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后代的武侠小说
㈠ 谈谈《碧血剑》中的袁崇焕和夏雪宜
按照金庸先生自己的说法:《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又说“袁承志的性格并不鲜明。不过袁崇焕也没有写好,所以在1975年5、6月间又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作为补充。”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的妙处——这也许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妙处,由金庸先生发扬光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则在於将历史的人物与传奇的人物、历史的事件与传奇的故事、历史的背景与传奇的情节熔於一炉,并借此来创造出别具一路、半史半奇亦史亦奇奇中有史史中有奇的小说形式与境界,於人性人生及历史世界之刻划更是兼想像与思悟两长、传奇与历史兼美、好看与耐看齐
至了。
袁崇焕乃是一位历史人物,是明末抗清名将。而夏雪宜这位「金蛇郎君」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构传奇人物。将这两者写在一起乍看起来大有不便之处,使人读之不知该当它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好,还是当它是虚构的故事为好,弄不好极易使人反感,两边都讨不了好去。看传奇的人看到袁崇焕的故事或是容易将它「全信」了去,或是尚嫌它「不过瘾」、美中「不足」,而看史传的人则必然会嫌夏雪宜其人其事完全是胡说八道——「历史中哪来此人、哪有此事?」——从而对此「不屑一顾」。
《碧血剑》中这两位未出场的主人公的性格、品质、经历、追求根本是南辕北辙、冰炭不容。一位是「江山」之柱石,一位则是「江湖」之巨擘;一位是善而忠诚,一位是痴而恶劣;一位是抗清保国大仁大义令人心折,一位是报仇过毒雪恨更恶叫人不齿……这两人一如中天明月,一如阴涧毒 ,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之至。如何能并驾其驱而为同一部《碧血剑》的主人公?——就算他们代表一善一恶、一美一丑、一公一私,那也绝不在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线上呵!——如此怎生是好?
《碧血剑》妙就妙在,这两个人物根本就没有正式出场。从而无论多少不妥、多少尴尬都不用担心地一一「避」了开去。这部小说中出场的人物是他们的后代,即袁崇焕之子袁承志与夏雪宜之女夏青青。他们相遇江湖、情孽纠缠,便无论多少事、多少奇都是不妨的了。因为他俩都是江湖人物——都是「传奇武侠小说的主人公」。这叫做「化实为虚」。
先看袁崇焕。在看过《袁崇焕评传》后,应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金庸不是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被袁崇焕巨大的悲剧魅力所激动,就不会有袁承志这个人物的出现。在《袁崇焕评传》中,金庸展现了一种少见的,外露的激情,“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做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象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着巨大的勇气……”,“……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可以想象,在金庸的心中,对袁崇焕的感情不是简单的钦佩、崇拜,而是一种英雄相惜的契合。在书写《袁崇焕评传》的过程中,金庸必定多次经历过如此的潜对话。在《评传》的结尾,金庸开始放纵他的想象:“在阴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焕提笔在写信给祖大寿,砚台里会结冰吧?他的手会冻得僵硬吗?会因愤怒而颤抖吗?他的信里写的是些什么句子?泪水一定滴上信笺吧?”在潜对话中,金庸不断被袁崇焕性格中深藏的“巨大的悲壮美,深刻的凄怆意”所感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理解金庸小说的一把钥匙。同样,金庸说过,袁崇焕被杀,是他与崇祯个性冲突的必然结果。也许,命运难于与之抗争的原因就在于,它由个人偶在的性格决定,反抗命运也就意味着反抗自我?在北京的天牢里,袁崇焕面对死亡,他颤抖的手和滴上信笺的泪水中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感情?走到了命运决定的终点,路,已经到了尽头。
再看夏雪宜。他在小说开始之时只怕就已经死去,因而在小说中始终都未出场。然而有关他故事的却通过他的情人温仪、女儿夏青青、半个传人又兼女婿袁承志及为之受尽千般苦难及至变形又变态的五毒教中的何红药等人基本完整地交待清楚了。这是一个与政治无关的纯粹的江湖人物,因而他的故事亦与江山与乱世无关,是一个纯粹的江湖中恩怨仇情的故事。涉及到仇、情、贪(财)叁者:他为了报仇而不惜一切力量与手段从五毒教中偷得该教的「镇教叁宝」即金蛇剑、金蛇锥及重宝图,前来江南温家报仇,杀人四十兼而奸淫妇女,直至爱上温家的女儿温仪。终於「情」战胜了「仇」,使得他不再向
温家报仇,但却又被贪财而记恨的温家五老所陷害以致於被挑断手足筋脉,武功全失,幸得昔情人何红药救得一命。但何红药则又因妒生恨、因情生怨,终至自封於华山山洞穴之中而至丧命……这是一个难以评说的十分惨烈、十分可怜复又可悲的故事。夏雪宜是一位难以评说的十足的江湖人物,半正半邪亦正亦邪,值得同情又令人痛恨,为善不多为恶不少。他的家仇固是值得同情,然而他的报仇方式却又歹毒得令人发指;他对温仪的爱固是可歌可泣,然而他之於何红药则又是丧尽天良;他之贪财,甚至於他自己在临死之前也感到悔之不及,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此时纵集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别离,愚之极矣,悔甚恨甚!」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无谓的一生。前半为了报仇而过着非人的生活,后半则为了财宝同样遭到非人的报复,中间若无一丝情爱的温柔尚且维系他的人性光辉於记忆之中,则是暗淡无光,惨不堪言!——看起来是轰轰烈烈,实际上惨不堪言——这样「标准」的江湖生涯实在是令人难堪。然而这又正是江湖中人「生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可改变的命运及其生活方式。
㈡ 关于袁崇焕孙子的武侠小说
不就是碧血剑么。。。。
㈢ 有关明朝的武侠小说
估计你说的是现在的网络小说
金庸的碧血剑和笑傲江湖和梁羽生的萍踪侠影都是关于明朝的,很不错
㈣ 袁崇焕残忍被凌迟后,后代真的被赶尽杀绝了吗
《明史》的记载中,袁崇焕这个人是没有子孙的,因为当时清政府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到辽东地区作为奴隶使唤,而袁崇焕的后代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迁徙中全部灭绝,一直到乾隆时期袁崇焕的冤屈被洗去之后。乾隆皇帝开始大力寻找袁崇焕的后代用于重点培养,弥补清朝当初对袁崇焕家族的迫害。
因为在此前他曾经向广东的战士询问过袁崇焕的一些事情,并且表示自己就是袁崇焕的直系后裔,在后来的寻找中,人们发现他,他曾经在发展中换过名字换过明星。这才导致了乾隆找不到他,只不过这个后代在战阵中加入了清军的队伍,不知道袁崇焕知道又会是什么心情。
㈤ 袁崇焕有没有后裔
家是袁崇焕的部下
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
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
“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
“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http://..com/question/12029847.html?si=1
㈥ 袁崇焕的儿子真的叫袁承至吗
史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1626年(天启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祯二年)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崇焕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文龙于皮岛。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袁崇焕闻讯带兵两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文龙旧部大都误认为是皇帝要杀毛文龙,于是把怨恨转移到皇帝身上,大举哗变,造成日后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终于致使前线态势一发不可收拾。
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史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乾隆49年(18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袁督师庙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后人评语
引用自梁启超《袁督师传》: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袁承志是金庸在《碧血剑》中虚构的人物。
㈦ 历史上袁崇焕有没有后人
资料, 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
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
“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
“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㈧ 袁崇焕被凌迟后,后代真的被赶尽杀绝了吗
袁崇焕是有子孙的,不过很少。金庸对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非常仰慕,金庸很多小说中都有袁崇焕的身影,在金庸的小说《碧血剑》中,金庸给袁崇焕虚构出了一个儿子袁承志,可见金庸对袁崇焕的仰慕程度。
后来乾隆帝平反冤假错案,加大了对袁崇焕子孙和其他冤死大臣子孙的巡查力度,终于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袁文弼,袁文弼是袁崇焕的小妾所生,当时袁崇焕死的时候,袁文弼还尚未出世,是袁崇焕的遗腹子,从而逃过一劫,成为袁崇焕唯一的直系子孙。
㈨ 袁崇焕的儿子是谁
袁崇焕全家被满门抄斩了,有一遗腹子袁佳(字文弼)。
袁崇焕的妻子就只生了一个女儿,但是他还有一个小妾,为了躲避灭门,一直藏在民间。
按《清史稿》,袁崇焕死后,其遗腹子袁文弼被编入宁古塔汉军正白旗,改姓“袁佳氏”。其后清末著名的富明阿、寿山等俱是袁崇焕后裔。但按《明史》本传,袁崇焕无子,《清实录》更记载袁崇焕以堂弟袁文炳之子为嗣。
(9)袁崇焕后代的武侠小说扩展阅读:
袁崇焕后世与纪念。
袁崇焕处死当晚,一佘姓义士冒死将朝廷打算“传视九边”的袁首级偷葬于家中,被称为“冒死葬忠魂”,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其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
自此,佘家后人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1992年,在原址重建袁崇焕墓。2002年,开始全面整修袁祠向游人开放。从1630年至今,佘家的后代在守墓近四百年。
现在袁崇焕纪念馆位于北京东城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包括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此外,在广东东莞有袁崇焕纪念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
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1点2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11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2010年7月,原位于袁崇焕雕像的基座、刻有“掉哪妈!顶硬上!”的袁氏粗话被凿去,事件引起广州市舆论和民众强烈不满,最终导致广州市民组织捍卫粤语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袁文弼
㈩ 袁崇焕后代还有吗
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
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
“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
“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