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侠小说里的唐朝人物
A.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没有一本是以唐代为背景
其实不仅仅是金庸先生没有写过以唐朝为背景的小说,像古龙、梁羽生等作家也没有写过以唐朝为背景的小说。而他们之所以这么不“待见”唐朝,就是因为唐朝太过强大了,不太利于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的表达。
除此之外,金庸先生之所以不写唐朝时期的故事,也是因为唐朝时期的故事被写了太多次了,像我们最熟知的《隋唐演义》、《全唐传》等,都是描写唐朝时期的英雄好汉的,而且像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的故事也非常多,读者们对唐朝时期发生的事情都比较了解,那么金庸先生在改编的时候面临的困难也就更大一些,所以金庸先生才会放弃写唐朝时期的故事。
B. 找一本关于唐朝的武侠小说,人物有傲雪梅王、李靖、虬髯客等
<大唐双龙传>里也有你写的这些人物哦 虬髯客是寇仲扮的 李靖是双龙的义兄 结局是双龙助李世民获得天下
洋洋洒洒很大气的一部书 虽然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不过可以一看
C. 求唐朝武侠人物和帮派,不要小说里的。
请不言44解释一下 :
不是要攻击你的说法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不过想问武侠二字 出处是否楼上两句?
全世界的人既活在现实 却不会放弃最求梦想 飞驰梦幻之中
为什么就我们中国人 好像要么脱离现实 要么非要跟一切飞扬跳脱的划清界线?努力证明 貌似科普的 说明我们好像一切从前美好 都是幻梦一场?
我这里要纠正一下 类似侠客感觉的 古今中外 都有
而日本 从来就没有武侠这个阶级;武士绝对没有大部分的见义勇为 他们更多的是匹夫之勇 欺凌弱小 暗杀 比武 血浅五步 最多是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层次
再说 忍者哪里来 中国移民 高丽遗民 任侠一词 极道黑道
然后 别忘了 骑士 他们比武士跟接近侠 不过主要是忠君爱国 保护女人儿童 就如此
然而 中国 古代 当然 没有人离得开生活 只是没有人能闲著没事,手持单刀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 没有人因为闲著没事 手持单刀 不一定有武功 不错 ,只是行侠仗义,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 却是不胜枚举,即使近代 还有 我长大的地方 我认识的 我本人 都有这样的经历
那是因为热血上涌 义所当为 没有侠气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明白
发问者,为民请命疾恶如仇的狄仁杰,侠气纵横的李白,这些就是侠,循着这个方向找吧
D. 以唐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有哪些
除了大唐双龙传、大唐行镖以外。还有大唐游侠转、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这三部是梁羽生的大唐三部曲。
E. 有哪些是大唐的武侠小说里面有四大宗师
大唐双龙传,三大宗师宁道奇,毕玄,傅采林
F. 武侠小说中,唐朝就已经存在的帮派
大唐双龙传里有海沙帮,双龙帮....
G. 找一本关于唐朝的武侠小说 人物有各种著名的武侠小说的主角
大唐双龙之召唤师,主角在大唐说书,说武侠就可以把里面的人召唤出来,还是说书这个职业的开创者
H. 金庸为什么不写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
不只是金庸,那个时期的武侠小说,唐代的都不多。
一方面这些作者,包括金庸,都是民国初年受过很多新思想影响的,内心里都有民族情节和侠义精神。所以看金庸梁羽生的作品,都有大量抗清的英雄。尤其金庸不止抗清,大宋抗辽,大宋抗金,元末抗元,都有这样的故事,以此表现他家国情怀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初心。唐朝就很难了,盛唐的游侠倒是也很多,但是涉及民族大义的很少。而唐朝的抗击敌人主要是由军队完成的,梁羽生倒是写过大唐游侠传,讲抗击安禄山,可是为了写武侠而不是军事,就不得不把赫赫有名的南霁云,从名将变成游侠了。
另一方面,唐朝离现代太远。那个时期的武侠小说作家,但凡要写有历史背景的小说的(所以古龙总是架空历史),都是对这一时期比较了解,比如金庸对于清代的正史野史都非常熟悉。改编可以有,但是不能太夸张。现在的穿越小说有的提笔就敢写,唐朝和清朝除了清朝人有几句满语,别的差不多都一样,那就穿帮了。现在的电视剧也是如此,时间越早越难拍,生活用品,语言习惯比如成语(唐朝人不能说清朝的成语啊),都很难还原。这也是为何清朝剧情的小说影视剧特别多的原因,毕竟离现在近啊。
唐朝最有名的小说,是什么都敢写的黄易大师的大唐双龙传,这位大师穿越武侠玄幻科幻星战没有不能写的,反之,别人就很少有这样的魄力了。倒是现代,写唐朝背景的小说要多一些。
I. 唐朝时期有哪些杰出人物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功臣将领有:(凌烟阁) 赵公长孙无忌 赵郡王李孝恭 莱公杜如晦 郑公魏征 梁公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卫公李靖 宋公萧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仪 秦叔宝.程咬金.罗成.薛仁贵 安禄山 史思明,杨国忠等有好有坏 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贺,贺之章,刘禹锡,骆宾王王勃 卢照邻杨炯 陈子昂 张九龄王维 孟浩然 王昌龄岑参 柳宗元孟郊韩愈 温庭筠等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 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 女性:平阳公主,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文成公主, 长孙皇后,韦皇后,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