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
A. 罗立群的介绍
安徽庐江人。下过放,当过兵,做过警察、中学教师。曾在安徽省裴岗中学任教;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新闻出版界工作了近20年,曾出任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现任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已出版了《中国武侠小说史》、《中国剑侠小说史论》、《中国侠文化》、《谈剑录》等6种学术专著,1种学术译著,主编过《中国武侠小说辞典》、《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书、《中国古典名著文库》丛书,在国家级、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2002年至2006年10月,任珠海出版社总编辑,古龙的经纪人,著名武侠小说评论家,资深研究古龙的专家。
B. 中国武侠小说史的书籍目录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序
原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侠的起源
二、侠与盗
三、武侠小说的演变
四、小说“武功”
五、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
六、武侠小说与民族文化心理
七、侠士、武士、骑士文化异同及其文学比较
八、武侠小说的定名和范围
第二章 武侠小说的雏形期
一、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的影响
二、最早的一篇武侠小说:《燕丹子》
三、魏晋小说中诡奇怪诞的侠客
第三章 武侠小说的成熟期
一、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
二、唐代武侠小说的内容
三、唐代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
四、唐代武侠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五、宋元文言的模仿之作
第四章 明代短篇武侠小说
一、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
(一)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的内容
(二)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中的“武功”
二、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及《剑侠传》
第五章 武侠小说史上的里程碑《水浒传》
一、《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的侠盗意识
二、 《水浒传》与《史记瞄侠列传》
三、梁山上的“盗气”
四、水浒英雄的行侠特征
五、真实而传奇的武侠世界
六、侠的悲剧结局
七、《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章 武侠小说的盛行期
一、明末至晚清武侠小说总论
(一)社会环境的状况为武侠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二)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促使武侠小说兴盛
(三)武术的空前极盛成为武侠小说急剧发展的重要动因
二、承《水浒传》余绪的“忠义盗侠”小说
《禅真逸史》 《水浒后传》 《后水浒传》 《荡寇志》 《绿牡丹全传》
三、武侠公案小说
《施公案》 《忠烈侠义传》 《圣朝鼎盛万年清》 四、幻想剑仙小说 《济公全传》 《七剑十三侠》
五、儿女英雄小说
《侠义风月传》 《三门街》 《儿女英雄传》
六、文言短篇武侠小说和《续剑侠传》
第七章 武侠小说的狂潮期(1911~1949)
一、民国年间武侠小说总论
二、武坛两巨子“南向北赵”
《江湖奇侠传》 《近代侠义英雄传》 《奇侠精忠传》
三、武坛三健将: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
《四海群龙记》 《荒江女侠》 《碧血丹心》三部曲
四、奇幻绝伦的“剑仙”李寿民
《蜀山剑侠传》
五、凄绝哀婉的“情侠”王度庐
《鹤惊昆仑》 《宝剑金钗》 《剑气珠光》 《卧虎藏龙》 《铁骑银瓶》 《燕市侠伶》
六、“技击派”大家白羽、郑证因
《十二金钱镖》 《偷拳》 《鹰爪王》
七、采撷众长、自立门户的朱贞木
《七杀碑》 《虎啸龙吟》 《罗刹夫人》
第八章 推陈出新的海外新派武侠小说
一、海外新派武侠小说总论
(一)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概况
(二)海外新派武侠小说兴起的原因
(三)对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总体评价
二、武林长者梁羽生
《萍踪侠影录》 《女帝奇英传》 《云海玉弓缘》
三、武林盟主金庸
(一)武功的不同凡响
(二)现实的深入思考
(三)人物的立意与创新
(四)价值取向与技巧运用
(五)庄谐参伍的独特风格
四、江湖剑客:卧龙生与司马翎
《天香飙》 《剑海鹰扬》
五、武林怪杰古龙
《楚留香传奇》 《七种武器》 《多情剑客无情剑》
六、江湖闯将:温瑞安、黄易 《刀丛里的诗》 《寻秦记》
第九章 生机无限的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一、大陆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总论
二、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一)大陆武侠小说复兴第一阶段 (1980年至90年代中期)
冯骥才:《神鞭》
冯育楠:《津门大侠霍元甲》 《总统与大侠》
残墨:《神州擂》 《追魂箫与无形剑》
(二)大陆武侠小说复兴第二阶段 (90年代末期至2007年底)
萧鼎:《诛仙》 凤歌:《昆仑》
沧月:《剑歌》 步非烟:《武林客栈?蛊神劫》
小椴:《杯雪?夜雨打金荷》
杨叛:《死香煞》
小非:《三姑娘的剑》
司马嘶风:《我是刀神》
后 记
C. 罗立群的基本情况
罗立群,男,1957年12月出生,安徽省庐江县人。1977年至1980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市师范专科学院学习。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1989年至2006年一直在新闻出版界工作。1999年担任珠海出版社副总编辑,2002年担任珠海出版社总编辑。
2006年10月调入暨南大学。编审,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出版学术专著5种,译著1种,主编辞典、文集5种,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战线》、《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南开学报》、《文学与文化》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侠文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游侠与西方骑士》(译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
《开创新派的宗师——梁羽生小说艺术谈》,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梁羽生小说的艺术世界》,台湾知书房出版社1997年版。
《澳门》(与人合作),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谈剑录》,百家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武侠小说史》(修订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武侠小说辞典》(主编之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古龙作品集》(策划、主编),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
《大侠与名探文丛》(主编之一),珠海出版社1999年出版,共出版11辑。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主编),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典名著文库》(主编),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佛光掠影〈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6 年第4期。
《古龙遗失作品问世始末》,《今古传奇武侠版》,2006年9月版。
《古代小说中的“剑术”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南开学报》2006年第6期。 《中国古代剑侠小说的发展及文化特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
《〈红楼梦〉的双重叙事及文化意蕴》,《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红楼梦〉与〈天龙八部〉》,《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4期。
《古代小说中剑侠形象的历史与文化探源》,《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
《明清长篇剑侠小说的演变及文化特征》,《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
《清代文言剑侠小说概论》,《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4期。 古代小说,武侠小说,编辑与出版。
获奖情况
1991年,学术论文《武侠小说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获全国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优秀论文奖。
1992年,学术专著《中国武侠小说史》获安徽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年9月,责任编辑的《21世纪前沿科学技术普及丛书》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三等奖。
D. 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产生的具体时间(哪朝哪代是哪个皇帝在位的第多少年公元多少年)
最早的与侠有关的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和《史记刺客列传》。
最早的武侠小说是《燕丹子》,具体成书年代不详,鲁迅认为是汉朝以前(《中国小说史略》),记载此书最早的是《隋书经籍志》。它讲述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刺秦王发生于公元前227年,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所以按鲁迅的说法该书应产生于公元前227年至公元前202年。
至于侠的起源,推荐你看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之《千年一梦》。简单来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演化而来,文士后来成为政客儒生,武士后来演化为武侠。
研究武侠及武侠小说推荐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
E. 求《中国武侠小说史》。罗立群写的
没看过 友情帮顶
推荐你看一本科幻小说 平机王 作者 卡通习练者
科幻小说《平机王》作者卡通习练者在工作之余,认真研习小说和连环画创作,为了给各位年轻的读者朋友,有好的作品看。
年轻的读者朋友们,你们一定要支持卡通习练者的创作,支持原创,支持所有为了中国大陆地区原创动漫事业发展而努力的人。
愿我们中国大陆地区原创动漫事业的明天会更好
F. 中国武侠小说史的作者简介
罗立群 安徽合肥人。下过放,当过兵,做过警察、中学教师;198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新闻出版界工作了近20年,曾出任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现任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教授。已出版了5种学术专著,1种学术译著,主编过《中国武侠小说辞典》、《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丛书、《中国古典名著文库》丛书,在国家级、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G. 读一本中华经典、中外名著。用A4纸制作一份书籍简评,内容包括书籍介绍—个人评价—向他人推荐三部分内容
关于《水浒传》的研究的著述,截至到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关于《水浒传》的书籍共639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关于《水浒传》的论文,从1979至2006年9月.大约有397,篇.研究和评论的角度可谓是立体的、多层面的:政治的、文化的、伦理的、司法的、宗教的,哲学的、神话的、民俗的,数理的等等:以及古今比较或中外比较研究、西方文论观照之下的理解和阐述等等。新时期以来,金圣叹关于《水浒传的评点研究是《水浒传》研究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以来,对《水浒传》的研究呈现体系性、类型性和理论性等恃点。具体特点如下:
1.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
赵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2.文化的角度研究。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
热衷于文学作品的文化研究,掀起了一股“文化热”。但是文化热思潮中界
定的文化主要是精英文化,大多只是局限于与“儒、释、道,相关的阐发.《中国民间宗教史》中涉及了宋真宗、宋徽宗与《水浒》之间的关系。
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
王齐洲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
王宜庭《红颜祸水:《水浒传》《金瓶梅》女性形象之文化思考》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
3.大众文化的兔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思潮与人性论相结合.对《水浒
传》的诊释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2004年.十年砍柴的《闲看(水浒)字缝里
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出版,它虽然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对《水浒传,的诊
释,却是当代的杜会心理心态及“厚黑术,精神借助吴思“血酬理论,对休浒
传》进行的杂感式的评论和解读,这也是《水浒传》这部小说在当代的一种存
在方式.
4.武侠文化的角度研究。《水浒传》与武侠小说、武侠文化关系的论述
主要有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刘若恳《中国之侠》、王海林《中国武侠小
说史略》、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刘荫柏《中国武侠小说史(古代部分”、
陈山《中国武侠史》、淡江中文系主编的《侠与中国文化》、百正文《中国侠文
化史,、蔡翔《侠与义-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嗯公、王立《武侠文化通论》等,从
侠义文化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论述,其中陈平原著作中探析了民间文
化精神与俗文学的叙事语法和价值体系,别具只眼.2004年,王学寨继承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以及文人的“诲盗说、民国国民政府围剿红军时候萨
孟武“流氓”说的观点,正式提出了“游民,说卜这一观点早在1994年就已经
萌芽了,历经十年思考,终于问世了,它在本质上与“诲盗”说和“流氓”说是
一致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权力话语,具体而言,“游民”说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视野下对水浒文化和水浒精神的当代表达。
5.民俗的角度研究.王同舟《地煞天是水浒传)与民俗文化)(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2003腊助宋人的一些笔记对《水浒传》中宋朝的民俗文化进行
了整理和归纳,但是我认为休浒传》主要反映了元朝的民俗,朱明两代的民
俗在小说中当然也有,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小说作者进行创造的时候.即使
是对历史故事的追踪,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主裂是作者生活的历史时
代,而不是历史故事发生的时代,这一点从鲁迅的《敌事新编》中就看得清
趁,大禹治水时候,学者“OK"什么的不就是当时现代生活的影子吗?再如当
代历史小说。也是如此。
6、叙事的研究。王平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分别从叙述者,
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逻辑、角色模式,叙事结构、叙事修辞、评点家的叙
事理论等八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到《水浒
传》的叙事,王平先生是从“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勿来让研究休浒传》的
“缀段式,结构的:从“首尾接续式移、“中间包含式”和“左右并连式”等复合序
列来论述《水浒传》的叙事逻辑的:从排比、反讽等方面论述《水浒传》的叙事
修辞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十一章是《水浒传》的整体生命和叙事
神理“,共分五节,分别从宇宙意识参数叙事.叙事结构、叙事谋略和叙事视
角对《水浒传》进行了叙辜学研究。李哲沫博士论文(仁三国演义》、(水浒传)
的匆墓坎犬,椒甚从匆享学的角度研究《三国演力休浒传》的。
7.传播学研究。王丽娜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主要
是书目式的整理分类;1998年,王丽娜在《天津外国语学报》发表了《水浒
传在国外》(上、下),为研究国外汉学家对《水浒传》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
便,但仅仅是纲目式的书目.在当前的条件之下却很难找到原文来进行解
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再有施建业《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曹卫东《中国文学在德国》等都从传播学的角度涉
及到了休浒传》在海外的传播.2004年,宋莉华的《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
出版,它运用传播学的观点和视角对明消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场年
王平先生主编的《明清小说传描研幻出版,其中专门列有一章谈论((水浒
传》的传播》。
8.通史方面的研究。2002年黄霖等著述的《中国小说研究史》出版,这
部著作分为“文献学与经史观主导的研究期、评点学与小说论成熟的研究
期、方法论与小说观新变的研究期(上、下)”三部分。
9.接受美学视野中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中的《水浒传》研
究、复旦大学高日晖2DD3年博士论文《水浒传接受史研究》(2006年7月署
名高日晖、洪雁以《水浒传接受史》为书名由齐鲁书社出版)都是借鉴了接受
美学的理论对《水浒传》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其中《水浒传接受史研灿主耍
是在接受关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按照朝代更替的时序对《水浒传》的接受历
史进行了“史述气是借鉴西方文论对《水浒传》进行的一种新的视角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总体上来看注水浒传,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步,某些新的
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思路等都自有其重要价值,并将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H. 谁能给我《天涯明月刀》一书前面古龙自己写的序
◆ 写在《天涯·明月·刀》之前 ◆ 一
在很多人心目中,武侠小说非但不是文学,甚至也不能算是小说,对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幸好还有一点事实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一样东西如果能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武侠小说不但存在,而且已存在了很久!
关于武侠小说的渊源,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从太史公的游侠列传开始,中国就有了武侠小说。”这当然是其中最堂皇的一种,可惜接受这种说法的人并不多。
因为武侠小说是传奇的,如果一定要将它和太史公那种严肃的传记文学相提并论,就未免有点自欺欺人。
在唐人的小说笔记里,才有些故事和武侠小说比较接近!
《唐人说荟》卷五,张鷟的《耳目记》中,就有段故事是非常“武侠”的。
“隋末,深州诸葛昂,性豪侠,渤海高瓒闻而造之,为设鸡肫而已,瓒小其用,明日大设,屈昂数十人,烹猪羊等长八尺,薄饼阔丈余,裹馅粗如庭柱,盘做酒碗行巡,自做金刚舞以送之。
昂至后日,高瓒所屈客数百人,大设,车行酒,马行炙,挫椎斩脍,皑轹蒜齑,唱夜叉歌狮子舞。
瓒明日,复烹一双子十余岁,呈其头颅手足,坐客皆喉而吐之。
昂后日报设,先令美妾行酒,妾无故笑,昂叱下,须臾蒸此妾坐银盘,仍饰以脂粉,衣以锦绣,遂擎腿肉以啖,瓒诸人皆掩目,昂于奶房间撮肥肉食之,尽饱而止。
瓒羞之,夜遁而去。”
这段故事描写诸葛昂和高瓒的豪野残酷,已令人不可思议,这种描写的手法,也已经接近现代武侠小说中比较残酷的描写。
但这故事却是片段的,它的形式和小说还是有段很大的距离。
当时民间的小说、传奇、评话、银字儿中,也有很多故事是非常“武侠”的,比如说,盗盒的红线,昆仑奴,妙手空空儿,虬髯客,这些人物酒几乎已经是现代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典型。
武侠小说中最主要的武器是剑,关于剑术的描写,从唐时酒已比现代武侠小说中描写得更神奇。
红线,大李将军,公孙大娘……这些人的剑术,都已被渲染得接近神话,杜甫的《睹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其中对公孙大娘和她弟子李十二娘剑术的描写,当然更生动而传神!
号称“草圣”的唐代大书法家也曾自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剑器”虽然不是剑,但其中的精髓却无疑是和剑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武侠小说中关于剑术和武功的描写,并非全无根据。
这些古老的传说和记载,点点滴滴,都是武侠小说的起源,再经过民间评话、弹词和说书的改变,才渐渐演变成现在的这种形式。
二
《彭公案》、《施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就是根据“说书”而写成的,已可算是我们这一代所能接触到的最早的一种武侠小说。
可是这种小说中的英雄,大都不是可以令人热血沸腾的真正英雄,因为在清末那种社会环境里,根本就不鼓励人们做英雄,老成持重的君子,才是一般人认为应该受到表扬的。
这至少证明了武侠小说的一点价值——从一本武侠小说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
现代的武侠小说呢?
三
现代的武侠小说,若由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开始算起,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代。
写《蜀山剑侠传》的还珠楼主,是第一个时代的领袖。写《七杀碑》的朱贞木,写《铁骑银屏》的王度庐可以算是第二个时代的代表。
到了金庸写《射雕》,又将武侠小说带进了另一个局面。
这个时候,无疑是武侠小说最盛行的时代,写武侠小说的人,最多时曾经有三百个。
就因为武侠小说已经写得太多,读者们也看得太多,所以有很多读者看了一部书的前两本,就已经可以预测到结局。最妙的是,越是奇诡的故事,读者越能猜得到结局。
因为同样“奇诡”的故事已被写过无数次了。易容、毒药、诈死,最善良的女人就是“女魔头”——这些圈套都已很难令读者上钩。
所以情节的诡异变化,已不能再算是武侠小说中最大的吸引力。
但人性中的冲突却是永远有吸引力的。
武侠小说中已不该再写神,写魔头,已应该开始写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应该有人的优点,也应该有人的缺点,更应该有人的感情。
写《包法利夫人》的大文豪福楼拜先生曾经夸下句海口。
他说:“十九世纪后将再无小说。”
因为他认为所有的故事情节,所有的情感变化,都已被十九世纪的那些伟大的作家们写尽了。
可是他错了。
他忽略了一点!
纵然是同样的故事情节,但你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写出来的小说就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的观念和看法,本就在永不停的改变!随着时代改变!
武侠小说写的虽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尝不可注入作者自己新的观念。
因为小说本就是虚构的!
写小说不是写历史传记,写小说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武侠小说的情节若已无法变化,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写人类的情感,人性的冲突,由情感的冲突中,制造高潮和动作。
应该怎样来写动作,的确也是武侠小说的一大难题。
我总认为“动作”并不一定就是“打”!
小说中的动作和电影画面的动作,可以给人一种生猛的刺激,但小说中描写的动作就是没有电影画面中这种鲜明的刺激力量了。
小说中动作的描写,应该是简单,短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气的,不落俗套的。
小说中动作的描写,应该先制造冲突,情感的冲突,事件的冲突,尽力将各种冲突堆构成一个高潮。
然后你再制造气氛,紧张的气氛,肃杀的气氛。
用气氛来烘托动作的刺激。
武侠小说毕竟不是国术指导。
武侠小说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打人杀人的!
血和暴力,虽然永远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会令人反胃了。
四
最近我的胃很不好,心情也不佳,所以除了维持《七种武器》和《陆小凤》两个连续性的故事外,已很久没有开新稿。
近月在报刊上连载的《历劫江湖》和《金剑残骨令》,都是十五年前的旧书,我并不反对将“旧书新登”,因为温故而知新,至少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作家写作路线的改变!
《天涯·明月·刀》,是我最新的一篇稿子,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不是能给读者一点“新”的感受,我只知道我是在尽力朝这个方向走!
每在写一篇新稿之前,我总喜欢写一点自己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和感想,零零碎碎已写了很多,抛砖引玉,我希望读者也能写一点自己的感想,让武侠小说能再往前走一步。
走一大步。
一九七四、四、十七、夜、深夜。
旧雨楼·清风阁整理 转载时请保留此信息
I. 罗立群的评古龙
永远的古龙
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古龙的名字如同一颗闪亮的星星,光芒四射,分外耀眼。
古龙的生命虽然短暂,如流星一般划过长空,转瞬即逝,但他的作品却是恒星一般的引人注目,极尽光华。
金庸、古龙,孰优孰劣,“金迷”和“古迷”一直争论不休,金庸内力深厚,古龙招式奇诡;金庸作品厚重,古龙作品空灵;金庸作品博大精深,古龙作品奇崛浪漫。有人把金庸和古龙比作诗歌史上的杜甫与李白。杜甫被尊为“诗圣”,其作品通体皆备,深沉凝重,“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胡应麟评语)。李白号称“诗仙”,奇思异想,天外飞来,警句妙语,匪夷所思。金庸就如同杜甫,古龙就好比李白,可谓是中国武侠史上的双子星座。台湾评论家胡正群说:“古龙之前无新派。”他认为真正的新派武侠小说应该从古龙算起,古龙之前的梁羽生、金庸等都没有脱离传统套路。这种观点虽然有些绝对,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和民国年间的旧派武侠小说相比,梁羽生、金庸的作品也在努力地创新、求变,尤其是金庸,更是不断寻求突破,但他们的作品在整体上还是属于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所追求和表现的还是大家熟悉的文化氛围、文体模式、美学风格。古龙则不同,他以求新、求变、求实破为创作宗旨,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从文体、语言、武功套路、人物刻画,意境追求、美学情趣等各个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自我表现”,其小说文本既给武侠文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规范样本,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阅读天地。古龙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理念,他说:“武侠小说的确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这种形式已写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要求变,就得求新,就得突破那些陈旧的固定形式,尝试去吸收。……谁规定武侠小说一定要怎么样写,才能算‘正宗’!武侠小说也和别的小说一样,要能吸引人,能振奋人心,激起人心的共鸣,就是成功的!”古龙为此身体力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遍观新派武侠小说作家,如此执著、始终如一地求新、求变、求突破者,古龙之外,决无二人!古龙的成功,决非幸致。他的成功,除了他的才华和天赋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不安于现状,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的可贵气质。
诗化、空灵的语言
古龙的成就是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文体,而这种文体中最闪亮、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语言,古龙小说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质。金庸小说的语言是典雅的、绵密的,古龙小说的语言是激情的、跳跃的。古龙小说长短句交错,层次分明,节奏明快,读来一气呵成,气势强劲,很有散文韵味。在很多段落和场景描写中,古龙都自觉地引入诗歌成分,即使是人物出场、比武打斗等情节,古龙也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思维,以意象为依托,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的张力。
白玉京并不在天上,在马上。
他的马鞍已经很陈旧,他的靴子和剑鞘同样陈旧,但他的衣服却是崭新的。
剑鞘轻敲着马鞍,春风吹在他脸上。
他觉得很愉快,很舒服。
——《长生剑》
有风。
风吹起了王风的衣袂。
阴森森的冷风,吹在身上却没有寒冷的感觉。
有雾。
凄迷的白雾,飘浮在王风的周围,却没有阻碍他的视线。
——《血鹦鹉》
这类描写,有诗的旋律,有散文的神韵,画面生动,意境空灵,说它是散文诗一点也不夸张。诗性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古龙小说最迷人的地方。除了语言的诗化、意境之外,古龙小说中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惊人妙语,这些妙语是对人生况味的反复咀嚼而升华提炼出来的,完全可以当做人生格言来读。
“每个人都有弱点,你只要能知道他们的弱点,无论谁都可以利用。”
“不论多曲折离奇的事,一说穿了,你就会发现它并不像你想像中那么复杂。”
“自古以来,无论是谁想站在群山最高处,就得先学会如何忍受寂寞。”
如此丰富、如此生动、如此深刻的连珠妙语,古龙在小说叙事中随时随地任意挥洒,足可以证明古龙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切体验,以及他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灵动才气,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宣泄。
奇崛诡异的情节
小说情节是小说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是小说中事物发展及人物关系串成的关系链条,也是读者津津乐道和小说赖以成功的重要元素。著名的小说家都是编织情节的能工巧匠,古龙更是情节设置的绝顶高手。悬念设置和出人意料是古龙小说情节的重要特征。“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血鹦鹉》、《风铃中的刀声》、“小李飞刀系列”都是悬念重重,一片迷雾,让人看不清猜不透。古龙利用悬念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古龙揭示悬念,向读者展现事件的变幻不定和因果关系。在悬念的解答过程中,各类人物各种力量相互牵制,引发冲突,推进情节,读者也冲破迷雾,走出困境,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快感。古龙是编排故事的高手,他创造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谁能想得到《血海飘香》中真正的凶手竟是楚留香最好的朋友?谁能想得到《猎鹰》中神捕凌玉峰竟是杀人集团中的一员?谁能想得到《圆月弯刀》中那个又温柔又文静又美丽的少女谢小玉竟是个大魔头?谁能想得到《血鹦鹉》中那个恶魔的传说竟有那么复杂的关系、那么悲惨的结局?而《赌局》中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的情节演变和故事结局更是让人想不到。
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古龙小说赢得读者的制胜秘诀。
古龙小说的故事大部分没有历史背景,有人认为这是“藏拙”,有人认为这是当时台湾的时代氛围所致,而我则更确信这种写法是古龙自由挥洒的性格选择。在这种历史空白的故事中,古龙更关注人性的发展、冲突,生命的本能状态。当我们沉浸在古龙营造的故事气氛中,攀登奇峰,跋涉曲折,感受离奇,经历恐惧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控诉,对自然人性的呼喊,我们甚至会觉得整个故事就像一个寓言,寓示了人生永恒的真谛。古龙小说的故事情节,奇崛诡异,大有深意,不仅好看,而且耐看。简约无形的武功 与梁羽生、金庸笔下那种有板有眼、名实俱存的武功套路不同,古龙笔下的武功是有名无形,玄妙无招,若隐若现,一片空灵。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西门吹雪,剑出人亡;丁鹏魔刀,随手一挥,刀光飞起,转瞬即逝;陆小凤的手指能挟住天下任何兵器,决不会失手。……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佛教认为诸行无常,诸法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古龙的“无招之招”暗合了东方哲学的文化底蕴。一刀定胜负,一剑扭乾坤。古龙笔下,高手对决,没有任何花拳绣腿,没有一点多余的套路,胜负只在一招。这一招是生命在极限状态下的奋力拼博,其生命跃动是无比强烈的,极其绚丽的,它饱和了对生命的全部追求,一刹那的辉煌凝聚成永恒。古龙的武功讲究攻心为上。高手决战,双方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姿势,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站立的风向,周围的环境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不容有丝毫的差错。《大沙漠》中,楚留香与石观音过招,楚留香有意打碎了镜子,使顾影自怜的石观音心情委顿,终致失败。双方的心理变化成了胜负的关键,气馁者,失去自信心者,即便武功高过对方也必败无疑。古龙在《风云第一刀》中认为,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无人无我,物我两忘”,这是武功的化境,武学的巅峰。这种武功化境,实际上是一种禅境的表现。高手在决战之前,返观练意,精神内守,静若处子,其实是蓄势待发,暗藏杀机。此时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构成了武功高手的禅的心灵状态。这种静穆的观照和飞动的生命构成了古龙武功艺术的二元。我们读金庸小说,其武功描写给人是充实,练功生涯似乎经历了人生的各种境界,充盈无比;而在古龙小说中,武功的境界是空灵,它趋向简约,然而于简约中包孕着无穷的生机!
寂寞慷慨的人物
古龙笔下的男主角,大多是漂泊天涯的浪子。李寻欢、楚留香、陆小凤、江小鱼、萧十一郎、傅红雪、阿飞、马如龙、卜鹰、胡铁花、丁鹏、王风等等,他们身世飘零,经历悲苦,性格孤傲,情感寂寞。他们或是不被世人理解,或是遭受恶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没有家。缺少温暖,独自承受着世人的白眼和风雨的煎熬。他们是世俗社会的弃子,是世人眼中的叛逆。尽管遭遇不幸,命运凄惨,但是他们天生傲骨,意志坚强。面对诬陷和歧视,他们将悲苦藏在心中,默默地忍受,耐心地等待时机;面对困难和强敌,他们不屈不挠,沉着冷静,以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去应对。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是命运的主人,是反抗黑暗的勇士,是呼唤正义的英雄。
由于遭遇不公,没有温情,古龙笔下的英雄大多落落寡欢,心情沉郁,性格孤辟,但是他们并没有厌世悲观,仍然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宽容,无私,富有同情心,重情义,重友谊,讲道义。他们为朋友肝胆相照,答应朋友的事,哪怕是刀山火海,也义无反顾地实践诺言。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人性中最美好最令人神往的品质。
古龙笔下的女主角,都是艳丽绝世,性感动人。书中人物常常发出感叹:“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美丽的女人。”沈璧君、苏蓉蓉、丁灵琳、风四娘、蝶舞、苏樱、林仙儿、上官小仙等等,都是这样美丽的女人。她们或者文静,柔美,高贵,或者活泼、纯洁、善良,或者神秘,或者泼辣。总之,古龙笔下的女人是诗意化的,理想化的。她们犹如一道阳光,给读者带来温馨;犹如一片大海,给故事添上迷蒙;犹如一个美梦,似真似幻;犹如一束鲜花,香气诱人。美人惜英雄,美人重英雄,她们敢爱敢恨,身心明朗,柔情万千,感情细腻,即使是反面角色,诡计多端,邪恶阴毒,只要美丽,我们对她们都恨不起来。因为古龙在描述她们的劣行时,经常触及她们的情感深处,向读者展现她们无奈、凄苦的心境,多少引起我们一点同情。古龙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他浪子情怀的真实表达。古龙笔下最令人憎恶的是连城璧、柳若松之类的正人君子。他们出身名门,温文尔雅,其实内心奸诈,阴险恶毒。他们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暗行男盗女娼,他们在热心助人的假相中包藏祸心。这种人物在书中出现,是古龙对善良世人的警示,对社会伪相的揭露,其中有着可贵的生活真理。
J. 《水浒传》研究 有哪些主要的、主流的、重要的著作呢
品读水浒传,段启明;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施耐庵,罗德荣,金圣叹;水浒传源流考论,陈松柏著;名家评点《水浒传》,罗贯中,施耐庵,詹红旗;胡适鲁迅解读<水浒传>,以及《水浒传》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