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学了内功
『壹』 武侠小说中的真气,内力,内功都是指什么,三者有什么关系吗
内力等于内功
真气是内力的升级版本,更浓缩了
『贰』 求武侠小说中出现的内功名称,越多越好,比较出名的希望有个出处,可以的话有个大概的强弱划分就好了
《连城诀》里面的神照功,《射雕》里面的九阴真经,《倚天》里面的九阳真经,《笑傲江湖》里面的易筋经
『叁』 中国有所谓内家功夫,武侠小说中也有内功,请问是不是真的
内功真传》又名《内功四经》,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人知。后此书流入形意门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书因拳显、名因人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止,《内功四经》的文字一起没有人用白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一直没有见人用白话详加说明。与此情况相伴的是二十几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用此《内功真传》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人用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一方面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一方面是不知所云不见其功,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都不为正常。
在发现了这种奇怪现象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于是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对学科学术负责对生活现实负责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自己所能,试着对《内功四经》进行了研读、判读、整理和解读。
同样一本书,一段文字,由于读者底蕴不同学识不同观念不同,见仁见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同样的道理,我对《内功四经》的解释,只是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是公开一家之言,与朋友共享一点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误人,则本从幸甚!倘若此举纯属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评赐教,则本人幸甚、读者幸甚矣!
一、《内功四经》原文
1、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2、纳卦经
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为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3、神运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飞腾。
内功十二大力
诀云: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凌集,胸背刚柔相济,
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穿骨破彼之劲,
坚骨挂彼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龙经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固强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笼,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用;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坐,*骨单凭;高低任意,
二、《内功四经》判读
《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篇文章组成。
反复研读并相互比较各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纳卦经》只不过是对《内功经》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释和补充说明。如果删去《纳卦经》的卦名卦象,并不影响其意思的实际表达;用卦爻解释《内功经》是把简单的说复杂了,把明白的说糊涂了,把平易的说玄虚了,从现代拳学的角度上讲,毫无必要,实属多余。所以窃以为《纳卦经》一篇应从《内功真传》中淘汰出局。
细研《地龙经》,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今注家都一直认为《地龙经》是仆技专著,并且把篇中的前后左右屈伸翻转统统都释为仆技的内容,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以气帅形……"与《地龙经》的前四句对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珠联璧合"立马成为一篇对全方位搏击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拳经。
《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一节,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种位置是在《内功经》中一种是列作《神运经》的上半阕。据此我们可以猜测"以神帅气"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页,整理者是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个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地方呢?
《神运经》中的"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仅是对内功修为的功效说明--既不具操作意义,故可以排除在《内功真传》之外,"不以为经"。《神运经》的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说明,"皮不存也,毛将附焉?"不提也罢
以此观之,则《地龙经》"无名",而《神运经》"无实",至此我们不妨来个"割头换相"张冠李戴,合《神运》《地龙》二经为一,冠之以《神运经》,倒也名符其实,不碍观瞻。
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内功真传》的内容只有两项,一项是《内功经》即"内功"的修炼;一项是《神运经》,即"内功"的运用。以此观之则把《内功真传》名字正名为《内功神运经》更为适合。所以后面整理的经文即以《内功神运经》命名。
各抄本《神运经》之后,均附有《内功十二大力》,通过分析类比可以发现,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内容早已包括于《内功经》的"格式"之内,后八力其实不是造力行为而是打法内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删去,后八句应归为"神运"部分。
《内功经》的的劲诀,原文用"通、透、穿、贴、松、悍(汗)、合、坚"八字概括,原抄本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用现代语言来"听"就象是听江湖黑话、异域方言,真有点不知所云。例如说"透"的意思是"速",说"穿"是"连",说"贴"是"络",说"悍"是"萃"说"坚"是"专"是"能",又说"穿贴"是"横竖连络","合坚"是"横竖斜缠",如此这般,我想即使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不看前人"注释"也万难想到这些字有如此有解释法!
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话解释这八个字,在长期的皓首穷经依然无法格物致知之后,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破译这组字谜,终于发现如果把这个八个字分为四个词组,便可以用现代拳学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三个:"通透"就是通顺透彻;"松悍"就是柔弱刚强;"合坚"就是一体坚固,这样就与现代的伸拔、刚柔、齐整一一对应了。
剩下来的"穿贴",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只好大胆地假设这个词组中有一个错别字,在比较字形与草书笔法之后,我认为穿字是紧字之误,"穿贴"当为"紧贴"。把"穿贴"变为"紧贴"之后,"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紧贴"的肌肉平附便体现在桩功的劲诀之中。现在既然有更科学的说法,原话当然可以不用了。
我承认我对《内功四经》的判读是离经叛道的--既"篡改"了经文,又否定了传统说法,所以在下把《内功真传》整理为《内功神运经的行为,将揭开《内功真传》流传史上破天荒的最异世骇俗的一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直等于拆了古建筑的砖又砌了一堵仿古形式的墙,这在虔诚的文物保管员眼里无疑是"势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坏行为。我已料到此举必将受到传统卫道士的严厉抨击,对此我将不意外也不后悔。
在不少人眼里,古人的遗文神圣不可侵犯,古人的墨卷只能烧高香供起来仰视,一个字都 改动不得,更不应该持半点异议,对此,我实在无法赞同。
我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益于现实和能够服务于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科学在发展,经典也必须与时俱进,或者说,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只有这样,过去的经典在现在依然经典。那种一味尊古读经把古代经典原封不动地套在现代学科学术头上的想法与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也不会倒转退回到过去的年代,神奇的木牛流马不可能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与汽车并驾齐驱。学术也一样,如果它依旧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那么它依然可以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书;如果它已经成了纯粹的文物,就让它长眠在博物馆里,而从行动的视野中消失吧。
三、重订《内功经》
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之基,始于工桩,握其大要,纲举目张: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脊竖而拔,肋开而张,膝曲而伸,裆深而藏。
内功呼吸,平和从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吐故纳新,下气于腹。
内功之劲,如弓张弦,如水充满,如风鼓帆,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内功之理,不玄不虚。内功行之,非易非难。神化大谬,轻慢不贤,心领神会,自知底端。
四、重订《神运经》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气随意转,形随气腾,意动神驰,神往气升。静则饱满,动则奔涌。
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翻猛虎豹,转疾隼鹰。身坚似铁,法密如笼,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后有序,左右分明,远则追击,近则接迎。高低任意,长短纵横,如火如电,如水如风。
仆技之作,刚柔皆能,高山落石,弩箭离弓。如球如轮,滚滚不停,有感皆应,见机出锋。不及先进,过位不停,因形就势,拆毁无情。
莫知而达,不思而作,应变自如,源于直觉。超乎行为,出自本能,内功神运,理亦平平。
五、《内功经》解读
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与人体经络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并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的。例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
内气循经络运行,并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体态的变化可以影响内气的变化,内气的变化可以影响心态的变化。所以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
内功运动的原理和法则,不外乎阴阳转换相辅相成的运动。不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动还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动,概莫能外这个原则。传统武术及传统养生功的真气周天运行如此,轨迹拳学的轨迹运动同样也如此--周天运行是意动,轨迹运行上形动,一隐一显,一明一暗,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旦明白了内功的原理和原则,你就不能不感慨传统内功的功法是人体科学的奇迹。
内功的修炼最好由站桩开始。桩架千变万化,形或不类,但是桩架的大形却的一定的规范。头要端正,背要竖直,肩要平顺,领要挺拔,胸要涵虚,肋要开张,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开张,裆部要收敛,腿膝要有弹性,足底要稳健。这些都是站桩必须遵循的原则。
内功修炼时的呼吸,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要轻柔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颈,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长匀细地缓缓进行。
站桩是要讲究劲意的,间架要轴向对争,节节拔伸;劲力要通贯,大形要饱满,气势要庄严。呼吸经过调整训练达到特殊的要求,桩态由松桩到紧桩再到动桩,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修炼,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能大功告成。
武术内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内功的具体修正,要说难也不是太难,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达到目的。所以有意无意的神化内功是错误的,但是否认内功实修之作用的观念也是不对的,内功的存在和通过实修证得的是怎样的情形,只有通过身心的实证来认知和获得,除此之外,别无二途。
六、《神运经》解读
神、形、气、力随因(不仅仅是"感")而生,自然而然,毫不勉强。形、势、气、力不谋而合是内功达到神运阶段的征兆。
一个人的内功达到了神运阶段,则他于行走坐卧之中皆可因敌而动,因敌制胜,犯者立仆,挡者立摧。
比思想还快的反应出自本能。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直觉。当人的原始生存体系被激活之后,一旦神识直觉到危险迫近则生存体系自动启动度神速运转,直截了当地将危机解除。内功神运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说到明白处,不过是人体的生存体系照地事,按照原始的法则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已。
七、内功的形动功法
让身体逐节逐层凹凸次序传导,循园运动,即内功的形动练法。实践证明通过形动练习,即使是对经络和内气一无所知的人,也完全可以通过涡园切换出自身的功力。这似乎说明,切实的形到势到力到要比一味的意到气到更具学术价值。
『肆』 武侠小说中的内功是什么
你是认真的么?如果不是随便说说我们可以聊聊
我是通过物理论证的这些而不是生物角度,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作用.
你似乎在说科幻小说.我告诉你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人脑超光速通信.算不算直接控制能量呢.虽然那只是广义上的能量范畴.
不过目前,就已有资料,这些人掌握的都不是你所说的最后一句的直接控制能量.而人脑可以控制提内的能量是有依据的,只是不象你想像的"直接"控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武术其实就是一种内力,我就可以杂碎几块砖头,也可以跳过2米高的墙.当然这些不宜模仿.
你是高三的孩子吧?
『伍』 武侠小说中内功可以练几种 有没有人身具很多内功的 为什么
应该可以同练好几种吧,玄幻小说里不是可以同时练好几种功法么?武侠应该也行
『陆』 武侠小说中所谓的内功,到底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说起内功,很多人都想到了我国古代武侠人物里,运用内功可以做到许多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包括各种武林绝学以及各种轻功等等,让70-90年代的人们无不沉迷其中,非常的向往。所以,说起内功是谁提出来的这一点,个人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介绍,大致内容如下:
综上来讲的话,像参考资料内的介绍,赵焕亭应该是最早提出内功的人。
『柒』 各种武侠小说高手都会内功,那内功是如何炼成的
内功就是固本培元,养精蓄锐所修炼而成。曾几何时,所有的中国人,心中都一个仗剑天涯,慷慨悲歌的“武侠梦”;对那些存在于历史或者武侠世界中的豪侠高手,更是心驰神往,魂牵梦绕。他们除了能够高来高走,甚至“来无影去无踪”之外,往往都还修炼有“内功”。内力,真气一经催发,那便无往而不利,能够完成一些常人所不能及的壮举。比如说《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用内力施展“降龙十八掌”,可以打出数丈远的掌力。
据马保国所说,修炼马家内功,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之后,就能在实战中,施展“闪电五连鞭”克敌制胜。
『捌』 武侠小说中的内功.
首先我们要肯定内功是真的存在的 说内功之前,先说一些自然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 第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西方人大多不相信这些,中国人基本相信这个。从解剖学上解释不出来,不过穴位和经络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类似穴位的理论。瑜珈认为人的脊柱上有14个生命能源点,瑜珈的修炼正是刺激这14个能源点,从而达到强身的功效。中国的穴位理论更加详细,穴位不仅存在于脊柱,更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而经络起到一种类似于纲领的作用。奇经八脉把人身的穴位贯穿起来。 第二,气。气这种东西,连很多中国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为没见过。当然,气是看不见的东西,我也没见过,不过亲身体验过。它的存在也是确切无疑的。连中医里也有很多关于气血的理论。 下面说说内功的理论。各家的内功理论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各家的内功心法不同。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内家有太极、八极、形意、八卦等等。不论哪一门,都有一种所谓的“气拳”,每一个招势都要静止很长时间,这就是内功的修炼。用行话来说叫“桩功”。初级的桩功只是为了体验气,比如某一个姿势,你要感觉到有热气从脚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间。有这种感觉说明练对了,没有就说明练得不对。当你对于内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练习更加高深的桩功,这时,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导、控制你的内力,并使之在身体里如何运行。 内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体本身知道气的运行”的意思。再说得“武侠”一点,叫做“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学中医的人都学过穴位,同时有一首口诀,讲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顺序和时间。子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午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一天12个时辰正好周身运行一遍。这就是一个周天(先天大周天)。这个周天是人生来就不停运行的。练内功的人,控制他的内力在身体内快速运行,把本来应该一天完成的运行用一个小时完成,他还可能和正常人一样吗?而这个周天(后天周天)又分两种,一种是大周天,一种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气血只绕行于任督二脉(上起头顶百汇穴,下止裆部会阴穴。身体前面中央线为任脉,身体后面中央线为督脉),速度快但是长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气血绕行身体所有经络,长功快但是速度慢。这种程度的内功修炼则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达到“身知”的人真的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有一位太极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坐于一把藤椅上,一个身高1米9的壮汉双手压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压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声,就用内力把壮汉弹出2米多远,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还有一种不为打人的内功。武当派的老道有一种功夫叫“寒暑铁布衣”,是张三丰创立的,练这种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时只穿单衣蔽体而能云游四海。这种内功不仅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理论,还要提到道家独特的宇宙观和养生理论。在此不赘述。不过还是那句话,内功也是有极限的。像我现在在长春,经常下雪,天气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衬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绒服。寒暑铁布衣比我还要狠,但是也绝不可能只穿一个小裤衩到南极科考去。 以上是关于内功的一些极浅显的东西,因为理论中太多涉及到门户的东西是不能说出来的,所以可能大家觉得不知所云,这也没有办法,毕竟门户之间还是很深的。
『玖』 武侠小说里的“内功”究竟是不是真的
武侠小说里的“内功”不是真的。
所有小说都夸张,内功没有那么神奇。练习传统气功可以提高专注度、反应速度,有益健康。其他外气都不是。回到武术本身,如果分为演法、练法和打法,那么内功可以纳入练法,也就是无法直接提高对打能力,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传统武术中的劲力要求不是强化,而是整合,改变日常的用力习惯,形成适合击打的用力习惯,比如抓住手腕的时候不要较蛮力,而只需要肘部动作就可以化解掉,比如腰胯主动带动手等等,这个很复杂,需要系统的练习。
但是,这个可以从形体上去训练,也可以通过意识训练,比如通臂拳摇胳膊的时候,在摇的时候要尽量伸展,但也可以想象手里抓一个铁球,当这种想象逼真的时候,会对肌肉形成某种调节。
于是,这种作用被扩大了,出拳的时候需要腰腹胸肋肩肘手的全面协调配合,就出现了,丹田一股热流经任脉如何如何,等等的内功。
『拾』 求所有武侠小说中比较有名的武功,炼体的,外功,内功,招式都可以,谢谢了,写小说
炼体:金钟罩 铁布衫 内功:天魔大法 紫气东来(或者紫霞神功)九转幽冥大法
剑法:
1.六脉神剑 2.独孤九剑剑魔独孤求败的绝学 3.太极剑 4.辟邪剑法葵花宝典 5.追魂夺命剑 6.达摩剑法 7.韦陀伏魔剑 8.段家剑法 9.玉女素心剑法 10.玉女剑法 11.全真剑法全真教武学,古朴拙重
12.玄铁剑法 13.神门十三剑武当派武学 14.迅雷剑 15.绕指柔剑武当派绝学,阴柔奇幻 16.落英剑法桃花岛武学,点点落英,变幻无方,由落英神剑掌化出
17.两仪剑法武当派武学 18.金蛇剑法金蛇郎君夏雪宜之绝学,诡奇狠辣,难躲难防
19.两仪剑法仙都派武学,黄木道人所创,两人同使,剑分阴阳
20.华山剑法袁承志所学,正大光明,博大精深
21.松风剑法青城派绝学,如松之劲,如风之迅
22.泰山十八盘泰山派绝学,由泰山石阶化出,威严厚重
23.玉萧剑法桃花岛绝学,有飘逸出尘之姿
24.狂风快剑华山剑宗封不平所创,一百零八式如狂风暴雨
25.伏魔剑五台山清凉寺武学
26.正两仪剑法昆仑派绝学,与华山派反两仪刀法合壁威力更增
27.回风落雁剑法衡山派武学,一剑落九雁,威力无穷
28.柔云剑术武当派武学,陆菲青之绝学,绵绵不息
29.百变千幻云雾十三式衡山派绝学,千变万化,眩人耳目
30.玉女剑十九式华山派武学,唯女子能使,变化多端
31.点苍剑法武林四大剑派点苍派之绝学
32.芙蓉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3.紫盖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4.石廪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5.天柱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6.祝融剑法衡山派武学,五大剑法之一
37.衡山五神剑衡山派绝学,一剑包一路,威力无穷
38.岱宗如何泰山派绝招,难学无比,威力无穷
39.五大夫剑泰山派武学,由五大夫松化出
40~56.嵩山剑法快慢十路剑法,妙招纷着,层出不穷
剑法
57.上清剑仙都派武学
58.冲灵剑法令狐冲和岳灵珊合创,不值一提
59.太岳三青峰岳不群所创,一剑强似一剑
60.周公剑一字慧剑门之绝艺,卓不凡劈桌时所使
61.无量剑法云南无量剑派之武学
62.苗家剑法打遍天下无敌手金面佛苗人凤之绝学,招式严谨
63.连城剑法藏于连城诀之剑法,号称天下无敌
64.雪山剑法雪山派绝学,十二招,变化多端
65.唐诗剑法一招一诗句,万震山、言达平、戚长发所使
66.八仙剑法广西梧州八仙派之绝学,袁紫衣曾使
67.祁家剑大内侍卫聂钺之武学
68.越女剑法阿青所创,江南怪韩小莹之武学,轻灵精妙
69.同归剑法全真教武学,为抵御欧阳锋所创
70.阴阳倒乱刃法公孙止之绝学,剑似刀,刀似剑,惑人耳目
71.三分剑术天山双鹰之绝学,迅快无比
72.罗汉剑法少林十二绝技之一
73.无双无对,宁氏一剑宁中则所创,凌厉无比
74.沐家剑云南沐王府之武学,流传甚广
75.恒山剑法恒山派绝学,防守严密,破绽甚少
76.上清剑法上清观之武学
77.哀牢山三十六剑朱子柳和郭靖交手时所使,剑法凌厉号称天下第一
78.雷震剑法石梁派武学,青青与西洋剑士交手时所使
79.四言诗剑杨过与公孙止交手时临时创制
80.天龙门的剑法
81.三才剑汤沛所使之武学。
82.泼墨披麻剑法丹青生之武学,曾与令狐冲对敌。
83.万花剑法恒山派武学,定静师太对付日月神教所使。
84.淑女剑法华山派武学,宁中则曾使。
85.慕容氏家传剑法慕容复在少室山上为挡段誉之六脉神剑而使。
86.柳絮剑法慕容复在姑苏曼陀山庄对付段誉时使之。
87.养吾剑
88.希夷剑
89.一字电剑梅庄丁坚的剑法
90.弦无形剑梅庄黄钟公的剑法
91.吴钩霜雪明侠客行之剑法。
92.十步杀一人侠客行之剑法。
93.脱剑膝前横侠客行之剑法。
94.救赵挥金锤侠客行之剑法。
95.灭剑
96.绝剑
97.梅家剑法
98.雨打飞花剑法昆仑弟子向殷素素炫耀之武功
99.夺命连环三仙剑岳不群在少林中使剑宗绝招
100.天地同寿
招式有: 见龙在田 飞龙在天 亢龙有悔 利涉大川 鱼跃于渊 羝羊触潘 损则有孚 屡霜冰至 潜龙勿用
时乘六龙 神龙摆尾 或跃在渊 突如其来 双龙取水 鸿渐于陆 震惊百里 龙战于野 落英神剑掌 旋风扫叶腿 碧波掌 玉萧剑法 弹指神通 灵鳌步 兰花拂穴手 劈空掌 三十六手回风落雁剑 百幻千变衡山云雾十三式 泉鸣芙蓉 鹤翔紫盖
石檩书声 天柱云气 雁回祝融 衡山五神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