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沉迷网络小说真实案例
1. 沉迷网络的事例
1、事例1
2008年6月5日,高桥藕缆桥一快餐店老板娘惨死店中。6月10日,凶手落网,这名19岁的少年杀人动机竟是为了抢劫上网的费用,作案前他已在网吧连续奋战近一周,抢钱杀人后他又回到了网吧,继续网络游戏。
胡安戈是遂宁射洪县人,父亲胡明是当地某企业领导。2006年,20岁的胡安戈从绵阳某大专院校成人教育学校毕业,之后留在成都并沉迷网络,3个月就将父母给他做生意的5万元全用来购买了网络游戏“传奇”的装备。
感到无颜面对父母,小青年胡安戈竟荒唐地选择毒杀父母。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他死刑。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一味施高压效果未必佳
管孩子不是钉钉子,只管敲就行。钉子没自我意识,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尤其在青春期,这是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逆反心理强烈。家长一坚决反对,孩子反而觉得,不玩是听家长的,玩是“做自己”,对自主的渴求压倒了自制,事情于是棘手。
管理要想有效,就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特点。先要取信于子女,别扣道德帽子。然后,靶向治理,精准施策。与其全面禁网,不如摸清楚,到底哪一款游戏最让孩子沉迷、沉迷点在什么地方,进行重点管理。
和孩子一起认识危害、讨论办法,让孩子自己拿出防沉迷举措,家长督促落实,尊重孩子的自主心理。孩子假如给自己留了继续玩游戏的空间,只要保证可控制、有分寸,比如完成作业玩半个小时,可以开个小口,毕竟危害在于丧失自制。
2. 小学生沉迷网络电子游戏的事例
现在,网络的确带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但网络是个万花筒,什么东西都有。我们小学生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并不强。因为迷恋网络而逃学、旷课的不在少数。还有受不良信息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可以说,网络使许多人失去了原本美好的生活,使许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n2. \n上网有害视力。对方辩友个个都是上网“大虾”,可视力又如何呢?我方调查了对方辩友本学期的有关资料,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对方五位辩友中,竟有四位不过关!而李舒旸同学的视力,也从原先的5.3降到了5.0与5.2。如果说,泡泡堂、传奇上的高等级与BBS上的灌水排名要用我们的健康来换的话,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n3. \n上网使我们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自从有了网络,我们每天都只是面对着冷冰冰的显示器与鼠标,毫无趣味可言。在网吧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容纳了许多人,空气浑浊,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长时间地坐在电脑面前接受过多的辐射,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我们尤其不利。在双休日,请问对方辩友究竟是在西湖边度过的时间长呢还是在电脑边度过的时间长? \n4. \n上网玩游戏对小学生不利。玩网络游戏,可使人沉迷其中,浪费时间,花费金钱,荒废学业,虚度光阴……现在,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几天几夜不回家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游戏玩到凌晨也不是罕见的事。过分沉迷网络游戏与上了赌瘾一样危险,最终使人陷入无心上课学习的状态,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n5. \n上网容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人有千面,网上也有许多不三不四的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网上,没人会知道你是谁。”正因为网络的虚拟,才使得我们交友容易被迷惑。长期与这种人打交道,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沾染上坏习气。
3. 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
案例一:
未成年人朱某某犯罪经过:在某网吧上网,因盗用他人账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他觉得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此怀恨在心。某一天,朱某救济了两名社会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朱某以寻衅滋事罪被逮捕。
案例二: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4. 沉迷于网络的例子
沉迷网游花费惊人 除身体上的病患,网游还给少年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陶然称,每个沉迷网游的少年平均花费在万元以上。来自浙江的一个少年,买装备、请代练花掉10多万元,这些钱主要是通过逼迫家长的方式得到。 在北京一家网吧内,网游发烧友小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小伟说,他一年前开始玩网络游戏《梦幻西游》。他在游戏中所练的角色,已经是所在区的第一名。小伟说,他练这个号已经花掉了5万多元,最初是自己上网练号,曾经几天几夜不睡觉,饿了就吃方便面。夜以继日地练号,使他在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排名越来越靠前。 为了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小伟开始委托代练公司替他练号,代练公司的几个人24小时不下线,替小伟在网上打游戏。“玩游戏不仅是寻求在网上玩的乐趣,更大的快感是自己在网游世界中得到别人的承认。我委托代练公司帮我练号,每天给他们100元钱,这样我不用自己上线玩,我的角色也可以升级。”小伟说,目前他是所在区的第一名,游戏中帮派之间的战争他必须出场,“有龙头老大的感觉。”另外,小伟为提升角色的能力,还在网上花钱买装备,现在他的游戏角色的装备价值近万元。 据一位资深网络游戏玩家估算,在《梦幻西游》玩一个155级的顶级角色,按每天在线10个小时,需要练半年左右,游戏中开销、花费点卡和在网络上购买装备总计1.2万元左右。 戒除网瘾漫长而痛苦 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收治的2000多个网瘾少年中,有38%因为父母阻止他们玩网游而骂过父母,来自安徽、湖南、北京的几个孩子甚至用刀砍过父母。长期玩网游的孩子失去正常人的情感,处于麻木状态,单纯依靠反沉迷系统的硬性限制是不够的。“反沉迷系统起到的更多的是预防未成年人玩网游上瘾,对于已成瘾少年,需要多重力量联合救助。”陶然说。 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网瘾少年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在治疗中心时,这些孩子表现为焦躁不安,无法自控。因为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无专门治疗网瘾药物,只能用一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辅助治疗。更多的是采用“健康行为覆盖”的方式,通过军训、音乐、绘画等方式慢慢缓解孩子的网瘾。 陶然说,2000多例网瘾少年中的30%以上属痴迷网游型,在治疗中心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治疗还是无法戒除网瘾,一些戒除掉网瘾的少年在回家后又重新上瘾。“戒除网瘾更多的需要家长的合理管教,不要通过极端的方式管教孩子。”对此,成功帮助儿子戒除网瘾的畅占亭说,“我帮儿子戒掉网瘾的过程,跟儿子成为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才能培养他的其他兴趣,最终彻底戒掉网瘾。” 目前,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过程中。北京、河南、广州、山东、湖北等地都已有了戒除网瘾训练营。共青团中央网络协会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合作开展1318工程,每年夏天针对家庭相对贫困,年龄在13到18岁的网瘾少年,举行公益性的戒除网瘾夏令营。2006年收治了60余人,其中有30多人戒掉网瘾。 链接 沉迷网游 频发恶性事件 ■2005年7月30日,北京沉迷网游的16岁少年小韬向父亲要钱未果后,扬言杀死父亲。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间的桌子上居然放了一把菜刀,绝望的父亲用地上的哑铃将儿子杀死。 ■2002年6月16日凌晨,4名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在海淀区学院路“蓝极速网络”网吧纵火,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 ■2004年12月27日,天津市塘沽区13岁的少年张潇艺因上网玩《魔兽世界》成瘾而跳楼自杀。 ■2005年7月17日,河北省定兴县一名15岁的网瘾少年绳勒刀捅,致母亲受伤。 ■2006年3月22日中午11时许,甘肃省武威市青年许福斌因不满父母对其上网的责骂,将父母杀害,而后从父亲身上搜得现金27元,继续回网吧上网。 畅占亭,河南洛阳网瘾少年畅文(化名)的父亲。 为帮儿子戒除网瘾,畅占亭2002年辞去工作,用4年的时间成功帮儿子戒除网瘾。昨天上午,畅占亭被新闻出版总署邀请到发布会现场。 陶然,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曾经帮助畅文治疗网瘾。 陶然说,同畅文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国有近100万青少年网民出现中度或深度网络成瘾。他说,沉迷网游、身染网瘾已成当今社会青少年易患重症。 典型案例 父亲辞职 帮儿子戒网瘾 畅占亭,河南洛阳人。原本在一家
5. 谁有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案例,简短一点的。
2011今年3月,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子便是典型的未成年人通过“网上邀约”实施犯罪的案子。15岁的兵兵经常出入网吧,在上网时认识了一群朋友,后来就跟着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发财”。兵兵说第一次抢劫是在2008年1月上旬的一天凌晨,他正和3个朋友在省城东区一家网吧上网时,应网友“霹雳神”之约去抢劫,兵兵答应,并主动提出为朋友带路。2009年12月一天晚上,兵兵和网友“超级土豆”等4人相约再次抢劫。当晚,他们在省城东区持刀拦截了两名女孩实施抢劫。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庭的庭长李静萍说,从目前西宁市各个法院审理的案例来看,“网上邀约”这种形式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在与网络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80%以上的人都有通过QQ等即时通讯工具联系的情况,高达八成以上未成年人承认自身的犯罪行为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有关;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经常进网吧”,接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沉迷网络”。
6. 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案例200字左右
案例一: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7. 有没有小学生沉迷网络的不良案例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8. 学生网瘾案例
案例一:是不是上网行为都要阻止?
今年初一的李伟(化名)在考上重点初中后,获得了父母的奖励——一台电脑。然而,李伟对电脑的喜爱引起了父母的不安。父母由于常常看到他上网,害怕儿子会染上“网络成瘾”,父亲只要一看到孩子坐在电脑前就开始紧张不已,想方设法阻止他“玩电脑”。由于父子意见不合,多次发生冲突。后来,父亲干脆干脆在电脑上设置了密码,甚至拔掉了网线。李伟非常气愤,于是省下零用钱,偷偷到外面的网吧去上网。
案例二:流连于网吧的少年
罗章(化名)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家里只有祖父母照顾他和妹妹的生活。刚上初中的时,罗章的学习在班级中还处于中等偏上,可自从他迷上网络以后,他就常常放学后直奔网吧。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他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最后常常夜宿网吧。沉溺于网络的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里,而且于周围同学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则是避而远之。罗章的父母非常焦虑。
案例三:李新的自卑
李新,男,高一学生,小学时期成绩优异,初一时由于哥哥的引导,开始接触网络,后来慢慢沉迷其中。后果可想而知,其成绩急速下滑,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李新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他的家人对他严加看管、切掉网线,监视他读书等,但还是成效不大,李新还是会在上课期间偷偷溜去网吧上网。
李新的父亲做生意,是个成功的商人,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母亲是没有工作,做全职主妇,他们文化程度都较低,都是小学还没毕业。父亲性格火暴,动不动就发火,在家最有说话权,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李新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非常宠爱他的姐姐,而比较忽视李新。他的姐姐目前在国外留学,哥哥在一所高职学校里就读,平时住学校,所以大多时间,在家里的小孩只有李新一个人。李新的父母关系不好,父亲经常责骂母亲,母亲则逆来顺受,所以把气都发到李新身上,对他要求很苛刻。从他懂事后,他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上初一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 李新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求采纳好吗?我想完成任务。。
9. 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案例250字
心理辅导案例介绍:
阿荣的接受能力很强,小脑袋里装的东西蛮多,见多识广,性格比较活泼,爱说爱动。可惜人缘不好,经常会有人报告说他骂人,打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朋友不多,但却是挚友。
让老师和价值头疼的是阿荣,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为此他可没有少挨打,家里父母也因此砸坏了两台电脑,可是阿荣却依然故我。
在阿荣的父母眼中,这个孩子几乎不可救药了。他们对他简直万念俱灰。他们好多次都想冲到网吧里,把人家的电脑砸个稀巴烂。电脑、网络真的那么可怕吗?难道他们是魔鬼吗?
心理案例分析:
沉溺于网络,是现代许多孩子的一个共同问题。但是,孩子们为什么会沉溺于网络,这个心理原因我们却必须得弄清楚。
首先,内心孤单寂寞是内因。
我曾经问过那些经常上网吧的孩子,他们都说在家里没人陪,很无聊。阿荣也一样,他说家里没有人爱他。一个月不见父母的面都是常事,他说游戏可以让他觉得快乐。
一句“快乐”道出了阿荣的心理现状。陷入网络不能自拔的孩子,大多是在生活中不能得到真爱,而迷失自我的类型。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受到父母的责骂,甚至人格的侮辱。在与阿荣的父母交谈过程中,我请他们说出儿子阿荣的几个优点,结果是他们一再摇头。还有个经常迷恋电视的女孩子,说自己一个人很寂寞。父母各忙各的,谁也懒得搭理她。她总是觉得孤单,电视打开后,心里就会好受些,电视就像是个朋友一样。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孤单感。这一点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网络的五彩缤纷是外因。
在家里除了大人的唠叨、苛责,还有那写也写不完的作业,一个小孩子还能有多少兴趣,又能维持多久呢?而网络里那些自由自在的游戏、随心所欲的心灵空间,都为他们提供了发泄场所。
阿荣第一次进网吧,是因为被爸爸数落了一顿,心情十分沮丧,这时候被同伴叫去,无意中玩起了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班里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类似的情况。在孤单寂寞的时候,网络就好比一个善解人意的伙伴,可以容忍你的一切,满足你的一切,这些连大人都无可招架,何况一个失去关爱的孩子?
有时候仔细想想,孩子沉溺网络,其实是大人将他们推进了网吧。如果在孩子失意的时候,家长能够陪在身边,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不让他们因为痛苦而选择一头扎进网络的虚幻世界,那么这些孩子何来的网瘾?
当孩子犯了网瘾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将一切罪责全部推到网络身上,客观地说,网络极大地推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使用好这个工具,就来怨天尤人。我们要做的是检讨自己的错误,认识网络的正面作用,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
但对于沉溺网络的孩子们来说,错误使用电脑,反倒让电脑控制了自己,才是问题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迷失的那个自己,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心理辅导老师建议:
孩子之所以误打误撞进入网络游戏,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家长的引导和监管,导致他们失去了自控力。事情一旦发生,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打骂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内心里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才能让他们一点点改变。
这里有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让孩子明确电脑、网络的意义。网络是工具,永远为我们所用。
2.绝不让孩子做电脑的奴隶,这一点从孩子接触电脑之处就必须申明。
3.不能过分限制孩子接触电脑。我们知道,距离产生美,你越是限制,其实孩子心里的期望越热切,不如放开一点时间给孩子,让孩子在电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比如画画、写字、写空间等。
4.给孩子讲清楚那些网页不能看,那些网页有用。最好给孩子一个主题,让孩子能够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浏览习惯。
5.为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自主选择几个网页,作为固定浏览,当做每日必读的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