姜大卫和梁佩龄,衍生的是黄药师和妻子阿蘅的故事

《南帝北丐》,主演是郑伊健和魏骏杰,演绎了段智兴和洪七公年轻时的恩怨情仇

这三部虽然老一点,但都是得到金迷公认的相对正统的前传

总结:笑傲就是浪子历程,射雕告诉大家的是傻子有傻福,天龙告诉大家对感情不要太认真了

⑹ 金庸的武侠小说教会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射雕英雄传》郭靖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你天资愚钝,不被人看好,出身不好,但是只要努力了,不走歪门邪道,迟早会成功。

⑺ 求金庸武侠小说任意一篇读后感600字 急需~求帮助需原创

关于因果报应:
天龙八部中以三个人的武功最强:大哥萧锋,二弟虚竹,三弟段誉;鼎足而立,而真正武功最高的是大哥萧锋,完全是自己练得,而其他俩位则是各种机缘巧合得到的;外来的。
三十年前,萧远山,玄慈,段延庆;一是之瑜亮,武功最高巅峰;萧远山当时的武功应该排名最前,玄慈带领一群中原武林高手,伏击萧远山;尚且差点全军覆灭,自己也穴道被治;所以很是可以看出 萧远山武功很高于玄慈的。当时的萧远山应该24~~30岁之间,武功如此之好,天分之高不难想象;而萧锋的天分也来自如此,所以也不用分说。萧远山少年高才遭遇如此大祸,一心报仇,所作倒行逆施,杀了很多人,萧锋养父养母, 授业恩师玄苦,智光大师等等,
萧锋得到了丐帮帮主的职位,而且声名鹊起;即使被丐帮驱逐出帮,而得到和大辽皇帝结义成兄弟,且出任南院大王,应达到了萧远山当年最好的意愿了吧。这个是命运萧远山的所失去的作为补报给萧锋,而恶报是萧锋的横死;萧氏断子绝孙。
二虚竹,名如其人,空空的竹子:无心,无内容;无过去,无结局,无将来。小和尚没有什么核心内容,名如其人,相得益彰。玄慈老和尚,当年率领中原武林群豪,伏击萧远山,造成萧远山夫妇丧命(萧远山未死,但是玄慈一直不知);他率领的中原武林群豪,也绝大部分的人死在雁门关萧远山之手,内心愧疚;所以他的内心肯定每一次想到于此,肯定伤感不已,内心不安,可以想象,每次听到萧锋在江湖上英雄事迹,就多一份的愧疚,多一丝安慰;同时当年和叶二娘的一段情,也深深地折磨着他,当叶二娘,每当听说四大恶人中的叶二娘又作恶了,内心能安么?三十年前,他的武功不如萧远山,三十年后更是连游坦之也略逊半筹;而萧锋是三下五除二的搞定了游坦之,萧远山的武功和萧锋的武功基本持平,所以三十年内,玄慈的武功进展比萧远山远远不如。即便如此,玄慈也是一流高手,所以玄慈的天分和天资都是一流的,只是内心有愧,耽误了个人武功修为。三十年起玄慈老方丈为了民族大义,而率领中原武林伏击契丹高手,知错了后,毅然绝然的将萧锋抚养成人,派玄苦大师授萧锋武功,培养成为武林领袖;应该说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但是玄慈老方丈也为自己所作的事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于是玄慈种的善果,在虚竹身上得到了补报。虚竹一心向佛,无欲无求,估计他的天分不足够强,没有在少林寺中脱颖而出,武功没有脱颖而出,佛法没有脱颖而出,也许是少林寺高手如云,也许是时间还未到;应该是时间还没有到的缘故,毕竟后来天山童姥传他天山折梅手的时候,那么难得东西,他没有怎么费力就学成了;天资不错,而他的不同事故,慈悲为怀(这个是发自内心的),不讲如何条件,不为任何利益,直截了当的将三十六岛岛主,七十二洞洞主解了生死符,也直接彻底的,百分百的收服了他们的心,估计有生之年,不会有人背叛虚竹;人做事有三个境界,第一令人怕,不如令人敬;令人敬不如令人服;虚竹就是令人服了。相较之下,童姥的境界只是令人怕而以,档次低了好多;童姥作为红娘,将西夏公主促成虚竹和公主成婚。玄慈老方丈所种善果,开出善果。
段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这样子的应该就是王子的代表吧,首先,博学,易经,威武不屈(生命受威胁次数;无量山中,南海恶神逼迫拜师;鸠摩智),富贵不骄(无纨绔子弟的恶习);学习能力超强(凌波微步和百冥神功,六脉神剑等皆自学成材)当世最厉害的武功,全是不经意间就学会了;天分之高,不做第二人想;段誉的生父,段延庆武功应该是很高的.

⑻ .. 金庸小说 读后感。

如何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⑼ 求金庸武侠小说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八个和论文1篇

从金庸小说的流行现象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如果说有水的地方一定有华人,那么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句话并非是金庸小说爱好者的夸夸其谈,而是铁一般的事实。自从金庸在 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写完《鹿鼎记》为止,他总共创作了14部武侠小说(不包括短篇小说《越女剑》)。在近50年中,这14部武侠小说一直在华人世界流行不衰,并且是通过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媒体流行开来。进入90年代以后,金庸小说更因互联网技术的面世而上了网,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网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广、其影响力之大,令人叹为观止。金庸小说为什么会如此得到全世界华人读者的垂青和喜爱?根据金庸本人的看法,这是因为“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实际上,真正流传下来的中国艺术传统,就好像国画那样,是根据唐、宋、元、明、清一个系统流传下来,和外国画完全不同……在中国小说方面,自五四以来的小说都不是传统的中国小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这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东西”。如果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金庸的解释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颇能令人接受。问题在于,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的长期流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同时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呢?试想,金庸小说从问世以来,先是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及欧美的华人世界流行开来,接着又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挟雷霆万钧之势打入大陆市场,俘虏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心灵。90年代后,欧美华人移民日益增加,金庸小说在他们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从流行小说的层次晋升到学术殿堂讨论的严肃课题--1998年5月17至19日,美国洛矶山麓的科罗拉多大学就以“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题,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这恐怕也是美国大学首次为一位仍然健在的中国作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与会学者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从方方面面触及了与金庸小说有关的多个课题。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席研究教授刘再复就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缺少充分评说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残缺不全的文学史。如果我们能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变迁史的大背景下看金庸的作品,如果我们不囿于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般解释去看金庸,如果我们能够不带偏见看问题,就会看到金庸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真正继承并光大了文学剧变时代的本土文学传统;在一个僵硬的意识形态教条的无孔不入的时代保持了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民族语文被欧化倾向严重侵蚀的情形下创造了不失时代韵味又深具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白话文;从而将源远流长的武侠小说传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另一位与会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则认为,金庸小说之所以有吸引力,在于“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世界包含两个成分:一是为了补偿现实的遗缺,而在想像中创造(幻化)出彼岸的、超越的、理想的乌托邦境界;另一组充满杀机(危机)的世界,这是现实世界的折射,是此岸世界对彼岸世界的侵入。两者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从而在世俗社会与理想境界之间,在此岸与彼岸的联结中,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宗教的作用’”

从刘再复和钱理群的发言内容可以看出,他们都给与金庸小说极大的评价,都认为金庸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看法,例如中国电影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就主张“重写一部‘破除偏见,树立正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让金庸在文学史中占有他应有的地位。

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现代中国人(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处在什么社会发展阶段--前现代(中国农村和乡镇)、现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是后现代(新加坡、香港、台湾和欧美),竟然都会迷上在形式上和古典的章回小说无甚差别,在内容上也不脱志怪传奇、才子佳人的巢臼的金庸小说?从西方文学的发展史看,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是有明确的分界线的。不同时期的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截然不同,一目了然。套句卢卡契的话说,这是一个“要托马斯·曼还是卡夫卡”的问题。事实上,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理论,就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一对矛盾的基础上的。无论是作为西方现代美学先驱者的斯宾格勒和齐美尔,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巨匠大家如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等,或者是其他的现代主义理论家,尽管理论出发点不一,学术派别也不同,都认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一对不可通约,也无法协调的矛盾。但是,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矛盾都是会转化的。因此,美国文艺批评家菲德才会在五十年代现代主义强弩之末时,高呼“跨越边界,填平鸿沟”,预示着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可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甚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走的却不是同一条道路。尽管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们,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钱玄同等,也曾经痛心疾首地声讨过传统文化,其语气之激烈实不亚于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家。不过,他们当时提倡的却不是现代主义,而是为当时西方学界所唾弃的现实主义。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实际上就是一纸倡导建设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

与此同时,当时的另一批新文化运动巨匠,如鲁迅、茅盾、巴金、曹禺、郭沫若、沈从文等,也开始创作了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学史带进了崭新的、有别于以文言创作的古典文学的以白话文为文字载体的现代文学阶段。

可是,这批五四新文化运动巨匠所创作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却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今,它们除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而被供奉在文学殿堂内,让中文系学生 “瞻仰遗容”以外,恐怕已经没有多少读者了。然而,应运而兴的却不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它们至今仍然打不进中国文化精英的圈子,也没有产生过任何足以夸耀的经典作品。

相反的,像金庸、张爱玲等接着明清旧白话文学传统创作的作品,却越来越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成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奇特现象。无独有偶,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二月河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等章回小说体的历史小说,也开始大行其道。其中,《雍正皇帝》还被改编成电视系列片,据悉这也是九十年代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不仅是小说,即使是其他文学形式如诗歌,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建立的新诗传统,也始终无法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蔚为大观。北师大教授郑敏就持这种看法:语言主要是武断的、继承的、不容选择的符号系统,其改革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此缺乏知识的后果是延迟了白话文从原来仅是古代口头语向全功能的现代语言的成长。只强调口语的易懂,加上对西方语法的偏爱,杜绝白话文对古典文学语言的丰富内涵,包括杜绝对其中所沉淀的中华几千年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吸收的机会,白话文创作迟迟得不到成熟是必然的事。事实已证明,胡适、陈独秀以及鲁迅、周作人在创作实践上,每逢要表达深刻的内容或追求艺术效果时,总是仍然求助于他们在理论上痛斥的古典文和诗体。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四以来,不加思索、囫囵吞枣地把西方文学形式强行移植在中国文学园地上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样的,任何尝试把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生搬硬套地用来解释中国文学现象的努力,恐怕也会是徒然无功的。换句话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有它自己的模式,也有其独特的现代性。金庸小说的流行就是实证。

笔者认为,金庸小说的流行及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武侠小说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俗文学的延续。中国的传统俗文学世界,原本就是以志怪类、公案类、传奇类和侠义类为主流的。自六朝志怪开始,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到明清小说,无不按照这个脉络发展着。到了五四时期,由于种种时代原因,这个主流遭受到了一批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给拦腰截断了。这些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为经典,批判甚至否定了传统俗文学的价值。可是,这毕竟是知识分子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群众所喜闻乐道的毕竟还是在传统俗文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本土文学。

二、武侠小说是民族精神的支柱。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们出于时代要求的缘故,拼了老命的反传统,结果矫枉过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断层,造成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恶性循环,也就产生了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整个民族缺乏了一种统摄族魂的维系力量。武侠小说塑造了一些“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如王重阳、洪七公、郭靖、凌未风、吕四娘等,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炎黄子孙心仪的英雄人物。大陆开放之后,武侠小说就成为了当地再版了又再版甚至盗版再盗版的畅销书,恐怕就和上述的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有关。

三、武侠小说是现代仙话。人类的心灵是需要彼岸的,民族心灵也不例外。中国人的传统彼岸就是道教的神仙世界。传统中国人习惯于通过对虚幻神仙世界的追求,来超越现实人间世界的苦难。这就是所谓的儒道互补心态。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形式,已经把人沦为机器的婢女。在这样的情况下,武侠世界自然就会成为了缺乏宗教精神的现代炎黄子孙的彼岸世界。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九十年代是中国人正式跨入现代化社会门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也面对了本世纪初西方人的精神困境,因此急需一个精神乌托邦来调剂出于极度紧张状态的心灵。不过,肩负起这个重任的却不是像西方先锋派类型的那种现代艺术,而是立足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本土文学。

进一步地说,中国的现代性也是有别于西方的。无以名之,就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而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也必定是立足于传统同时又有别于传统的。也许金庸所创作的武侠世界,就是此种独特的现代性在文学彼岸世界中的折射。

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展开讨论这个课题。仅以两位新儒家学者杜维明和林安梧对传统和现代的精辟见解,作为本文的终结:寻根意愿和全球意识表面是两种决然不同的思潮。一种是因工业文明发展到了某一极点以后,因人类面临了毁灭边缘而引发的反思;另一种是原来认为经过现代化洗礼后便逐渐消失的传统积淀,但面向二十一世纪,传统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被消解,反而在现代化的后期、工业文明达到高峰的社会里发挥了非常大的力量。

传统是在时间的赓续性所成的历史之流逐渐刷汰累积而成的,当它作为一个与启蒙相对的词来看,特别强调的是以往的累积已难以消融而逐渐僵化成教条,并从而使自身丧失了生机力,生命变得暗淡无光,衰颓破败。但果真传统就是这样的吗?启蒙者往往重新点燃了自己生命的亮光,重新去审视传统,掘发传统的生机,再造新局。当然启蒙者或许挥刀斩乱麻的想告别传统,但可能传统之水仍就浩浩荡荡望前流去。启蒙,或如康德所说“是人之超脱与他自己原先的未成年状态”,但并不意味得毁弃其自己未成年的身躯。启蒙是生命力之再现,是生命之成长而不是告别。亦惟有在其赓续性(Continuity)中才能护守住自己的同一性(identity),才能吸收、融化、望前迈进。

⑽ 金庸武侠小说读后感

从小就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剧,从82版的《天龙八部》和83版的《射雕英雄传》到95版的《神雕侠侣》和97版的《天龙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说,十几年几乎是一直追着这样的一个武侠梦。在金庸笔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让我喜欢的,比如最开始的段誉,韦小宝。后来又偏向于喜欢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杨康,慕容复等等。不过喜欢归喜欢,很多角色为人所喜欢,为人所欣赏,但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多。现在说起来,金庸笔下让我肃然起敬的人只有三个:《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神雕侠侣》中的郭靖,《鹿鼎记》里的陈近南。

这三人笔墨花得最多,最为人所知的当然就是郭靖了。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一个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铭刻着国耻,整个家庭又经历了灭顶之灾的孩子。背负着国仇家恨,生长在异国他乡。开始的郭靖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忠厚老实的傻小子。无论从天资,相貌,还是做事风度,他都远远不及他的义弟杨康。在《射雕》里对杨康的变化还是花了很多笔墨,从养尊处优的金国小王爷到一贫如洗的汉族百姓,再遭受挫折与凌辱后,他放弃了自己本身的汉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国小王爷,最后又因自己的不择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轻的生命走向毁灭之路。确实,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与悲情,确实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杨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对那样的痛苦抉择,面对那样的经历,他做的很多事无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运与性格将他带上了一条不归之路,看到这我们实在很难再去责怪他什么。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处。相比之下,同样是身世悲惨,同样是生在异土的郭靖却从头到尾都保留着一份单纯,保留着最初的那颗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雕英雄传》,郭靖大概也只会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之一。不过到了《神雕侠侣》里对这个角色的感情却开始由开始的喜欢达到了敬佩。《神雕侠侣》里我看见了一个已为人夫,已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谦虚,却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稳重。他被人们称之为大侠,并非他已有高强的武功,高深的武学。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真正做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绝对不是一个贪图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应该更有可能与蓉儿隐居桃花岛,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时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阳守城,这一守就是几十年。而这期间他的作为让我从中隐隐约约看见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影子。一身正气,大义凌然,还有那颗始终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见常有人批评郭靖,陈近南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们的勇气固然可敬,而他们却拼命的去忠于一个气数已尽的破败王朝,不懂顺应时势,与时俱进。这样的评语大概是对他们最大的污蔑与侮辱吧?!仔细读郭靖的对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镇守襄阳,多年抗元,并非是效忠于赵送王朝。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与杨过一同来到蒙古军营中与忽必烈的一番谈话了。其间忽必烈很尖锐的指出了赵宋王朝的腐朽与无可救药,称蒙古大军挥师南下是在顺应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惭,历数元军南下伐宋破城后对无辜汉族百姓杀戮的罪恶。这一番怒斥义正言辞,振聋发聩。在历史上有着无数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着顺应天意,为国为民的旗号穷兵黩武,使得天下烽烟四起,生灵涂炭。但亦不乏郭靖这样的反抗者,他们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惨无人道的屠杀。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阴,抗战之衡阳······他们又岂是在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战?这样的反抗者是华夏之脊梁,是一个真正儒者侠者所具备的精神与品性。正是有了这样的他们,华夏方能屹立风雨千年而不倒,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灭绝。舍身取义方显正气浩荡,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辉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当之无愧!

在《神雕侠侣》的最后一战,杨过与郭靖联手力抗蒙古大军,击毙敌酋蒙哥后,杨过与小龙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去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了。此时我再一次为郭靖的命运展开猜想,会不会经过此次一战,蒙古大汗被杀,全军撤退。那郭靖会不会从此带着家人离开襄阳,从此隐居桃花岛呢?出于对郭靖这个角色的喜欢,我真希望他会做这样的选择。因为历史的残酷,在1273年,襄阳城将被蒙古军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阳城,以他的性格定会选择力战到底,最后壮烈牺牲。可是郭靖还是郭靖,他没有选择隐居,而是继续留守在襄阳城。《神雕侠侣》结束了,没有对他们之后的命运做过多的交待,但联系着历史,我心中却已经隐隐有着一种不祥的预感。终于,到了《倚天屠龙记》里,通过百年后人们的口中得知当年襄阳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儿郭襄外,全部殉国。这样的结局没有让我感到意外,尽管我们没有看到如血的残阳下烽火连天的襄阳城,年过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样谱写了他人生中最壮烈的一幕。但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国家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这位英雄最终的宿命吧。

纵观他的一生,经历坎坷波折,为人正直无私,品行高尚,用情专一,谦虚与淳朴,刚烈与随和,正气浩然,为武侠世界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侠者,真英雄,他无愧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那首写给岳元帅的《精忠报国》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写照:

热点内容
关于校园小说800字 发布:2025-07-12 19:49:04 浏览:522
武侠dnf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2 19:39:26 浏览:761
八毛小说网手机版免费排行榜 发布:2025-07-12 19:35:10 浏览:402
主角是杀手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2 19:34:08 浏览:697
末世女生小说完结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5-07-12 19:23:32 浏览:688
好看的散修的仙侠小说 发布:2025-07-12 19:09:24 浏览:563
美女校园老师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2 19:00:37 浏览:433
适合高中生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2 18:51:05 浏览:408
动漫异界流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2 18:46:01 浏览:960
校草林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7-12 18:44:39 浏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