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有唐璜是什么书
Ⅰ 文学,唐璜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谢谢
诗《唐璜》的作者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内容看参考资料
回答完毕
Ⅱ 《唐璜》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拜伦未完成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唐璜本是西班牙中世纪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到处追逐女性的纨绔子弟。在这部作品中,他成了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因爱情风波逃离故乡西班牙,在希腊岛上和强盗的女儿恋爱。后在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上被卖到苏丹的后宫,他又从这里逃走,参加了1790年俄军围攻伊斯迈尔城的战役,因作战有功,被俄女皇派作使节出使英国。
Ⅲ 《唐璜》是谁写的
《唐璜》是英国作家拜伦创作的。这是一部未完成的叙事诗巨著,写了16章又14节,约一万六千行,被誉为“讽刺史诗”。作品通过唐璜的冒险和爱情的遭遇,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下展现19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生活。
唐璜是诗人精心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放荡的贵族青年,屡遭挫折,终于获得女王宠爱,活跃在英国上层社会,但后来终又离去。
诗人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暴虐和伪善,痛斥“神圣同盟”发动的掠夺、奴役他国人民的侵略战争,尤其讽刺了英国社会的黑暗。诗人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自由的理想、正义的勇敢和为自由而战的英雄气概,号召人民起来推翻世上的一切暴君,但其中也流露出消积和忧郁的情绪。
作者采用辛辣的讽刺笔调,在叙述同时,夹杂着大量精彩的议论插笔,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被称为“讽刺史诗”。《唐璜》用接近口语的生动文字写成,在口语体诗歌语言运用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峰。
Ⅳ 《唐璜》和《唐,璜》是同一本书吗作者是莫里哀还是拜伦。
同名作品,莫里哀的唐璜是喜剧,拜伦的是诗
Ⅳ 《唐璜》一书主要写了什么
1818年至1824年旅居意大利期间创作的长篇讽刺诗《唐璜》。主人公唐璜是一个西班牙贵族青年,由于与一个贵族夫人私通事发而被迫逃亡海外。在海上遇到风暴而船只沉没,唐璜独自一人漂流到希腊的一个海岛上,被纯真多情的海盗女儿海黛所救。两人一见钟情,却遭到海黛父亲的百般阻挠。后来海黛疯狂而死,唐璜被卖到土耳其王宫为奴。
最后唐璜逃走,参加了俄土战争中俄军攻占领伊斯迈尔的战役。由于作战英勇,受到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宠爱,并奉命出使英国。
Ⅵ 《唐璜》一书有哪些简要的内容概述
唐璜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名城塞维尔,他的父亲是一位名叫唐·何塞的大贵族。唐璜小时候就长得活泼可爱,长大后更是一表人才,受到贵族少女的喜爱。他生性风流,喜欢同这些姑娘们胡搅蛮缠,甚至在16岁时就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这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无奈之下,他只得离开祖国到欧洲去旅行。
唐璜的航船在驶往意大利的途中遭到了大风暴的袭击,但在他的指挥和努力下,船终于没有沉没。然而不久船上便发生饥荒,船上水手被迫以人相食。唐璜不愿意像这些人般残忍,便奋勇跳船逃生,最终被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救上了岸。这位姑娘名叫海黛,是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她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英俊的男子,于是把他藏在海边一个山洞中同居。不久,他们听说兰布洛已经在海上出事身亡,便开始筹划婚礼。但正当他俩相偕准备进洞房的时候,兰布洛突然出现。他命令侍从把唐璜打倒,捆绑上船,押送到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出售。
土耳其王宫的黑人太监看中了年轻英俊的唐璜,便把他买下来送进后宫供一位王后享用。但是,唐璜一心思念天真纯洁的海黛,于是他想方设法逃出了王宫,最后辗转到了土耳其部队。他认为战斗是英雄的事业,便非常卖力地打仗,并因战功显赫而最终投靠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沙俄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苏沃洛夫有意派遣唐璜去彼得堡向女沙皇报捷。生活放荡的女皇果然看上了他,留他在宫中供自己享用。时间一长,唐璜被折磨得身心憔悴,女皇也不再需要他了。
此时,沙俄同英国正准备结盟以共同对付拿破仑。女皇决定派他做外交使节前往英国进行谈判。于是,他离开了俄国。到了英国,唐璜刚开始被其虚假的繁荣表象所迷惑,以为这里是自由乐土,但不久他便在伦敦的大道上遭到光天化日之下的抢劫,于是立刻回复了自己先前对英国的厌恶之情。同英国的王室和贵族见面以后,他对英国社会的罪恶认识得更加深刻,但他的行为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依旧忍不住同这里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甚至连英国最具权势和最风流美丽的、众所周知的国王情妇弗芝·甫尔克公爵夫人也竟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Ⅶ 《唐璜》这本书有人知道在线阅读的地址吗
http://www.jle.com.cn/book/sjwxjd/
你可以去看看
Ⅷ 主人公叫唐璜的小说
《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写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
作者介绍
长诗《唐璜》的作者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Ⅸ 《唐璜》一书要表达什么
故事到这里就中断了,原定写25章,实际只完成16章多。拜伦说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讽刺现代社会的积弊”。该诗也真正是一部描写19世纪初欧洲社会生活的讽刺性网络全书。这部长诗也确是最能体现拜伦诗歌天才的作品。雪莱说:“它的每一个字都孕含着不朽。”
Ⅹ 《唐璜》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拜伦的诗体小说《唐璜》,那么另一部小说《唐璜》是谁的作品
世界文学史上有两部著名的《唐璜》,一是法国莫里哀的戏剧,一是英国拜伦的长诗。
唐璜,西班牙语作Don Juan,意大利语作Don Giovanni,名号响亮,如雷贯耳。何许人也?倘若这问题问到一个西方人,他定能如今日武侠迷谈起韦小宝一般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讲上它一条亚马逊河的唐璜艳遇故事。末了心里还要叹一口气:“缘何我生不逢时?”唐璜一词,相当于中国人说的“登徒子”,是好色之徒的同义词。
每个国家的传奇故事里总要有上这么个风流人物。中国的小说本子里要是少了西门庆,那大概要减色不少,不仅是《金瓶梅》出世不来,恐怕而后承其衣钵的《红楼梦》也要换副身形了;而西方文学艺术里要是少了这浪荡子唐璜,那可要急煞了一大批文学家、音乐家,这名单上赫赫有名的就得列上莫里哀、拜伦、普希金、波德莱尔、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这么些巨擘。
时代不同,人们对唐璜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模糊的形象反而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最早传说唐璜是西班牙的一个放荡贵族,他终日无所事事,所思所想无不围着女人打转。其实说来也怪他不得,早期的贵族不用劳作,不用动脑,供他花的钱自会送到手边,供他吃的佳肴、喝的美酒自会端到嘴边,百无聊赖之下总会动点歪脑筋。唐璜的那句传世名言:“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忠诚就是对其他女人的残酷。”仿佛还为他自己辩护出点理来了。
到了莫里哀(Moliere)和达蓬特(Da Ponte,莫扎特歌剧《唐璜》的剧作家)(1)手里,这个浪荡子没得到什么好下场,整日生活糜烂,顽固不知悔改,最后被两个剧作家无情地打到了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大诗人拜伦(Lord Byron)却对他充满同情,不仅给了他咸鱼翻身的机会,没直接把他往地府里送,还往他脸上贴了金—在拜伦的长诗《唐璜》中,他摇身一变成了善良、正义的化身,唾弃自己生存的腐朽社会而为周遭的一切所不容,那点风流嗜好不但没玷污了他,反而成了美人脸上的朱砂痣,让好些在拜伦那个年代沉迷于幻想的公子小姐们羡慕不已。等到了普希金(Pushkin)这里,这位“诗歌的太阳”不仅拜倒在拜伦笔下唐璜的靴尖前,简直是身体力行了唐璜的风流。据说在结婚不久后,普希金向妻子坦承她是他的第113位恋人,而以后还将后继有人。为了罗列出各种表达爱意的花言巧语,并显示自己的编剧才能,普希金不厌其烦地再次取材于唐璜的故事,写出了《石客》,并交由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达尔戈梅日斯基创作成了歌剧。普希金的这部《石客》比起达蓬特的剧本《唐璜》谁更胜一筹,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莫扎特让达蓬特的剧本为万世传唱,似乎还将继续传唱下去,而不论普希金对自己的编剧才能多么自信十足,《石客》这部歌剧恐怕得到音乐词典的故纸堆里才能寻见了。
•“我是一个庸俗的人,但我的音乐不是。”-莫扎特
•“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在给人和平的艺术作品中,莫扎特的《唐璜》把天堂的乐音和地狱的呼啸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肖伯纳评价《唐璜》
莫扎特在古典音乐史上是被人仰视的。
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就用那部撼动奥斯卡评委们的莫扎特传记电影Amadeus证实了。先把奥斯卡奖评判水平的稳定性撇开不谈,至少这一次评委们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达成一致,把荣誉搬给了这部巧妙构建的电影。而莫扎特也似乎在顷刻间又红了起来。电影好看当然得益于对历史无伤大雅的修改重现,但更打动人的则是莫扎特一曲又一曲动人的音乐。在这部电影中《唐璜》出现了五次,每一次都动人心魄,是电影情节发展的转折点。而导演和配乐师做如此处理的原因想来也应该同《唐璜》本身的戏剧性紧密联系。
那么莫扎特的这部歌剧杰作《唐璜》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呢?这位风流恶少在剧中自然少不了欠下风流债。他抓住每个机会一亲芳泽,到底有多少女人的心碎在了他的摧花辣手下?我们可以从他的随从莱波雷诺(Leporello)的唱词中听到,这位花花公子的一大爱好就是记下每个他亲近过的女子,那本记录纸拉开来比他家的花园小径还长,他采过的鲜花一千八百朵还盈。而在最近的一次采花奇遇中他却出师不利。夜半三更戴上假面具冒充多娜安娜(Donna Anna)的未婚夫摸到了她家,没成想被多娜安娜发现,撵出了房。逃跑的路上他碰上了闻声赶来的多娜安娜的父亲,一名警卫官。在争斗中唐璜杀死了老人。第二天他却像没事人,又去勾引将要结婚的新娘瑟琳娜(Zerlina)。同时又被他曾经抛弃的老情人埃薇拉(Donna Elvira)缠上了。这下他可触了霉头,三方仇家哪个也不肯放过他,但他不仅没有愁上眉头,反而游刃有余,虱多不痒,索性玩世不恭地到墓地邀请被他杀死的警卫官的石像赴宴。这下他可招来了死神,终有报应。
石像出现在唐璜家门口的一幕至今是歌剧史上最震撼人心的瞬间,石像喊出他的名字:”Don Giovanni, Don Giovanni.”仿佛是来在地狱的声音,带走恶魔让光明重返人间。于是这部喜歌剧带上了莫扎特以往歌剧不具有的内省,毕竟通常我们所熟悉的莫扎特总是有那么点嬉皮笑脸的。
同《费加罗的婚礼》、《魔笛》一样,《唐璜》再一次展示了莫扎特歌剧的典范力量,序曲部分优美典雅,乐队演奏丰富,发挥着交响性和戏剧性的双重作用,也帮观众做好入戏的情绪准备。整部歌剧可以看作莫扎特为后继音乐家们树下的圭臬—激情与理智的完美结合。这同样也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最突出特点。他不似巴赫严肃神圣,也不像贝多芬热情灼人,但他亲切活泼,典雅幽默,张弛有度。
这当然同他生活的时代有关。莫扎特生于1756年,卒于1791年。十八世纪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哲学家、科学家们向信条和权威挑战,画家们敏锐地捕捉每一个政治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但在音乐方面,理性的觉醒还没有那么快,洛可可风格还是有相当的地位。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Rocaille,指的是建筑上富于装饰的石雕,或是精美的贝雕,最早是由法国建筑师引入,意在柔化巴洛克风格中过于宏大、严峻的设计。莫扎特也在家书中坦言自己喜欢这种建筑风格,而这种华丽柔和,富有感官之美的风格也同样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创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莫扎特的音乐配器从来都是丰富的,它们甜美,仿佛天使浑身披着的柔美光芒,明亮而不刺眼。与此同时,时代对他的影响体现在一种对前人音乐瑕疵之处的大胆改革。他继承了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对歌剧艺术简洁化的作风,清扫了花腔演唱(Coloratura,声乐上用来炫技的华丽装饰音),加重了乐队的分量。
更进一步的是,他简化了歌剧的唱词。在这一点上他和我们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分道扬镳了。莫扎特曾经在家信中写道:“如果《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台词没有那么长,效果会好得多。”当然对莎士比亚剧本而言这样做是万万不能的,这会使《哈姆雷特》中人物形象严重缩水,但是从歌剧的角度讲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歌剧的唱词过缓,观众的耐心面临着考验,同时歌剧的表现力也将大打折扣。以《唐璜》为例,第一男主角唐璜没有大型咏叹调,至多就是一些短小的炫耀。这些都是为了情节和角色性格的需要,莫扎特用这些短小精悍的唱词把唐璜这样一个否定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惜墨如金。
莫扎特从来不避讳使用一些听起来有些下流的乐器,只要这是歌剧的切实需要,而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这些下流段子一点也没有减弱他歌剧的神圣力量,人们依然觉得它们纯洁,美丽不可方物。比如说《唐璜》中唐璜的唱段《酒已过三巡》,巴松管的音色粗俗下流,却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唐璜精力过剩无处发泄。而这些都把唐璜推向了一个戏剧化的高潮,登得高,跌得重大概就是这个用意了。
诚然《唐璜》可算作莫扎特最具思想深度的一部歌剧,但是它给人的欣赏体验却是十分愉快的。莫扎特仿佛就是一个擅拍温情片的导演,情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他不煽情,也不冷酷,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顽皮可亲,仿佛很好说话。他不像亨德尔(Handel)、贝多芬(Beethoven)、瓦格纳(Wagner)那般唯我独尊,视他人为低等生物。他没有血腥的丑陋,没有沉重的劝导,他带给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感,在他的音乐中我们natural high.
这便是古典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用一首中国小诗褒赞这部伟大的歌剧--人人都爱Don Giovanni.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
(1)达蓬特(Da Ponte),剧作家,莫扎特歌剧《女人心》("Così fan tutte")及《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即"Marriage of Figaro")同样出自他的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