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狂兵之王陈河
㈠ 西游记第八至二十二回,了解唐僧师徒及白龙马的身世来历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西游记》中的唐僧:俗家姓“陈”,由于是老和尚从漂流的江水中捡到,所以起名“江流”。陈江流是第一个名字。剃度之后法号“玄奘”。后唐王赐姓“唐”,赐名“三藏”。
孙悟空:天生石猴,无名无姓。统领花果山群猴之后自号“美猴王”。出海求学,菩提老祖赐姓“孙”名“悟空”。回到花果山后搅龙宫,闹地府,天界招安反出后,自封“齐天大圣”
猪八戒:天蓬元帅。贬下凡间以“猪”为姓,观音赐名“八戒”。唐僧收他为徒弟后赐名“悟能”。
沙僧:卷帘大将。贬下凡间后居住流沙河,以“沙”为姓。被观音点化,赐名“悟净”
白龙马原本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因为犯了天条将被处刑,幸被观音菩萨所救,并点化他前往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皈依佛门。后来白龙马身化为马,成为唐僧的坐骑。
回答完毕,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狂傲兵王俏总裁在哪个小说可以搜到
《狂傲兵王俏总裁》又名《一号狂兵》的作者是陈行者,这是一本正在更新中的现代小说,全文主要讲述了:陈河回国的第一天,就被特警给围住了,原因是因为,他体内的子弹碎片引起警报。他是兵王陈河,兵王回归都市,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征途,他自信,狂傲,毒打恶棍,征服美女总裁,日子过的风声水起。
㈢ 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哪些地方姓闫的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武帝(503-559),南朝陈创建者。即陈霸先。庙号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梁时,自小吏累迁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广州起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为西魏所杀,他与王僧辩在建康拥立萧方智为帝,旋杀僧辩,独揽朝政。太平二年(557)进封陈王,继禅梁自代,建立陈朝。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锡联 1915.1-1999.6.10,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沔阳(属湖北)人。渔民出身。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十九年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杀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
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角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陈坤书(?-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浑号“陈斜眼”。咸丰四年(1854),为太平天国副侍卫。转战皖、苏参与破江北大营十年,随军占安徽广德,封求天义,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守苏州。次年,攻宝山、镇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后军主将。贿封护王。同治二年(1863),战于江阴援无锡,寻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牺牲。
陈湜(?-1896),清将领。字舫仙,湖南湘乡人。从曾国荃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取安庆、江宁(江苏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参与镇压捻军,以疏防被革职。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军。后复职。甲午战争时驻防山海关阻击日军,迁江西布政使。
陈启沅(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人。初走南洋经商致富,回国后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用机器缫丝,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提高生产效益。所办丝厂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最早的机器缫丝厂。产品行销海外,获利甚厚。光绪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关闭,迁厂至澳门。后回简村继续经营。
陈阿林,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为外国人当马夫。后加入上海小刀会,成为福建帮首领。1853年9月,与刘丽川等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不久改任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总理军务,作战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国侵略军与清军围城时,拒绝投降,坚持战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围成功,流亡海外。后不知其终。
陈宝箴(1831-1900),清维新派。字左铭,江西义宁(江西修水)人。初以举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力行改革,“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炮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清史稿》)。又保荐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
陈虬(1851-1903),清改良派。字志三,晚号蛰庐,浙江乐清人。举人出身。著《治平通议》,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等。戊戌变法后被通缉,避居温州一带,后即一意行医。另有《报国录》、《蛰庐文集》、《蛰庐医案》等。
陈炽(1855-1900),清末改良主义者。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等职。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维新失败后,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等。
更多看<a href="http://ke..com/view/23785.htm#5"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23785.htm#5</a>
㈣ 我是一名老外,想对少林武术有些了解
老外你好
1.故事不必认真,很多故事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可能被无限夸大
2.如果你想要,我可以立刻编一套功法加个“易筋经”的名字给你,真的易筋经到底有没有,是什么,只有老和尚才知道
3.所谓奇才,有出名的,有无名的,出名的可以上网搜,不出名的我们也不知道
4.十八个普通人已经很厉害了,十八个练过武的那就更厉害了,除非有机关枪,否则请不要尝试单枪匹马闯十八罗汉阵
不必客气
㈤ 《西游记》人物概括.任选4人,每篇1500字
唐僧
陈河村,原名陈家谷。
唐僧出世前,这里荒草一片,深谷黑雾弥漫,人们过着凄凉、悲惨的日子。
一年春天,从缑山上飞来一只凤凰,落在陈家谷南的高台上,连叫几声,展翅飞去。只见霞光万道,黑雾消散,整个山谷充满了瑞气。
这时,在陈家院上空升起一片白云,陈家一个婴儿落地了。这个婴儿就是玄奘。父母
老版《西游记》中的唐僧
给他取名祎儿。人们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来头,将来定会干一番事业,就把祎儿家门口的小溪,改名陈河,陈家谷称陈河村。又把落凤凰的这条沟称为“凤凰谷”,谷南边的高台取名“凤凰嘴”。
祎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里穷,读不起书,他只好到寺院里去听老和尚讲经,时间长了,很多经卷都能够背下来。
一次,路过白鹿寺,他又到经堂门前听讲。不一会儿,主持长老向群僧提问,众僧面面相觑。这时,站在门口的祎儿脱口而出,回答了长老的问题,长老非常惊异,走下经台仔细打量,看他穿着虽然褴褛,却相貌堂堂,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长老满心欢喜,劝他入寺。祎儿征得母亲同意,就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几年过去,玄奘成了饱学的青年和尚,他提出的问题,连多年主持讲台的方丈也答不上来。寺中长老对他更加器重,推荐他到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寺院去学习。后来玄奘为了寻求佛教的真谛,就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赴印度取经。
由于他是唐朝的和尚,因此人们就叫他唐僧。
唐僧一路西行,途中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
孙悟空
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孙悟空,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悟净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孙悟空是我国前人精神的寄托,寄托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㈥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参评作品目录》txt全集下载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参评作品目录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1.《秘密通道》姚鄂梅《人民文学》
2.《小学徒》刘继明《山花》
3.《杀狗》曹军庆《天涯》
4.《我们的隐私》晓苏《收获》
5.《江湖》张小痣《绿洲》
6.《钱氏母女》韩银梅《西湖》
7 《珍珠》张静《西湖》
8.《奔跑的骨头》阿舍《西湖》
9.《瘦龙沟纪事》王松《上海文学》
10.《惠莲》李婉《山花》
11.《相爱的日子》毕飞宇《人民文学》
12.《卖果》郝炜《人民文学》
13.《致邮差的情书》鲁敏《人民文学》
14.《夜巡》陈河《人民文学》
15.《桃花渡》叶弥《人民文学》
16.《皇妃庵的香火》孙春平《芙蓉》
17.《中风》女真《西部》
18.《美丽鞋匠铺》张鲁镭《中国作家》
19.《厚墙》于晓威《西部》
20.《动荤》尹守国《文学界》
21.《最后的细致》刘涛《山东文学》
22.《声铺地》方如《作家》
23.《范村的比赛》范玮《时代文学》
24.《出趟公差》凌可新《长城》
25.《海军往事》陆颖墨《解放军文艺》
26.《暗自芬芳》王棵《芒种》
27.《祝你生日……
㈦ 《都市兵王》类的小说有哪些推荐
特种兵王在都市。夜十三,可惜没写完
㈧ 驸马爷陈河毒死王爷,丫环周风兰申冤
《一号狂兵》小说主要讲述了:国外特种兵王陈河几年前遭国内几大家族暗算,离开华夏。受环球集团总裁外公委托保护其外孙女黎佩玖。哈,居然不相信我的专业性?如果我不专业那全球还有几个人是专业的。那些什么跟踪窃听手段在我眼中都如同虚设。可是,面对我们特种兵王的不止是各类暗算,还有各色美女的暧昧不止。国内几大家族也开始担惊受怕,他们怕的只是一个男人,陈河!
㈨ 人民文学奖的历届情况
人民文学奖
1986年4月,第一届人民文学奖评选揭晓,共有13部长篇小说获奖:
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古华《芙蓉镇》、张洁《沉重的翅膀》、刘心武《钟鼓楼》、柯云路《新星》、秦兆阳《大地》、王蒙《青春万岁》、苏叔阳《故土》、焦祖尧《跋涉者》、巴人《莽秀才造反记》、李纳《刺绣者的花》。
13部作品中,前6部已分别获第一届、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13部作品,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至1984年8年间出版的130多部长篇小说中评选出来的。 “炎黄杯”人民文学奖
1994年底评出。评奖范围为1986-1994年九年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名义出版的长篇小说(含长篇纪实文学)。
长篇小说:张炜《古船》、王蒙《活动变人形》、宗璞《南渡记》、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魏巍《地球的红飘带》、王洪溥《战争和人》三部曲、陈忠实《白鹿原》、王安忆《纪实与虚构》。
长篇历史报告文学:麦天枢、王先明《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
纪实文学:邓贤《大国之魂》和《中国知青梦》。
中篇小说:邓一光《大妈》、郑兢业《孤坟》。 评选范围1995-2000年
长篇小说
阿来《尘埃落定》、邓一光《我是太阳》、周大新《第二十幕》、方方《乌泥湖年谱》、王蒙“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 《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狂欢的季节》) 、周梅森“中国制造”三部曲、王小鹰《丹青引》、柳健伟时代三部曲之一、之二(《北方城郭》、《突出重围》)、李佩甫《城市白皮书》、海诚《新西游记》、张宇《疼痛与抚摸》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赵德发中国农民三部曲之一、之二(《缱绻与决绝》、《君子梦》)
纪实文学
邓贤《流浪金三角》、郝在今《协商建国》、陈桂棣《淮河的警告》
诗歌
海子《蓝星诗库海子的诗》 、食指《蓝星诗库食指的诗》
散 文
张承志 《中华散文珍藏本张承志卷》 、吴冠中 《画外画吴冠中卷》 优秀中篇小说奖:熊正良《我们卑微的灵魂》、荆永鸣《北京候鸟》、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
优秀短篇小说奖:郑微《大老郑的女人》、戴来《茄子》
优秀散文奖: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黄集伟《借一张嘴、说美丽脏话》
优秀诗歌奖:李元胜《景象》、桑克《时光登记簿》、大解《神秘的事物》 优秀中篇小说奖:映川《不能掉头》、晓航《师兄的透镜》、陈应松《马嘶岭血案》
优秀短篇小说奖:莫言《月光斩》、张楚《长发》、须一瓜《毛毛雨飘在没有记忆的地方》
优秀散文奖:于坚《火炉上的湖泊》、格致《减法》
优秀诗歌奖:雷抒雁组诗《明明灭灭的灯》、张执浩的组诗《覆盖》 本届“茅台杯”的评选时间范围为2004年11期至2005年10期《人民文学》,为让更多的作者有获奖机会,凡获得过往届“茅台杯”的作者将不在评选之列,今后将仍然尊奉这一原则。
优秀中篇小说奖:山西女作家葛水平《喊山》、福建作家杨少衡《林老板的枪》、辽宁作家孙春平《怕羞的木头》
优秀短篇小说奖:宁夏作家石舒清《果院》、北京作家刘庆邦《鸽子》
优秀散文奖: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冯唐《浩浩荡荡的北京》
优秀诗歌奖:雷平阳《秋风辞》、刘川《这样或那样》
特别优秀奖:杜卫东、张建术、赵剑平的报告文学《国酒当歌》 优秀中篇小说奖:四川作家罗伟章《奸细》、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空巢》、福建作家陈希我《上邪》
优秀短篇小说奖:宁夏作家郭文斌《吉祥如意》
优秀散文奖:夏榆《黑暗中的阅读与默诵》、舒婷《老房子的前世今生》、陈染《我究竟在这艘人世之船上浮想什么》
优秀诗歌奖:傅天琳《六片落叶》、汤养宗《在汉诗中国》 本届活动的评选范围是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作品。与前四届不同的是,本届将长篇小说也纳入评奖范围。
优秀长篇小说奖:麦家的长篇《风声》
优秀中篇小说奖:鲁敏的《思无邪》、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
优秀短篇小说奖:阿来的《短篇三篇》、陈忠实的《李十三推磨》
优秀散文奖:汗漫的《一枚钉子在宁夏路上奔跑》、江少宾的《地母征婚》
优秀诗歌奖:古马的《古马的诗》、白垩的《青藏诗章》 本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的评选时间范围为2007年11期至2008年10期的《人民文学》,为让更多的作者有获奖机会,凡获得过往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的作者将不在评选之列,今后将仍然遵奉这一原则。
优秀长篇小说奖:江苏作家毕飞宇的长篇《推拿》
优秀中篇小说奖:甘肃作家叶舟的《羊群入城》、辽宁作家马秋芬的《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河南作家计文君的中篇《天河》
优秀短篇小说奖:女作家姚鄂梅的《秘密通道》
优秀散文奖:塞壬的《转身》、张悦然的《月圆之夜及其他》
优秀诗歌奖:诗人阿门的《中年心迹》、商泽军的《奥运中国》
特别奖:赵剑平的报告文学《巴拿马诱惑》 评奖的范围,是2008年11月到2009年10月之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作品。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特选作品:王树增《解放战争》、徐坤《通天河》
长篇小说: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中篇小说:袁劲梅《罗坎村》、东紫《春茶》
短篇小说:铁凝《伊琳娜的礼帽》、张炜《东莱五记》
散文:王小妮《二00八上课记》、蒋方舟《审判童年》
诗歌:牛汉《诗七首》、刘希全《南宋庄》 评奖的范围,是2009年11月到2010年10月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和非虚构作品。2010年新增设了非虚构作品奖
长篇小说
《少年张冲六章》杨争光2010年3期
《白雪乌鸦》迟子建2010年8期
中篇小说
《赶马的老三》韩少功2009年11期
《望断南飞雁》陈谦2009年12期
短篇小说
《地下室里的猫》张玉清2010年6期
《花与舌头》 黄惊涛 2010年8、9、10期
非虚构
《梁庄》梁鸿2010年9期
《词典:南方工业生活》 萧相风 2010年10期
散文
《一块土地》贾平凹2010年8期
《风雨(洛神赋)》马伯庸2010年9期
诗歌
《生如夏花》刘立云2010年10期
《蝴蝶》沈浩波2010年1期
特别行动奖
《中国少了一味药》慕容雪村2010年10期 评奖的范围是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月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和非虚构作品。
长篇小说
方方武昌城2011年3期
海飞向延安2011年7期
中篇小说
姚鄂梅你们2011年4期
王十月寻根团2011年5期
短篇小说
李浩爷爷的“债务” 2011年9期
蒋峰遗腹子2010年11期
非虚构小说
乔叶盖楼记2011年6期
拆楼记2011年9期
非虚构
李娟《羊道》系列
春牧场2010年11期
夏牧场(一) 2011年2期
夏牧场(二) 2011年4期
散文
骆以军梦游街2011年4期
塞壬托养所手记2011年10期
诗歌
周云蓬不会说话的爱情2011年3期
路也 心脏内科2011年10期 2012年12月11日,2012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张健,副主席何建明,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等出席颁奖典礼 。
在2012年新增设的迎接十八大特选作品中,获奖的是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和徐坤的话剧剧本《金融街》。
长篇小说奖得主分别是李佩甫(《生命册》)和鲁敏(《六人晚餐》)。
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家分别是美籍华人陈谦(《繁枝》),鲁迅文学奖得主晓航(《蝉生》)和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余一鸣(《愤怒的小鸟》)。
非虚构获奖作家是诗人于坚(《印度记》)和王手(《温州小店生意经》)。
散文获奖得主是蒋蓝(《在繁体字的迷宫中》)。
诗歌奖得主轩辕轼轲(《赠李白》)和羽微微(《秋色微凉》)。 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11日在京颁奖,11部优秀作品获此殊荣。
本届评选委员会由格非、李洱、贺绍俊、霍俊明等作家、评论家和资深编辑组成。阿来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斩获“非虚构”大奖;乔叶的小说《认罪书》获得长篇小说优秀奖;陈河的小说《猹》和肖江虹《蛊镇》获得中篇小说优秀奖;毕飞宇《大雨如注》和贾平凹的《倒河流》获得短篇小说优秀奖;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周晓枫的《齿痕》获得优秀散文奖;刘年的组诗《虚构》、荣荣的组诗《声声慢》获共享诗歌奖。新增设的翻译奖由魏友敦(Jim Weldon)获得. 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于2014年11月在鲁迅文学院颁发。
刘醒龙的《蟠虺》和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获得优秀长篇小说奖。
邵丽《第四十圈》和畀愚《新记》获优秀中篇奖。
朱文颖的《凝视玛丽娜》和向祚铁的《幸运儿和他的朋友》则获优秀短篇奖。
优秀散文奖颁给汗漫《妇科病区,或一种艺术》和帕蒂古丽《被语言争夺的舌头》。
吉狄马加《我,雪豹》及马新朝《中原诗志》获诗歌奖。
2014年的特别奖颁给了老诗人李瑛的《抒怀六章》。
新增设的翻译奖授予约书亚·戴尔和埃莉诺·古德曼。
㈩ 玄奘生平
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