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侠小说
❶ 如何写武侠小说浅谈 二 如何写侠 诸大家进
性格:
1、外冷内热型(参考手冢【网王】)
2、外热内冷型(参考城主朱雀【风起苍岚】)
3、害羞型(就是很容易被调戏那种【毕竟有些侠客刚刚入行,不懂,很容易被耍】天然呆的)
4、霸道型(参考什么霸道王爷之类的)
5、天然黑(参考不二周助【网球王子】就是腹黑啦)
……(此处省略其他性格)
外表:
气场,发型,头发颜色,瞳孔颜色,眼睫毛,鼻子,嘴巴,皮肤……(省略大堆)
注意要把人物外表最重要的特点写鲜明。
………
❷ 以金庸小说作品为例,谈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现实意义
比如说天龙八部吧,就体现了诸子百家,尤其是佛家精神,其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天龙八部和鹿鼎记还揭示了名族矛盾、融和的问题
❸ 大家觉得凤哥写的武侠小说《昆仑》怎么样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上高中的时候,武侠在连载《昆仑》,我觉得这部小说很不错,当时真的满佩服里面的人,他们的数学好好啊,尤其是对我这种怕数学的人来说,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情节吸引人,故事紧凑,是本不错的书。。
一说起《昆仑》我就想起我当时为武侠贡献了多少钱啊
。。。呵呵。。这都是后话了
❹ 浅论金、古、梁三位武侠大家的发展和继承,为什么金庸最好
因为金庸在武侠小说创作领域做到了“全方位,无死角”。因此,不论是古龙,还是梁羽生,终归来说,还是略逊他一筹。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武侠小说,可谓是风靡中国民间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新派武侠,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时至今日,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三位知名武侠宗师的作品,仍然是影视剧行业的大IP,尤其,我们就能对武侠小说的偌大影响力可见一斑。而在“金古梁”这三大武侠作家中,大众最推崇的,往往是金庸。
而古龙,他沉溺于“吃喝嫖赌”,对小说更是一点都不上心。因此,论综合成就,这两人,都不如“全方位,无死角”,对自己的作品前后做过三次修改的金庸。
❺ 谁看过金庸武侠小说,较深的谈谈看法或者评论,不限哪个方面。字数一千左右。
追溯起来,“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中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句。这句话写出了侠必有武,必会武,必能武之意。其实,“武”和“侠”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已经不仅仅只是武侠小说中的单纯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来讲,“武功”、“武力” 、“武术”等以“武”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都是长久以来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而“侠客”、“侠义” 、“侠行”等以“侠”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则是对完善道德的企盼。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是相契合的。“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而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建立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传统武侠小说在弘扬侠义精神的同时,表现出一种试图依靠武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倾向。正所谓“快意恩仇”,侠士们在感恩报仇中寻求并品尝着血腥的快感。一般意义上的侠,体现在以武力来扶善除恶,扶危济困,打抱不平。金庸笔下的侠并不只限于报答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而是普遍地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往往把尚武与尚德结合在一起,重武德。这一点与传统武侠小说是根本不同的。
武德之高尚与卑下往往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之一。郭靖、洪七公、萧峰、袁承志等大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绝一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高尚的武德;欧阳峰、东方不败、丁春秋、岳不群等之流最终只落得个悲惨可耻的下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卑下甚至邪恶的武德所致。而武德的最初体现则是表现在最初武功的选择上。故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又可以为正邪两派。在金庸笔下,这正邪两派武功正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正体现了不同人的不同选择。“正派武功”符合儒释道三家之说,顺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形成侠士弘大刚毅的人格。而与之相对的“邪派武功”则违反了人性准则,追求速成,崇尚功利,最终只能使练功之人玩火自焚。由此看来,武德对于习武之人是十分重要的。武德上者,侠士也。
“武”离不开“德”,就如同“侠”离不开“义”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侠”与“义”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说到侠,人们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义。义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金庸的武侠小说围绕着“义”字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景。如郭靖保家卫国、死守襄阳;萧峰义字当先、以死反战……这些笔墨饱含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激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性精神。在艺术上,这些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场景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此外,它们还成为金庸小说中最为精彩、最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因而也最值得仔细品味的部分。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士众多,最为著名的两位大侠当属萧峰与郭靖二人了。这一点是众多金学家、也是广大金迷们公认的。我就以他们二人为例,来说说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与武侠精神吧。首先要说的就是萧峰。萧峰的身世较为特殊。他生于契丹,长于大宋。这就使他的性格特征中既有契丹人豪爽直率的一面,又有一般侠客讲义气、重承诺、扶危济困、胸襟坦荡等优秀的中原品质。而他最终的悲剧性命运尤为震撼人心,发人深省。杏子林成了萧峰人生的转折点。他从受人尊敬的丐帮帮主一下沦为了遭人唾弃的“契丹狗”。直至后来两国交兵之际,他又机缘巧合地偏偏当上了契丹国的南院大王,受命领军平南征宋。为平息两国之战,救万民于涂炭,萧大侠不惜以自杀来震慑大辽,警醒大宋。萧峰身上所代表的正直、朴素、真诚和为民请命、甘愿一死的献身精神,正是武侠精神的至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接下来,再来谈谈郭靖大侠。郭靖为人忠厚老实,是个不善言辞,也不聪明的人。他的父亲郭啸天是一代忠良。在父亲忠贞烈事的影响下,郭靖渐渐地也形成了敦厚有礼、深明大义的性格,成为儒家文化最为精当的代言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大师笔下的大侠风范。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号角声中,郭大侠冲锋陷阵于保家卫国的抗元斗争中去。这种以天下兴亡、万民安乐为己任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郭靖不仅具有远大的为国理想,同时也有积极主动的卫国行动。儒家文化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政理想,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清晰,也最为透彻。总之,郭靖和萧峰一样,身上都具有传统正剧中悲剧式的英雄色彩。同时,他们的形象与豪行也使“侠”这一概念上升到另一种高度。对于“武侠”,与金庸同时代的梁羽生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在武侠小说中,“侠”比“武”应该更为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毋宁有“侠”无“武”。为了行侠仗义,侠士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就算是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可谓“侠客不怕死,只怕事不成”(元稹《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侠客行》)。
在通过武侠小说来宣扬武侠侠义精神的这一点上,金庸的作品是与传统武侠小说相契合的。但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是尚武德与重侠义,把武德与侠义并重。更为可贵的是,金庸在一系列的小说创作中,还赋予了“武侠”以新的内涵——把它提高到了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这一新的历史高度。武侠,不再只是武把式、游侠儿,而是有武德之人行有侠义之事。武侠精神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最杰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义,自觉地在为百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正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金庸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新的提升。
武侠小说总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故事动机引发剧情的发展,或者是为了报仇雪恨,或者是为了争夺武林盟主,或是为了一部绝世武功秘笈。笔者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本阅读,发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这个身世之谜由混乱或邪恶的血缘关系造成,注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运。叙事深层如此关心血缘注定的身世问题。在金庸的许多小说里,我们都注意到所谓“身世不明”的英雄。《天龙八部》开篇,这类英雄就又出现了。首先是段誉,其后是乔峰,最后是虚竹。段誉的江湖之行使他陷入难以自拔的乱伦恐惧之中。母亲刀白凤临终时揭出他的身世之谜:他的父亲并不是段正淳,而是时下“四恶之首”段延庆。随之乱伦的恐怖消失了,但邪恶身世的负罪感,却使他更加痛苦不堪。他社会关系上的父亲(养父)段正淳与生母双双死去,生父段延庆竟是“恶贯满盈”的江湖歹徒。他的生命来源是罪恶的,生父邪恶,生母与生父之间的复仇关系产生了他,也是邪恶的。缘起业报,一切尽由身世中来。身世就是命运,身世之谜又造成英雄们的悲剧命运。《天龙八部》中,段誉还不能算是最有英雄气质的人。他真诚、勇敢,但缺乏对命运的自觉。真大英雄者当推乔峰。而乔峰命运中的一切,也是由身世之谜造成的,只是他在个人的努力中,表现出更多的主体自觉性来。在这一点上,他很像俄狄甫斯类的英雄,对真实的追求把自己逼到毁灭的边缘。他无法相信,但种种事实都证明他是与大宋汉人有世仇的异族后代——契丹人。于是灾难降临,恩转化为仇,爱转化为恨,他自愿放弃了丐帮帮主的地位,无尽的误会与冤枉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位无所归依的流浪英雄头上。身世之谜揭开,血缘“罪恶”再次成为英雄命运的注定性因素。
《天龙八部》中社会因素与血亲的自然因素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英雄们的养父与生父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健康的存在秩序中,生父与养父应该是同一的,否则,不仅生命的本质有问题,存在的状况亦是令人痛苦的。小说中的情节一再暗示这一点。段誉的生父与养父不仅不是同一人,而且互为仇人。段正淳后来与他众多的情人同归于尽,了却了他的孽缘,段誉就只有一个时刻迫害他的邪恶生父了。乔峰的养父母乔三槐夫妇被谋杀,而他误以为坠崖而死的生父萧远山却侥幸生还,藏身少林寺中,这个谜直到最后才揭开。
至于那位从小即在少林寺出家的痴僧虚竹,一直以为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而他父亲就在他身边,竟是那位德高望重、宝相庄严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他的母亲则是号称“无恶不作”的第二恶人叶二娘。高僧大德身犯淫戒,为恶不赦;叶二娘日杀一婴,更是天理难容。虚竹,又是一个生于邪恶的孽子。玄慈引咎自杀,叶二娘随去,虚竹的身世之谜一旦解开,他又成了真正的孤儿。总也摆脱不掉身世之谜,不是罪恶,就是倒错。
武侠小说是幻想衍生的。从创作与作品角度看,人物无端而出,事件随意而生,情节经常显得散漫,英雄志,儿女情,奇缘异遇,随心任意,有庞大规模,也会杂乱。从读者阅读角度看,通常的情况是,你从故事的任何一段读起,意义都是明确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然而通篇读完,又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天龙八部》中围绕着三位英雄命运反复出现在作品中的身世之谜的母题。实际上这个母题的普遍意义还不仅限于这三位主人公,次要人物如慕容公子、钟灵、木婉清、王语嫣、阿朱、阿紫,或多或少在某一阶段都陷入身世之谜的困扰之中。它是整部作品叙述的深层结构,从散乱的幻想经验世界中暗示出某种深刻的寓意。身世之谜使人的存在陷入混乱,这种混乱是彻底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家庭被破坏了,父不父、子不子;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也破坏了,人无法安身立命。乔峰的身世使他无法继续生存在汉人世界,它的教养又使他无法进入契丹人的生活。段誉除了情痴外根本没有大理段氏的“正统承传”,流落中原,无所事事。虚竹身为汉家僧侣,却被招为西夏驸马。每位英雄的所在都不是他应有的存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存在秩序失去了一致性意义,因为根源性、本质性的血缘关系是邪恶的,存在的环境就不可避免要出现混乱,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普遍程度上的身世邪恶或混乱导致存在秩序的混乱,而乱世出英雄——这就是《天龙八部》幻想世界中暗隐的道理。
身世之谜揭出,原来掩盖在虚假的秩序之中的世道乱了,英雄在痛苦与灾难中诞生,力图以个人的力量寻找存在的意义,重建秩序。段誉的挚爱,虚竹的宽容,乔峰的正义,都是英雄作为。个人身世之谜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是整个家族、整个国家的灾难,段誉的身世牵涉到大理国政,乔峰于万马军中胁迫辽王誓不犯宋境,并以死相报,也关涉到民族存亡的大事。身孽,家破,国乱,孝不就,忠不成,仇杀遍野,苍海横流,力挽狂澜者,方显出英雄本色。灾难缘起,在于身世之谜,英雄的人格不仅体现在忍受灾难,还在于一种抗拒命运的悲剧性努力上,他们力图在残破混乱中重新建立秩序,找到新的存在根基。乔峰、段誉、虚竹结为异姓兄弟,挚情真性,尽消前仇。如果说旧的血缘秩序已经败坏了,那么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上的,纯粹社会化的关系是否能够成为摆脱痛苦、重建秩序的超越之路?“异姓”是非血缘性的,“异姓兄弟”意味着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新秩序、新和谐。于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英雄使命就集中表现在秩序与价值的重建上。如果所有的自然初因(血缘身世)都是邪恶的,导致仇杀的,冤怨相报,了无尽头,那么理想的社会关系秩序“异姓兄弟”将昭示出拯救的希望。
大侠成为一种价值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文化英雄。他们都体验到生存内在的困境,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存在的意义,肩负起民族精神。从某一段情节、某一个事件上看,他们或者是一种宗教的、哲学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化身;但从普遍的内在隐喻意义上看,他们都是整体性的文化价值与集体心灵的代表。他们的故事归根到底都是同一个故事。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以人物为核心的英雄传奇,而这些英雄展示在故事中的命运,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终极原因——身世之谜。
《天龙八部》中的意义模式在金庸的其它小说中不断重现。“射雕”三部曲中所有的主人公出入江湖,最初的动机都可追溯到身世之缘。郭靖、杨康、杨过、张无忌,不是父死,就是父母双亡,凝结在身世上的冤仇或误会构成他们武侠生涯的决定性因素。《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中的胡一刀、胡斐,也是因为前后三代人身世上的秘密蹈入无尽的江湖是非与仇杀之中。百年结仇,冤冤相报,而对胡苗范田四家三代中的每一个人,都具体表现为身世源头上的冤孽,为此他们走上江湖路,旧怨未解,新仇又生,人的命运被一种先在的血缘关系注定了。《飞狐外传》中女主人公袁紫衣的身世就更为典型,父母竟是仇人,身世的冤孽注定了她的命运;又要报凤天南的生身之恩,又要杀凤天南为母报仇。一再重复叙述的情节已不可能是偶合,它似乎在暗示我们一种解读金庸的意义符码。身世或者是个秘密,或者是个揭示出的罪恶的根源,不管是失落的身世还是被证明的邪恶身世,都是注定主人公命运的孽缘。血缘性的自然秩序一旦打破,便是混乱与悲剧的根源。《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不武不侠,但也不知其父为何人,他生在扬州丽春院,母亲是个妓女,很多人都可能是他父亲。《连城诀》中狄云无父有师,身世不明,而且师父的身份也存在着倒错现象。《书剑恩仇录》中于万亭只是陈家洛的义父,《白马啸西风》中李文秀父母双亡,《鸳鸳刀》中萧仪、《碧血剑》中袁承志的父亲均被杀,《笑傲江湖》中众望所归的令狐冲,一样的身世不明。对每一个人物来说,这都是他们走入江湖的直接与根本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孝文化,它以家庭为本位、宗族为中枢、国家为指归,其中最基本的关系结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伦理秩序。血缘关系是基于出身的谱系纽带,它将一个人将另一个人,一个个人与集体联系起来,构成一种社会整体。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内在的、核心性的结构因素就是血缘关系与观念,如果血缘关系陷入混乱,存在将是可怕的;如果血缘关系是一种危害存在秩序的冤孽或原罪,那么人就应该努力摆脱这种宿命因素,用自己后天的努力重建秩序。江湖是混乱的象征,侠客们由于身世命运走入江湖,试图在混乱中重建健康的伦理秩序。血缘是存在的根命所在,我们只有在血缘结构中才能理解这个世界。身世之谜的意义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符码解读金庸的某一部小说,也可以从某一种小说中显示的这种模式意义推导出金庸武侠世界的普遍意义。
身世之谜的母题并不足以说明其它武侠作品,梁羽生、古龙、卧龙生、温瑞安,他们的武侠小说可以处理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原型,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意义或伦理关怀,但他们的武侠小说在整体文化秩序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这种功能的形式却是共同的。金庸小说“身世之谜”的文化隐喻只能说明意义与价值问题,说明的范围也有限于金庸的作品;而从对金庸作品的解读所发现的幻想的现实意义,却能印证武侠小说运作的基本原则,因为所有的武侠小说在幻想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武侠小说通过幻想把纯粹虚构的故事与现实的文化精神关联起来,不同作家的创作成就有大小,读者有多少,作品的文化蕴涵亦有深浅,但其中幻想的现实意义,文化寓言与补偿功能,故事类型的程序化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在华人圈内起到的文化认同作用,是普遍共同的,不仅限于金庸一人或一部小说。金庸用他所有的小说讲叙一个基本意义模式相同的故事,而许多武侠小说,新的、旧的、港台的、大陆的、梁羽生的、古龙的,叙述的情节也经常重复,诸如比武论剑,夺宝争霸,别离的爱侣,聚会的冤憎。一边是作品不断重复的程序化故事,一边是无数大众不厌其烦、如痴如醉的阅读。我们不能指责如此多的同胞都精神空虚,不能妄想把高度抽象化的哲理与人生观灌输到大众的头脑里,使他们像机器一样一丝不苟地活着。于是,自然而然,金庸和以他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在当今华人世界拥有了那么广泛的读者,而每个读者都以个人的形式——阅读来参与这个属于全体华人的民族精神仪式。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们完全可以读出金庸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看出金庸自己对武侠世界以及对其中所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剖析、传承、重塑、弘扬、批判、反思和质疑……而小说中所描写的性格各异的人物、林林总总的琐事、所反映的复杂纷乱的社会、绚丽繁华的世情、所展示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文、奇幻武功,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之中。而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情,那些血雨腥风的斗争,都不过是现实社会大环境中日常生活的种种剪影或幻影罢了。这一点也成为金庸武侠小说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如在目前,如临其境”。主人翁?参与者?旁观者?读者一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读来定是酣畅淋漓之至哉!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继承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大胆而新奇地进行了创造性思维,金庸把想象发挥至极致,为广大读者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神秘、奇幻色彩、引人入胜、亦真亦幻的武侠世界来。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除谋篇布局之外,在构建理想家园时所耗费的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对于武功和武功招式的着力描写和尽力刻画上,金庸之成就无人能及。对此,金庸笔下人物的奇招妙诀更能证明这一点。如洪七公之降龙十八掌、张无忌之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功法、小龙女之玉女剑法、杨过之黯然销魂掌等等不胜枚举。有人曾经指出:“武功既是种艺术,关于武功使用和描写也就更应是一种艺术了。新派武侠小说打斗场面的描写,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真实可信,而是凭借想象自创功法,于惊险外更追求画面的‘色彩与构图’,于奇绝处更显示人格的高大与完美。可能不大可信,可‘好看’而且有‘味道’——居然于打斗中显出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评论可谓道出了金庸的“武侠秘诀”——好看与味道并重,而侠士们的武功则正是其文化修养和人格精神的体现。
有人说,金庸是六十年代最优秀的“武林盟主”。其实,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始学于梁羽生。他善于借助曲折动人的“大众化”故事框架,来表现惩恶扬善的主题和大侠创造历史的新古典主义思想,在浪漫武侠之外,金庸自己创造性地使其小说中往往又含有某些象征、寓意。这一点也是符合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精神的。正如金庸自己在接受某专栏访问时所说:“侠小说本身就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些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一点与胡适所说的文学作品“有我”“有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在金庸众多的武侠小说中,象征寓意性作品写得最为成功的要算是《笑傲江湖》了。小说通过江湖上五岳剑派与魔教日月神教的武功较量,以及五岳剑派内部的权力斗争,象征性地概括并影射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争斗。一句“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仅成为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也是现实生活中政治斗争的真实写照。社会这个大环境就是最大的江湖。人,生存于社会中,如何全身而退?只能激流勇进。不然,也得做到明哲保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仅仅是武林人士的无奈,也是我们生活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发出的一声叹息……
金庸小说的象征性、寓意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些与金庸小说中折射或透露出的文化色彩与人文气息有着密切的联系。金庸小说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深刻精神。这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最震撼心灵,最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金庸在其小说创作中,有着既是作者又是学者的双重身份的优势。这就使作者自身在文、史、哲、儒、释、道、诗、词、书、画、乐、棋等诸多方面的修养和才识能够从笔尖源源不断地注入作品,使文化色彩充溢于字里行间。“俗之中有大雅,大雅之中有大俗”寓雅于俗,雅俗并重,是金庸作品能够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经典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值得说说的,是金庸小说在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时,也不忘呼唤着人文精神。金庸通过武侠世界的打打杀杀,阴谋诡计,血雨腥风来唤醒群众,观照人性,倡导和平,以战反战,以杀反杀,充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他试图通过武侠之武力、武功、武艺、武技、武术、武德来展现民族精神,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这也是金庸在文学创作中有意形成的创作意图和刻意追求的创作主题所在。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金庸的小说是武侠小说中最好的。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英雄主义情怀。我说过,一个人执著、感动、流泪的时候,就有英雄主义情怀。金庸的小说中全部是布衣英雄,像杨过、令狐冲、郭靖……这些人物能感染我,跟我是契合的。”武侠小说本质上是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著名金学家倪匡称其“个体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我认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出表现正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人性和民生的一种人性关怀。从接受论的角度上来讲,这也正契合了民众渴望救赎的心理,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认同。因此,武侠小说也更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和喜爱。而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取得相当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在充沛的现代意识的融汇交合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苦心孤诣的梳理与整合,同时也暗含了我们民族重塑文化本体的百年企盼。就这一点而言,金庸的武侠作品与流俗从众、博人一笑的庸俗武侠小说是截然不同的。
与梁羽生固守传统进行小说创作相对,金庸的创作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很快从传统意义上的儒之侠——郭靖,道之侠——令狐冲,佛之侠——石破天,渐渐走向了非侠甚至反侠——韦小宝。其小说的创作主题也离国家民族之本位愈来愈远,而离人性、人生的意旨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深。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传递着中国特有的武侠精神,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艺术上讲,金庸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情感要素的介入,几乎接近于中西合璧的社会人情小说。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中,金庸作品又熔历史与诗情与一炉,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写实传统,又能圆熟地运用西方的心理描写。语言艺术上老练圆润,构思布局上博大精深,堪称武侠小说的典范。因此,金庸武侠小说本身就具备了引人入胜的丰富的可看性、娱乐性等外部因素,再加上作品内部反映折射出的武侠精神、人文气息,就更加增添了作品之精神性、内质性的一面,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为核心的地方。同时,这也成为了金庸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现今社会中,所谓的人生哲学,流行于当世。而所有的人生哲学不外乎只是“世”“世”种种衍生物。武侠精神中,从头至尾都贯穿着隐逸的思想。侠士们并不是哪儿有热闹就往哪儿跑,也不是天天只梦想着“南捷径”所谓“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他们隐逸的最高境界。这是由于“世”“世”有更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因为武侠精神在历史上始终不是思想文化的主流,也不为正统所接受。它深厚的生存意义只能够成为百姓心中神圣天道、正义良心的永远保护神。因为权力的倾轧、政治的腐败,使社会现实环境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天理昭彰,正义永存。而武侠精神恰恰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警示和补充。以天下为己任的郭靖、萧峰选择了在现实中头破血流后“身成仁、舍生取义”而陈家洛、袁承志、张无忌则选择了在功成之后就飘然引退。 “世”“世”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作品中人物的急流勇退,与金庸本人的功成名就之后封笔引退又有着某种昭示,一个是虚拟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进退之间,方显英雄本色。这种隐退,让金庸的小说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也让金庸的艺术成就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
总之,“金庸现象”一社会现实的实质就是武侠精神经过岁月洗礼后的一次展现和新生,是人文精神渴望回归的呼声和企盼。西谚有云:“物主让人直立行走,仿佛就是为了让人仰望。”是西方的哲学。但仰望人性,回归自然,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也是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之处。金庸的武侠小说最为成功的地方也在于此。
❻ 金庸的武侠小说被誉为新式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试结合作品,人物形象或主题内容等角度谈谈其武侠小说的
笑傲江湖》浪漫与残酷的寓言
暂时抹开素所擅长的大历史环境,金庸先生笔锋所至,就象他的令狐冲一样“歪歪
斜斜地刺出一剑”,成就了一部奇书----《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金著中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写人之作。在此之前,《书剑恩仇录》大
致是群像描写;射雕三部曲的历史背景带来的冲突太过强烈,更多的思索于谁是大英雄(
虽然金庸先生在杨过身上大施笔墨,但最初性格峥嵘的过儿随着年龄增长成为一代大侠
后,却让不少读者略感失望,究竟褒贬何从,日后当细论之);《天龙八部》有三个主角
,基本上平摊戏份,加之场面宏大,情节错综,又有倪匡先生的代笔,核心似又在于人
生哲学的揭示,因此对主角性格的深化难免着力不多;《飞狐外传》和《碧血剑》走传
统大侠成长路线,和读者多少保持着距离;只有在《笑傲江湖》中,金先生竭力呈献了
一个血肉极为丰满的人,或者说,一个平民英雄,一个你最愿意进行角色替代的潇洒人
物。而后来的《鹿鼎记》更象是部《官场现形记》,金庸先生已经在试图解析由于邦国
纷争、社会进化、宿命、伦理等交织在历史中带来的无序,韦小宝固然少不得,但已非
先生呕心沥血塑造给读者的偶像。
刻意造人的小说,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某种强烈寄托,忽略特定历史背景,其优
势在于可以展现某些亘古永恒的理念。《笑傲江湖》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寓言体小说,
种种的浪漫和残酷交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社会,几千年来便是如此。令狐冲第二章
起被岳灵珊和华山派弟子们提及,到第五章才露面,在此之间仪琳对他的描述一直为读
者们津津乐道。金先生用这一欲陈先抑的曲笔手发,从一个天真无邪又情窦初开的少女
嘴中来描述主人公,便已是在凿打浪漫的烙印。在此之后,全书就被布下了不少浪漫的
场景:衡阳城外仪琳为令狐冲祷告、互相讲故事,曲洋、刘正风的琴箫合奏,洛阳学琴
,黄河上祖千秋论杯,盈盈烤青蛙,梅庄的琴棋书画,令狐冲和盈盈洞房外莫大先生的
一曲《凤求凰》,直到盈盈最后一句经典的“大马猴”之喻。而残酷似乎比浪漫更多更
触目惊心,从开篇起的灭门,似乎就在给整本书涂抹血腥;令狐冲和仪琳在夜空下的交
流虽然浪漫,但当时令狐冲已被伤得奄奄一息;曲、刘二人的琴箫合奏虽然浪漫,但随
即音灭人亡;山涧中盈盈和令狐冲生死相依虽然浪漫,但在此不久前盈盈却很冷酷地杀
了少林弟子;梅庄四友的高雅情致虽然浪漫,但他们再也无法继续世外桃园的生活;最
后令狐冲和盈盈总算得以曲谐,该是为一份浪漫找到了归宿,但窗外便是因罪有应得而
遭折磨的劳德诺。
以上这些虽然只是些片段场景,但似乎有隐隐的昭示:浪漫和残酷在相生相克,却
都是追逐过程中的产物。令狐冲从不追逐什么特定的目标,如果没有辟邪剑谱和林平之
的出现,他日后和岳灵珊成亲,当上华山派掌门,一生也就足够了。而令狐冲确确实实
地在追逐一种自由,一种在他所处的位置上很难得到的自由,于是他处处碰壁,却善果
终尝,构成全篇寓言的核心。然而令狐冲最倾心情愿的事都未能成就,无法得到岳灵珊
,无法重归华山派,虽然他有了更美好的盈盈,做了恒山派掌门。因此他的终尝善果是
无奈的,尽管是喜悦的。即便如此,这种结局还是比曲洋、刘正风和梅庄四友的下场更
令人欣慰,后者的地位已相对固定成型,他们自然成为追逐自由的牺牲。左冷禅、岳不
群的下场更是可悲,是疯狂追逐权力的必然;至于任我行,有人批评说将他写成暴病身
亡是因为无法展开情节的下策,其实他的结局和整个《笑傲江湖》的寓意有着高度的统
一。
笑傲江湖的寓意该是离开江湖。
金庸先生似乎并不一味鼓励归隐,令狐冲卷入激烈纷争后并未显出首领之才,但利
用特殊的位置和较高的武功做了良性的努力;任盈盈在东方不败、杨莲亭的“黑暗统治
”下也保护了不少无辜者。但他强调“功成身退”,任我行复夺教主后便一心“一统江
湖”,结果就是暴死。做为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向好的方向努力是应该褒奖的,但如何
完美退场,却是需要更深的思考。对“功成身退”这一点,金庸先生该算是身体力行,
这就是为什么港台诸武侠大家中金著数量最少,但影响却最大。另外从他报人和从政生
涯中也能窥出此节。
❼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http://wenku..com/link?url=7jMhMGn7YBRxOERAJ0Dctusy0GsBE_eTKvmskzc1_Cg_
❽ 谈谈武侠小说里有哪些让你印象很深刻的“逗逼”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就是纯纯的逗比,自娱自乐一生,尤其是和玄烨的那一段,忍不住捧腹大笑。
❾ 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什么看法,有可能被超越吗
我认为不可能被超越。说起金庸,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他可以说是当代最伟大的武侠小说家,他的很多武侠小说,人们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他的那些武侠小说故事精彩,让人看了之后拍案叫绝。
总结下来就是,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鼻祖了,创始者是他自己,就算被别人模仿,但是也就是模仿个轮廓,精髓他是模仿不到的,金庸老先生的作品曾也被人效仿过,但是下场很惨啊。所以金庸老先生的作品是一直在被模仿,但是从未被超越!因为,经典就是经典!
❿ 金庸武侠小说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金庸这个名字,在华人世界中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不仅开创了中国第三代武侠小说,而且把中国近现代武侠小说推上了顶峰,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武侠小说创作的大家,作为与古龙、梁羽生齐名的第三代武侠小说创作者中的代表人物,金庸先生出手不凡,从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在前后的二十年时间里,他接连创作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几乎每部小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在华人世界中普及程度之高,其艺术成就之高,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为什么金庸先生能屡获成功,为什么他的武侠小说如此受欢迎,我想个中原因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金庸先生的拥趸之一,作为武侠小说迷之一,我想就我个人的体会浅谈一下金庸先生武侠小说成功之谜。
第一,金庸先生的博学多才,是他的武侠小说获得成功的基础。众所周知,金庸先生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无一不通,于儒家、道家、佛家学说也有精湛的研究,正因为如此,金庸先生再创作武侠小说时才会得心应手,显得如鱼得水。
且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大多与中国古代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武侠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的。金庸先生巧妙的把武侠小说的创作与中国古代历史融合起来,而且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金庸先生就是把人物置身于宋末的乱世之中,详细的描绘了宋、金、元之间的民族矛盾,描绘了宋与元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仿佛把我们每一位读者都带到了宋末的中国,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他的博学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金庸的笔下,琴、棋、书、画皆可练就绝世神功,如《笑傲江湖》中的江南四友,他在《倚天屠龙记》中对银钩铁划张翠山那一套书法武功的刻画,让人惊叹于他对中国书法的精深的研究,而他在《天龙八部》中对于“珍珑”棋局的构想,更让读者对于他的奇思妙想和对围棋的研究惊叹不已。
而金庸对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的理解也深深地融入了武侠小说中,小说中高深的武功往往是与五行八卦结合在一起的。另外,在金庸的小说中,高深的佛法,精深的佛理,在人物口中往往脱口而出,不能不让人叹服于金大侠对佛教研究之深。
总之,金庸先生的博学多才,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也丰富了他创作的手法和类型,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中涉及的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等等知识,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读者,让读者如饥似渴的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第二,深刻的矛盾冲突是引人入胜的关键。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伴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冲突。比如,在《射雕英雄传》中,一开始作者就安排了包惜弱救完颜洪烈,而完颜洪烈为了霸占她,竟然杀了包氏的丈夫和其义兄,却善待了包氏和其子,从此,包惜弱就陷入了家仇国恨和个人感情的纠葛之中,也为杨康认贼做父作了铺垫。而在郭靖的身上,更纠缠着数不清的矛盾冲突——郭靖从小被成吉思汗抚养长大,和拖雷结为安答,和华筝公主青梅竹马,到最后却不得不为了民族大义和成吉思汗反目成仇,甚至于去刺杀拖雷,为了和黄蓉而舍弃华筝;他从小受江南七怪传道授业,情同父子,后来,为了替自己的几个师父报仇,情急之下,差点错怪了黄蓉,等等。
又如在《神雕侠侣》中,主人公杨过的身上,也体现着种种矛盾冲突。杨过很小的时候就没爹没娘,一个人流落江湖,好不容易遇到了郭靖、黄蓉夫妇,可是黄蓉对他始终心存戒心,郭芙、武家兄弟也总是欺负于他;在桃花岛实在混不下去了,被憨厚的郭靖送到了全真教,却遇到了人面兽心、唯利是图的赵志敬做老师;天天被师父和师兄弟欺负,终于爆发了一次,却打伤了人,闯了祸;逃到了古墓派,总算是有了容身之处,而且小龙女也对他渐生情愫,可是两人刚打算出墓闯荡江湖之际,却因为尹志平暗中施恶而产生误会,小龙女也离开了杨过;之后两个人虽然复又相聚,但却因为种种误会,总是聚而又分,甚至为了让杨过安心治疗情花之毒,小龙女又再次离开杨过,直到十六年后再相聚才永世不分离;为人风流倜傥、仪表人才,却被郭芙斩断了右臂,成为了残疾人;郭靖对他疼爱有加,如同己出,他却为报父仇,欲除之而后快。一言而蔽之,激烈的矛盾冲突在杨过身上时时纠葛在一起,不仅把他放到了冲突的漩涡,也让他比一般的人更为成熟。
正如金庸先生自己所说,激烈的矛盾冲突更能引人入胜,更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让每一位读者在欣赏武侠小说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随着主人公的喜而喜,随着主人公的悲而悲,也更加能融入到小说所描绘的武林世界中。
第三,对人物有血有肉的描写,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的关键。作为武侠小说,刻画英雄人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内容。而金庸武侠小说对人物成功的刻画,更是有其独到之处。
金庸先生对人物的刻画重在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从人物的品质来进行。比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先生刻画郭靖这么一个人物,就有不同凡响之处。郭靖能威震武林、人人敬仰,不是单凭自己有着一身震烁古今的武功就能做到的,更是靠着他扶危济困、主持正义的侠义精神,靠着他义守襄阳,抵御外侮的实际行动。正如郭靖自己所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正因为“为国为民”,因此,郭靖这个人物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必然是高大的、光辉的,也比一般的武侠小说中单靠武功取胜的武侠高出了一个档次。
又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先生刻画了箫峰这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小说起初,乔峰作为丐帮帮主,屡次率众抵御辽兵入侵,杀伤辽兵甚重,立下赫赫大功,后来,他被人陷害,与中原武林反目成仇,投靠辽国作了高官,人生的巨变,特殊的遭遇,使他终于认识到,辽国也有好人,大宋也有奸贼,辽国与大宋相争,死伤的都是无辜百姓,因此,他才多次力主辽、宋和平相处,直至最后以死相谏。箫峰这个人物,到最后无疑已经成了一个维护国际和平的国际主义战士,其精神境界之高,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当时封建社会人们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在读者心中,箫峰的高大形象简直就是空前绝后的。
总之,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金庸先生高超创作水平的体现。研究金庸先生成功的原因,不仅能帮助创作者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更能提高我国通俗文学的整体水平,使我们能欣赏到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