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研究
1. 以网络小说之我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你去找罗森的《阿里布达年代祭》(1999-2009,共64卷),几乎每一大篇章结尾都有一个作者小语,现在看来是这是玄幻祖师罗森对10年来商业文学(网络文学)的总结、归纳和感慨。再加上罗森本人对网络文学特别是玄幻文学的巨大影响力,我想会是你这个主题的一个很好的材料。
2. 网络文学现状研究的意义
网络文学的另一历史功绩在于形成了属于新一代青年所代表的一种网络文化,诚如邢育森所言:“网络原创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已经绝对不仅仅是思想教化、艺术感
染和阅读快感,它在作品篇章的字里行间,在热烈的回应和激烈的评论之中,在会心的感悟和灵魂的喜悦中,那种潜伏于其中的,一种属于年轻一代的独特而崭新的
网络文化就要呼之欲出了。”作家邱华栋提出的疑问是:“网络文学是中国的独特现象,是中国特色。美国的网络如此发达,怎么我从来没有听说美国有什么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在中国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兴起并繁荣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学一直处于政治同化的进程之中,文学的娱乐功能并没有
很好地发挥出来,中国的通俗文学传统在大陆一直是处于一种暗流的状态,大学中文系给学生开讲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没有通俗文学、通俗作家的概念,文学的探
索性、思想性,对人性的深度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广阔描写是对文学作品的要求。网络文学不以思想含量见长,而以机智性、幽默性、娱乐性赢得读者。而通俗文学
在中国的读者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接受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热潮和改革开放之后对国外影视大片的引进,在国内年轻的读者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网络
恰好给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平台,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多元共生的局面。
3. 高分悬赏!!!!关于网络小说读者的研究
严肃记实张小花 语言精炼苍天鹤 龙头凤尾流浪蛤 从谏如流灰熊猫 从不跳票奥斯卡 从不断更奥丁虚 一日三更早慢熊 守口如瓶猪龙龙 千金一诺荆教主 人品高洁黑岛人 有坑必填马前卒 正人君子章肥猫 胸襟开阔徐公子 人品厚道小白狼 历史尊重红老虎 天降祥瑞马伯庸 回春妙手独狐雯 不贪女色老龙步 经略幽燕童燕王 和尚生性不爱菊 十送鸿钧梦机机 金钟罩体老螃蟹 食色无双静公公 流氓无敌还血红 从一而终石章鱼 聪明可爱小学生 三生投鞑古龙岗 尊重外宾胖头鱼 美女派送水更俗 绝不妹控林深河 腹黑伪娘红飞机 运输队长诺基亚
4. 网络文学课题研究
本文系起点作家 管平潮的作品
长生久视,不必仙乡”——略论仙侠文学的现实意义暨前景展望
提到仙侠这个话题,说来惭愧,因向来信奉“露巧不如藏拙”的座右铭,小弟业余创作仙侠小说将近二百万字时,却仍未写过什么与这个文学主题有关的思考文字。昨日与一位文学网站受人尊敬的编辑闲谈,他说如果我有闲暇,不妨写写这方面的心得,比如仙侠文学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也好和那些热爱仙侠文学的同好交流。既得此言,我便鼓起勇气,不怕贻笑方家,来说说自己心目中仙侠文学的意义与未来。
说到仙侠文学的意义——我觉得它极有意义,几可提升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
仙侠文学,从广义上说涵盖了神仙志怪与武侠志异,《西游记》、《聊斋志异》是仙侠,《蜀山剑侠传》、《倚天屠龙记》也是仙侠,仙侠文学的传继与发展其实贯穿于整个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文字可考的仙侠源流,最早可追溯到商周的鼎文、春秋战国的诸子诗文,有行吟屈子的“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也有梦蝶庄生“鹏击水而三千、抟扶摇以九万”的逍遥游。自秦汉以降,诸般依附于诗文宗教的神话志怪文学更是源流广袤,有飞剑千里的唐传奇,有神鬼妖狐为主角的明清笔记,也有贯穿于历朝文人诗歌中的游仙诗文。自近代以来,现今意义上的仙侠小说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如环珠金古,大家已是耳熟能详。历数这许多仙幻武侠源流,只是为说明,在漫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现今网络文学的仙侠一支,其实是一个一直与东方主流文化血脉相连的有机组成,它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去。
只是,虽然仙侠文学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我们这些新世纪的读者可能要说,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满天的飞机火箭,遍地的火车汽车,那些在古老虚幻背景中的吟吟唱唱打打杀杀还能有多少前途?这问题如果从正面回答,也许可以洋洋洒洒写一大篇论文;我非学者专家,自然力不能及,在这儿我只能从个人角度用三点来回答“仙侠文学具备怎样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深受论文文体荼毒的理科生,请原谅我十分枯燥地条款式阐明:
一、世界上的文明,当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复苏之际,常常伴随着文艺的复兴;对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来说,重溯传统文化、包括仙侠文化的复兴运动,只是迟早问题。时下的汉服运动,正是基于这原因的一点端倪。
二、伴随着国力的增长,国民对民族身份自我认同必然出现一种焦虑感。“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人”就是“中国人”?在这样寻找自己民族特征符号的过程中,作为区别于西方文明最显著特征之一的东方仙侠文化,必然会被重新拾起。
三、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紧张的生活压力下反而更能催生仙侠一类的幻想文学市场。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性中总有些从不变迁的东西。比如,就仙侠文学而言,可为男性读者举一不太恰当的小例:即使社会已进入发达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那古典仙侠文学的“荷花荡中恬静女”、“瑶池天上袅娜仙”,仍有着无穷的魅力。可以说,仙侠幻想文学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幻丽缥缈的仙境,对舒缓现实压力有着十分卓著的效用,甚至能成为不少现代人心灵的归宿。
所以,正因为存在以上分析中的那些需求,即使按主宰现代社会的诸般经济规律,也可表明那些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仙侠文学,在新世纪中仍具备无比光明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虽然理论上前景光辉灿烂,内在也先天赋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请恕笔者直言,这仙侠文学,真不是随便谁随便写写就能获得预期前景的。什么样的仙侠才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仙侠才能有广阔的市场?这问题其实已牵涉到本文另一个主题:
仙侠文学今后的发展走向。
阐述过仙侠现实意义之后,我便来斗胆对仙侠今后的走向做一个十分个人的预测;与前类似,这预测依旧是条条框框,如下所示:
一、一个好的仙侠,必须具备真正地道的通俗古典文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仙侠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古典文笔自然必须具备。这一点无论对古典仙侠还是作为仙侠变生体的现代仙侠,都适用。具体而言,“地道”意味着如果行文必要,作者能随意自如地运用文言,不雕琢,不别扭;“通俗”则意味着语言半文之余还得半白,毕竟现在的仙侠是写给现在的读者看,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必须遵循一个前提:
大部分读者看得明白!
既然提到作者“文言素质”,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当前接触到的仙侠作者可分四种:
1、不会文言;
2、会一手不地道的文言;
3、会一手地道但不知变通的文言;
4、会一手古雅地道且知道如何化入文中以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晓畅文言。
具备最后一种能力的,个人以为此人已具备写出经典仙侠的必要条件。
二、一部好仙侠的构思,必须与时俱进。
有关这一点其实无须我多说;所谓“流水不腐”,“不进则退”,和其他文学种类一样,仙侠如果不从外部新鲜事物中汲取养分,则结果不仅仅是原地踏步的问题,而是会完全被现在的主流读者群体抛弃。
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仙侠中一种狭义文体“武侠”来说明问题。
自金庸古龙之后,武侠中鲜有广为接受的大作出现,对于这一点不少武侠爱好者包括读者作者,都在哀号“武侠没落”了。对于这,我觉得“武侠”若在天有灵,定然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
什么叫武侠没落?引用一句论坛上的达言,“只有没落的写手,没有没落的武侠”;种种武侠没落的言论,究其根源,常会发现论者只是先把那些风格过时的或低水平低质量的武侠作品自行先定义为“武侠”,以偏概全,然后告诉大家,“武侠”没落了——这儿有个很好玩的事情,不知是否有意无意,他们说武侠没落时常安上“传统”二字,俺看了,常不由哑然失笑;唉,原来叫屈者自己不知不觉中也有心理暗示,用上个“传统”二字,有意无意地将“没落武侠”跟那些没没落的武侠区别开来——唉,冤,武侠真冤!
呵,以上忽作刻薄之言,并非我失态,而是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武侠仙侠拥护者,还是该少怨天尤人,多从自身水平找问题,真正从文学素养的厚实积累、通达情理的留心训练两方面着手,踏踏实实把写作事情做好;刚才所言,与其说为刻薄,不如说是鞭策自勉。
说到这儿,作为武侠没落一说的反面,当然可以提到一些金古之后的杰出武侠作品;比如风行网络的《武林旧事》、《英雄志》,还有以凤歌、沧月为代表的新生代武侠写手群的作品。我想,如果不苛求完美,这些作品都很不没落,它们的作者也都很厉害,丝毫没什么没落倒霉之气象。事实上,相对网络畅销作品,在主流领域武侠文学更主流。
三、一部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好仙侠,必须从中国传统的神鬼仙怪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关仙侠积累下来的文学经牍,几可以“浩如烟海”形容;如果能从这些丰富生动的资料中深刻挖掘神鬼传奇文化,做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则这样的作品至少也在水准以上。
四、一个较好的仙侠写作方向,便是“仙”“侠”并俱。
从前文种种所述,大家也许可以看出笔者有意无意已将当前的仙侠文学至少分成两种:
1、拘泥神鬼剑仙一类的狭义仙侠文;
2、拘泥于尘世江湖的狭义武侠文。
个人认为,这样的定义其实已涉及近现代仙侠的发展轨迹历程;自民国之初被视为武侠发轫之始的环珠系列,到发展成以卧龙生、柳残阳为代表及至后来成为武侠文学顶峰的金古梁温四大家的通俗武侠,其总体轨迹可以归结为:
从狭义仙侠的兴起到狭义武侠的一统天下。
而现在,这仙侠文学整体范畴内的发展,似乎又走到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一部分才子佳人继续探究金古之后的狭义武侠如何发展时,另一部分网络写手,包括笔者在内,已开始了新仙侠的探索。而后者这样仙侠文学在网络时代中的探索,个人以为,绝不是向环珠仙侠的简单回归,而是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里中外各种文化现象、文艺种类进行全新的创造和探索。比如,现在仙侠作品中已出现新的种类,比如都市修真,比如现代仙侠。当然,在仙侠求新求变的同时,也不妨碍有部分仙侠作者仍在为完美再现环珠风骨的仙侠作品而奋斗。
说到这个,我们或许要问,在这么多头绪纷繁的仙侠武侠新种类中,以后究竟哪一类仙侠形式能占据主流?对于这一点,我并无多少高明的想法;出于共同探讨的目的,也许我可以回答另一个问题:
今后,哪一种仙侠能获得较为长久的发展?
这问题我的答案是: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现代人感兴趣的营养,并同时有机融合武侠与仙侠的仙侠作品,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仙侠作品,“仙”“侠”并俱,便是我对这问题的答案;作为一个仙侠写手,我自然要身体力行,因此这儿为解释自己的看法,便可顺便拿自己作品举例——
比如本人已出版的仙侠作品《仙剑问情》,为什么自己拟定的网络版原名叫《仙路烟尘》?那就是因为想融合一些东西,既可以有人间烟火、街坊小事,又可以恣意想象,描画那些仙丽瑰玮的神奇幻境;而文学中“仙侠”之名,个人认为只不过是定义这类作品需具备内在的特征特性,“仙气”与“侠意”,而不是表面上有些号称“神仙”自称“侠客”的人物就行。
我想,如果我们能自然而然的结合尘世仙幻之事,至少可以让作品具备更多的时空感,具备更大的写作发挥空间。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如果原来尘世“武侠”是一个筐,狭义的“仙侠”是另一个筐,则我们如果既仙且侠,则至少自己这筐容量大了一倍。
闲言少叙;以上这些便是我结合个人的写作阅读实践总结出来的仙侠文学前景展望;其中个人色彩较浓,写出也只是与各位交流。到得此处,这篇很个人的仙侠心得文也将结束。最末说一下为什么主标题取作“长生久视,不必仙乡”,理由依旧分条列出:
1、这长生久视不必仙乡,喻意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唯有著者留其名;要想为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较长久的烙印,一个较有效的做法就是写些能够流传的文字,比如本篇鼓吹的仙侠文。想要长生久视,全不必在那些描摹出来的虚幻仙乡中;多少年后等俺们的子孙们捧起这些文字,就知道这世上我们曾经来过。嗯,正所谓“荣华不是长生药,清闲不是死门风”,让我们都来写书写小说吧!即使过程会十分寂寞。
2、在以上高尚高古鼓吹大家投身写作的理由之外,最直接的标题取名理由就是,这样的标题,挺酷。
好,此文到此结束。管平潮勉力写于2007年6月12日,与各位仙侠同好共勉、交流!
5. 如何从起点网站研究网络小说的当前流行及未来趋势
1、2001年11月,起点中文网的前身,玄幻文学协会由一批爱好玄幻写作创作的作者发起成立。2、2002年5月,玄幻文学协会筹备成立文学性质的个人网站,正式成立起点中文网。3、2002年6月,起点中文网第一版网站推出,开始试运行。4、2003年5月,起点中文网第二版问世并投入使用。5、2003年8月23日,起点第二版的改良升级工作完成,加入贴近书起点中文网友的阅读设置。6、2003年10月10日,起点正式推出第一批VIP电子出版作品,VIP会员计划正式启动。7、2003年11月1日,2003年全国个人网站大赛,起点中文网从近2000多参选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名。8、2004年6月1日,起点中文网世界ALEXA排名第100名,成为国内第一家挤身于世界百强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9、2004年10月8日,起点中文网正式宣布被盛大网络收购,成为盛大全资子公司。10、2004年12月18日,起点中文网在上海召开“盛大起点2004年原创文学之旅”,创国内网络文学年会盛况。11、2005年5月15日,起点中文网三周年庆,综述起点三年创业及发展历程。12、2005年7月31日,起点中文网当月签约作品稿酬发放突破100万,创业内发展奇迹。13、2005年10月10日,起点中文网VIP制度实施二周年庆,起点电子出版业务步入高速发展期。14、2005年12月17日,第二届中国原创文学年会暨起点作者年会在上海召开,探讨原创文学及出版工作的发展。15、2007年3月7日,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大网络)正式宣布,向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玄霆)增加1亿元注册资本。玄霆主要运营起点中文网网站(以下简称起点网)。这是继2004年10月,盛大网络全资收购起点网以来,第三次向其增加投资,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6. 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成就、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有必要进行正确估价,以推动其健康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成就之一
20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以惊人的速度繁荣发展。目前,网络文学在中国拥有4.55亿读者,注册作者1755万人,签约作家100多万人,存量作品约2500万部,并以每年200多万部的速度增长。可以说,网络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全世界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尽管网络文学以其巨大影响逐步得到认可,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广义理解,从文本的创作、传播到阅读,这个过程只要是依托网络完成的,这种作品都可以称为网络文学。这样,大量自媒体写作都可纳入网络文学范畴。但目前文学界谈到网络文学的时候,通常采用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随着付费阅读商业模式的建立,在网站发表的类型小说。
中国网络文学自发端以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所谓自然生长,就是在失去管理、约束的情况下随意疯长,其结果是在蓬勃发展、繁荣兴旺表象下,因过分注重市场效益,一味追求“快”“长”“爽”,而出现了质量粗糙、内容低俗和背离主流价值观的严重问题。后来大家不约而同以“野蛮生长、泥沙俱下”来概括中国网络文学这个时期的基本状况。
玄幻小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类型,其在中国武侠小说、传统志怪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西方的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的基础上形成。历史也是网络小说写作的重要资源。网络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是穿越小说,它借鉴了玄幻、科幻小说的幻想性,以武侠、历史、言情为架构,专注于叙述主人公在两种时空下的生活状态和冲突、双重生活经历的交叉体验等。网络文学基本没有进入的门槛,这使很多初涉写作的作者往往选择以模仿跟风的方式进行写作,于是一些文学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被不断强化,最终形成若干类型。实际上,通俗文学、流行文学基本都是类型化的。特别是当它与商业结合的时候,走类型化的道路几乎是必然选择。中国网络文学在发展中逐步显示出商业价值,并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于是资本开始介入,使网络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网络类型小说空前繁荣。
7. 外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
作家邱华栋提出的疑问是:“网络文学是中国的独特现象,是中国特色。美国的网络如此发达,怎么我从来没有听说美国有什么网络文学?”[11](p1)网络文学在中国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兴起并繁荣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学一直处于政治同化的进程之中,文学的娱乐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中国的通俗文学传统在大陆一直是处于一种暗流的状态,大学中文系给学生开讲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没有通俗文学、通俗作家的概念,文学的探索性、思想性,对人性的深度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广阔描写是对文学作品的要求。网络文学不以思想含量见长,而以机智性、幽默性、娱乐性赢得读者。而通俗文学在中国的读者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接受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热潮和改革开放之后对国外影视大片的引进,在国内年轻的读者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网络恰好给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平台,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多元共生的局面。
自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之时,网络文学研究的文章、著作也越来越多。有关网络文学的研究已有多人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省地社科基金项目的经费资助。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网络文学的研究,相继出版了《电脑艺术学》、《电子艺术学》、《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超文本诗学》、《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互联网艺术》、《互联网艺术产业》等著作。近年来,在网络文学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欧阳友权,先后出版《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等专著,主编“网络文学教授论丛”、“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他还带领一批青年学者组建了网络文学的研究团队,2005年成立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以“网络文学”为题的研究论文,1999年为2篇,2000年为18篇,2001年为34篇,到2008年1月,总数已达700余篇。到2008年为止,以网络文学作为选题的已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已达50多篇。网络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内容开始进入各种版本的当代文学史,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网络文学”课程。一批批网络作品专集、选集、丛书、“年度最佳网络文学”等不断涌现并火爆图书市场。2007年12月2日,陕西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网络文学也受到了众多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贾平凹、王安忆、王朔、阿城、余华、陈村、马原等众多知名作家,以及雷达、白烨、贺绍俊、李敬泽、孟繁华、陈晓明等批评家都相继参与各种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奖。
近年来,网络人气作品出版后的销量一再创新高,网络作家萧鼎的《诛仙》销售近200万册,新浪网第四届原创文学大赛都市言情类金奖作品《夏玄雪》首印数即达50万册[19],网络原创文学成为出版社新的竞争资源。面对网络文学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网络文学的研究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是网络文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而不是作为文学个案来研究。早在2001年前后,《山花》杂志开办“联网四重奏”,刊登一些网络作者的文章,如张虎生、邢育森、心有些乱、朱珐、早早,请来张柠、徐坤、潘军、刘恪、余未人等青年作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评论,从已发表的作品评论来看,大多数是浮光掠影的印象式评点,且大多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批评意味,缺乏深入的学理性的分析。蔡骏、慕容雪村、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今何在、明晓溪、萧鼎、当年明月等作家已经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基本上没有进入批评家的视野,相关的作家专论、作品专论只能见到有限的几篇,这与他们的创作成就是不相称的。
其次是网络文学的研究队伍主要来自文艺学专业出身,在有关网络文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只有有限的几篇的作者是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这导致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偏重理论,而对网络作家、作品作出深入分析的研究文章很少。很多研究者对网络文学作品是持批评态度的,所持的建设性态度也大多是从学理出发的,欧阳友权、南帆、黄鸣奋等人的网络文学研究偏重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相关的作家、作品只是少量的充当其理论框架的例子,一些重要的网络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没有进入其研究的视野。《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的马季对网络文学追踪多年,2008年1月,马季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马季的研究介于学术评论与新闻追踪报道之间,其视野开阔、资料性强,而其思想性相对较弱。
其三、网络文学研究落后于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在于其研究的难度大。中国目前有数千家文学网站,这些网站到底刊发了多少文学作品,目前无从得知,初步估计,国内文学网站每月推出的新作就达上万部,仅以2008年8月12日晋江原创文学网公布的网络作品出版的情况来看,2004年到2008年,晋江原创文学网刊发的原创作品已出版图书197部。这么庞大的数量堆积,对于研究者的阅读精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就一些走红的网络作家来说,也大多是多产作家,蔡骏出版了小说15部,蔡智恒出版了小说8部,安妮宝贝出版了小说10部,研究几个作家相关的作品就是几十部。
其四、网络文学研究的另一难度来自于网络文学本身。由于网络文学是粗放经营,很多人都认识到网络作品文学性含量不高,这带来很多批评家不屑于涉足网络文学研究。当年严家炎在北京大学开设金庸的研究课程,曾遭人取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通俗文学作家只有张恨水、金庸等人得到了研究界的重视,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通俗文学作家基本是一片空白。根据媒介对文学特质的影响,网络文学呈现出明显的通俗文学特征,如在作品的主题上,包含了言情、玄幻、悬疑、历史、军事、都市等题材,在写法上,更是通俗文学的大发展。青年批评家吴俊认为网络媒介充当并胜任了新的文学资源和新的文学经验平台,并由此产生出了新的文学,当代文学史因网络媒介的诞生进入了另一种系谱。“媒介形式(也即写作形式)改变了,(导致了)精神的资源和价值系统也改变了。这是一代自发地告别了经典文学传统、出身另类旁门而有着新的文学渊源的作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电子网络媒介)文学所体现、标志的作家代际区分和更替意义,远要比以往的作家或文学的代际区分和更替意义深刻,甚至,极端地比较起来,以往的作家或文学的代际区分和更替,几乎毫无意义。——或许是夸张,新媒介文学更有开创自己的文学史的‘理论’可能。”[20](p184)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研究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和新的眼光,简单的指责和印象式的批评是研究者所要警惕的。
8. 以网络小说为研究课题,有什么论文题目
以诛仙为例,可以研究它的商业文化,如游戏,影视等。
9. 哪位大神给几本关于网络文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欧阳友权老师应该是现在网络文学研究中不能被忽视的吧。
你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来搜索一下,当然,网络也可以。
中文数据库像是中国知网什么的应该也是很好用的呀,你可以用关键词来搜索的。
白烨老师也有相关的论述,他的三分天下的说法。
对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有交叉研究的邵燕君等。
还有一位批判玄幻文学怪力乱神的老师,名字很不巧地被忘记了······哦。对了,陶东风教授,说得也是很有道理的
以上,更多的材料就需要你自己去找了,麦太依靠网络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