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气沉丹田

武侠小说气沉丹田

发布时间: 2021-08-02 01:38:01

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气沉丹田”,是什么意思

所谓气沉丹通俗来讲指的就是腹式呼吸,通过腹式呼吸可以使气息更加悠长,更加稳定,通常在歌唱,主持人,吹奏乐器会用到

② 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具有疏通全身经络,和畅气血,益寿延年,以及消释烦劳,平抑怒气、恐惧、忧愁等不良情绪,使人心境开阔、增益智慧的作用。本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练功者功力修为达到一定高度,于功法演练中,进入深层次的松静状态后,恰如《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的一种入静状态。气沉丹田是在长期不懈的功法习练中,达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尾闾中正等要求,使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并在心意恬静无忧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实现的。本文以健身气功•五禽戏“鸟戏”为例,重点讲述练功中如何放松身心,以达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

初级阶段


在熟练掌握了功法动作并开始领悟习练要领的基础上,引入沉肩坠肘等简单的放松练习。“鸟飞”动作一,两腿微屈,两掌合于腹前,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摆好姿势后首先注意沉肩,同时要意贯肘尖,有肘下坠之感,这种感觉是由肘部放松带来的。两掌在体侧平举向上的过程中,两肩尽量下沉不上端,肘尖不要上扬,背部正直而生挺拔感。头慢慢地转成悬顶中正,同时微收下颏,竖项,将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如此悬顶才不会僵滞。两掌成展翅状向上平举于肩的瞬间,沉肩,意在两手拇指和食指,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动,隐约感觉到有力由腕传导至拇指、食指端。借助于两臂下落,打开肩关节的同时,肩胛骨就势横向松开,以使两肩微含,两肋微敛,胸廓略向内含,肩背部便有轻微的左右拉伸之感,并顺势将松传至肘、腕、手指,且瞬间而过,意念不可停留。做到了肩膀下沉,肩胛骨横向放开,含胸拔背的效果自然而然产生。含胸拔背要完全顺乎人体的自然形态,而不是弓背缩胸,不要故意造作。在含胸拔背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这样就约束臀部突出,保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结合起来,可助气下沉,从而有利于气沉丹田,此时,由不良情绪导致的上逆的邪气,逐渐下降消除,中和之气缓缓地输布周身。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身心另有一番体验:身体轻松爽快,呼吸平稳顺畅,暂且忘记了烦恼忧愁,心旷神怡。这便是气沉丹田的初级状态。

中级阶段

领悟了习练要领,进一步精化动作。练功中能够主动排除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到功法演练上,心境安然宁静,神情闲适安逸。“鸟飞”动作一,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无需意导,自然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放松要求。两掌在体侧向上平举的过程中,肩胛向两侧横向打开,带动肩膀向下松沉。两掌成展翅状向上平举于肩的瞬间,拇指和食指内气充畅,有虚空感,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动,感觉到有股轻微的劲力由肩胛经肩、肘、腕传导至十指尖,拇指、食指内劲感觉尤为明显。两掌下落中,似有意似无意,意欲动心已知,大脑中还未来得及反应“松”的概念,凭借形体动作的态势,肩胛内部肌肉倏地松开,顷刻之间全身有传导式松驰之感,有种微麻的感觉掠过整个背部,是气功劲力在起作用。劲力是身心松静时的意念,导引体内清和之气运行,瞬间而发的力,即练功者常说的意到、气到、力到,是意气力和合的结果,因此也叫内劲。上述练功体验并非每次练习都会产生。下落中,肩胛松开带动两肩松沉的同时,由内劲引发的横向松散,促使背部肌肉自然舒展而微微隆起,拔背的感觉随之而来,一产生拔背感,胸部也自然做到了舒松虚含。检验含胸的标准是:在打开肩关节、横向松开肩胛骨的一瞬间,胸口处好似开启了一扇圆形的小门,霎时将心中积压已久的忧虑抛掉,胸口有微微的虚空感,心胸顿感轻松自在。平举向上及下落时摇荡于两臂的内气好象要阻拦臂膊,又有丹田及命门内劲的推动,使得松柔的两臂恰似轻盈洒脱的白鹤正在凌空展翅。在两臂平举向上和下落的过程中,整个身体放松保持下垂状态,但同时头顶百会穴始终含有轻微的上顶之感,而非臆想的上顶之力。上有百会悬顶,下有尾闾中正,配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脊柱自然节节松开,形成上下对拔之势,虚领顶劲的状态自然达到,顿时心中豁然开朗。此时,体内浊气下降消于无形,清气上升输注全身,外形与内气逐渐融通。此阶段虽不能清晰地感觉到真气的出入消息,但小腹部却有内气涌动而产生的麻热鼓胀之感。这种感觉是由于入静之后,内感受性提高了,本体感觉敏感了而产生的,其体验因人而异,不要刻意追求,否则容易产生“感知觉异常”等偏差。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入气沉丹田的中级状态:身体松柔舒坦,呼吸匀细柔长,大脑清静,胸部松空,久积于心胸的郁闷一扫而光,倏忽间脱离了物欲的缠缚,心胸豁然开朗,丹田内气充实通畅,与命门之气开始沟通,神态沉稳安详,大有气吞山河之气魄,又如闲云野鹤般悠然自得。

高级阶段

随着动作精化程度的提高,功法演练达到了自动化,练功时不但消除了一切杂念,甚至忘记了功法动作,忘记了自我,却没有一个动作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一个动作不表现出五禽神韵。练完“鸟伸”最后一个动作,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心中了无牵挂,阳气平和。接上式,两腿微屈,两掌合于腹前,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依然处于松静柔和的练功态中。两掌在体侧平举向上的过程中,肩胛横向松开以及肩下沉一气呵成。沉是松柔状态下肌肉的坠落感,是检验松的标准,此阶段的松超越了沉,主要表现为散。体内真气流注,全身松散由内劲推动,从肌肉到筋骨,由表及里一点点渗透,节节贯穿。两掌下落时,由内劲引发的松散更加强劲,意未动,心已全知,肩内部自动松散,顷刻间传遍周身,胸部虚空,虚怀若谷,背部内气贯通,似乎没有了肌骨之感,含胸拔背已超越了形体上的要求,头顶百会穴虚豁无碍,几乎感觉不到上顶之劲,这是百会穴周围经络通达的缘故,开始了悟“致虚极,守静笃”、“心与道合”、“明心见性”的真谛。此时,气机宣畅,“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由于内气鼓荡欲冲开体表,与天地之气相合,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这种状态并非贯穿整个练功过程,气机宣畅转瞬即逝,何时到来,不但因人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不同,也会发生变化。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不经意间,练功者进入气沉丹田的高级状态:身体松柔自然,呼吸之气直达丹田,真正达到了“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调息目标,大脑清爽,一念不生,心胸如空谷容纳百川,智慧闪现于空灵的心中,如明媚的阳光,照亮身体内外(上虚);丹田浩然气畅,与命门之气融合,神情泰然自若,大有气贯长虹之感,雷霆万钧而不可动摇之势(下实)。

③ 武侠小说中修炼内力步骤

武侠小说里,打通任督二脉武功能更上一层楼,如果堵塞的话就不能练武,丹田就像练发声一样只有将气下沉到丹田发出来的声音才有力,和武侠的类似吧,这些都是玄幻的不必太认真

④ 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口诀

《倚天屠龙记》第二回‘武当山顶松柏长’中觉远弥留状态背诵的部分经文:

气沉于渊力凝山根,故示以虚以无胜有,运气之时,须得气运自我运,不必理外力从何方而……虚实须分清,一处有一处,处处总此虚实……气须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要用意不用劲,随人所动,随屈就伸,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我劲接彼劲,曲中求直,借力打人,须用四两拨千斤之法……前后左右全无定向,后发制人先发者制于人……彼之力方碍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之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通,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从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方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已动,劲似宽而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力从人借,气从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得开合,便如阴阳……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3版:阴到极盛便渐转衰,少阳暗生,阴渐衰而阳渐胜,阴阳互补,互生互济,少阳盛于老阴,少阴盛于老阳,凡事不可极,极则变,由重转轻,由轻转重。]

1,《太极拳论》(根据武派太极拳的记录,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王谱),是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当县令时,"闻盐店有王宗岳拳谱,求索得之",然后交武禹襄研究。武氏是文人而爱好太极拳,不以授拳为业,所以得到拳谱后并不秘密收藏,除与外甥李亦畲一同研究外,也与同乡名手杨露禅一家分享(杨露禅的儿子在河北永年家乡跟武禹襄学文),于是王宗岳拳谱得以广为流传。)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贫道在《笑笑乱弹金书的武学》中太极出自九阳这一观点,显然现实太极—〉九阳得到启发,在自己作品中用九阳—〉太极的形式来构建武侠小说中的武学体系。下面为《太极拳论》内容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⑤ 阑尾就是修仙或者武侠小说中的内丹【丹田】

确切的说丹田的位置指的是小肚子,说阑尾是丹田有些偏颇了。你可以在呼气的时候试着气沉丹田,就会发现小肚子就是紫府丹田。

⑥ 武侠片里常说的气沉丹田指的是哪拜托各位了 3Q

丹田 是穴位!!!!!!!

⑦ 武侠小说说气沉丹田,丹田在哪偷偷问一下,现在还有没有练这些

上丹田两眉间入三寸,中丹田两乳间,下丹田肚子眼下三寸

⑧ 武侠小说中的“气运丹田”这个“气”指的是什么,我们

就是用丹田呼吸嘛
也叫腹式呼吸法
我们平常吸气时的位置都很浅,气息到了肺部就不再向下走了,你可以试一下,深吸一口气,看你的肺部和肩膀是不是会向上提起。
丹田吸气,是要将气息深深的扎入丹田那个位置,你可以双手用力叉腰,深吸一口气,越深越好,如果这时你的肺部和肩膀没有提起,而是肚子被气息撑起来了(你会觉得有一股力量,将你的双手顶开)这就完成了所谓的丹田式呼吸
不知道你懂没懂,这个问题不太好讲明白,要靠心领神会,刚开始你可以躺在床上练,比较容易一些,一般有慧根的人两三天就能练会
唱歌唱戏都是要气运丹田的,我学过声乐,我的方法肯定没错

⑨ 如何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为印堂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撞丹田
道家养生功。 对“丹田”的具体位置,自古说法不一,通常分为“上丹田”——两眉间,中丹田——两乳间膻中穴,下丹田——脐下1寸三分。今天要撞的就是这个“下丹田”。咱们要撞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位置就在肚脐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找个如水泥电线杆一样粗细和平滑的大树来撞效果最好,两腿略分开,站在树前,肚子离树干15公分,然后用肚脐去撞树就可以了。 动作要点:开始撞时,力量一定要轻,幅度要小,最好穿运动衣裤,(以防皮带或纽扣硌到皮肉),撞的时候全身放松,不要憋气,不要绷紧肌肉。请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时腹内脏腑的感觉,和心里的感觉,可以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呼吸自然而悠闲。说是“撞”,其实那是以后的事,开始练习应该叫做“靠”更为准确。每天撞个几分钟,慢慢的,您多半会撞上瘾呢! 这个功法,可以说适合于每个想要身体强壮的人,“丹田”是人体的发力点。如果您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您觉得“有劲使不出”、如果您觉得“心神不定,魂不守舍”、如果您觉得“体力透支,难以积蓄”,都可以从“撞丹田”中找到解决之法。 “撞丹田”将帮您找到人体的能量库,使您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人体的“内力”。很多人打坐难以入静,“撞丹田”却可让您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撞丹田”会使您的内力增长很快,一段时间后,您就可以从“靠”自然转成较为有力的“撞”了。这时,您会发现原来腹部松弛的赘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肌肉,这种肌肉没有突显的棱角,与健美运动员的完全不同。但比后者的远为结实。 如果,有年轻的朋友,想练成“钢肚”,这种方法,就是最安全有效的捷径,若每天坚持,大概三年时间,当你气运丹田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类似汽车轮胎那样强健了。 撞丹田的禁忌: l 孕妇及腹部有过较大手术的病人。 l 急腹症及腹部有肿物或有出血病灶点。 l 撞腹后感觉不适以及对此功法心有疑惧的人。 练此功要顺其自然,不可急功近利,与“推腹法”同练,效果更佳。有些朋友肚子赘肉较多,用推腹法跟本没啥感觉,一撞“丹田”便发现敏感点了。这时再用推腹法,事半功倍。 呼吸精气,锻炼丹田 关键在于做到“气沉丹田”就是吸气的时候小腹肾区有纳气的感觉。怎么做到这一点呢?练气功必须循序渐进,不然便有走火入魔的危险。第一步:意守心下绛宫(即中丹田),积敛宗气;第二步:顺式呼吸。要注意的是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是有差别的:顺式呼吸是在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把腹部缩回;逆式呼吸,却是反过来,吸气时将腹部收缩,呼气时再把腹部鼓起。一定不要弄错。顺式呼吸是一种深度的腹式呼吸,能把中丹田的元气引导到下丹田之中,储存到人体的奇经八脉,从而提升人体的种种机能。

在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就意味着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秘。

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
简介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来源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编辑本段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 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
编辑本段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
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 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编辑本段任督二脉经络循行
01、 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循腹里 03、 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05、 属阴脉之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 03、 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督 脉 经 络 循 行 01、 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 02、 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03、 属阳脉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02、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03、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04、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05、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 06、 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07、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08、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 09、 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热点内容
异界轻松种马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15 10:04:06 浏览:15
人间禁地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15 09:55:15 浏览:236
星际女强无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15 09:41:11 浏览:560
男强女强盗墓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15 09:39:43 浏览:389
三国热血穿越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8-15 09:39:34 浏览:472
大学英文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15 09:34:48 浏览:132
出版的师生恋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15 09:34:38 浏览:454
无限小说网相关推荐 发布:2025-08-15 09:33:54 浏览:617
大盛魁小说2全免费 发布:2025-08-15 09:25:13 浏览:746
古代玄幻言情小说穿越不小白 发布:2025-08-15 09:14:23 浏览: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