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小说玄幻女主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小说玄幻女主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发布时间: 2021-08-12 08:27:13

1. 佛祖拈花微笑,为何迦叶也微笑他悟到了什么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

2.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什么意思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灵山会上千万大众,唯迦叶一人一笑而得。何以故?唯迦叶一人大乘菩萨根基是也。猪小妹莫非是迦叶菩萨乘愿再来?比灵山会上千万大众根机还要高?然,悟后起行修道,万劫苦行方证无生。您只是有解无行,画饼不能充饥,离证道五眼六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尚差十万八千里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拈花,迦叶尊者一笑。这一笑便笑出了整个清明的世界,一直传到了今天,依然还是让人心动的向往。我不信佛,但我相信迦叶尊者那一笑的平静和宽容,是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无法体味的真实。
我也时常在想:世尊拈花,为什么那么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了呢?灵山大会,或许不是每一个佛者都能有幸参加的,或许也不是每一个佛者都愿意参加,但不管怎样迦叶去了,并在众人默然的时候却天真地笑了。世尊看得明白:众人的默然只是把佛当作了佛,只有迦叶尊者没有;众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佛的时候,只有迦叶尊者没有,所以众人失去了佛,迦叶尊者却得到了。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诉众人他心里佛的样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这一笑之后,许多的花都开了……
笑有多种,迦叶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静的笑,会心的笑!
想得道的人失去了所想,不想得道的人却得道了,这是因为道不在于手,而在于心。拈花一笑的不仅仅是佛,生活也是这样,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都能得到的,关健是我们如何去摆放自己的那颗心?当别人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收获祈祷;当别人收获成功的时候,我们收获喜悦,生活也就如拈花一笑了。生活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有阳光也有黑夜,有红花也有枯叶,有成长的希望也有岁月的烦恼,但这一切都将会是生命难得的过程。人生这短短的几十年,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实在是短之又短;活着这颗脆弱的幼苗,相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轮回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又如何能默然相对呢?
我们不是迦叶尊者,也不想都能成为迦叶那样的圣人,但我们却要有一颗拈花一笑的心。有了这颗心,我们就能从容地去面对生活的风雨和坎坷泥泞。拈花一笑,这是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对世间的一草一木的关爱和对生命或喜或悲的大彻大悟。名利的得与失,荣耀与无闻相对于生命短短的几十年来说,已经不算得什么,唯有希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吧。我们与众僧的默然,其实不过是一种对身外之事的放不开或不能释怀的想要达到,面对世尊那份众望所归的光环,一种急不可耐的想要得到的达到,对虚荣的达到。这就是我们的名和利,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权和财的放不开或者说是不能释怀。生活有太多的负累,自己的、别人的、想要不、不想要的一切慢慢组成了生命或深或浅的足迹,一路走来,甘甜与酸苦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味!但我们却过多的视而不见,我们过多留意的却是那些别人的眼光,别人的品头论足,更多时候我们也只是众僧默然之后的默然。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希望,还会有更多我们无法预料的不如意;但生活也不会总是不如意,也还会有很多美丽的向往。明天的阳光会是新的,照亮我们的家,还有清脆的鸟鸣,吹着生活闪光的号子。也许明天还有风雨,明天的明天还有霜雪,明天的明天的明天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阴霾,但要相信阴霾过去了的那些明天,一定就是阳光明媚的日子了。明天,总是新的,但明天的心情却不一定会是新的。心,就地天地,要有多高就有多高,要有多大就有多大,但心不过只是尺寸而已!那么多的花朵总是看不完的美丽,但不是所有的美丽都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心就是蝴蝶,永远采不到那朵能够满足的心蕊。心的停止不下的欲望就是我们深深的默然,即使我们的花朵已经是一座花园的标本,还会有更多的花园在等着那份忧郁的默然,默然之后的默然。拈花一笑,常在明静止水之中;拈花一笑,常在淡若无味的不经意中,懂得了这份内心的空彻之后,拈花一笑才能真正地破颜而出……

3.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迦叶到底明白了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采纳哦

4. 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天下.灵山会上千万大众,唯迦叶一人一笑而得。何以故?唯迦叶一人大乘菩萨根基是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拈花,迦叶尊者一笑。这一笑便笑出了整个清明的世界,一直传到了今天,依然还是让人心动的向往。迦叶尊者那一笑的平静和宽容,是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无法体味的真实。 为什么那么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了呢?灵山大会,或许不是每一个佛者都能有幸参加的,或许也不是每一个佛者都愿意参加,但不管怎样迦叶去了,并在众人默然的时候却天真地笑了。世尊看得明白:众人的默然只是把佛当作了佛,只有迦叶尊者没有;众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佛的时候,只有迦叶尊者没有,所以众人失去了佛,迦叶尊者却得到了。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诉众人他心里佛的样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这一笑之后,许多的花都开了…… 笑有多种,迦叶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静的笑,会心的笑! 想得道的人失去了所想,不想得道的人却得道了,这是因为道不在于手,而在于心。拈花一笑的不仅仅是佛,生活也是这样,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都能得到的,关健是我们如何去摆放自己的那颗心?当别人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收获祈祷;当别人收获成功的时候,我们收获喜悦,生活也就如拈花一笑了。生活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有阳光也有黑夜,有红花也有枯叶,有成长的希望也有岁月的烦恼,但这一切都将会是生命难得的过程。人生这短短的几十年,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实在是短之又短;活着这颗脆弱的幼苗,相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轮回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又如何能默然相对呢? 我们不是迦叶尊者,也不能成为迦叶那样的圣人,但我们却要有一颗拈花一笑的心。有了这颗心,我们就能从容地去面对生活的风雨和坎坷泥泞。拈花一笑,这是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对世间的一草一木的关爱和对生命或喜或悲的大彻大悟。名利的得与失,荣耀与无闻相对于生命短短的几十年来说,已经不算得什么,唯有希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吧。我们与众僧的默然,其实不过是一种对身外之事的放不开或不能释怀的想要达到,面对世尊那份众望所归的光环,一种急不可耐的想要得到的达到,对虚荣的达到。这就是我们的名和利,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权和财的放不开或者说是不能释怀。生活有太多的负累,自己的、别人的、想要不、不想要的一切慢慢组成了生命或深或浅的足迹,一路走来,甘甜与酸苦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味!但我们却过多的视而不见,我们过多留意的却是那些别人的眼光,别人的品头论足,更多时候我们也只是众僧默然之后的默然。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有更多我们无法预料的不如意;但生活也不会总是不如意,也还会有很多美丽的向往。当生活把一扇大门向你关闭时候,就会向你开启一扇窗子。明天的阳光会是新的,照亮我们,还有清脆的鸟鸣,吹着生活闪光的号子。也许明天还有风雨,明天的明天还有霜雪,明天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阴霾,但要相信阴霾过去了的那些明天,一定就是阳光明媚的日子了。明天,总是新的,但明天的心情却不一定会是新的。心,就地天地,要有多高就有多高,要有多大就有多大,但心不过只是尺寸而已!那么多的花朵总是看不完的美丽,但不是所有的美丽都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心就是蝴蝶,永远采不到那朵能够满足的心蕊。心的停止不下的欲望就是我们深深的默然,即使我们的花朵已经是一座花园的标本,还会有更多的花园在等着那份忧郁的默然,默然之后的默然。 拈花一笑,常在明静止水之中;拈花一笑,常在淡若无味的不经意中,懂得了这份内心的空彻之后,拈花一笑才能真正地破颜而出…… "佛祖拈花为何笑?”连佛祖都只用意会,不用言说的一笑来表示,我想我要将其说明是不可能了.不如先把目光集中在这朵花上吧,佛祖手里为什么要拿一朵花呢?这朵活生生的花又代表什么呢,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朝气蓬勃的鲜花也许代表着自然,一种自然的美,自然之法!也许此刻佛陀的一笑,就代替了讲述自然之法; 而活生生的鲜花也象征着一种生命,拿在手中,则表示生命(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佛陀的一笑也许在告诉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最美的光泽! 佛陀的一笑,恬悦,静美,幽长,其中的深远与美妙,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用支字半语能将其道尽! 假设有一位与你有缘的人,在对街向你浅浅的一笑,一个伸手的招呼,此头的你也报以一笑而应之.此刻,不用言说,这一笑将所有的问候与祝福都包含在其中了.这简浅的一笑代替了诸多言语的问候,令人赏心悦目!其中的心灵神往,也就只有你们俩是最能切身感受的啦!人的语言是匮乏的,很多东西都无法用语言将其道明,更多的言语表达往往会复杂化,取而代之的是这一笑,却时而能让彼此的心豁然开朗!

5.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什么喻意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简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常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

6.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迦叶到底明白了什么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迦叶明白了佛祖的心意宛然一笑!佛祖就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于迦叶。

7. 迦叶是谁,佛祖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

摩诃迦叶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经论中单称迦叶是指摩诃迦叶波 ,他年高德劭,称为大迦叶 。释迦 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 中国 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 ,故以头陀为称首。” 李善 注:“ 大迦叶 比丘,是 释迦牟尼佛 大弟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是时 迦叶 告诸众曰:‘ 如来 寂灭,世界空虚,当集法藏,用报佛恩。’” 元 耶律楚材 《太阳·利道拔生》诗:“箇箇既知 迦叶 富,人人休怨 释迦 悭。” 清 杜濬 《长干阿育王寺》诗:“世尊悲下界, 迦叶 笑层颠。”

佛陀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的用意,就是希望学佛者能够放下对各种现象的执著,能够把握“当 下的禅机”,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一天的时间,经常因为不同的事务,而将专注的心念,分割成支离破碎的认知,痴迷由此而生。若谈到修行,到怀恩菩提心与师兄共同修禅,这也是现代人学佛的方便法门。

迦叶微笑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

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7)小说玄幻女主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扩展阅读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

8. 谁知道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 2006-1-22 2:19:32 | By: 深水 ]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就是“世尊(即佛祖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也是“掸”及“掸宗”的起源。其实,同一时代的中国哲人老子,也发现了这样的真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的“道”与“名”,都是“所指”,而不是“真谛”(不是所指的对像本身)。语言是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若不认识这种局限,就不可能妙悟至理。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上一篇:沼泽----异乡行迹01
下一篇:[深海贝壳]秋天的童话

9. 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整个故事 及 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读禅半解 先前也曾研习过所谓“空空之释部,玄玄之道流”,收获不能说没有,些许的感觉还是有的,却从未有过那种“恍然大悟”、“头焕华光”的感受。近日为消遣度日,捡了一两本写佛家轶闻趣事的小册子来读,却仿佛悟出了一两点东西,算作对禅的一知半解罢了。
相传佛祖菩提树下修得真身之后,每开法会,广播法雨,至精彩处,必有“天花乱坠”;而在选接班人的那场法会上,佛祖却只手拈金波罗花、缄默不语。众僧茫然,惟有迦叶似有所觉,破颜微笑。佛祖终于开口了: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汝当善护持之。”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也许是最为后世僧侣津津乐道的典故。佛祖将衣钵传与迦叶,同时也阐明了“不立文字”的立场,留给后世由此而发的思索。
想佛家典籍,从《楞伽》到《六祖坛经》,从《金刚》到《瑜迦》,可谓瀚若星辰,不可计数。这似乎与佛祖“不立文字”的初衷背道而驰,直到后来慧寂焚稿,才显得与此相符——其实不然,从佛陀传迦叶,如后世每一祖成正果几乎都是经历某种意外后偶然悟得的。或小如芝麻,或大关生死;或一微,或一劫。所以说,佛性玄微,机关处处,就是这一微、一劫,启发了他们的佛性,于是“茅塞顿开”、“顿悟成佛”。
这是佛的根本,更是禅宗的正宗。佛经,如我们今天的哲学随感录,只不过是他们参禅之所悟。无怪乎有如此多的庸僧埋没在一堆堆的佛典之中,至死不悟。《菜根谭》中有一则:“不识字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不参禅而有禅味者,悟禅道玄机”。佛家三昧,藏诸万象,三昧既得,万般豁然。
让我们再回到如来传道迦叶的故事中去。为什么佛祖必须要用这样的手段来传道?讲经难道就不行吗?不行。这是因为,原本整体的,第一性的“禅理念”——我们不妨如此称呼——一旦以文字来阐述,就变为局部的第二性的认识了。文字无论有多形象,多高妙,都无法还原那种最原始的体验——也便是佛祖得道时的心路历程。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禅是如此微妙以致它不可能借助某种文字来表达,因此只能通过启发人的佛性来表现。否则,单凭思想的输入,无论有多少醍醐作用于顶,都是白费,因为他的灵性尚未开启。
我们再想,灵山法会,受法者数百之众,缘何仅迦叶一人得道?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慧根的深浅。六祖慧能不识一字,受道时日也远少于同门师兄神秀,而见识却如何在神秀之上?可见确有慧根之差距。因此现在我几乎也可以说,即使北宗渐修,最终也有一个顿悟的过程——渐修是为了弥补他们本来稍差的慧根。
然后,我又想到了文这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体裁——散文和小说。朱光潜说:“散文是悟出来的,是思想的结晶”。在这儿近似乎佛经,都是讲人生体悟。因此,散文所要求的读者必须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这种体验在心中酝酿已久,那么他在读这篇散文时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便是散文的魅力。因此,周国平说:“散文,是为自己写,给知己读的”。散文也便成为一种品味较高的文学体裁,境界不到的人读一篇哲学随笔,是长不了多少见识的。他们应当去读小说,这种还原了生活的文字。与散文相比,它有更广泛的读者。它可以带给人们生活的第一性的体验,其实也便是从某种方式上长延长了生命——虽然不是自己的生命,却是属于自己的体验。其实,还有一个最最原始的体验,那就是生活本身。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懒得去体悟、去思考,他读那么多小说又有什么用呢?舍本逐末。

10. 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天下.灵山会上千万大众,唯迦叶一人一笑而得。何以故?唯迦叶一人大乘菩萨根基是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拈花,迦叶尊者一笑。这一笑便笑出了整个清明的世界,一直传到了今天,依然还是让人心动的向往。迦叶尊者那一笑的平静和宽容,是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无法体味的真实。

为什么那么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了呢?灵山大会,或许不是每一个佛者都能有幸参加的,或许也不是每一个佛者都愿意参加,但不管怎样迦叶去了,并在众人默然的时候却天真地笑了。世尊看得明白:众人的默然只是把佛当作了佛,只有迦叶尊者没有;众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佛的时候,只有迦叶尊者没有,所以众人失去了佛,迦叶尊者却得到了。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诉众人他心里佛的样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这一笑之后,许多的花都开了……

笑有多种,迦叶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静的笑,会心的笑!

热点内容
无尽破碎全文小说下载资源 发布:2025-07-20 01:26:49 浏览:428
校园小说一般写的都是什么时候 发布:2025-07-20 00:56:36 浏览:362
武侠之天龙系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20 00:54:58 浏览:274
有一本什么鸟的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20 00:54:07 浏览:553
言情小说最美不过初相见 发布:2025-07-20 00:53:44 浏览:630
西游记听书单田芳100 发布:2025-07-20 00:43:11 浏览:87
女主灵魂出窍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20 00:42:18 浏览:766
香艳言情有声小说 发布:2025-07-20 00:27:41 浏览:438
游戏小说排行榜女生 发布:2025-07-20 00:27:34 浏览:562
无家小说好看吗 发布:2025-07-20 00:26:09 浏览: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