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络小说公司段玉裁
Ⅰ 段玉裁将古韵分多少部
8部分
Ⅱ 段玉裁的生平
段玉裁
段玉裁(1735—1815)
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 (1681~1762) 《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 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
段玉裁注《 说文 》的成就极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其后钮树玉作《段氏说文注订》,徐承庆作《说文段注匡谬》,王绍兰作《说文解字段注订补》,徐灏作《说文段注笺》,虽各有发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谬为谬者,转增烦扰。段书旧有经韵楼原刻本,后又有苏州书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误字不少,苏州局本稍胜。学者可参考冯桂芬《段注说文考正》,冯将原书误处均已校出。
http://ke..com/view/129958.html
Ⅲ 段玉裁的资料和故事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幼颖悟,读书日竟数十言。年十三补诸生,学使者为博野尹元孚,深重异之,授以高紫超注《朱子小学》,谓其父曰:“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初从同郡蔡一帆游,始知古韵。旅食饩。乾隆庚辰,乡试中式。客都下,得顾氏《音学五书》,惊为秘笈,钻研穷日夕弗倦。继执贽戴东原门,学益大进。作《诗经韵谱》、《群经韵谱》各一卷。己丑,再至都,程鱼门见而称之,因从邵二云借书,复遍加注释,每一部讫,二云辄写副去。庚寅,铨贵州玉屏知县。越三岁,改发四川候补,署富顺及南溪,办理化林坪站务,王师申讨金酋储待挽输,无敢稍懈。每处公事毕,漏三鼓,篝灯撰述以为常。寻补巫山县。未几,引疾归养,安贫乐道者二十余年,中缘避横逆,遂徙居苏州之阊门,卒年八十一。
先生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受业东原后,确知古音分十有七部,又得其联合次第自然之故,成《六书音均表》五卷。《诗经韵谱》,《群经韵谱》,其初稿也。又考汉儒注《诗》《礼》及他经,旁逮《国语》《史记》诸书,凡言“读如”“读为”“当为”者,其音大致与十七部之云相合,乃述《汉读考》,先成《周仪》六卷,《仪礼》未卒业,存一卷。其例于“读如”主于说音,“读为”主于更字说义,“当为”主于纠正误字。“读如”不易其字,故下文仍用经之本字。“读为”必易其字,故下文仍用所易之字。自此书出,学者凡读汉儒经、子、《史》、《汉》之注,不啻如冥行摘埴焉。
先生复著《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所载经文,仍用伪孔传本,而稍从古文。其《太誓》三篇,唐后乃亡,则存其目,而逸文不别为篇,只附序下,参伍钩考,广引繁称,大抵详于字,略于说。详字之异同,以存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若说有异同,惟间论及之,所以折衷古义也。又著《毛诗故训传定本》三十卷,各置序于篇端,仍从其旧,并于传说正其讹蹐,补其脱落。其通释大义者,则必复举经文。其训释一字一物者,则否。凡欲还经传各自为书,而又斟酌以省沓,故曰《定本》。其《诗经小学录》三十卷,则专明字义,作《定本》所未逮。更著《春秋古经》十二卷。录出《左氏》经文,取郑氏注《礼》存古文今文之例,附见《公》、《谷》经文之异,注各条下,而时出以订正之语。
先生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谓:“许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其所说义,与他书绝不同者,他书多假借,则字多非本义,许惟就字说其本义,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借之权衡也。故《说文》《尔雅》相为表里。治《说义》,而后《尔雅》及传注明,《说文》《尔雅》及传注明,而后谓之通小学,而后可通群经之大义。”于是积数十年之精力专治《说文》。以鼎臣之本颇有更易,不若楚金之本为不失许氏之旧,惟其中尚有为后人窜改者、漏落者、失其次者,一一考而复之,悉有左证,不同臆说,始成《说文解字读》五百四十卷,继乃檃括之,成此注三十卷。虽以详稽博辨之故,其文遂不得不繁,初不以繁为病云。
先生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亦颇雅赡。合前数种及《东原集》、《声韵考》,汇刊为《经韵楼丛书》。独《说文解字注》别行。
Ⅳ 段玉裁念师恩 最后引用王念孙的话有何作用
赞扬段玉裁好读书学习,终生感念师傅的恩德
全文翻译:
段玉裁,字若膺,江苏金坛人。他从小就聪敏异常,读书学习有超过常人的智慧。乾隆二十五年中举人,到了北京见到了休宁人戴震,喜欢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于是就以老师之礼待他。
当初,段玉裁只比戴震小四岁,他恭谦、专心地以弟子之礼侍奉戴震,即使到了老年,有人称呼戴震,他还一定会垂下手躬身站立。初一十五一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书一回。段玉裁死后,王念孙对他的弟子长洲人陈奂说:“若膺死了,天下再没有好读书学习的人了!”
Ⅳ 段玉裁,徐珂的简介。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清代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为其外孙。
段玉裁祖籍原为河南省,其先祖随宋王朝南迁,落户金坛。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以农耕为主业,以读书为乐事。父亲段得莘是一位廪生,曾在镇江、扬州等地任过塾师,对子女家教甚严,望子成龙心切。段玉裁有一姐二弟一妹,父亲虽为塾师,但收入微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执教,家务全由母亲史氏操劳。全家人衣着粗布,常年是大麦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饭,家境非常清贫。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于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十三岁补诸生,曾至扬州安定书院就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岁中举人,任国子监教习,入都会试,屡不中。经人介绍,段玉裁在京就教职,获读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有意于音韵之学,遂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在京时,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的贡献极大。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两年后,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仕宦期间,均携《六书音韵表》于身边,|“每处分公事毕,漏下三鼓,辄篝灯改窜是书以为常”。 经10年,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时年仅47岁。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毕生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 其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贱体春病如故,栗栗危惧‘说文注’恐难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则幸矣!” 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
经过30多年的时间完成的《说文解字注》30卷,王念孙推祟说,自许慎之后“千百年来无此作矣”。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说文解字注》全书刻成,为将此书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积蓄。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孙悲曰:“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长洲徐頲、嘉兴沈涛、女婿仁和龚丽正较为知名,长洲陈奂尤其得其学识真传。
个人成就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 《六书音韵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 (1681~1762) 《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此书“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为《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 ,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 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著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与同时学者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注《说文》的成就极大。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通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尽管书中不免有偏执武断之处,可是其中精粹之处终不可没。其后钮树玉作《段氏说文注订》,徐承庆作《说文段注匡谬》,王绍兰作《说文解字段注订补》,徐灏作《说文段注笺》,虽各有发明,然成就不大,且有以不谬为谬者,转增烦扰。段书旧有经韵楼原刻本,后又有苏州书局翻刻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刻本影印行世。惟原刻本误字不少,苏州局本稍胜。学者可参考冯桂芬《段注说文考正》,冯将原书误处均已校出。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其在《经韵楼集·与黄荛圃论孟子音义书》中有论:“凡宋版古书,信其是处则从之,信其非处则改之,其疑不定者,则姑存以俟之。不得勿论其是非,不敢改易一字,意欲存其真,适滋后来之惑。”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他说:“转不若多存其未校订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浅深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古书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坏于校者,久而不可治。”(《经韵楼集·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其分析为:“读书有本子之是非,有作书者之是非(按当指立说),本子之是非,可雠校而定之,作书者之是非,则末易定也……仆以为定本子之是非,存乎淹博,定作书者之是非,则存乎识断、审定。”(《经韵楼集·与胡孝廉世琦书》)这些议论,给校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今照此写本,段君之言为定谳矣”。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近年,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家族溯源
段氏可考之远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变,随宋南渡, 遂卜居金坛。此后日就月将,十五世,生有段武,这个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 。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从段文时起,开始定居在金坛县的大坝头村。这个居所标明段家在当时是个乡下的农家。不过,在这个农家里,从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却都是邑庠生,也就是县学的生员,亦即秀才。但这种秀才是需要自己拿钱读 书的。段文生段世续,这个人是段玉裁的父亲。段世续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样,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个邑廪生。廪生每月由官府供给粮米,由有关部门供应鱼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公费生。段家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因此,在当时的金坛,段家是属于书香门第 的一族。但是和有些书香门第不同,段家并不是良田万顷的富户,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训,叫作“不撑铁骨莫支贫”,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亦用“食贫”、“赤贫”二字来形容当时 段玉裁父、祖的生活状况,都证明段家生活的拮据。在科举盛行的年代里,学而优则仕,年青人要想改变自己终生被束缚在 土地上的命运,就只能走读书这条路。而在封建社会里,利禄所系,儿孙走科举之路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只要生活条件稍有可能,谁都会这样做的 。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读书人在进取的 路上拼搏,到头来也只争到个秀才而已,举族之中没有一个中举者。 秀才不中举,又惜着自己的满肚子学问,那就只好走村塾师这条路,因 此,从段玉裁祖父开始。不中举之后,就都作了村塾师,如《年谱》上说段玉裁的祖父以“诲后进”为务,并且“不倦”,又说段玉裁的父亲段得莘“ 厉行授徒,严课程”,段玉裁自己在《经韵楼集》卷九《先妣梳几铭序》中 亦有“吾家故贫甚,吾祖父吾父皆以授徒为生,每岁计所人惰脯数十两以为 出”云云就是证据。段家一父一子均以“授徒为生”,可是所授赚来的却是 家境“贫甚”,显然他们所授徒,决不是入主县学,只是本地或外地的书塾 。《年谱》上说段得莘“馆于镇江、扬州”,是说段得莘曾在外地做教书先 生。 村塾师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识的占有上却胜过普通的耕 种人家,这种占有使他有条件课子,致令书香门祚不衰。 段玉裁是在清世宗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出生的,他是段家的长孙 ,这决定要由他来薪传段家的三代书香。
人物评价
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问世以后,很快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它被公认为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正如当年嘉定学者钱大昕所说,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与段玉裁同时代的小学家王念孙也曾推祟说,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段玉裁在训诂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不仅在清代受到有关学者的赞誉和尊重,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为国内外训诂学者所推崇。殷孟伦在《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的文章中赞誉说,“说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的研究已进人近代语言的革命阶段,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他还认为,“说文”有了段注,才真正算作从语言角度来加以研究和阐述,“说文”对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也才真正为人们所了解。 上述这些评价,对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早在20世纪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就曾被译成日文,至今,日本仍有一些学术团体还在研究段玉裁的有关训诂学著述;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汉学家们,也很关心段玉裁著作的研究情况。 段玉裁在文字训诂学等方面所作出的成就,是继许慎之后的第一块里程碑,他的著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段玉裁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朴学宗师。
著述名录
著作段玉裁生平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文尚书撰异》、《经韵楼集》、《毛诗故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录》、《戴东原年谱》等。
作品选摘
诗作
【登雅州城楼】 雉堞嵯峨矗素雯,登临豪兴百寮分。滩声不厌喧终古,山色从来媚夕曛。 洛沫异源同赴海,蔡蒙高处独干云。圣朝声教原无外,偶为筹边誓六军。 飞越峰高木叶声,从军岁晚不胜情。但知牧圉勤羁绁,敢道潺湲可濯缨。 落落长松樛堞霓,离离幽草人新晴。却愁一片城头月,西照关山此夜营。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不过,他在科举考试中,终未再获功名。但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外,颇关注于新学,以至于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曾参加过梁启超发起的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活动。又曾成为柳亚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创的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其间,为了维持生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他曾充当其幕僚,为将士讲解古书诗赋,但终因思想不合而离去。
人物生平
1901年他到了上海,与蔡元培、张元济相交往,因他长于文笔,又熟悉官方文书,喜欢收集邸报,而《外交报》正需要这样的文人,于是,徐珂便加入了该报。担任了《外交报》的编辑。外交报的成员有,董理一人(即张元济)、撰述一人(即蔡元培)、编辑一人(即徐珂)、译西文报一人(温宗饶),均由创始股东分任。另设译东文报一人,司帐一人,校缮一人,杂役二人。股东情况是:张元济两股,蔡元培杜亚泉合一股,温宗饶、商务印书馆各一股,赵从蕃、徐珂、沈幼珊股数不详(以上,据汪家熔先生提供的资料)。在张元济的收据上的签名人是赵从蕃、蔡元培和温宗饶;温宗饶的股单和收据上的签名人是赵从蕃、蔡元培和张元济,全年预算约为银洋五千五百元(再加开办费五十元。)《外交报》到1910年,共办了十年,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后来他随《外交报》一起成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职员。接着又当上了《东方杂志》的编辑。老商务的一位编辑,即大名鼎鼎的章锡琛回忆说:“《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原是一种选报性质的刊物,剪集每月报章杂志上的记事、论文,分类刊登,供留心时事者查考。《宫门抄》和《奏折》占首要地位,其次才是时论,只偶尔发表几篇撰译的文字。
1909年前的编者名徐珂。因为编这种杂志完全是剪刀糨糊的工作,他一人在几个晚上业余时间就能完成,读者并不很多。”所以,后来徐珂在商务做过杂纂部长,他可说是地道的杂家。章锡琛的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说的也是事实。
到1911年,杜亚泉接任《东方杂志》主编,对刊物进行了改革,杂志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于是,徐珂接管了“杂纂部”。据当时在编译所的同仁介绍,“徐在编译所担任杂纂部部长,我进去时,他正全力在搞《清稗类钞》,同时在他领导下编辑出版的有《上海指南》《日用须知》《醒世文柬指南》《通俗新尺牍》等等。这个部的主要工具是糨糊和剪刀,所有各种资料,均从报纸、杂志、政府公报等剪下或到处找人帮忙抄录在活页片上”(引自谢菊曾著《十里洋场的侧影》)。目的在于提供有关资料。
社会评价
风趣
据老商务同人说,“徐仲可身材矮小,极度近视,看书写字必须戴着眼镜与实物(指书本)接触在一起,才能看见。但他为人非常风趣,清末他极力提倡妇女天足,即以‘天苏阁’名其书斋,他喜填词,与宁乡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时见于当时的《小说月报》。”“徐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对同事相当关心,每年春节照例在自己家中备办‘春酒’,邀请本部同人欢聚,这是别的部从来没有过。”
勤写
徐珂没有一天不写作。有一回眼睛生病,他彷惶苦闷,竟然终日不知所措。极度近视,看书写字必须戴着眼镜与实物(即书本)接触在一起,才能看见。白天事忙,他用一个小本子提要式的记住要记录的事,等有空的时候再整理书写。每天临睡的时候,他都要准备一支铅笔,一个小本子,放在床头,偶然想起什么来的时候,就爬起来记下,哪怕是影响了睡眠,他也不管。他写下的东西虽不是按日记述,却每每十来天连起来整理一次。老朋友夏剑丞曾经说他有闻必录,是极为勤奋的人,可惜没有在前清时候的军机处供职,不然,记下的都会是很珍贵的军国大事。徐珂自己写作又一个说法:“君(夏剑丞)不尝云,清人少笔记乎?仆欲一学此耻耳。”见他一天到晚忙于纂述,曾是爱国女校教师、给蔡元培作过大媒、用笔记录过梁漱溟东西文化访谈的夫人何墨君,还有小妾李希都埋冤说:“难道真的真的是写不到死,不罢休吗?”孜孜矻矻,日夕握笔,是徐珂写作的真实形象。
待客
宋朝的陈郁在他的《藏一话腴》里说到姜夔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白石道人姜尧章,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汗牛充栋。”徐珂曾经引用其中的“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来述说自己的家庭。徐珂的父祖两代都有好客家风,徐珂更是这样,一饭未尝无客,做了徐家座上的人,多为一时名流俊彦,可举者有张元济、蔡元培、康有为、胡适、梁启超、况周颐、潘仕成、王晋卿、王辑塘、冒鹤亭等人。徐珂是杭州人,清末的杭州风俗,是客人到了,即便是吃饭的时候,家里也不留人,徐家的家风刚好与此相反。他为人非常风趣,喜填词,与宁乡程子大等互相唱和,作品时见于当时的《小说月报》。徐珂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主持《东方杂志》杂纂部时,对同事相当关心,每年春节照例在自己家中备办“春酒”,邀请本部同人欢聚,同仁们说“这是别的部从来没有过的”。
著作
《清稗类钞》是他留给后人的一部前人笔记集。“全书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录自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范围广泛,检查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参见《辞海》)80年代,此书还重印过,可见还有众多读者。另编有《清朝野史大观》《天苏阁丛刊》《康居笔记汇函》等掌故笔记著作
编辑本段一、复旦大学教授——徐珂
徐珂法学(社会学)硕士。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个人简历
1990年进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并获得 社会学硕士
2001年 获1999-2001年复旦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 获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2001年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堂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均为第三获奖人) 2002年 研究报告《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研究》,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0-2001)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第三获奖人)
2003年 复旦大学“世纪之星”教学成果突出奖
2006年 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007年 复旦大学教学突出贡献奖
研究方向
城市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科学社会学
代表成果
“政治文明发展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上海政治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党在社会自组织领域的行动空间”,《党建研究内部文稿(2000~2004)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农村社会学》(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
“上海市民对世博会的态度和社会参与”,社会,2004年第1期
“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状况评价调查报告”,社会,2004年第3期 “业主民主自治: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言》第11期,上海市政协办公厅编,2003年12月22日
“社区参与与社区发展理论”,社区研究通讯,2003年
《社会学概论》(副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生活家园与社会共同体》(合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乡镇设区的当代变迁》(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走向社区治理”(合作),《城市管理与市民素质——2002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浦东新区居民的现代性研究”,社会发展通讯,2001年第3期
“探寻第三域的主导力量”(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上海市青年人才素质研究报告”,《世纪之交的上海青年》,学林出版社,2000年
“上海市蓝领青年的生存与发展”,《世纪之交的上海青年》,学林出版社,2000年
“居委会能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吗”,社会,1997年第3期
“可利用资源的满足——浦东新区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价的研究”,《96浦东新区社会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费孝通社区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基本形成”,社会学,1996年第1期 “洋泾文明创建与党建研究”(2006-2007),浦东新区组织部和洋泾街道党工委委托,课题负责人
“统一战线应对民间组织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研究”(2006),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委托,课题负责人
“社区和谐指标体系研究”(2005-2006),上海市政治文明办公室委托,课题组副组长
“长寿街道社区文化发展研究”(2006),长寿街道办事处委托,课题组负责人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2005-2010),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委托,课题组副组长
“上海市女性就业调查研究”(2004),上海市妇联委托,课题组副组长 “自治、民主和党的领导力:以业主委员会为研究对象”(2003-2004),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和上海政党研究中心委托,课题负责人
“业主民主自治体制研究”(2003),市统战部和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托,课题负责人
“世博会与上海社会发展”(2003),上海市社联委托,课题负责人 “民间组织的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2002-2003),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和上海政党研究中心委托,课题负责人
“社区快乐指标研究”(2002-2003),康健街道党工委委托,课题负责人
“上海市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研究”(2001),上海市委办公厅委托,课题主要参与人
Ⅵ 段玉裁是什么样的人
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江苏金坛人。曾任贵州玉屏县、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年轻时拜戴震为师,结识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等学者,切磋文字、音韵、训诂学。清代大兴文字狱,很多学者把主要精力转向训诂学,这样避免陷入政治斗争。段玉裁积30年功力写成《说文解字注》。以上经历可以看出:段玉裁是个做学问的材料,深谙政治斗争的残酷,做古文字研究躲避祸患。
Ⅶ 段玉裁为了学习的故事
段玉裁 - 生平事迹
段玉裁段玉裁自幼聪颖好学,资质过人,13岁参加童子试,即显露才气,16岁补邑庠生,25岁经乡试中举。后曾进京参加会试,屡试不中,故未能进入殿试。然后,经人介绍,他曾在京都就教职,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 、姚鼐(1731~1815)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1744~1794)、金榜(1735~1801)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时年36岁的段玉裁被吏部铨授为贵州省玉屏县知事。两年后,他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后来,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时年仅47岁。 段玉裁不仅是一位为民作主、勤政廉洁的父母官,同时更是一位一丝不苟、认真做学问的有心人。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他本着“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教,认真著书立说。他一生着述较多,诸如《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古文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韵表》、《说文解字注>>和《经韵楼集》等31种,达700余卷之多。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可是,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四月,“耳顺之年”的段玉裁,也正是他注释“说文”的关键时刻,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这个无情的打击,对当时的段玉裁来说非同小可,使他在思想上产生惆怅。然而,他没有悲观失望,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他的毅力和决心,令人敬佩。 段玉裁“耳顺”之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贱体春病如故,栗栗危惧‘说文注'恐难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则幸矣!” 后来,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多么可敬的春蚕精神啊!我们可以这样说,晚年的段玉裁,贫病交加,正是由他“春蚕作茧自成蛹,蜡烛灰烬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支撑,才使《说文解字注》这部不朽巨著得以完成。
Ⅷ 段玉裁的人物轶事
不撑铁骨莫支贫
段玉裁可考之远祖叫段百三。百三本北宋河南人,靖康之变,随宋南渡,遂卜居金坛。此后日就月将,十五世,生有段武,这个人就是段玉裁的曾祖。段玉裁的祖父名叫段文。段家大概从段文时起,开始定居在金坛县的大坝头村。在这个农家里,从段武到段文,父子二人却都是邑庠生,也就是县学的生员,亦即秀才。段文生段世续,即段玉裁的父亲。段世续字得莘,得莘和他祖、父一样,也是秀才,所不同的是他是个邑廪生。廪生每月由官府供给粮米,由有关部门供应鱼肉。段家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因此,在当时的金坛,段家是属于书香门第的一族。
在科举盛行的年代里,学而优则仕,年青人要想改变自己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命运,就只能走读书这条路。而在封建社会里,利禄所系,儿孙走科举之路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只要生活条件稍有可能,谁都会这样做的。段家祖上自然不能例外。可惜的是在段玉裁以前,段家的读书人在进取的路上拼搏,到头来也只争到个秀才而已,举族之中没有一个中举者。秀才不中举,又惜着自己的满肚子学问,那就只好走村塾师这条路,因此,从段玉裁祖父开始。不中举之后,就都作了村塾师。村塾师的地位低卑自是不待言的了,但在知识的占有上却胜过普通的耕种人家,这种占有使他有条件课子,致令书香门祚不衰。但是和有些书香门第不同,段家并不是良田万顷的富户,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段家先人有句家训,叫作“不撑铁骨莫支贫”。
师恩不忘
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流落在北京的段玉裁不是去逢迎达官贵人,而是仰慕当时的经学大师戴震的学问,恭敬地拜他为师。当时他穷困潦倒,时日难度,但仍不放弃学习,戴震深受感动,并将自己一年酬金的一半借给段玉裁,帮他度过难关。段玉裁对恩师的雪中送炭十分感谢,就是到了80岁高龄,每一提到戴震时,立即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必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札。
笔耕不辍
俗话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段玉裁作为乾隆盛世的县官退休回乡时,带回了72箱子沉甸甸的宝贝,一下子让人红了眼。当天夜里,十几个强盗即来洗劫一空。可是,第二天,他们又原物奉还。原来,强盗们发现箱内全是书,都被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举人感动了。
段玉裁辞官回家后,闭门谢客,继续撰写《说文解字注》一书。他对考证每个字的形、音、义,一丝不苟。有一次为了几个字要考证清楚,时值寒冬腊月,他骑着毛驴晓行夜宿到杭州,来回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几个难解的字弄清楚了。他在著书时,为了弄清麦子开花的情况,他曾请教过老农,并待到麦子开花之时,深夜亲自掌灯到麦田里去观察,一直等到五更时分,麦子开花了。他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概括为:“花开两瓣,花色微黄,开而仍含,中挺一须,须头黄蕊出瓣外,夜开朝精英”,可见他治学之严谨。
Ⅸ 段玉裁的人物生平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于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有一姐二弟一妹,父亲虽为塾师,但收入微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执教,家务全由母亲史氏操劳。全家人衣着粗布,常年是大麦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饭,家境非常清贫。
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三岁补诸生,曾至扬州安定书院就读。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岁中举人,任国子监教习,入都会试,屡不中。经人介绍,段玉裁在京就教职,获读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有意于音韵之学,遂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在京时,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两年后,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仕宦期间,均携《六书音韵表》于身边,每每处理完公家事务至深更半夜,经常置灯于笼中,或以口气嘘物取暖,编著、修改文章。经10年,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卜居苏州枫桥,潜心著述和藏书,时年仅47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出身寒素的段玉裁,毕生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不撑铁骨莫支”的祖训,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其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他身体旧病如故,担心《说文注》难成,加上精力不足。假如完成后死了,就很欣慰了 。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对自己的学生说,他如春蚕一般,茧织成了,只待等死矣。
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的《说文解字注》30卷。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说文解字注》全书刻成,为将此书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积蓄。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卒年八十一。
Ⅹ 为什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学习说文的必读之书在线等。
历代研究说文解字,清代水平最高,清代研究说文有四大家,段注又最高明,我也是刚开始研究说文,从掌握的资料来看,要大致了解说文,可读当代人的说文通论等及前代说文句读等通读即可,如此照梁启超说法天资佳者三月可通。如要系统学习即要从钻研段注入手了,至于为什么,等你通读三遍你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