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金庸武侠小说中伏笔的运用

金庸武侠小说中伏笔的运用

发布时间: 2021-08-12 02:42:55

Ⅰ 金庸武侠小说中蕴涵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这个问题范畴太广,在这里我只做一个粗略的梳理:
微观方面,金庸小说很多细节都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从琴棋书画到经史子集,几乎都有涉猎,与一般武侠小说不同,金庸小说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书画,有的融入不同个性,有的融入儒释道文化。
宏观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说按照创作顺序分为四个阶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阶段,是金庸侧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阶段,书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积极入世的,常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阶段的代表是《射雕英雄传》和儒侠郭靖;1959年-1963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转道,以杨过、张无忌为代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写的同样好的《笑傲江湖》却是个特例(因为它不仅涉及道家文化,还要影射政治);从1963年-1967年是第三阶段,作者由道入佛——这大概与金庸先生中年开始读佛经不无关系,以《天龙八部》为典型代表;从1967年《笑傲江湖》之后,金庸通过反思,或者说是颠覆,否定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糟粕,进入“无侠”的阶段,开辟了武侠小说,乃至通俗小说的巅峰,以《鹿鼎记》和韦小宝为代表。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只是人为划分的,其实不管在哪个阶段,儒释道都是相互渗透的。另外,作为新武侠的代表,与传统的武侠小说相比,金庸小说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骑士文化(如《堂吉诃德》)最为突出。

附上金庸小说时间表:
小说作品
《书剑恩仇录》 1955年
《碧血剑》 1956年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959年
《雪山飞狐》 1959年
《神雕侠侣》 1959年—1961年
《飞狐外传》 1960年—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倚天屠龙记》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连城诀》 1963年,又名《素心剑》
《天龙八部》 1963年—1966年
《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记》 1969年—1972年
《越女剑》 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我觉得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了解小说和进行金庸小说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Ⅱ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说明如何运用文化研究分析通俗小说

运用文化分析小说,这个说法比较奇怪。
不过对于金庸的小说,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做出分析,历史,人文,文学,伦理,等等。
举例:神雕侠侣,历史背景复杂,可以分析小说对实际历史时间和事件的利用和发散性描述;地域跨度明显,可以通过对情景的描述分析与人文地理风俗环境的结合和运用,如何利用这些来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事件发展;人物阶层复杂,多样的语言特色如何丰富文学作品;还有其中的人性、道德、伦理观念,更是这本书中可以浓墨分析的灵魂所在。
现在有很多分析金庸小说的著作,可以先读一读。

Ⅲ 在金庸笔下的小说里面,究竟埋了多少伏笔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爆史君给大家介绍了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周颠。说话颠三倒四的他,历史上竟是一位懂得阴阳五行的奇才。朱元璋正是在他的指点下,才几次化险为夷,克敌制胜。所以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亲自为周颠作传,晚年还写诗怀念他。而明教五散人中的铁冠道人张中,同样是一位了不得的奇才。


朱棣

后来朱棣继位,为了纪念张中的功德,便具椁招魂,将他葬在凤阳,并敕封为太师。而在传说中,明朝第一奇人刘伯温便是张中的弟子,刘伯温将张中传授给他的“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顺逆、星斗分野”等学问记录下来,命名为《铁冠数》,亦称《透天机》。据说,这本著作中记载了张中对中华外夷一切吉凶及一万五千年的三元劫数。而铁冠派则将张中视为开山始祖,对他进行供奉。由此可见,金庸小说中的“五散人”,可绝对不是随便找个人来凑

Ⅳ 金庸的小说中有什么绝妙的伏笔

郭靖叉手说道:“我南朝地广人多,崇尚气节。俊彦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来,从不屈膝异族。蒙古纵然一时疆界逞快,日后定被逐回漠北,那时元气大伤,悔之无及,愿王爷三思。”
忽必烈笑道:“多谢明教。”
黄眉僧道:“老衲曾有一件亲身经历,不妨说将出来,供各位参详。说来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老衲年轻力壮,刚出道不久,在江湖上也闯下了一点名声。当真是初生牛犊儿不畏虎,只觉天下之大,除了师父之外,谁也不及我的武艺高强。那一年我护送一位任满回籍的京官和家眷,从汴梁回山东去,在青豹岗附近折山坳遇上了四名盗匪。这四个匪徒一上来不抢财物,却去拉那京官的。老衲当时年少气盛,自是容情不得,一出便是辣招,使出金刚指力,都是一指刺入心窝,四名匪徒哼也没哼,便即一一毙命。

“我当时自觉不可一世,口沫横飞的向那京官夸口,说什么‘便再来十个八个大盗,我也一样的用金刚指送了他们性命。’便在那时,只听得蹄声得得,有两人骑着花驴从路旁经过。忽然骑在花驴背上的一人哼了一声,似乎是女子声音,哼声却充满轻蔑不屑之意。我转头看去,见一匹驴上坐的是个十六岁的妇人,另一匹驴上则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眉清目秀,甚是俊雅,两人都全身缟素,服着重孝。却听那少年道:‘妈,金刚指有什么了不起,却在这儿胡吹大气!’”
那老僧屈指计算,过了好一会儿,摇了摇头,脸上现出歉然之色,道:“我……我记不清楚啦,不知是四十二年,还是四十年。

Ⅳ 金庸的小说中无人发现的三个伏笔,你发现了么

既然无人发现
那又怎么会有这个问题呢
那么还是有人发现了呀
所以,这当然是个标题党

Ⅵ 为了出一本什么书,金庸在作品中让大侠去舍命救坏人

在武侠小说界公认的一个事实即是“金庸是位讲故事的大师”,他的行文,他的伏笔,他的人设等各方面的出色铸就了他笔下十五部经典之作,对于广大金迷来说,读金老的故事本就是一种享受,但理智的读者还是能够发现金老笔下一些瑕不掩瑜的漏洞,正所谓人无完人,金老也一定认可这一点,毕竟他先后两次改动自己的作品,所以不同时代的金迷看到的金庸作品也是不尽相同,比如你读过连载版的《射雕英雄传》就一定会知道杨过的生母是那捕蛇女秦南琴,若是偶然间读了三联版和新修版的故事反而会比较诧异,感叹“为何杨过生母被改成了穆念慈”,而八零九零后的朋友则相反,压根没听过秦南琴这名字的金迷不在少数,不过这算不上是漏洞,只是为了让剧情更精简合理。

那么金庸为何要这么写呢?答案很简单,你连着《神雕侠侣》的剧情来看便能恍然大悟。《神雕侠侣》中的主角杨过在破窑为生之时是遇上了陆无双、程英,帮她们对抗李莫愁,而杨过自己是中了李莫愁的冰魄银针,要是没有解药,他便会死,而后来杨过正是因为遇上了疯掉的欧阳锋,得到它所传的蛤蟆功之后将冰魄银针的毒给解了,这才得以活命。

原来如此,金老刻意留下欧阳锋这大恶人的性命只为让他在《神雕侠侣》中继续自己未完的使命,即是替杨过解读,并传他武功,若此时欧阳锋已死,那么《神雕侠侣》这书到杨过被冰魄银针毒死也就戛然而止了,哪还有什么“神雕侠侣”呢?所以《射雕》中的这个漏洞的存在还真是必须的。

Ⅶ 金庸小说中有一些细思极恐的细节,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第一个梗就是:张无忌在《倚天屠龙记》里面,除了武功第一之外,医术和毒术也是第一,但写到后来的时候,我估计金庸忘记了张无忌医术的本事了。比如,蛛儿假死,张无忌就相信她真的死了,然后就挖坑把她埋了。

第三个梗:金庸笔下的几乎所有女人都是爱情至上的,死去活来全都是因为男人。当然灭绝是个异类,好歹是郭襄的门下,估计也可能是被张三丰惨绝人寰的低情商给气的,才会十分痛恨男人。

Ⅷ 小说伏笔、悬念的设置与运用。

概念: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网络小说中,伏笔和铺垫都是为高潮准备的。怎么说呢!一个吸引人的小说,高潮是相当重要的情节,足够的高潮可以使得读者产生极大的追读兴趣,可以使得小说品质得到提升。
通俗的说法,铺垫是为了后面的高潮,一个好的铺垫能使得一个本来不太具备高潮的情节变得高潮起来,例如,一个高潮只有2米高,但你的铺垫好,挖的坑够深,你能挖大概5米深,那么从坑的深度算起,到高潮一共就有7米高。如果铺垫得更深,那高潮就显得更高。
这一个专题是专门对铺垫和伏笔所做的介绍和简单的运用,本人水平有限,请大家见谅!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1) 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2)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在网络的小说中好的铺垫作品不多,但毕竟还是有不少正面例子可以举的。
例如在回到明朝当王爷这对于韩幼娘的人物铺垫就非常好,在这一段,作者月关大概花了一卷的笔墨来描写,渲染两个人含辛茹苦的生活着,不但丰满了整篇小说背景明朝的情况,还丰满了人物之间,那种情感,到了后面主角出人头地的一系列高潮就显得非常的爽了。
当然,对于铺垫来说,还是要求作者具有足够的笔力,首先在铺垫的情节中,因为它不是高潮,所以就要求作者描写这一段铺垫时,对情节进行张力的控制,如果铺垫过大,就需要在铺垫中,设置其他的小高潮,如果较短,那也要对以后要叙述的情节进行介绍,比如小说中,要对后面的校园比赛做高潮前的铺垫,那么在铺垫中,就可以对将来成为对手的人进行强大的描写,通过衬托,烘托,来提供后面主角战胜他的高潮感,同时必要对校园内的朋友,老师,以后会出现的敌人做必要得介绍。
例如网络小说中常出现的装B就是这个道理,主角装B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和将来强大敌人战斗而装的。装得越到位,到时候高潮来临就越爽,读者自然也看的痛快。
例如神墓中,就在开头将全文的伏笔和悬念做了一个大铺垫,

一只苍白的手掌从坟中伸了出来,紧接着是另一只,两只手掌用力扒住坟沿,一个一脸茫然之色的青年男子自坟中慢慢爬了上来,蓬乱的长发沾满了泥土,破碎的衣衫紧紧粘在身上。青年除了脸色异常苍白外,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普通,是那种放在人群中绝对无法让人注意到的角色。

「这是什么地方?我怎么会在这里?」青年男子喃喃自语,看着眼前成片的坟墓,他神色更加迷茫。

突然他被旁边一座坟墓的碑文深深吸引住了,此时如果有人看到青年正在聚精会神的看那块墓碑上的古老文字,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这种远古的文字连古文化研究联盟的老学者都只能对之摇头苦叹。

在看完碑文的一刹那,青年神色剧变,惊呼道:「东方武神战无极之墓,这……这是真的吗?这真的是当年那位纵横三界六道,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战无极?难道……神也难逃一死?」

旁边另一座高大的神墓再次让他感到了震撼,「西方战神凯撒之墓,凯撒?难道是那位身披黄金战甲,手持黄金圣剑的西方主神?」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转头向四外望去,一座座高大的神魔墓矗立在夕阳之中显得格外醒目。

「东方修仙者牡丹仙子之墓、西方智慧女神娜丝之墓、东方武仙李长风之墓、东方修魔者傲苍天之墓、西方大魔王路西法之墓……」

「天啊!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昔日的神灵都已死去,都……都埋葬在了这里?」青年神色惨变,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

Ⅸ 伏笔的创作手法对文本有什么作用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技巧,它常常表现于叙事过程中,是作者刻意铺设的对未来可能或者将要出现的事情的暗示和对读者的提示,它常常表现为很随意,却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将这种写作手法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常常能够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纵观外国的一些文学大师,大都是应用这一写作技巧的高手。研究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伏笔手法应用于文学作品创作的作用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享誉全世界,他的小说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这种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他的小说常常在结尾处让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又感到在情理之中,能够产生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让读者回味无穷。那么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让他的小说具有这种艺术魅力呢?那就是他小说中应用的令人叹服的伏笔手法。
伏笔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让文章能够更好地发展,在前文中为后文的发展铺设一定的线索,后文可以在这一线索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能够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文中的伏笔,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脉络,读者就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顺利地了解故事的发展乃至结局。但是,好的文学作品中的伏笔,并不像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那么明确,它们往往不露痕迹隐藏在文本的叙述过程中,以看似闲笔的状态被作者一笔带过,但是这里面深藏着重要的信息,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因素。一些粗心的或者好奇心重的读者,往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急于知道故事的结果,而一味地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会把这些隐藏重要信息的线索忽略掉,而这有时恰恰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为了让读者在最后豁然开朗,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伏笔手法的应用——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伏笔手法被他应用得炉火纯青,信手拈来。本文就以他驰名世界文坛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来看看他是如何运用伏笔手法来进行小说创作的。小说前面提到,琼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她也不舍得离开这个令她留恋的世界。在她的心里,当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掉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是这些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支持她坚持活了下来,这些彰显生命的绿叶是她的精神支柱。在小说的结尾,读者知道有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一直没有掉下来,因为那是一个叫贝尔曼的画家画上去的,并且这位画家为了画这片常春藤叶而不幸去世。小说的结尾令每一个读者都潸然泪下,贝尔曼先生的善良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小说的艺术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了读者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那么,小说在哪些情节运用了伏笔手法呢?在小说的前文,有一段穿插于琼珊床榻上卧病的文字描写。琼珊身患疾病,她的心中充满绝望和恐惧,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将不长久,她惶恐不安,静静地等待牧师来为她举行临终忏悔。窗外是一个阴沉沉、空荡荡的小院子,离她的窗口20英尺以外的墙壁上,攀附着一棵很老的常春藤,这棵常春藤是那么衰老,生命几乎将走到尽头,寒秋正在剥夺着它最后的也是仅剩的一些生机,一片片叶子在秋风中飘落下来。琼珊躺在病床上,远远地望着墙壁上挂着的那几片仅存的绿叶。她一片一片地数着这些墙壁上的落叶,她知道这些落叶落尽的时候,冬天就来了,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她的朋友苏艾也深知她的心理。
看到这些文字,大部分读者都会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那种凄凉、悲伤所感染,不知不觉中会关注琼珊的生命,注意力会集中到这几片绿叶,关注到这几片常春藤叶与琼珊生命延续的紧密关系。在这里,作者就巧妙地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首先,琼珊的窗户很小,离墙面也有20多英尺,这对于一个久病体衰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段较远的距离,在这么远的距离去辨别一片藤叶,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琼珊卧病在床不能够多角度地观察墙上的藤叶,辨不清其具体情形,这也在情理之中;其次,院子阴沉沉的,所以光线不好,藤叶又很小,看不清楚也不足为奇;再者,琼珊重病在身,已经极端衰弱,视力也肯定非常差,看不清楚墙上的藤叶也在情理之中;最后,常春藤已经枯了,大部分的叶子已经落尽,在一夜风雨中为什么还有一片叶子能够留下来,这是留给广大读者的悬疑。所有的这些,无不是为以后贝尔曼先生为了救琼珊而去画一片假的常春藤叶埋下伏笔。从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渲染,一方面是为了衬托琼珊的境遇,激发广大读者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是为故事的发展设下伏笔。
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读者又看到了作者所设下的第二处伏笔,那就是: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墙壁上常春藤枝条上的叶片都脱落干净了,只剩下一片叶子还附在墙上,这可是最后的一片了!它虽然也染上了枯败的黄色,但是它的绿色还是那么深、还是那么亮,让人远远地就能够看到,特别是能让屋子里躺在病床上的琼珊看到。在这里,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对这片硕果仅存的常春藤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他不仅特别描写了它鲜亮的绿色,还仔细地描写了它的形状、它的姿态。读到这里,读者能够感受到这是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同时能够看到这是作者对后文发展所埋设下的伏笔,隐隐地产生诸多疑惑:一夜风雨为什么仅有一片常春藤叶能够留下来?这叶子为什么还有那么鲜亮的深绿色?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这片叶子的形状和姿态?这些无不都预示着这片常春藤叶是一片假的树叶,是画上去的,而且画得那么好,那么逼真,从中能够看到画这片叶子的艺术家具有多么高的艺术造诣。
故事发展到这里,如果琼珊还看不穿这片叶子是假的,那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她还年轻,她还留恋着这个世界,仅有的一片绿色是她生命的支柱,她不想也不敢看到那片绿叶掉落。在她的心里,常春藤还活着,她就还活着。读到这里,读者应该能够明白,这片绿叶肯定是画上去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画上去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给重病在床的琼珊以生命的鼓励,而这却付出了他生命的代价。另外,小说的前文曾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贝尔曼先生虽然穷困潦倒,但他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他总想创作一幅佳作。而这一片在风雨中画上去的常春藤叶,一幅倾注了画家的心血、付出了他的生命、挽救了重病在床的琼珊的作品,难道还称不上是佳作吗?这也是作者为后文的发展刻意而为之设下的伏笔。
三、外国文学中伏笔手法的普遍应用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处运用伏笔写法,这些伏笔都暗含了许多后文发展的重要线索。这些伏笔的设置,使得小说整体结构流畅,前后衔接自然,读来让人感觉到无尽的情趣,充满了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当然,这种伏笔的写作手法,在外国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如《羊脂球》《麦琪的礼物》《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等。这样的写作手法,读者在外国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中会常常碰到,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伏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重要的写作手法,它能够使文学艺术作品显得更加严谨,结构更加顺畅,能够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这种文学创作手法在外国的文学大师作品中常常被用到,而且能够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能够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认真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其对伏笔这种写作技巧的应用,借鉴与学习文学大师的创作手法,对于读者今后的文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Ⅹ 小说中有哪些精彩的伏笔让你永生难忘

鲁迅的故乡中,少年闰土是一个12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带一个明晃晃的项圈,此时的闰土性格淳朴天真可爱,而中年的闰土是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是一件极薄的棉衣,解忧杂货店中写那三个人进杂货店之前看手机时间的伏笔,为后来杂货店那时间静止做了铺垫,这些小说中的伏笔都让我永生难忘。

热点内容
暗黑黑暗类型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22 09:09:05 浏览:972
图片自拍亚洲欧美小说校园另 发布:2025-07-22 09:01:48 浏览:676
小说言情论坛 发布:2025-07-22 08:56:51 浏览:795
少帅每天都在吃醋小说免费阅读全集 发布:2025-07-22 08:55:18 浏览:486
推荐三体小说的理由 发布:2025-07-22 08:38:08 浏览:268
言情小说常见题材 发布:2025-07-22 08:29:25 浏览:302
小说推荐不要小白文 发布:2025-07-22 08:26:40 浏览:545
徐徐推之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22 08:25:47 浏览:478
超甜超宠的青春校园小说 发布:2025-07-22 08:03:35 浏览:444
我的年轻岳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7-22 08:02:48 浏览: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