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❶ 说说你是怎样看待金庸小说的
金庸小说写的好精彩!但是被大陆金庸剧带歪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射雕里的黄蓉原著明明白白写的是亦正亦邪即刁蛮任性又乖巧可爱,但是很多小学生大脑没发育好看了大陆射雕后自称原著粉偏要说黄蓉是大家闺秀,道德模范,傻白甜,大格局的圣姑!真心让人吐!
❷ 为什么大家都很喜欢看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呢
金庸小说涉及了各个知识领域大量的信息,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人文风俗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小说融合无间,不知不觉中拓宽读者的眼界;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也大大成功,不只是人物类型由皇帝到市井混混的多样,也表现在金庸先生对人物性格不流于简单化的处理上。金庸笔下的人物从极端的大善大恶者到亦正亦邪、正邪难辨者数不胜数,但从不重复。从亦正亦邪的人物性格特点看,是继承自人物的特点;金庸的故事情结不用我说,也是大大精彩的。
金庸小说的主题思想大都是比较深刻的,万全可以盖过形式的所谓“荒诞”。如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在主人公狄云的所见所历中,刻画了一张张伪善、贪婪、虚伪的面孔;通过小人物韦小宝和其它英雄人物的命运对比,暴露了那个时代混淆的是非和颠倒的黑白;则表达了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当然,本人愚见而已,所要表达的内容远不止此。
总之,金庸小说主题深刻、思想独到、构思新颖,故事模式没有重复;文笔庄重又有诙谐,简练不失细致;风格多元,雄伟阔大的气势包含着小桥流水的意境,而且所涉领域宽广,且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令狐冲、杨过、郭靖、小龙女、乔峰、韦小宝、赵敏、黄蓉、任盈盈、郭襄、胡斐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欧阳峰、东方不败、灭绝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塑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
❸ 如何评价金庸先生的小说
作者:曹正文 《鸳鸯刀》是金庸小说中别具面目的艺术作品,它以趣动人。在这幅“江湖谐趣图”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汉,个个妙趣横生。武侠小说中文字之调侃,非《鸳鸯刀》特有。但同篇皆有喜剧的色彩,这在武侠小说中实属罕见。 《鸳鸯刀》的缺陷是:表现“武”与“侠”的场面不够淋漓尽致,情节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逊,结尾又落入“大团圆”的窠臼。 作者:曹正文 《神雕侠侣》的主题是一个“情”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说明金庸小说除了表现传统武侠小说“忠奸”、“恩仇”的主题外又有了新的变化。金庸塑造了社会叛逆杨过与任情而为的小龙女(这是武侠世界中的两个艺术典型),并通过杨过与郭靖的矛盾冲突,去表现社会与人的本性不可调和。就主题而言,《神雕侠侣》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但我因为,在《射雕》三部曲中,它还排在最末。它既没有写出《射雕英雄传》中气势宏伟的场面,其人物典型也不如《倚天屠龙记》那么丰富多彩。 它的弱点还在于写几次战争都有点松散,其中的主角杨过与小龙女,也不十分可爱。书中的配角如郭靖、黄蓉,失去了他们在《射雕英雄传》中的魅力。 令人难忘的郭襄又出场太晚。只有她姐姐郭芙尚不失为成功的艺术典型,虽然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女人。 作者:曹正文 《鹿鼎记》是金庸小说的封笔之作,也是武侠小说中的“四不像”作品。倪匡称它为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应为武侠小说中的极品,又断言称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在金庸小说中,理所当然排名第一。 持倪匡兄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不少,但也有不少武侠小说爱好者对此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据我(指曹正文)所知,有人(包括武侠小说研究者)至今未读完《鹿鼎记》,理由是读不下去。 一部小说能引出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至今说明《鹿鼎记》的长处与缺陷是明显存在的。 文学是人学。《鹿鼎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胆的创新与突破。韦小宝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他的机智、油滑以及无赖的本色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从妓院走向宫廷的无赖(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为武侠小说中的第一主角,这是金庸的一大创新。 金庸以韦小宝作突破其实是要突破武侠小说的传统格局,并深化武侠小说的主题。《鹿鼎记》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夺宝的旧模式,通过壮阔的画面与多彩的人物个性,运用调侃的语言,去表现中国“国民的悲剧”与“文化的悲剧”。这种立意是相当成功的。 但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是否真的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我以为大可商榷。 《鹿鼎记》至少有三个弱点:第一,结构松散。故事情节缺少一个整体的框架。 第二,太少武侠味。除了海大富与太后比武一节极为精彩,其他武打如同儿戏。 第三,全书中缺少一个可爱的正面艺术典型。 从我个人爱好来说,我不喜欢被美化的小人(韦小宝)与被美化的皇帝(康熙)。 金庸从写好皇帝起笔(《书剑恩仇录》),又以写好皇帝收笔(《鹿鼎记》)。这是他写武侠小说的一大失败。
求采纳
❹ 金庸先生对于武侠小说的看法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❺ 怎样看待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人物
笑傲江湖更多的是借武侠来反映政、权利治斗争中的波谲残酷,其中的任务都是政坛人物,比如有岳不群是政治上的阴谋家,极善隐藏,装出一副仁人君子笼络人心;比如左冷禅就是明目张胆的争权夺利,是政治上的奸雄;还有正直不阿,充满正义感的恒山三定;还有不同流合污,又圆滑处之明哲保身的莫大。。。这些都是典型的政治人物。而像林平之、劳德诺这些都是参与政治斗争却不幸成为更有权势、更懂阴谋手段的政治人物手下的牺牲品。
❻ 金庸是怎样评价自己的武侠小说的
我写的武侠小说长篇共十二部,短篇三部。曾用书名首字的十四个字作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最后一个不重要的短篇《越女剑》没有包括在内。最早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写于一九五五年,最后的《越女剑》作于一九七○年一月。十五部长短小说写了十五年。修订的工作开始于一九七○年三号,到一九八○年年中结束,一些是十年。当然,这中间还做了其他许多事,主要是办《明报》和写《明报》的社评。
遇到初会的读者时,最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小说?”这个问题很难答复,所以常常不答。单就“自己喜欢”而论,我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又常有人问:“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这是问技巧与价值。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过许多读者并不同意。我很喜欢他们的不同意。
❼ 为什么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这么受欢迎
金庸先生的小说和历史紧密结合,人物个性鲜明,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让读者仿佛是在看历史一样,而又与历史有所不同
❽ 怎么评价著名武侠小说金庸的一生
人间多少事,书建恩仇录。关只是通过他的作品,已经对他心生敬仰,敬佩之情。
❾ 如何评价金庸的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武侠小说已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主角在那个世界中提着剑行走天涯,历经种种磨难,最终站在高山之巅,成就自我,笑傲江湖。
读者们的心绪则跟着其中的主角不断起伏,我们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幻想着自己也成为一个拥有壮志豪情的大侠,在腥风血雨的江湖中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心中的正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无疑占据了中国武侠世界的半壁江山,在武侠小说已备受冷落的今天,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作品一遍一遍被翻拍成影视剧,以另一种方式流传于世,充满生命力。金老的小说缔造了无数人的武侠梦,更是无数人的青葱岁月。
金庸探索至此终于明白,“完美”的侠并不能安然地行走于世间,只有像韦小宝这样披着“侠”的外衣的流氓,才能一生安然无恙。到此时,金庸也不再追求武侠精神的完美,而是深谙现实的一切讽刺,并将其付诸纸笔,为那个曾经给了无数人美好幻想的世界画上一个休止符。
也许像顾彬先生所说,金庸的写作并不是一种文坛的一种飞跃,但我们还是很感谢,金庸带给这个世界的侠骨柔情,即使那些武侠梦最终都会成为泡影,但我们偶尔还是会念起酒、剑和天涯——那永远都是一方美好的风景。
❿ 对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程灵素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