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的起
风隐-泉月 或 花湮-断鳞
⑵ 关于武侠小说
50年代上半期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多数是一种风格,不提也罢。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无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
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除《人在江湖》(一九七五年)尚可一看外,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业已欲振乏力,江郎才尽了。
红花尚需绿叶扶,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飞燕惊龙》、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干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尚可一观。其他几百人不提也罢,大多都是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如何能吸引读者掏出大把的银子。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古龙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但风格尚未形成,为引起太多波澜。 在65-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特别是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受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正如他所描写:“他是一个死人,一个绝对的死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会说话的绝对不是死人。”简单直接杀了别人,也杀死自己。以至于他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 但同时他也害死了这些没有他那般天纵其才的跟风作家。
火红了十年后,古龙75年以后的作品每况愈下,也许是被称为每部作品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女主人公和无数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过《护花铃》等他的半部作品后,深深地理解在后期他江郎才尽后酗酒的痛苦。从一个构思或几千字的开头就可以换来巨额的金钱和合同,到后期读者逐渐冷落、出版商追稿时的无情。英年早逝也许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结局。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只有温瑞安勉强接过了古龙的枪,不,应该是笔。一九七○年他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
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及《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如《杀了你,好吗?》、《请•请请• 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敬请造反一次》、《没有说过坏话的可以不看》等等中短篇,最近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云。且内容横七竖八排列,以示其“现代”,以此突出视觉效果。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社会。目前国内多家网站正在连载其新作《边荒传说》。
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着挨扁吧!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信度。
⑶ 武侠小说
唐隆政变,唐中宗李显,韦皇后,其女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惠文一大才女,文采斐然,在政治中总能左右逢源,最后遗嘱没能保命,被李隆基亲手杀害 ,武三思,大文豪张悦宰相宗楚客,引起政变的头号犯人,骑青驴发丧,长安城通化门,被认出当街问斩,窦怀贞为了讨好韦皇后,取了其奶妈,政变后手刃老妻提头见李隆基,逃过一劫。唐隆元年6月21日政变结束。韦氏族人住在长安城南,与杜家相邻,有“城南韦杜,去天五尺“这次政变对李唐王朝很重要。当时李隆基20多岁,与太平公主一起。韦皇后推荐16岁的李重茂称帝,可以辅政,所谓的废长立幼,相王没有出现。 这是一个背景题材你可以参考下,至于人物描写,可以侧面描写,这样会使情节自然点,外貌描写参考下其他小说即可
⑷ 起个武侠小说名
呃呃...我觉得这几个字要同时出现蛮难的..还有有男子气概..呃..帮你想了个..血色江湖豪..还有 豪影血江湖...真的想不出有什么好的了..给个建议..楼主你把你想写的小说内容大致说下..最好把主人公特点说明下..这样比较好取..
⑸ 给我写的武侠小说起个名字
大宋任侠录
⑹ 武侠小说的小说起源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国古代教学,是文武并重的,《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挥刀枪作战的。《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会武术的人,一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像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时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板时。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样的人和事,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不少,当时由于七国之间争霸称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国权贵们都争相征贤纳士,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当时的信陵君、平原君都养了好几百甚至上千的这类“食客”,这也就给这类武士侠客们创造了生存条件,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这些侠义武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那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十分为人们所敬仰。这些武术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岗寨、水浒中的侠客们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当派武功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这些派别,宏扬了武术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而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就与许多武侠小说有些类似了,他们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过分夸大了武术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这种以超人形象出现,除暴安良的武侠,又恰好反映了人们的希冀和愿望,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象,那就是赵处女、红线和昆仑奴。赵处女源自《吴越春秋》,红线出自唐袁郊撰《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奇》,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使他们更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⑺ 起一个武侠小说名
飞龙降蛟
大道之龙蛟战
⑻ 传统武侠小说推荐
老一辈的经典武侠除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的作品外,我想推荐一位没赶上好时期的已故武侠作家——“司马翎”(他也曾以吴楼居士、天心月为笔名),他的作品颇值得一看。其作品有:《关洛风云录》(成名作);
《圣剑飞霜》、《饮马黄河》、《剑海鹰扬》、《丹凤针》、《血羽檄》、《浩荡江湖》(这些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很鲜明,而且大部分都由好几个疑案构成,可能是武侠与推理结合的先声了吧)
《檀车侠影》、《玉钩斜》、《帝疆争雄记》、《纤手驭龙》(这些可以算是全盛时期的作品了吧,写作技巧更为圆熟了,可以说集合了之前的所有优点)
个人觉得看司马翎的小说可以感受其深刻的内涵,文字清新,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尤其喜欢塑造“智慧型”女侠,总体上将斗智提升到与武功并驾齐驱的地位甚至更甚一筹~
好啦,下面给楼主介绍本人看过的新武侠中比较有好感的吧~
凤歌:《昆仑》、《沧海》(凤歌的作品强力推荐)——新传统派
盛颜:《三京画本》、《连城脆》、《寒鸦劫》(盛颜的作品大气、畅意,“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用东坡形容沉香的话来形容盛颜的文字,恰如其分。 )——新传统派
小椴:《长安古意》系列、《杯雪》(《乱世英雄传》)、《洛阳女儿行》、《青丝井的传说》、《隙中驹》、《刺》、《开唐教坊》、《石榴记》、《弓箫缘》、《江湖墟》(小椴的作品很精致,值得回味再三的那种)——新传统派
江南:《春风柳上原》、《瀚海龙吟》、《烈火焚琴》、《此间的少年》(江南的作品悠扬间给人深沉老练之感,孤独中尽显沧海横流)——新传统派
红猪侠:《庆熹记事》、《破城锥》、《风火流星锤》、《白帝城》(红猪侠的作品总爱现实与虚拟交替,让人惊艳却又生出无边惆怅)——红颜流
李亮:《傀儡戏》、《妖杀》、《浴火穷途》、《反骨仔》、《魔教东来》(李亮的小说,文章的打斗很有气势,整体结构也别具心裁、人物形象也很分明)——武学科技派、武侠智慧派
时未寒:《碎空刀》、《偷天换日》、《绝顶》、《钗头凤》(时未寒文笔不俗,有温瑞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行文风格,文思如天马行空,行文跌宕,常有神来之笔、意外之变,令人引以为奇)——新传统派
沧月:《雪满天山》、《镜》系列、《听雪楼》系列、《碧城》、《七夜雪》、《荒原雪》、《剑歌》、《东风破》、《墨香》、《夜船吹笛女潇潇》、《指间砂》(沧月还是比较出名的吧,不介绍了)——仙侠流
步非烟:《武林客栈》、《紫诏天音》、《海之妖》、《天剑伦》、《蜀道闻铃》(步非烟的小说偏玄幻,一贯追求神秘与超越的审美趣向,偶尔看看还是蛮有新鲜感的)——红颜流、仙侠流
丽端:《逝水残歌》、《啼血无痕》、《神殇》系列、《凤箫绝唱》(理由近步非烟,换换口味可看)——仙侠流、红颜流
沈璎璎:《揽月妖姬》、《金缕曲》、《逝雷》(沈璎璎的作品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切入点的安排和叙述角度的转换很是出彩)——仙侠流
香蝶:《凉秋》、《烟波江南》、《白云苍狗谣》、《绯门纪事》、《钟馗嫁妹》(香蝶的笔,是种古怪的材料,它具有可怕的渗透性。就像最可怕的毒药是无色无味一样,它也是无声无息的。它没有压迫性,没有目的性,它不想让你怎么样,它不想带你去哪里。)——红颜流
萧拂:《隋侯珠》、《哪怕沧海变成桑田》、《红颜祸水》、《梨花枪》、《梅花妆》、《漠上行》、《地老天荒》(萧拂行文,少有儿女婉曲之态,多有金铁铿锵之声。文章虽少,但多为精品。窃以为,她写男子的笔力胜于女子)——红颜流
慕容无言:《唐门后传》、《慕容世家》系列、《埋伏》、《解语花》、《今风细雨江湖》(在武侠写手当中,慕容无言的特色在于创新求变,创新在大胆地将武侠江湖置于现代背景下,从而给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感觉)——现代派
⑼ 武侠小说在什么时候兴起的
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的发展经过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是民国时期(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如《鹰爪王》、《风尘三侠》、《蜀山剑侠传》等。
第二阶段,也是兴盛阶段,时间大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主要是港台的武侠名家: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黄易、诸葛青云、倪匡、卧龙生等等。他们掀起了武侠小说的高潮,也可以说是代表了这种小说的最高成就。经典名作如: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和《白发魔女传》,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古龙的《绝代双骄》、《楚留香》、《小李飞刀》等等,不胜枚举呀。
第三阶段,也称“新武侠”,兴起于近几年(21世纪),以大陆作家椴子、凤歌、步非烟、施定柔等新生代写作群体。其作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⑽ 武侠小说起源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大类别。“侠”这个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在《韩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至于武侠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游侠列传》,是武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侠小说 当推汉代无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时期的武侠小说侈谈鬼神,侠客也常用怪诞的手段来达到行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宝《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李寄》和陶渊明《搜神后记》中的《比丘尼》等。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把以武力挟持他人的人也归之于“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周处》、《戴渊》等,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塑造性格复杂的侠客形象开了先河。唐代的武侠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趋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袁郊的《红线》、裴铏的《聂隐娘》、《昆仑奴》等。宋代武侠小说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于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丧国失地后思乡之情的《侠妇人》,着重写道教法术的《李胜》,讲述盗贼机智狡黠的《我来也》等。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已处于低潮,但有一部短篇文言武侠小说集《剑侠传》,采自唐、五代、宋的传奇小说,多属脍炙人口的精品。白话武侠小说自宋元话本开始 ,日趋兴盛 ,明代短篇白话武侠小说散见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中,代表作品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钱》等。长篇白话武侠小说当推元末明初成书的《水浒传》,是古代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清代是武侠小说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从内容上可以分为 4个流派:忠义盗侠型、武侠公案型、英雄儿女型、武侠神怪型。文言的有蒲松龄的短篇《小翠》、《娇娜》、《聂小倩》等,白话的以天花藏主人编次的《济公全传》和唐芸洲编次的《七剑十三侠》为代表。《济公传》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武侠小说,主人公济颠是一位亦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剧性人物,成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喜剧侠客形象的重要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