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可以称为文学吗
1. 武侠小说算是正经文学吗
什么是正经文学,看你自己是怎样看待的。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的一种,我喜欢金庸,梁羽生的,现代网络中流行的大多鱼龙混杂,模式化,没有什么价值,只供消遣而已。
2. 怎么看待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问题
说到武侠大家,不得不说"温梁古温”。金庸小说和大部分武侠小说,都属于通俗小说,这一类作品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情节离奇,受广大民众消遣阅读。
作为武侠小说的领军人物金庸,开创了新武侠的一代潮流。他塑造了郭靖,乔峰,令孤冲,杨过等形象生动的人物,提出"侠之大,为国为家”价值观,将传统狭隘的江湖恩怨,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大义层面,应该说,"凡有华人处,莫不读金庸”同中国功夫火遍世界一样,不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流行的不一定最好,作为流行文化代表的武侠小说,离文学经典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六神磊磊读金庸为业,那是他的脑洞够大,而非小说本身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即便最精彩的武侠小说,绝大多数人看过三两遍后,也就乏味了。
在新一代的修仙,玄幻,穿越于一体的武侠类型出现后,读金庸的人恐怕不如玩游戏的人多吧!
3. 武侠小说是文学吗
是啊!
4. 武侠小说的称呼问题
1 男性按年龄可分为少侠、大侠、武林前辈、武林盟主、掌门、帮主、宗师,当然也可以叫做高手.....还有一种就是其他和武学沾边的其他学派,和尚+武艺=方丈&武僧等。
2 女性也可叫少侠,大侠;女侠,侠女,巾帼不让须眉什么的是会功夫女性的专属。
3 武功不济这个表面上恭维还可以叫“侠”的,看具体场合和情景而定。
4 侠客有“武侠”和‘儒侠’两种,儒侠叫公子并无不可,并且公子也是对过去有书卷味的年轻人的通称。
5 先生一般是对智谋人士的称谓,也是教师和账房的称谓,武侠小说还有一种手法是把先生作为幕后的BOSS来写,通常在高潮和结尾做大幅渲染。
最重要是要多积累,从别人的著作和生活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武侠小说不外如此。
5. 金庸的武侠小说到底能不能进入文学史吗
我们在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学习过程中,其实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金庸的作品和金庸本人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而且这其实也是一代人的青春,所以我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其实是可以进入文学史的。这其实也是文学在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且这种表现形式也影响了之后文学历史的发展,所以对于文学史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文学作品保持着一种兼容的态度,并且理性的分析,选择对于自身或者这个社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积极意义的作品来进行学习欣赏,而且从中我们也可以塑造更加良好的世界观,行为观来指导我们生活。
6. 武侠小说是伪文学吗它和文学的差距在哪
我并不认为武侠小说是伪文学,看看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人物刻画比很多纯文学小说更丰满,对人性,现实的揭露更尖锐,可以称之为武侠文学,只不过现今很多武侠小说流于YY,只追求G点,满足读者YY的梦想,这类的小说能引起读者一时兴趣,却经不起推敲,引不起反思,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是伪文学,但部分现代小说还是能将2种风格结合起来的,按照现在的划分并不能单纯称之为武侠小说,历史类的《极品家丁》,《官居一品》,玄幻类的《凡人修仙传》等小说,属于让人白看不厌,感情真挚的小说。所以建议:虽然现在有部分武侠小说脱离了生活,单纯YY,但不要一棍打死,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作品。
7. 讨论:武侠小说是不是文学的一种
武侠小说自然是文学的一种,武侠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浅抒下己见:
我对【侠】的最初印象就是“侠以武犯禁”,是潇洒、自由、不羁乃至不法的,是以高超技艺对束缚、桎梏的一种个人冲击。
然后就是《史记》的《游侠列传》了,“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值得称颂。而到这里【侠】最重要的就不是武功了,而是一种游侠精神,是一诺千金、不畏强权、胸襟坦荡等等褒义词的践行者。
再之后,我就接触了曲艺说书里的【侠】,《水浒全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三侠剑》、《雍正剑侠图》等等,这里的【侠】必与【义】相连,合二为一的【侠义】,既是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义】,也是扶危济困、善良仁义的【义】,义气为先方为【侠】。
最后接触的就是各门各类、不知凡几的武侠小说了,天马行空会就武侠梦想,这里就有侠骨柔情的内涵,有了有容乃大的气魄,最为出名的应该就是金庸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了,至此【武】再也不是上古时代单纯的用招术、用兵器互相格斗了。它已经成了一种伦理,一种文化,已经上升为一种【侠】,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一种独特的集体潜意识的人格崇拜,一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出”,“入”“出”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于是【武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便成了幻想救国的出路之一,也成了自古文人的共同喜好。
因此,从某种层面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可归为:【武侠】、【儒】、【道】
8. 谁告诉我武侠小说的定义
武侠的定义很多啊,不过最常用的就是“成人的童话”,写这方面的论文,可以看看孔向东先生在百家论坛里的文章啊。。。。。。
9. 武侠小说能代表中国文学吗
不能,中国文学包括很广,武侠小说没有代表性。
10. 金庸能算是文学家吗
金庸现象金庸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整个华语世界。不管台湾,香港、大陆具体情况差别多大,但对金庸小说的迷恋则是共同的。金庸迷们为个人趣味而闲侃,正版的、盗版的金庸小说充斥于文学市场,成为书市的一大景观。金庸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继承原先公案小说、旧武侠小说的传统,使武侠小说这一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推广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提高到与雅文学相提并论的高度。不仅平常百姓对其如醉如痴,名牌大学也都开设了金庸研究课程,有名家评点的金庸小说集也已面世。 80年代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了金庸全套作品之后,金庸名声大噪。其文学地位也被重新评价。有人把他排在鲁迅、巴金、沈从文之后,茅盾、老舍之前,有人不服。认为这是提高了金庸的地位,金庸本人也很自谦,但这无疑反映了随着其知名度的提高及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对其文学大师地位的认同。 <二>再看金庸作品在“雅”与“俗”之间的争论很徘徊。 直到今日,对金庸现象的认识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似乎直斥武侠小说为庸俗、不登大雅之堂之论已没市场,金庸本人认为通俗与庸俗是不同的,区别就是后者过份迁就市民、大众的口味,纯粹为商业利益考虑,这种庸俗作品可能一时很有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必不会流布久远。从金庸小说的影响范围、时间、强度等角度看来,只能说金庸小说为通俗文学,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但又超越此一层次,走在雅俗之间,颇得中庸之道,无怪乎,有人评金庸小说为"大俗大雅"。 作为通俗的文学样本,金庸小说是非常成功的,但并不是无懈可击,相反,存在着结构的、主题的、情节的大量重复和败笔。这一点金庸自己也不讳言:当年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的,每天写一段为赶时间,为迎合读者,纰漏及粗糙之处在所难免,尽管后来金康又重新校订了一遍,但仍无法根本改变。评论家归之为武侠小说这一文体样式本身先天规定了其局限性。 最近北京作家王朔,将金庸小说与"四大天王"并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并称为四大俗,他认为:"金庸很不高明的虚构了一群中国人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金庸、王朔之间展开了一场论战,各自的支持者也都加入战团,给世纪末的文坛带来一阵热闹。 其实不仅王朔批评金庸,前段时间大陆几位研究金庸小说的专家学者也很含蓄地批评了金庸。这起源于金庸对《评点本金庸武侠全集》的评点人的批评,说他们的评点"就是小学生也会写的。" 评点本金庸武侠全集中的评点人是以冯其庸、严家炎等为首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文化界名流,这些评点者对金庸先生的评点作何感想?这些评点人都不愿意对此事进行评点。冯其庸先生早在1988年前后就依个人喜好,开始评点《书剑恩仇录》,全套"评点本"是在冯先生主持下进行的。他口气很坚决:"我和金庸先生交往几十年了,没有必要对他过多计较。我不想对他的话再说什么,请大家理解。其实对于'小学生'之类的话根本用不着辩解,也没有意思,难道我还用证明我是不是小学生水平吗?我们的水平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大家自有评说。我都不予理睬。"按照文化艺术出版社的说法,严家炎教授是金庸先生一再"点将"的评点人,他说:"当初是出版社告诉我金庸先生请我参与评点的,起初因为我很忙又要出国,拒绝了。后来出版社说金庸先生一再邀请,我便答应和我过去的一位博士生联合评点了《连城诀》。我们是从其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等各种角度进行评点。"对于官司一事,严教授表示一无所知,更不知道金庸先生对于评文有过不满的评价。"金庸先生说什么,那是他的事,是指全都不好,还是其中的几部不好更不知道。我没有卷入这种事情的必要。到了打官司的地步,只有让法律去说话了。"陈墨先生评点了《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他说:"对于金庸的话我有所耳闻,但我绝对不想对此发表任何意见。" 这似乎也代表了一种看法,与那些读遍金庸然后再批金庸的批评者不同,这类批评者先天地把自己看成是头上脚下的正常人,"以自己的教养"固执地拒绝"俗文化",从历史认知、价值取向、文化娱乐三个角度置疑武侠及武侠小说,显示了商业时代精英文人的自恋情结和经典正统的遗老遗少积习。这也反映了金庸现象不仅是金庸小说文本的扩散,更是挑起了雅俗的重新审视以及文化多元主义的论题。 这种笔墨官司和唇枪舌箭的背后则又明示了一个无人能回避的话题,金庸真的成了一种现象,而且正在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说历史上写通俗小说能与金庸媲美的,首推张恨水。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祖籍安徽潜山。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1967年初,张恨水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代表作:长篇小说 金粉世家 啼笑姻缘 当年张恨水小说的风靡程度决不在今天的金庸之下。但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很明显与他的创作不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文人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而事实上很少人愿意称他为文学家,建国后所修现代文学史对他的评价却也因他后期参与抗战文学的创作而远在其他民国旧派小说作者之上。 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第四章通俗小说中对张恨水的评价也史惜墨如金,甚至没有用到“作家”一词。由此可见即使他有《金粉世家》《啼笑姻缘》这样的小说传世,但也仍然难登文学的大雅之堂。而当代文学中对金庸连提都不提。 虽是这样,但很多人心理还是愿意把张恨水成为作家,也愿意把金庸成为作家,文学家,甚至文学大师,这多多少少反映了大众的认可和正统文学的偏离及矛盾。金庸的命运和张恨水应该是相似的,不管他的作品多受欢迎,但都只是局限在大众,而得不到作家,文学评判家的真正认可,所以要给他带上“作家”的皇冠是可以的,不过要有所限制,说他是“通俗小说作家”,或是“武侠小说作家”吧,即使我们心理很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