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
❶ 金庸武侠小说中蕴涵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这个问题范畴太广,在这里我只做一个粗略的梳理:
微观方面,金庸小说很多细节都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从琴棋书画到经史子集,几乎都有涉猎,与一般武侠小说不同,金庸小说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书画,有的融入不同个性,有的融入儒释道文化。
宏观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说按照创作顺序分为四个阶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阶段,是金庸侧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阶段,书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积极入世的,常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阶段的代表是《射雕英雄传》和儒侠郭靖;1959年-1963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转道,以杨过、张无忌为代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写的同样好的《笑傲江湖》却是个特例(因为它不仅涉及道家文化,还要影射政治);从1963年-1967年是第三阶段,作者由道入佛——这大概与金庸先生中年开始读佛经不无关系,以《天龙八部》为典型代表;从1967年《笑傲江湖》之后,金庸通过反思,或者说是颠覆,否定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糟粕,进入“无侠”的阶段,开辟了武侠小说,乃至通俗小说的巅峰,以《鹿鼎记》和韦小宝为代表。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只是人为划分的,其实不管在哪个阶段,儒释道都是相互渗透的。另外,作为新武侠的代表,与传统的武侠小说相比,金庸小说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骑士文化(如《堂吉诃德》)最为突出。
附上金庸小说时间表:
小说作品
《书剑恩仇录》 1955年
《碧血剑》 1956年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959年
《雪山飞狐》 1959年
《神雕侠侣》 1959年—1961年
《飞狐外传》 1960年—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倚天屠龙记》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连城诀》 1963年,又名《素心剑》
《天龙八部》 1963年—1966年
《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记》 1969年—1972年
《越女剑》 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我觉得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了解小说和进行金庸小说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英雄志》我辈读书之人,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平全此四事,虽死无憾!” -----摘自《英雄志》 排在首位的非孙晓的《英雄志》莫属,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并不是一本网络小说,因为作者并未在网络上发表,而走的是传统的路子,但因为这本书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我也是通过网络接触到它的,所以把它归为网络小说也还是比较靠谱的。我对《英雄志》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是四个字“光芒万丈”,不为别的,只因为它已经完全跳出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前辈所划下的圈圈,将武侠小说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如作者孙晓自己所说“武侠有很大的潜力,只差一步它就可以成为‘民族文学’,而武侠的作家终有一天会是民族作家”。《英雄志》这本书就是他承载理想的实验之作,充满着雄心和野心,从目前看来,我认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获得了成功,至少《英雄志》告诉了我,武侠小说不再仅仅是“成人的童话”,它完全能够承载更加沉重和深刻的主题。有人说,武侠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出色的文笔,诚然,这两者都是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仅仅能够让小说做到“更好看”,正如同一个优秀的画家通常都讲究“画其魂”而不仅仅只追求“画其形”,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才是一部小说真正的灵魂所在,此乃高下之别。 《英雄志》这本书的主题是人对命运的抗争,多元的世界观让整本书充满着思想碰撞的火花,而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正道”。何谓“正道”?孙晓通过卢云这个儒生的经历为我们给出了他的答案:“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多么简单精炼的回答,可能有人就会问:“那什么又是对的事情呢,是非对错又如何划分呢”,这就要回归到中华文明的本源-儒学上来,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人性中善良之本性(孟子概括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共同组成了那道无形的规范,我们称之为“底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正植于此,而是非对错的划分同样植于此。从孙晓的很多留言中能够看出,孙晓应该是比较推崇儒家的,而对现在西方的民主则抱有很大的质疑,在此也希望孙晓能够通过新的作品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冲突这个命题,那将会更加火花四射。 总体上来说,《英雄志》这本书无愧于其名,确实可谓是一本书写尽了英雄之志,但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正道”的概念来尝试对人生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解答,这个终极命题是作者灵魂的寄托,也是读者思考的源泉。曾有网友评价孙晓写《英雄志》有“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味道,其实我倒更感觉像是“仲尼作春秋而厄”,为了一部《英雄志》,作者付出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挨过白眼、遭过嘲笑,忍受着长期的孤独和寂寞,自写自销,只为了心中存有的那点信念。在这点上,孙晓既有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又有着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实在令人钦佩。凡真正的武侠爱好者,《英雄志》这本书是非读不可。 《天行健》出色地的氛围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战争的惨烈,勇士的无畏,情节的万变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也有独到之处,往往几笔淡淡的素描就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烘跃纸上。————这本书有够虐的! 《长刀无痕》 这是一本很严谨的小说.但我希望你更愿意把他看成现实小说. 文中几乎没有YY的部分. 赵烈的性格复杂,也许在你的眼中,是血腥,阴暗,残暴.但这也折射出江湖的残酷. 一个真正经历过苦难的勇者.他的人生观里会把善良放在心底.赵烈的心计.暴烈.忧郁又何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他的一生,是辉煌悲壮的. 这是一本真正意思上经典的小说.我需要你能看下去.并能品味出书中所表达出的情感,理解小说想告诉读者的思想.和对人生.对江湖.对情感.对未来的感悟 《侠宋》(又名雁飞残月天) 作者:王晴川 该书被部分网友称为继《昆仑》之后“新武侠”的又一力作。 故事以宋金对峙为背景。小说融会了金宋的风俗历史,不仅有朝廷之间的间谍暗战、权力斗争和气势磅礴的战争描写,更有围棋、品茶、龙舟、马球、易理、中医等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描摹。 天道、魔道、侠道、武道,唯我独尊 朝廷、江湖、战场、情场,任我纵横 刀光剑影中更有群芳竞艳, 纯情如水的明教圣女,热情如火的金国郡主。 《江湖第一高手》作者:天雨寒 誉为江湖第一高手的一代武学奇才,却因红颜招祸,奸人设计,高手被困。十九年后高手脱困,以另一身份再战江湖!寻妻觅子,报仇雪恨!风云变幻,试问?十九年后谁又是江湖第一高手? 恨不早相逢!晚相逢,也算是苍天悯人. 不遇你,亏了我铁骨柔情男儿情。 不遇我,辜负你苦苦寻觅女儿心. 怨山水相阻!虽相阻,却难阻心有灵犀。 不遇我,你又怎尝还前世未了情. 不遇你,注定我一生凄断百年身! 碧血丹心,铁骨柔情,跨马横刀,方显男儿英雄本色! 红袖添香,一笑倾城,温柔一击,展尽红颜绝代风华! <美女江山一锅煮> 作者:刘建良 (长篇小说) 奸臣要害忠良将,小混混奋起撞天婚,异人天鼠星助力,不想阴差阳错,美玉竟是鬼牙石,小混混天婚鬼婚一起撞,仙子鬼女齐入怀,是哭、是笑,战天风的啼笑江湖就此开锣。 搞鬼搞怪的少年,娇痴绝艳的美人,诡诈险恶的江湖,啼笑皆非的姻缘,这正是:千古风流一道菜,新鲜麻辣美人汤。君若想知汤滋味,请入书中细细尝! 《武林旧事》作者:赖魅客 奇笨无比的青城派古剑,曾经先后拜师六大门派学艺,但均因资质愚钝而被驱逐。在青城也受尽师父的白眼,同门的欺辱。 本已对习剑死心的古剑,寻死不成,反遇天下第一用剑高手孤九败,孤发现古具别人所不具有的创造性,遂鼓励古剑自己创造剑法!古剑听孤所言,自修剑法七年,终于练成无常剑法。决定下山参加百剑门的百剑大会,不料巧遇从深宫之中逃出的太子宠妃程漱玉,从而卷入锦衣卫四大高手的追杀!而程又误会古是卑鄙小人,不断的给古制造麻烦,古能逃离魔掌么?能在百剑大会中出人头地么? 乍一看来,武林旧事是一部非常不起眼的作品。毫无花俏的文字,平淡无奇的故事 ,中规中矩的叙事手法,还有毫不起眼的主角。在追求眼球效应的网络武侠中,简直可 以用朴素来形容了。可是,读起来却有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让你不知不觉中沉入故 事,欲罢不能。就仿佛一杯清茶,初时淡淡的不觉其味,细细品尝才渐入佳境,最后只 留下满口余香。
❸ 香港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漓江出版社 的 《武侠小说鉴赏大典》 能够 给出 答案
❹ 为什么说金庸的武侠小说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金庸武侠小说处处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表现在外在的,比如小说人物名字,就像周芷若、李莫愁等等,都是出自经典传统文化;比如美食,就像射雕英雄传等等里面的或纷繁复杂的大餐或简单平淡的家常菜,都体现出来传统文化的意蕴。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在的,比如爱国爱民的情怀、忠义当头的情操、隐逸潇洒的情结等等,更是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意蕴。
侠义天下
❺ 如题,500-600字,讲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
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这里涉及儒、释、道、墨、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雕塑、书法、棋艺等等。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像陈世骧教授指出的《天龙八部》那种“悲天悯人”、博大崇高的格调,没有作者对佛教哲学的真正会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还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
可以说,金庸作品既是作者以近代精英文化改造武侠小说的结果,同时又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熏陶的产物。从金庸小说,我们可窥见墨家见义勇为的游侠精神,儒家的仁爱、王道与民本思想,还可感受到道家深邃博大、无处不在的辩证方法。仅就文学本身而言,我们读金庸小说,也常常不禁联想到《庄子》那种瑰丽恣肆的神奇想象,寓意深沉的哲理色彩,飞扬灵动的文学语言。它们都证明着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在金庸小说里是以综合的形态存在的,这包括多层含义。
首先,指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由多元所构成,儒、道、墨、法、释乃至兵法家等各种思想成分都有。金庸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不同的需要,通过艺术形象着重体现或发挥诸子百家中某一家、某几家的若干观点,他本人却似乎并不特别偏向或执著地信奉某家的思想。金庸的传统文化观念本身就是多元融合。因此,诸子百家的思想在金庸小说中往往不是单个地分离地存在的。比方说,他的小说赞美了儒墨两家的人生态度,同时却又肯定了佛道两家的哲理精神:采取一种儒墨与佛道互补的态度。令狐冲那么狂放洒脱,对师父却总是毕恭毕敬,蒙冤受屈也不反抗,保持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这既是人物性格的自然体现,也是金庸本人文化观念的不自觉流露。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观念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墨两家吸取很多,但在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选择上,作品又颇多佛道两家的思想。了解传统文化问题上的这种多元性,是正确把握金庸小说内容、防止和避免简单化论断的关键之一。
❻ 金庸武侠小说关于传统文化如何现代转化的思考
我觉得关于这个课题的范围就要先找到他俩的共同点。那么只有在小说中去挖掘其中的中国文化了。比如一些诗词、歌赋、乐曲、戏剧、经书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演变出所谓小说的合理推想。
形势就是你自己对于其中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可褒可贬。比如读金庸小说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读金庸的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偏视和误导的作用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