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网络小说与戏说的关系

网络小说与戏说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7-22 06:59:48

A. 严肃文学是什么意思相对应的是不是网络文学

严肃文学的根源起源于近代的哲学思潮,笛卡儿与培根的唯物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都可以看作是他的发源体.故,他同哲学一样"深深的陷于无限的人性痛苦之中,即在死亡时的回头一望.

B. 如何看待戏说经典文化现象

这是文化产业化发展潮流的要求,也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为戏说提供了“幽默”成分。经典文化发生在农业文明时代,用那时的眼光来看,创作是合理的,社会意义是积极的。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的现象就存在不合理性。通过戏说反映出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经典文化需要更新。戏说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扬弃”过程,是经典文化“涅磐”再生的过程,流传下来的是适应时代的传统优秀文化,淘汰的是与时代发展相矛盾的文化。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推动的结果。现代文化模式与古典文化模式不同,网络语言、网络文学、网络短信等新的文艺样式的出现,必然首当其冲地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戏说。
我们对戏说经典应抱的态度应是宽容的,审慎的。不用担心经典文化传播会受到影响。通过借用经典作品中的人名来实现传达市场经济思想目的的这种类型的戏说,演绎大话经典作品的戏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错误传达了经典文化,但不会对经典文化正常传播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只有熟悉经典文化,知道在哪一点上作了颠覆,才会发笑,不熟悉经典文化,戏说不会达到搞笑目的。相反,为了看懂戏说作品在哪一点搞笑了,有可能催促观众和读者去读原著。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有一定的时间性,戏说经典文化现象也会逐渐式微的。每一种文化现象发生、发展、结束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逐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会被新的文化现象所取代。现在人们已经对戏说文化兴趣递减了,只这一点就突出说明了,戏说经典文化现象最终不会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 戏说的详细释义

《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附会历史题材,虚构一些有趣或引入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或讲述:~三国|孩子们围坐着听老人~乾隆皇帝的故事。
1 开玩笑。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第四折:“你剗的还戏说哩,你被 摩利支 杀的大败亏输,若不是 薛仁贵 当住海口,怎能彀杀退 辽 兵?”《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 德夫人 戏说道:‘我们两口子睡一间屋。’”
2 不是严肃认真的解说某件事情,如戏说乾隆,戏说历史。
我看“戏说”
①如今,似乎进入了“戏说”时代。许多的传记片、历史片、评论文章或某些杂感、小品,在标题前冠之以“戏说”二字已经成为时髦。然而,莫以为“戏说”只是有人随便说说,有人随便听听,产生不了什么效应,我个人认为,“戏说”之风实在堪忧,因为“戏说”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文学艺术都有极大的危害。
②有些“戏说”足可以使一个人弄到很冤枉的地步而又“永世不得翻身”。例如,据正史《三国志》里的某些文字记载,蒋干是个很不坏的人,有知识、有辩才,且“有仪容”,长得很漂亮,在一代知识分子中很有名。此人的品格也很上乘,绝无“蒋干盗书”那样的丑举。他虽奉了曹操的命去劝降自己的老同学周瑜,但在目睹了周瑜“意坚,无可动”之后,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就回来了,绝无戏台上那么多丑态、丑言。但此人被《三国演义》给予一番“戏说”之后,也就永久地成了小丑,“永世不得翻身”,而且再无人理会什么正史或什么本来面目了。
③一个民族若只重“戏说”,冷漠“正说”,终归是弊多于利的。譬如,时时“戏说”历史,就会把严肃的历史浊化成一连串的玩笑,好像中华民族的历史只是由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恋爱史、武则天的艳史加多妒、乾隆爷的扇子功、西太后的醋意构成的,会觉得满眼都是凶杀、暴力、女人大腿、血淋淋的案子、令人愕然的秘史;另外就是大侠飞来飞去,用武打、枪战来“拯救”我们这个世界。至于“未来”也成了动画片、科幻小说里描述的星际大战、人魔之战、活人与机器人大战。
④这种“世界戏化”,在社会意义上属于“反神圣思潮”,源于商品经济的精神折光。商品经济用它的两大能量——个人的发财致富、人际的等价交换,日益抹掉了一切非物质财富、非对等交换的神圣崇拜和道义精神,使一切不能用价格来衡量的信仰、信念、精神、品格都统统化为笑料。好像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钱这一闪光物之外,一切都是灰色的,都是滑稽的,都可以拿来做“戏说”的对象。
⑤其实,这样一来世界上就再没有生动,包括文学艺术。当美已变成一种技术展示,而不再是美本身的时候,追求美、崇拜美也就不再是一种质朴感情,而只能沦为一种“做戏”式的行为模式。这就是眼下“轰动品”日多、“感动品”日少,甚至有时连“崇拜”本身也成为一种情感游戏的缘故。如此下去,消亡的不仅会是人的严肃的心态、严肃的事业,还会有文学本身、艺术本身。
⑥有人认为“戏说”不会使文学艺术消亡,事实上这种乐观是廉价的。当世界已经戏化,人人都热衷于演戏、戏说,并且有了这方面技术的时候,连戏本身也不会再诱人。因为,世界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都首先具有严肃品格,遍地是“戏”,满耳是“戏说”,任何正经事物都会被“戏”掉的。
(作者:毛志成 文章有删改)

D. 网络文学与现代(传统)文学的差异

首先,还是先说一下我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上发布、传播并获得回应的文学存在形式,至于这种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于人们所议论的独立性、革命性,都有待于时间的证明。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与它自己是什么无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争论中,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面目模糊的文学样式产生了,但它的定义——它的出生证尚在办理之中。

我对这个东西有几种戏说。

一、平民文学

——突然来了一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机会到底是什么,一时还不太清楚,而行动已经雷厉风行而且严肃。

——《投机分子》

一种在网络上的表达机会进而也是一种在其他媒体上发言的机会突然降临,与在心头弥漫已久的倾诉欲望一拍即合,就产生了这个概念不清的网络文学。尽管如此,网络文学的迅速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网络与文学的私生子长得很快,但大家却不知道它要长成什么样子。基于目前泥沙俱下、来势汹汹的蔓延态势,实际上否定了在当下立即给出网络文学合适定义的可能性。我仍然倾向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试点或试验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征就是,网络给了文学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生存空间,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我从点击数和跟帖数上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且体会到了: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但在另一个方面,多态生存的现状中,网络文学又给写作和阅读提出了一个难题,它增加了选择、判别和价值评估的难度,尽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从大的趋势上来说,垃圾几乎对每个人来说都多于精品,平民化的写作和阅读面对着空前高涨的网络创作、发布量,必然会产生因重复、淹没、遭遇伪劣产品、判断迷失等等而导致的精力、时间、注意力的浪费,这个冲突虽然在传统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但网络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那么,谁又有资格来遴选、导向、解惑?

二、涂鸦文学

——打不开天,也穿不过地,自由不过不是监狱。——《这儿的空间》

既然有了近乎无边的发言自由,有表达欲望的人怎么会沉默?只不过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当然,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变了文学的游戏规则,把价值从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来,创造了新的游戏规则,把目光投向了个体、内省、个体和外界的联系等等。不过,基于自由的缘故,我还是照自己的思路戏说下去。我还是把文学和日记、时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区分。文学在“深度模式”约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价值、终极意义之类崇高、深奥的范畴的路径,即使在解构之后,也仍然对结构技巧、对极致体验的描摹、文字氛围的把握乃至文体创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细细把玩。但网络时代向世人证明,言论、出版自由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文学当然也更自由了。于是乎继八十年代之后,又一个文学春天来临,不同的是当初是诗歌和诗社运动,现在是网络白话文和文学网站运动(所以咆哮兄来信说“运动了”的时候,我兴奋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诗歌我们只看见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文学可以让我们迎面地从头再来)。从言说权力的获得来讲,网络文学更类似于一种涂鸦文化和街头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显然有着高于御用和听命文学的价值。涂鸦就是自由、情绪化、即兴式的表达,没有什么约束,这同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对写手来说是空前的。随意性、情绪化既产生快感,也表达了自由真实的想法,为文学回到诚实和天真上来创造了条件。随心所欲是网络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决定着它的生命力和价值。在获得了某种权力之后,只有很少的人会完全因为自律而不滥用它。比如我现在,也许就在滥用网络赋予我的一点发言权。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不应该是小女人散文(请主动去掉其中的男权主义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鸡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态)或者电台的午夜电话诉衷肠节目的网络翻版。网络除了给文学以表达的权力之外,并没有附加上堕落的权力。你可以在网络上发言,因发言和宣泄而快乐,甚至为快乐而堕落,但最好不要滥用网络文学的名义;倾诉和表达可以产生快乐和轻松,在网上倾诉和表达更容易实现,可它不会必然地导致网络文学的产生,否则网络文学的范围就太宽泛以至于没有什么意义了。表达的权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宣泄的行为)才能有“文学”的可能。语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临着堕落,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联系。愈快乐愈堕落,愈堕落愈快乐,这是谈及网络文学时应该注意的话题。涂鸦在文学上的意义不要因为极端化而丧失。当然这种说法也许只是自己太把文学当回事,也太担心网络文学的遭遇。

三、个人文学

——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网络文学的平民性质所昭示的是自由,而个人性质则使其指向私人化和个性化,但现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齐放,或者说究竟是一百朵同种的花、还是一百种不同的花同时开放,对于网络文学的定义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也就是说,个人化是仅仅指亲历性、体验式,还是再加上个人或个性化的文体试验、创作思路探索等等,是叙述类似经历、感悟、感情而仅仅是作者不同而已,还是涌现出开创性的创作多元化的局面。

当然这二者在现在的网络文学中是并存的,我们讨论的目的就是在这个现状下厘清某个方向,试着分析它们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当红网络文学中,首先在一篇小说中看到甲有一个女友A,然后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小说中看到乙有一个女友B,然后是又一个已经显得不太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是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个在聊天室聊了两年,第二个聊了两个月,第三个用ICQ,只用了两次,都进入网恋,开始了小说中的爱情。这种更换主角名字的个人化,显然被作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继承下来,一时间还有很多喝彩。如果把这类鱼目混珠的“重复建设”去掉,网络文学可能会在数量上大大缩水,但更耐看。在“表达就是一切”的喧嚣中,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有从数量上被淹死的危险,不过看看传统文学和传统媒体上的情况,我仍觉得欣慰。种种独立、试验式的写作还在复制、抄袭、模式化的海量生产中顽强地生长。孤独的人现在是可耻的,以后可能光荣。这里所说的个人化写作,是每个真正有意义的写作实际上都面临的思考。网络文学到底是文学卡拉OK、模仿秀、还是严肃的创作?(严肃这个词现在是不是特别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学

网络时代终于到来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迫使我们把速度感提上了议事日程。现在我很怀疑才买的一套《追忆似水年华》自己会不会真的去看它。现在网络文学出现了,尽管现在我还无法确认它是个什么东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时代催生的产物,它天生遗传了一种特性,即速度感,这种速度感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阅读上,还表现在反馈上,一篇万把字的东西贴出来,最快的居然在5分钟内就有可能见到简捷的评论:“好!”或“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这个特征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网络文学于死命:垃圾文化,没有内涵,缺乏思想。对,很多网络文字就是这样,但一棍子扫过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这个数码时代的特征,网络文学应该在这个意义上满足时代的要求,——即使是传统文学,也同样存在这个要求。只是网络文学比较而言更天然地有满足信息和消费时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对于网络文学的要求不仅是量的要求,也有层面上的丰富性要求。萝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现在网络文学面临的尴尬之一。毕竟天才是少数,大家的文学素养、思维敏捷度参差不齐,又要质又要量,该怎么办?这一点,我也没有什么“全面解决方案”,我自己也只不过是个在网络巨大的自由羽翼庇护下胡诌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赏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网文时,又对自己陷入浮躁情绪感到无可奈何。

好了,就到这儿吧。戏说比较好,我可不算搞定义的人,那是理论大家、文学领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个窗口(Windows2000?),连脸都不给你看,就这么说说,扔砖头是别人的事,我也没有真挨上,也许这就是网络文字的好处,不管它是什么吧,我喜欢。

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经历了文学黑暗的禁闭年代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思潮在本土演得空前热闹,尤其是文学理论界,我想,争论是正常的。但是有些人一听到西方现代主义就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根本不知怎回事地加以排斥,否定,说成是无聊的、荒谬的、堕落的东西。我想,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创作手法),既然有那么多人追随,获诺贝尔文学奖者大有人在,必有它可取的一面,即使我们不接受,了解一下也未曾不可。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现代主义的派别和旗号很多,例如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流,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体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作家有:托.马尔斯曼,卡夫卡,萨特,加谬,贝克特,马尔克斯等等。
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许多作家对丑和恶采取愤怒的态度表现在作品里。他们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因此在作品里表现出颓废或玩世不恭的倾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作家倾心表现荒谬、混乱、猥琐、邪恶、丑陋等意识,使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他们的理由是表现“诚实的意识”。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他们又不愿意用那种虽然极为善良却是非常简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社会的不完美和恶势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还用一种正直善良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说得如何善美,即使不是有意的,至少是无力把握现实的结果,有什么真实可言呢!所以现代主义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是“天真状态的结束。”
在真善美的观念上,现代主义与传统的柏拉图美学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真和善都是美的;但在现代主义眼里,真善美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整体,美和善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丑和恶都是与美和善相反的,但可以是真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态度观察这个世界和人,怎样估计“真”的原则对文学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具有意义。从方法论上看,现代主义作家注重人的自身认识,“认识你自己”。哈姆雷特说过:“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在形式上,正如索尔.贝娄所说:“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所以说,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比较,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他们认为,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人的个性从集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人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来,传统的白描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刻画现代人的复杂意识。

中国本土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84年前后),新时期文学(那时候是这么说的)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大致以团块状向前涌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出现多元化并进,这实际上是群体意识与权威崇拜在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延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这些已被认同的文学思潮,整个文坛的创作大体是一致的。群体意识的制约必然使文学创作走向单一化,这样倒方便了理论界,但对整个文坛来说,是很糟糕的事情!84年前后,通过报刊我们不断听到一些作家对创作苦闷的倾诉,有的隐退,消歇,反思或读书;其实在这时候,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渐渐脱离了“群体”,于是出现了视觉不同的寻根作家,形成了“寻根热”,他们要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强化民族精神,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启迪民智,唤醒民心,基于这种现实和文化心理诉求的欲望,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一些作家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这样“寻根”作家的创作有了突破口,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那里看到了适用表现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可以借鉴的方法,于是(1984年后)本土文坛热闹起来了。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一些刊物只给这些作品挂上“探索性作品”的标签。其实,这个时期所谓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以讽刺。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义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除了少数作品有图解存在主义、带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倾向外,大多数作品具有进步的意义!
新时期小说多元化的出现,意味着文学思潮的形成。有人问:新时期有哪些文学流派?这确实是很棘手的问题,因为确切的划分是很难的,但按照已经提及过的不完全划分法,一般可以说: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民族文化派,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几种较为明显的派别。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应该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的氛围里展开”。这种整体构思,深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而且莫言也毫不回避这种影响和启示。
周立武的《巨兽》,明显吸收了象征主义的手法。那个神秘的巨兽是山林的统治者,它吞噬了许多猎人而继续向猎人挑战,不断地吸引着一代代的猎人。可是年轻的猎人从父辈的死看到了人的怯懦劣根:人为什么不能活着证明自己?难道英雄就是死亡的符号?揭示了这种难以跨越的传统道德观念。
总之,新时期本土文学创作,不管采用哪种创作手法,对于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而言,或多或少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并因为这些手法的渗入,使本土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繁荣景象。

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异

E. 网络文学,什么才是人们该关注的

网络文学:什么才是人们该关注的
来源:文汇报 作者:潘凯雄
一方面,所谓网络文学的写作在互联网上闹腾得风生水起、热闹得很;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关注与评价则基本上还都是停留在最外围、最皮毛的层面。其实,对文学的任何关注,无论是传统还是网络,不读作品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网络文学,本人一向不敢发声,之所以如此胆怯,是因为自己对其作品的阅读太少,说来惭愧:就连《诛仙》、《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的明星产品都未读过,如此缺乏阅读积累,那说啥心里还不虚得很?不过不敢发声不等于无视或漠视,那么一个“庞然大物”客观上存在着,你的无视与漠视除了暴露自己的孤陋寡闻外,别无其他。坦率地说,为了弥补这种无知,我倒是很想从他人的评述中获取些许相关的滋养。结果,一番搜寻阅读下来,从社会整体有关网络文学的关注中我获取的最大量信息概括起来或可用如下两字而蔽之。
第一个字谓之为“量”。具体点说就是数量多、体量大、点击量高、吸金量强。数量多指的是网络文学的作品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网络文学签约作者数量超过百万,每年上传作品的数量也接近一百万部,如起点中文网、红袖小说网等多家在线中文写作平台,每日更新的字数就多达一个亿。体量大指的是网络文学单个作品的体量动辄三四部五六部者甚多。点击量高指的是某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数以百千万的点击量都并非天方夜谭。至于吸金量强则是说网络作家的“造富能力”好生了得,据“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网络作家富豪榜”发布:起点中文网白金级作家唐家三少以2650万元版税蝉联状元宝座,天蚕土豆、血红、我吃西红柿、梦入神机等“网络大神”则紧随其后。
第二个字谓之为“体”。具体地说就是各家都在力图为网络文学定性,试图回答网络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概括起来大体上亦不外乎如下四说:一曰传统文学之类型说,即网络文学无非就是传统文学中的类型文学,且多为玄幻、武侠、言情和戏说历史等四类;二曰非文学说,即网络文学多芜杂,压根儿还谈不上是文学;三曰互渗说,即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四曰另起炉灶说,即传统文学的那套话语已无力诠释网络文学,因而需要新建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
这一“量”一“体”,前者说的都是网络文学现阶段最外观的一些特点,说实话,这些特点与文学本身基本上没什么关系,至于有论者屡屡将其作为网络文学或数字出版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而张扬,这除了一次次地彰显这些论者的无知和GDP崇拜之外,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业内人士都知道,文学产量的多少与质的优劣从来就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个量与文学自身的价值本身是毫无关系的。那一个个海量的数字无非只是在提供这样一个客观现实,至于价值评判和文学分析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两者间风马牛不相及。而所谓“体”尽管试图是在评析网络文学的文学特色,但恕我不敬,这样的评析也着实皮毛了些。比如说它是类型文学这不算错,但类型文学本身同样也有优劣之别,被称之为“新武侠”的写手何其多矣,但最终留下的缘何只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少数几家?比如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这话也几乎等于没说,只要是文学,又有哪一种能够与文学传统截然不同呢?再比如说网络文学需要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那到底又是一套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呢?究竟是文学的还是其他的则一概语焉不详。至于认为网络文学压根儿还算不上文学则是从根本上将其拒之于文学之门外,这样固然简单,但恐怕也会因其简单而不成为一个办法。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一方面,所谓网络文学的写作在互联网上闹腾得风生水起、热闹得很;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关注与评价则基本上还都是停留在最外围、最皮毛的层面。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持续停留在这样的外部与浅层,那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就是学风的浮躁;如果说这样一种写作还要被称之为是文学的话,那么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该关注的?
答案只能是回到文学自身,回到文学写作的内部,就作品说作品就写作说写作。你说他粗俗总得说出个一二三,你说他鲜活也需道出个四五六,这些都需要实实在在的阅读为基础,离开了这些,离开了对作品的阅读,对网络文学的任何关注与评说都是苍白的、虚无的和想当然的,这样的关注与评说也基本是废话空话与套话,同样是网络文学中的污垢。其实与传统文学一样,对文学的任何关注,无论是传统还是网络,不读作品就没有发言权。
(本文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

F. 什么是网络文学

首先,还是先说一下我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上发布、传播并获得回应的文学存在形式,至于这种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于人们所议论的独立性、革命性,都有待于时间的证明。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与它自己是什么无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争论中,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面目模糊的文学样式产生了,但它的定义——它的出生证尚在办理之中。

我对这个东西有几种戏说。

一、平民文学

——突然来了一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机会到底是什么,一时还不太清楚,而行动已经雷厉风行而且严肃。

——《投机分子》

一种在网络上的表达机会进而也是一种在其他媒体上发言的机会突然降临,与在心头弥漫已久的倾诉欲望一拍即合,就产生了这个概念不清的网络文学。尽管如此,网络文学的迅速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网络与文学的私生子长得很快,但大家却不知道它要长成什么样子。基于目前泥沙俱下、来势汹汹的蔓延态势,实际上否定了在当下立即给出网络文学合适定义的可能性。我仍然倾向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试点或试验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征就是,网络给了文学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生存空间,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我从点击数和跟帖数上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且体会到了: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但在另一个方面,多态生存的现状中,网络文学又给写作和阅读提出了一个难题,它增加了选择、判别和价值评估的难度,尽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从大的趋势上来说,垃圾几乎对每个人来说都多于精品,平民化的写作和阅读面对着空前高涨的网络创作、发布量,必然会产生因重复、淹没、遭遇伪劣产品、判断迷失等等而导致的精力、时间、注意力的浪费,这个冲突虽然在传统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但网络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那么,谁又有资格来遴选、导向、解惑?

二、涂鸦文学

——打不开天,也穿不过地,自由不过不是监狱。——《这儿的空间》

既然有了近乎无边的发言自由,有表达欲望的人怎么会沉默?只不过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当然,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变了文学的游戏规则,把价值从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来,创造了新的游戏规则,把目光投向了个体、内省、个体和外界的联系等等。不过,基于自由的缘故,我还是照自己的思路戏说下去。我还是把文学和日记、时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区分。文学在“深度模式”约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价值、终极意义之类崇高、深奥的范畴的路径,即使在解构之后,也仍然对结构技巧、对极致体验的描摹、文字氛围的把握乃至文体创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细细把玩。但网络时代向世人证明,言论、出版自由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文学当然也更自由了。于是乎继八十年代之后,又一个文学春天来临,不同的是当初是诗歌和诗社运动,现在是网络白话文和文学网站运动(所以咆哮兄来信说“运动了”的时候,我兴奋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诗歌我们只看见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文学可以让我们迎面地从头再来)。从言说权力的获得来讲,网络文学更类似于一种涂鸦文化和街头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显然有着高于御用和听命文学的价值。涂鸦就是自由、情绪化、即兴式的表达,没有什么约束,这同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对写手来说是空前的。随意性、情绪化既产生快感,也表达了自由真实的想法,为文学回到诚实和天真上来创造了条件。随心所欲是网络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决定着它的生命力和价值。在获得了某种权力之后,只有很少的人会完全因为自律而不滥用它。比如我现在,也许就在滥用网络赋予我的一点发言权。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不应该是小女人散文(请主动去掉其中的男权主义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鸡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态)或者电台的午夜电话诉衷肠节目的网络翻版。网络除了给文学以表达的权力之外,并没有附加上堕落的权力。你可以在网络上发言,因发言和宣泄而快乐,甚至为快乐而堕落,但最好不要滥用网络文学的名义;倾诉和表达可以产生快乐和轻松,在网上倾诉和表达更容易实现,可它不会必然地导致网络文学的产生,否则网络文学的范围就太宽泛以至于没有什么意义了。表达的权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宣泄的行为)才能有“文学”的可能。语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临着堕落,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联系。愈快乐愈堕落,愈堕落愈快乐,这是谈及网络文学时应该注意的话题。涂鸦在文学上的意义不要因为极端化而丧失。当然这种说法也许只是自己太把文学当回事,也太担心网络文学的遭遇。

三、个人文学

——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网络文学的平民性质所昭示的是自由,而个人性质则使其指向私人化和个性化,但现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齐放,或者说究竟是一百朵同种的花、还是一百种不同的花同时开放,对于网络文学的定义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也就是说,个人化是仅仅指亲历性、体验式,还是再加上个人或个性化的文体试验、创作思路探索等等,是叙述类似经历、感悟、感情而仅仅是作者不同而已,还是涌现出开创性的创作多元化的局面。

当然这二者在现在的网络文学中是并存的,我们讨论的目的就是在这个现状下厘清某个方向,试着分析它们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当红网络文学中,首先在一篇小说中看到甲有一个女友A,然后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小说中看到乙有一个女友B,然后是又一个已经显得不太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是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个在聊天室聊了两年,第二个聊了两个月,第三个用ICQ,只用了两次,都进入网恋,开始了小说中的爱情。这种更换主角名字的个人化,显然被作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继承下来,一时间还有很多喝彩。如果把这类鱼目混珠的“重复建设”去掉,网络文学可能会在数量上大大缩水,但更耐看。在“表达就是一切”的喧嚣中,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有从数量上被淹死的危险,不过看看传统文学和传统媒体上的情况,我仍觉得欣慰。种种独立、试验式的写作还在复制、抄袭、模式化的海量生产中顽强地生长。孤独的人现在是可耻的,以后可能光荣。这里所说的个人化写作,是每个真正有意义的写作实际上都面临的思考。网络文学到底是文学卡拉OK、模仿秀、还是严肃的创作?(严肃这个词现在是不是特别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学

网络时代终于到来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迫使我们把速度感提上了议事日程。现在我很怀疑才买的一套《追忆似水年华》自己会不会真的去看它。现在网络文学出现了,尽管现在我还无法确认它是个什么东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时代催生的产物,它天生遗传了一种特性,即速度感,这种速度感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阅读上,还表现在反馈上,一篇万把字的东西贴出来,最快的居然在5分钟内就有可能见到简捷的评论:“好!”或“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这个特征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网络文学于死命:垃圾文化,没有内涵,缺乏思想。对,很多网络文字就是这样,但一棍子扫过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这个数码时代的特征,网络文学应该在这个意义上满足时代的要求,——即使是传统文学,也同样存在这个要求。只是网络文学比较而言更天然地有满足信息和消费时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对于网络文学的要求不仅是量的要求,也有层面上的丰富性要求。萝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现在网络文学面临的尴尬之一。毕竟天才是少数,大家的文学素养、思维敏捷度参差不齐,又要质又要量,该怎么办?这一点,我也没有什么“全面解决方案”,我自己也只不过是个在网络巨大的自由羽翼庇护下胡诌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赏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网文时,又对自己陷入浮躁情绪感到无可奈何。

好了,就到这儿吧。戏说比较好,我可不算搞定义的人,那是理论大家、文学领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个窗口(Windows2000?),连脸都不给你看,就这么说说,扔砖头是别人的事,我也没有真挨上,也许这就是网络文字的好处,不管它是什么吧,我喜欢。

G. 戏说历史似乎成为一种潮流,那么戏说有没有尺度正剧和戏说究竟孰优孰劣

戏说如果作为一种通俗文学且有思想深度,是可以接受的。广义来说,任何历史小说都有戏说的成分。比如《水浒传》讲宋江起义故事,绝大多是情节是虚构的。但我们今天仍将其视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因为这部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思想主题和深刻内涵,文学价值也相当出色。从这个角度而言,正史和戏说没有优劣。
但原则上讲,戏说是有尺度的。历史小说往往明确告诉我们其存在虚构成分,如《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将正史《三国志》通俗化,方便舞台演说而存在的文本。而今天的戏说历史则多半缺乏这种真诚的态度和深邃的思想,反而会影响后来者对历史的解读。这样的戏说便是有害的,是劣质的。

H. 浅析网络文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首先,还是先说一下我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上发布、传播并获得回应的文学存在形式,至于这种形式的合理性、自足性,乃至于人们所议论的独立性、革命性,都有待于时间的证明。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与它自己是什么无干。在激烈然而混沌的争论中,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面目模糊的文学样式产生了,但它的定义——它的出生证尚在办理之中。

我对这个东西有几种戏说。

一、平民文学

——突然来了一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机会到底是什么,一时还不太清楚,而行动已经雷厉风行而且严肃。

——《投机分子》

一种在网络上的表达机会进而也是一种在其他媒体上发言的机会突然降临,与在心头弥漫已久的倾诉欲望一拍即合,就产生了这个概念不清的网络文学。尽管如此,网络文学的迅速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网络与文学的私生子长得很快,但大家却不知道它要长成什么样子。基于目前泥沙俱下、来势汹汹的蔓延态势,实际上否定了在当下立即给出网络文学合适定义的可能性。我仍然倾向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试点或试验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征就是,网络给了文学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生存空间,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我从点击数和跟帖数上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且体会到了: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但在另一个方面,多态生存的现状中,网络文学又给写作和阅读提出了一个难题,它增加了选择、判别和价值评估的难度,尽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从大的趋势上来说,垃圾几乎对每个人来说都多于精品,平民化的写作和阅读面对着空前高涨的网络创作、发布量,必然会产生因重复、淹没、遭遇伪劣产品、判断迷失等等而导致的精力、时间、注意力的浪费,这个冲突虽然在传统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但网络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那么,谁又有资格来遴选、导向、解惑?

二、涂鸦文学

——打不开天,也穿不过地,自由不过不是监狱。——《这儿的空间》

既然有了近乎无边的发言自由,有表达欲望的人怎么会沉默?只不过自由是一回事,水平是一回事。当然,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改变了文学的游戏规则,把价值从深度和沉重中解救出来,创造了新的游戏规则,把目光投向了个体、内省、个体和外界的联系等等。不过,基于自由的缘故,我还是照自己的思路戏说下去。我还是把文学和日记、时尚版文字等作了小小的区分。文学在“深度模式”约束下代表了通向思想、人性、人的价值、终极意义之类崇高、深奥的范畴的路径,即使在解构之后,也仍然对结构技巧、对极致体验的描摹、文字氛围的把握乃至文体创新的可能性的探求等等推敲再三,细细把玩。但网络时代向世人证明,言论、出版自由又向前进了一大步,文学当然也更自由了。于是乎继八十年代之后,又一个文学春天来临,不同的是当初是诗歌和诗社运动,现在是网络白话文和文学网站运动(所以咆哮兄来信说“运动了”的时候,我兴奋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诗歌我们只看见了背影,而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文学可以让我们迎面地从头再来)。从言说权力的获得来讲,网络文学更类似于一种涂鸦文化和街头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显然有着高于御用和听命文学的价值。涂鸦就是自由、情绪化、即兴式的表达,没有什么约束,这同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很契合,BBS上的自由自在对写手来说是空前的。随意性、情绪化既产生快感,也表达了自由真实的想法,为文学回到诚实和天真上来创造了条件。随心所欲是网络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但它自身的自律能力又决定着它的生命力和价值。在获得了某种权力之后,只有很少的人会完全因为自律而不滥用它。比如我现在,也许就在滥用网络赋予我的一点发言权。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不应该是小女人散文(请主动去掉其中的男权主义意味,我是指其中的鸡毛蒜皮味和惺惺作态)或者电台的午夜电话诉衷肠节目的网络翻版。网络除了给文学以表达的权力之外,并没有附加上堕落的权力。你可以在网络上发言,因发言和宣泄而快乐,甚至为快乐而堕落,但最好不要滥用网络文学的名义;倾诉和表达可以产生快乐和轻松,在网上倾诉和表达更容易实现,可它不会必然地导致网络文学的产生,否则网络文学的范围就太宽泛以至于没有什么意义了。表达的权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宣泄的行为)才能有“文学”的可能。语言自由的失控至少面临着堕落,这二者即使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有或然的联系。愈快乐愈堕落,愈堕落愈快乐,这是谈及网络文学时应该注意的话题。涂鸦在文学上的意义不要因为极端化而丧失。当然这种说法也许只是自己太把文学当回事,也太担心网络文学的遭遇。

三、个人文学

——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网络文学的平民性质所昭示的是自由,而个人性质则使其指向私人化和个性化,但现在究竟是不是百花齐放,或者说究竟是一百朵同种的花、还是一百种不同的花同时开放,对于网络文学的定义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也就是说,个人化是仅仅指亲历性、体验式,还是再加上个人或个性化的文体试验、创作思路探索等等,是叙述类似经历、感悟、感情而仅仅是作者不同而已,还是涌现出开创性的创作多元化的局面。

当然这二者在现在的网络文学中是并存的,我们讨论的目的就是在这个现状下厘清某个方向,试着分析它们的比例。

在大行其道的当红网络文学中,首先在一篇小说中看到甲有一个女友A,然后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小说中看到乙有一个女友B,然后是又一个已经显得不太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是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个在聊天室聊了两年,第二个聊了两个月,第三个用ICQ,只用了两次,都进入网恋,开始了小说中的爱情。这种更换主角名字的个人化,显然被作为成功和省力的模式继承下来,一时间还有很多喝彩。如果把这类鱼目混珠的“重复建设”去掉,网络文学可能会在数量上大大缩水,但更耐看。在“表达就是一切”的喧嚣中,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有从数量上被淹死的危险,不过看看传统文学和传统媒体上的情况,我仍觉得欣慰。种种独立、试验式的写作还在复制、抄袭、模式化的海量生产中顽强地生长。孤独的人现在是可耻的,以后可能光荣。这里所说的个人化写作,是每个真正有意义的写作实际上都面临的思考。网络文学到底是文学卡拉OK、模仿秀、还是严肃的创作?(严肃这个词现在是不是特别招人忌恨?)

四、速度文学

网络时代终于到来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迫使我们把速度感提上了议事日程。现在我很怀疑才买的一套《追忆似水年华》自己会不会真的去看它。现在网络文学出现了,尽管现在我还无法确认它是个什么东西,只知道它是信息时代催生的产物,它天生遗传了一种特性,即速度感,这种速度感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阅读上,还表现在反馈上,一篇万把字的东西贴出来,最快的居然在5分钟内就有可能见到简捷的评论:“好!”或“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这个特征好像立刻就可以致网络文学于死命:垃圾文化,没有内涵,缺乏思想。对,很多网络文字就是这样,但一棍子扫过去,全部倒下,白茫茫一片的干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速度和爆炸的信息是这个数码时代的特征,网络文学应该在这个意义上满足时代的要求,——即使是传统文学,也同样存在这个要求。只是网络文学比较而言更天然地有满足信息和消费时代胃口的能力。速度对于网络文学的要求不仅是量的要求,也有层面上的丰富性要求。萝卜快了不洗泥,恐怕是现在网络文学面临的尴尬之一。毕竟天才是少数,大家的文学素养、思维敏捷度参差不齐,又要质又要量,该怎么办?这一点,我也没有什么“全面解决方案”,我自己也只不过是个在网络巨大的自由羽翼庇护下胡诌的一般人。我只是在欣赏更新速度很快、文章很短的网文时,又对自己陷入浮躁情绪感到无可奈何。

好了,就到这儿吧。戏说比较好,我可不算搞定义的人,那是理论大家、文学领袖的事,我就是把自己的嘴伸出一个窗口(Windows2000?),连脸都不给你看,就这么说说,扔砖头是别人的事,我也没有真挨上,也许这就是网络文字的好处,不管它是什么吧,我喜欢。

I. 历史小说,影视戏说历史,对普及历史有何帮助有没有负面影响

有帮助,但也有负面影响的,例如像还珠格格那样的剧,很容易误导观众,尤其是不太了解历史的青少年。

J. 网络文学与离骚有怎样的关系

同学,你的切入点相当可以啊,经过诚意地思考后,我觉得:
严肃地回答你:屈原是“文以载道”的代表,他的作品都是以增强人们的认知、才能、德行为主的。其中他的作品以《离骚》最为出名,其中体现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思想,他的作品总是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国家的兴衰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是我国传统政治家文人的代表,是当前我国网络文学作家学习的榜样。诗人屈原是最出色的“文以载道”代表,他的文章不仅有优秀传统的“以文载道”思想,其中也不乏对爱国主义的歌颂的优秀的文学艺术。
而如今的文学不论形式,都肩负着传播思想的责任。目前的网络文学中,大量的作品太过偏向娱乐性、戏说性,而并没有很好地传承着优秀文化,不能给人们带来思考和精神层级的升华。
再者,不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离骚》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经典。它不需要紧跟潮流,它不需要考虑时人口味,它就在那里,我们不会忘记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反观当下,网络文学有种娱乐至死的现象,什么火大家一拥而上写什么,而冷门的历史类、科技类、写实类网络文学反而不大受欢迎。需知,作品易得,经典难求。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到,在网络文学泛滥于大众精神世界的时候,《离骚》对群众文学的借鉴意义相当大。网络文学,应当肩负起“文以载道”的思想,不一味追求热题材,金手指,反而应尽量深入思考,弘扬当下优秀思想。
(Ps:事实上,现在网络上仍旧不乏关心国事民生的作者,在不断反思,用作品反映现实)
搞怪版:《离骚》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十分成功,该主人公的相关特点直至现在仍被广泛运用于网络文学中。
忠诚的屈原——忠犬男谢谢
爱美的屈原——基佬紫谢谢
喜欢香气的屈原——龙涎香、沉香和喷着古龙水的男主谢谢
喜欢问天的屈原——我命由我不由天,某点男主谢谢
喜欢求美女的屈原——后宫风流泪男主、小奶狗谢谢
喜欢占卜的屈原——各大神棍类、都市风水师主角谢谢
最后投江的屈原——悲剧的主角,各种掉入湖、江、海的主角谢谢
亲,如果有帮助的话,看在我这么严肃认真的分身,望采纳

热点内容
花火系列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7-17 17:11:27 浏览:987
男主是医者古代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7 16:49:32 浏览:806
修真世界小说txt免费阅读下载 发布:2025-07-17 16:48:55 浏览:54
找本好看的黑道小说 发布:2025-07-17 16:42:53 浏览:978
关素衣霍圣哲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7 16:41:56 浏览:147
推荐几本好看的破案的小说 发布:2025-07-17 16:36:12 浏览:404
好看的小说男女主角名字大全 发布:2025-07-17 16:35:07 浏览:999
三国系统爽文小说排行榜完本小说 发布:2025-07-17 16:15:56 浏览:411
末和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7 15:46:35 浏览:521
女主是萝莉穿越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7 15:45:28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