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网络小说
手机如果可以上网建议你下载一个墨香搜书软件,图书很全。
『贰』 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这本书怎么样
《中华文明史》(1-4卷)是一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著作。《中华文明史》(1-4卷)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理论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尤致力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但不是各专门史的简单拼合。本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并着重描述了那些对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揭示了文明的发展规律。
《中华文明史》(1-4卷)认为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文明可以分解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对应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人类的心灵世界。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方面领先,而其他方面相对滞后。《中华文明史》(1-4卷)以人和人的创造为中心,以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为三根支柱,系统描述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特别注意用浓墨重彩描绘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中华文明史》(1-4卷)的作者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认真钻研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历史事实做出准确的描述、考证与概括,概括就体现为理论。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中华文明史》(1-4卷)体现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视野。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力求写出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史》(1-4卷)探讨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种种原因,分析了中华文明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书打破了简单地按朝代更迭进行分期的做法,着眼于文明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呈现的阶段性,分为四期:
从远古至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期。本书提出“先夏”的概念,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期。用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夏代的存在,将夏商周三代称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三代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本书详细地论述了三代的标志性成果,对辉煌的青铜文化、铁器冶炼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铁器的应用、都邑与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学术、文学艺术等等,都结合文献和新的出土文物做了新的阐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史的第二期。本书着重论述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建立;文字的统一。充分肯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对经学的兴起、史学的兴盛、造纸术的发明、西域的开通、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有翔实的阐述。对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原移民南下、促成了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也有深入的说明。玄学的兴起,文学的自觉,艺术更加精致,这些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亮点。
隋唐至明中叶是第三期。本书着重阐述国家再一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意义,强调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南北的交融和中外的交流促成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高峰。唐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唐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和时代精神。中下层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科举制的推行,促使文化重心下移。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文明带来新的气息。禅宗的兴盛为本土思想和异域思想的交融提供了范例。宋代是这一时期文明史的另一座高峰: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官制度的完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过了唐代。宋代兴起的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宋代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宋词的高度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宋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居于当时世界领先的地位。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文明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对边疆的开发与建设有显著贡献。元代的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但杂剧和南戏,白话小说和书画,都有出色的成就。明代前期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但白话长篇小说成绩突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一件壮举,比哥伦布的著名远洋航行时间更早。
明代中叶至清末是中华文明史的第四期,本书强调明中叶的划时代意义,世俗化、商业化、个性化成为一时之风气,与此相应的是王学左派兴起,张扬个性,肯定人欲,向理学禁欲主义发起冲击,为思想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整个社会呈现出个性解放的气息。同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国达到了在原有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极致,“康乾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经济总量居于当时世界的首位,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学术文化呈现集大成的态势。但正是这个时期,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带动西方经济全面迅速发展,政治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安于现状,闭关自守,官僚腐败无能,故步自封,以至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明显地落后了。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阶段的主要景观:一方面是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救亡图存和求新变于异邦成为社会的主调;另一方面,国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传统文明固有的缺陷,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成为强烈的时代呼声。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华文明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劫难而绵延不断。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文明及其发展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学界日益密切的关注。《中华文明史》(1-4卷)力求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本书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同时,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带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直到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是尚待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华文明史的研究尤其显得重要。本书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同时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深刻的文化交流,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要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要坚持文明的多元与自主,建立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文明生态。
北京大学从1999年开始,在教育部“985”工程的支持下,发挥人文学科的综合优势,从文、史、哲、考古四大专业方向中遴选了36位专家学者,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系统阐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在7年的时间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召开了60多次大大小小的研讨会(编写了近30期工作简报),从全书的总体方案、编写要点、编写体例、章节安排到内容提纲、初稿、二稿、乃至三稿、四稿,一一进行研讨和修改。每次讨论会都是一个多学科交融互补的学术平台,与会者各抒己见、相互辩难、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在组织队伍时也非常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调动每一位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尊重学者的学术个性,又尊重主编的修改权。大家由衷地表示:“参加《中华文明史》的编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工作经历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如同系统地学习了一个文明史专业,受益匪浅”。
『叁』 中国文学史.doc(第2版)(第1卷) 袁行霈中有提到什么小说
我把关于小说的那个章节的名字发过去吧,我有点不能理解楼主的问题
小说续书与《水浒後传》
第二节《醒世姻缘传》
第三节李渔的短篇小说
第四节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聊斋志异》(袁世硕撰)
第一节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第二节狐鬼世界的建构
第三节狐鬼世界的内涵
第四节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第五节《聊斋志异》的馀响
第五章《儒林外史》(齐裕焜撰)
第六章《红楼梦》(齐裕焜撰)
这是关于小说章节的名称,如果楼主是要里面提及的具体的每一部小说的话那很大工程量啊,许多作者只是提及并没有详细说明,如果要的话还是把整本书发给你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肆』 求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中,知名作家及其作品汇总,谢谢
您悬赏500分也没人整得全呀,哥。我看过这书。
建议你换个问法,要不然可能一无所获。
『伍』 求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的电子书~
古代文学论坛上面有的,你可以到里面搜一下 “袁行霈”或者“中国文学史”,一下子就出来了。
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陆』 谁有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全集,电子版
国学网上面有。
『柒』 求 袁行霈文学作品选注PDF版
生活充满不期而遇的经历。有时现实跟我们的期待完全是两码事。期待很美好,给人以目标和快乐,使人有所憧憬,但你得明白:生活并不尽在你的掌控之中。有些期待很美好,而有些则无益。下面列出应该改变的期待。调整对生活的某些期待,你会迎来新体验和新思维,甚至还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捌』 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的笔记。 我在网上找不到比较全面的笔记。
折翼人鱼好高兴为您回答.网络搜索 小说根据地 进去自己找.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的笔记。 我在网上找不到比较全面的笔记。
『玖』 袁行霈的人物经历
袁行霈,出身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家庭,家庭培养了袁行霈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 ,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8年秋先是带着学生到北京城子煤矿半工半读,每周三天下矿井挖煤三天上课,持续了两个多月。接着又到密云钢铁公社劳动了大半年,烧过锅炉,做过炉前工、木工、铸工。1959年夏袁行霈又下放到斋堂公社白虎头大队劳动。
1960年3月才回到北大。1962年以后那段狠抓阶级斗争的岁月里,先生被定为全校的“白专”典型。
文革开始后,受到批判,下放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了一年多,在一次翻车事故中,从鄱阳湖大堤上摔下来,差一点丢了性命。在压抑的氛围中,先生感到动辄得咎,无所适从,“那是我一生中最不开心的时候”。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袁行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取得较好的效果。
1979年晋升讲师。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等论文在1979年发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80年任副教授。1982年至1983年,袁行霈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1984年成为中文系特聘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1992年至1993年,袁行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4年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集)总顾问。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演讲。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被北京大学确认为资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为教授(与北京大学联聘)。此外,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6年1月18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953年,先生考进北京大学,从此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年毕业,被林庚先生留
做助教。在1960年至1964年的几年间,袁行霈和陈贻焮先生一起跟随他们的导师林庚先生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还参加了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选注工作。做这些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和史料,为袁行霈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纵通”与“横通”》,文章不长,却是先生第一次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学术追求,预示着袁行霈学术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文章指出:所谓“纵通”是“就文学论文学,着重研究文学史上各种现象、体裁、流派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研究一个个时代和作家的成就,及其承上的作用和启下的影响;力求将上下三千年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所谓“横通”就是力求将文学和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乃至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努力从它们的关联上,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的关系上,寻求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袁行霈认为将“纵通”与“横通”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观察和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甚至开拓出一些新的学科领域”。
1987年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出版,此后在日本又出版了此书上编的日文译本,在韩国出版了全书的韩文译本。学界对于这一专著的认可令先生感到欣慰,然而谈及这本书的时候,先生屡屡提及的却是林庚先生所作的序言,其中显示了两代学者心灵的脉脉相通,特别是袁行霈对导师的感恩之情。林庚先生在序言中说:“人之会心,或囊括宇宙,或隐于针锋,灵犀脉脉,若相问答。行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话固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譬喻又总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来行霈时叩我柴扉,每纵谈终日,乐而忘返;盖习以为常,亦性之所近也。”1987年袁行霈应邀到日本爱知大学讲学,此后不久出版的《中国文学概论》就是这次讲学的讲稿。
袁行霈认为做学问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明白;另一种是对简单的事情,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先生认为,学问也和诗歌一样具有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弘,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而形成这种气象至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敬业的态度,对学问十分虔诚,一丝不苟;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潜心学问,坚持真理,堂堂正正。先生说,具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袁行霈们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袁行霈们的学问都具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垂范后学;袁行霈们都是学问和道德并重,用正直、诚实、刚强成其宽容、独立之气象。
1995年,教育部请袁先生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约请了19所高校的29位学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大家团结一致,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完成了全部书稿,共四卷。袁行霈不但将这部书定位为教材,也定位为学术著作,因为好的教材都应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有独到的见解。袁行霈还亲自撰写了总叙论、第三卷叙论,以及第三卷的两章。袁行霈利用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的机会统改书稿,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夜以继日辛苦了将近四个月。袁行霈手提着一箱子书稿,从中国到美国,又从美国返回中国。
『拾』 求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电子版袁行霈的
初试:《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文艺学新论》狄其聪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语言学概论》葛本仪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语言学纲要》叶蜚生、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复试:《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