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袅袅武侠小说
⑴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出自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原文为: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思想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引起惜别之意。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⑵ 怎么把诗句写入武侠仙侠玄幻言情里
把诗句写入小说里面有两个前提:
1.你能够记忆很多的诗句。不说礼记,楚辞,至少唐诗三百首要熟悉吧。
2.你必须懂得每一句诗所表达的含义,甚至写这首诗的背景。
做到这两点,才会在你写小说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来应景的诗句。
当然还有一个取巧的办法,这个办法很繁琐,也很影响你的写作进度和思维灵感。
就是用关键词搜索诗歌网,然后从一大堆诗词歌赋中,找到合适的添加进去。
⑶ 关于袅袅的诗句
1、香烟袅袅绕经楼
明
唐寅
《我爱秋香》
2、袅袅东风蝶试衣
明
唵囕香公
《西湖》
3、碧烟袅袅古花文
明
唵囕香公
《峡山晓起》
4、袅袅城边柳
明
陈言
《折杨柳》
5、香泽微闻尘袅袅
明
程嘉燧
《十月十日汪九飒哉宅中闻歌作》
6、土枭飞来树袅袅
明
楚石梵琦
《北邙行》
7、袅袅凉风望洞庭
明
道原法师
《秋兴》
8、袅袅缠青萝
明
丰坊
《杂诗》
9、袅袅白门前
明
冯梦祯
《赋得杨柳可藏乌》
10、袅袅花气芬中庭
明
冯惟敏
《上巳日作时落第客京师》
11、数声袅袅复呜呜
明
高启
《客舍雨中听江卿吹箫》
12、袅袅凉风生
明
高启
《姑苏杂咏 五坞山五首 芳桂坞》
13、袅袅度清曲
明
顾衡
《芝云堂分韵 得玉字》
14、当户碧云晴袅袅
明
郭登
《竹轩为阮公振赋》
15、东风袅袅拂朱阑
明
杭济
《次韵杨柳枝词》
16、哀音袅袅出重帏
明
何良俊
《乙卯八月余觞客青溪之上坐有李节鸣筝质山咏》
17、春烟袅袅雨蒙蒙
明
黄姬水
《赋得长干柳》
18、东风袅袅泛鸥波
明
蓝智
《宿开建江上怀闽中故人》
19、手中墨竹风袅袅
明
李东阳
《沈刑部所藏墨竹歌》
20、曲槛蔷薇袅袅新
明
李蓘
《代美人春怨》
21、袅袅驰白天
唐
常建
《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
22、醉叩玉盘歌袅袅
唐
赵嘏
《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23、青萝袅袅挂烟树
唐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
24、风袅袅兮木纷纷
唐
卢照邻
《狱中学骚体》
25、袅袅穿云衢
唐
杜牧
《张好好诗并序》
26、客愁长袅袅
唐
杜牧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27、袅袅垂柳风
唐
杜牧
《村行》
28、红蕖袅袅秋烟里
唐
杨玉环
《赠张云容舞》
29、潭上江边袅袅垂
唐
薛能
《杂曲歌辞·杨柳枝》
30、袅袅秋风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⑷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是唐伯虎写的吗
这首诗是明代唐伯虎所作,名叫《我爱秋香》,选自《唐寅诗集》。
原文: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译文:
我画着蓝江中悠悠的水,爱晚亭上的枫叶也好似和我一样的愁,秋天的月亮洋洋洒洒的照耀着寺庙,香烟袅袅升起,绕过经楼。
这是一首藏头诗,取每句第一个字:我爱秋香。
(4)唐袅袅武侠小说扩展阅读
唐伯虎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伯虎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伯虎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被革黜后,遂漫游名山大川,后筑室于桃花坞,致力于绘画。生活放浪,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收藏图书和书画富为一时,每夜读书一卷,用朱黄识别于书旁。每阅一卷,写山水、人禽、竹木,或书小诗,或记月日。
藏书楼有“梦墨亭”、“学圃堂”等,所藏以宋元版本为多,如收藏有成玄英注疏《庄子》20卷,北宋佳本;《三辰通载》为南宋精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宋刻本中佳本。
他不仅有较多藏书、藏书画印,更珍贵的是在其收藏的古籍中,有较多的亲笔题记,如“苏台唐寅子畏学圃堂珍藏书籍”、“晋昌唐寅醉中读”等。
⑸ 关于“袅袅”的诗句有哪些
1、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宋·欧阳修《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
释义: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儿绽放了。踏青的青年带着姑娘春游赏花,而姑娘的美丽堪与花争艳。
2、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唐·白居易《南浦别》
释义: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3、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两汉·卓文君《白头吟》
释义: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波可爱。
4、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唐·苏轼《海棠》
释义: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先秦·屈原《湘夫人》
释义:秋风袅袅万木飘落叶,波涌浪翻千里洞庭秋。
6、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唐·杜牧《赠别二首》
释义: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7、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释义: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
8、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宋·王诜《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
释义:微风习习,杨柳亦依依。无数嫩荷尖尖角,好似翠钿。
9、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释义: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10、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唐·张仲素《春闺思》
释义: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⑹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豆蔻: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后也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赠别二首》,全诗原文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白话文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6)唐袅袅武侠小说扩展阅读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就只第一首第一句,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第一首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
而组诗的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唯觉樽前笑不成”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蜡烛有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⑺ 袅袅是什么意思
袅袅是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还可形容声音延长不绝,有些悲伤,也意为体态柔美的样子。
袅袅:niao niao
引证解释:
1,轻盈纤美貌。
晋·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袅袅素女。"
2,摇曳貌;飘动貌。
南朝·宋·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诗:"翾翾燕弄风,袅袅柳垂道。"
3,吹拂貌。
《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缭绕貌。
宋·苏轼《浣溪沙》词:"雾帐吹笙香袅袅,霜庭按舞月娟娟。"
5,形容香气散发。
宋·苏轼《赠杜介》诗:"松风吹菵露,翠湿香袅袅。"
6,悠扬婉转。
唐·张说《东都酺宴诗五》:"入云歌袅袅,向日妓丛丛。"
拓展资料
1、珍珠之歌随波荡漾,余音袅袅,终于完全消失。
2、在沙漠那边,袅袅白烟缓缓升起。
3、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余音袅袅,言已尽而意无穷。
4、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
5、这结尾是而似乎不是文章的结尾,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的译文
古诗翻译为: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原文: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译文: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光明。
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今日犹如最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
我缓缓的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男子应当以情意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
出自《白头吟》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有人认为是汉代才女卓文君所作,但存有较大争议。其中“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为千古名句。
(8)唐袅袅武侠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西京杂记》卷三记载卓文君作《白头吟》。相传卓文君十七岁便守寡。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她一听倾心,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作者父亲的强烈阻挠。作者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的追求,毅然逃出了卓府,与深爱之人私奔。可是司马相如却让作者失望了。
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之后,久居京城,产生了纳妾之意。于是作者作《白头吟》,表达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但是白头吟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仍有争议。
⑼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作者: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评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少年妓女,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杜牧独独选用豆蔻花入诗呢?在红白豆蔻诸色花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清人有诗云:“结就同心芯,因标连理枝”,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其次是此花在未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喻为少女的象征。“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后来好些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个意思。
⑽ 诗歌鉴赏江边柳[唐]雍裕之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
(1)雍诗借咏柳寄托男女离别之情,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系住,永不分离;(1分)曾诗以柳喻人,(1分)表达了对得志便猖狂的小人的憎恨或讽刺之情。(1分) (2)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首诗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江边柳》一、二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2分)三四句想像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系住郎船,则显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1分) 《咏柳》以柳喻人(答“比拟”、“象征”也算对),借柳条随风飘拂、柳絮满天飞舞的形态,刻画了小人依仗权势、蒙蔽视听、猖狂一时的丑态,并指出了他们难逃覆灭的结局,(2分)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的讽刺憎恨之情。(1分) 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寓意,对比映衬,用典化用,修辞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