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小说和欧洲骑士文学
1. 为什么骑士文学在西方饱受欢迎,到了中国却惨遭冷遇
西方的骑士文化到现在都没有消失,不仅是在他们的文学上,在很多的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体现。这说明骑士文化在西方是真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骑士文学在西方也是非常的受欢迎。但是骑士文学在中国却没有那么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受冷落。
还有一点就是,骑士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中西在很多东西上感兴趣的点并不相同,还有双方文化的差异也让很多中国人不理解骑士文学。就这样,骑士文学在中国这个地方不受欢迎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2.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比较开题报告怎么写啊急急急
开题报告不用写太详细的 几百字就行 你只要说一下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们的产生、发展、风格等有着相同与相异之处),然后一句话说些研究的意义。就行了
3.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
这个论的有点多,要写论文的话帮不了你。因为我也在写相关方面的论文。。。。不过要明白骑士是有地位的,是被上流社会所接纳的。而中国的侠客,就大概等同是浪人,布衣出身的多,不依附于官府,“侠以武犯禁”很明显道出与正统阶层的矛盾,虽然有战国四公子为代表的“卿相之侠”,但那不是后世小说主要的描写对象。
骑士生活的世界相对于侠客来说更真实,侠客所谓的江湖,有很多虚幻的成分。
所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是到后期才达到这个高度。在近代以前的侠文学中,小说主题大概分三类”平不平,立功名,报恩仇”各有利弊。立功名是回归官府,但是失去人身自由。典型如展昭。而郭靖在守襄阳城时,至始至终也没有提到他担任什么职位,也是为了方便。(如果固定一个职位授予,岂容他来去潇洒自如)
另有一段摘文:侠客遵循的不是儒学思想中的“忠”,而是“仁”,这种差别单是从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窥一二。骑士用长矛,攻击半径大,将自己包围在一个大圆中,以自我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锋利无比,刀身刚硬不可摧,一刀杀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侠客用剑,刚中带柔,舞时游刃有余,往往点到即止,处处留三分余地。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侠客不可能在中华的正史上大放异彩,只在人们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轻轻拔剑,悄悄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还有,有些人会提到侠士这个词。事实上不应该叫“士”,只能是侠客,士是有地位的,如果能叫士那已经是某一个阶层了,而侠客更偏向于一个团体。跟武士和骑士相对应的阶层 在中国你得往春秋以前找 中国传统的士 到秦以后就已经消亡了
冯谖 毛遂 唐雎 朱亥诸人怕是这个阶层最后的辉煌。
4. 中国有什么文学能够媲美西方的骑士文学
西方有骑士文学,其实直到现在西方还是有人在创作一些具有骑士精神的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那相对的,在我看来在我们中国也是有和西方骑士文学媲美的文学,那就是武侠文学。他们是东西方的文学里,可以来比较的两种。
当然,除了这些不同,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还是有很多的不同。它们都对阅读它们的人产生了许多的影响。读骑士文学的人会对骑士的生活产生向往,会将自己的行为准则往骑士精神上靠拢,在骑士文学被越来越多人阅读后,就变成了对社会的影响。而武侠文学也是如此,它教会了很多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同时也是嫉恶如仇的人。所以说东方的武侠文学是可以和西方的骑士文学媲美的。
5. 西方的骑士文学和中国的武侠小说有何异同
被你这么一问,仔细想来,还真是区别不大。哈哈。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作者所变现出来的文化底蕴截然不同。
武侠小说有世界观宏大的作品,也有世界观很小的作品,具体不举例了,怕人抨击我。骑士小说,有像火枪手们那种世界观宏大的,也有唐吉可德那种小世界观的。所以不能说一个写的是人物,一个说的是社会。
主人公方面,武侠小说也不是完全是一个主角无敌的局面,也有小人物的跌打滚爬。而骑士小说也有个别人的奇遇,也有大英雄大场面。比如达尔达尼央,现在想想,怎么有种西方韦小宝的感觉呢。两者都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也有团队合作的作品。
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武侠通常候超越了物理常识,而骑士小说只是有时才有部分魔幻色彩。
6.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http://wenku..com/link?url=7jMhMGn7YBRxOERAJ0Dctusy0GsBE_eTKvmskzc1_Cg_
7. 谁能给我有关于西方骑士文学或者中国武侠小说的国外文献资料救急,谢谢!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076467.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643444.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764916.html
可以试试这几个下载地址
8. 欧洲骑士文学的特点以及发展状况
骑士文学历来便是一种制度(骑士制度)与一种文化(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骑士文学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
骑士文学的产生始自骑士制度的产生。首先我们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形态。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社会统治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抛开时间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纪正处于礼崩乐坏的“轴心突破”时代,类似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骑士文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存在形态自始至终都有相对应的社会阶层;而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士”,而经历发展之后出现蜕变,已然升华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形式,而与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无涉。
欧洲骑士文学繁盛于12、13世纪的法国,主要形式有三种: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其中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则完全出于文学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宫廷诗人创作,数量众多,系统繁复,可以说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
骑士的精神是被基督教义所武装的,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为准则的,实际上他们不但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而且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他们忠君、护教、行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为最终归宿。他们符合特定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下的“正义”,却在永恒的人间善恶中表现出了邪恶反动的本质。他们充当的是基督教会清除“异教徒”的杀伐工具,充当的是封建领主互相杀戮和掠夺的中坚力量,充当的是对外扩张侵略的“十字军”,充当的是封建统治者对下层民众镇压与剥削的武力。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采取传奇的题材,即非现实的叙事诗和幻想小说;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内容;以英雄与美人,冒险与恋爱为题材;采用即兴的、自由的、浪漫的创作方法编纂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换言之,以全身之英勇与忠诚换取统治阶层的认可与表彰是作为英雄的最高价值或终极目的。骑士(英雄)已经被国家意识形态化,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化是骑士文学最大的审美特征。英雄美人是骑士文学惯用的题材。英勇的骑士爱上贵妇人,而与之幽会,其中也不乏哀婉的爱情故事。骑士对待贵妇人彬彬有礼,无处不显出绅士风度,但是一旦我们结合骑士精神以及骑士文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就不难辨别出,骑士的爱情包含了很大的虚荣在里面。对贵妇人的爱慕在审美心理上分析乃是出自于一种不自觉的征服意识。
骑士素来的披荆斩棘,英勇忠诚再匹配对贵妇人的爱情征服无不相得益彰地展示出骑士的魅力。甚至我们可以断言,骑士对爱情的向往与追逐如同对骑士头衔的向往与追逐一样,无不带有心理上的虚荣感和精神上的征服意识
9. 中国有侠文化,那外国有吗
中西方侠文化
侠士,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层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对这一点,陈继儒就认为:“古来自伊尹,孔孟而后,上自缨簪,下至岩穴,以及妇人女子笄髻之流,何代无侠,何侠不奇,特未有拈出之以振世之人耳目者”。他还对何以代代有侠作了与侠义精神相对应的诗意解说:“天上无雷霆,则人间无侠客。……说者谓此等儒不道,吏不赦,使懦夫曲士貌圣贤之虚名,而不得爆然一见豪杰非常之作用。有卿云甘露,无迅雷疾霆,岂天之仕工也!”○1他认为侠的精神是由“人生精神意义识量胆决相辅而行,相轧而出”的○2它好像自然界中迅疾的雷霆,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倘若这个世界中只有温文尔雅,和易平澄而没有桀骜不驯,崛强峥嵘,正如自然界只有卿云甘露,细雨如风是不成话的。换而言之,有豪侠之士与有儒雅之士一样,实在是一个健全正常的社会所必需的。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西方世界,这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精神。
看下面两段话:
“(游侠)救人于后,振人不瞻,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3
“今游侠,其行虽不轧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后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伐德,盖亦有足多者焉”。○4这两段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侠”字的表现,
再对比如下一段:
有一位骑士,是一个高贵的人物,
自从他乘骑出行以来,
始终酷爱骑士精神
以忠实为上,推崇正义,通晓礼仪
为他的主人作战,他十分英勇
参加过许多次战役,行迹比谁都辽远
不论在基督教国境内或在异教区域
到处受人尊敬○5
这是对西方的侠—骑士的精神和行为的描绘,也代表了西方对“侠”的一种观念。
从这两种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侠与西方的骑士作为东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显现出某些“文化共相”。如侠客与骑士都主持正义,扶弱济贫,乐于助人,重言诺,讲信义,忠诚耿直等。正如美籍学者刘若愚在《中国的侠》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的侠与欧洲骑士的共同观念代表了全人类的志向,跨越了两者的空间和时间,创造了一种精神上的和谐”。但由于它们产生于不同民族,因而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
西方侠文化由骑士文学 起,首先要接受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骑士文学历来便是一种制度(骑士制度)与一种文化(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骑士文学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相反,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换言之,骑士文学是历史形态的文学,在没有蜕变的情况下业已衰落,而武侠文学发展之后则经历了一场辉煌的蜕变。(即使“新武侠文学”仍旧不享有当下文学主流形态的地位。)
骑士文学的产生始自骑士制度的产生。首先我们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形态。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社会统治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抛开时间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纪正处于礼崩乐坏的“轴心突破”时代,类似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骑士文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存在形态自始至终都有相对应的社会阶层;而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士”,而经历发展之后出现蜕变,已然升华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形式,而与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无涉。
欧洲骑士文学繁盛于12、13世纪的法国,主要形式有三种: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其中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则完全出于文学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宫廷诗人创作,数量众多,系统繁复,可以说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
武侠文学的发轫期尤其长久,几乎占据了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前半期,长期以公案、传奇、说唱艺术为主要形式;直到元末明初的《水浒传》的出现,才宣告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的产生;到明清两朝出现了大批的侠义小说,武侠文学由此得到较大发展;直到民国时代,武侠文学空前兴盛,出现了众多的武侠文学大家,诸如南派的平江不肖生、顾明道、姚民哀,北派的赵焕亭、以及“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武侠文学的蜕变始自港台“新武侠文学”的产生,出现了“新武侠文学”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其中金庸作为“新武侠文学”的掌门人,不但完成了“旧武侠文学”向“新武侠文学”的蜕变,而且将整个武侠文学推向到了文学的历史最高峰,最终实现了对武侠文学的反叛与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