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白话文武侠小说
① 古典武侠小说
金庸全传
神墓
② 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③ 我想写武侠小说,短篇的,大家给点经验介绍啦。
1,构造故事情节,首先你需要先清楚自己想要写的女人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男主是什么性格,女主是什么性格。注意性格不要太单一,要多面一点。然后环境决定性格,有这样的性格,自然要有影响他/她形成这种性格的因素,于是就有了家庭等等背景。
之后,你要有一个笼统一点的大纲,就是说你要对你的故事有一个构架和设想。不需要精确到细节如何如何,不过起码你要知道你整个故事将要如何发展,结尾如何,中间高潮大概有哪些。
再然后,一个短篇需要你的情节精炼,在尽可能少的文字里展现尽可能多的故事。所以你的文要多点转折,多点出人意料,多点曲折。
不要顺着读者的思维来想,要逆向想,比如,写到男女主家庭背景诧异过大,于是读者一般会想,父母该不同意了吧,这时你就可以一反常态写父母很通情达理,而读者觉得这该顺利进行下去了吧,你就再来个曲折突然中间又出现岔子了。
最后,读者要看的是故事,不是无病呻吟,所以,作为武侠小说,尽可能的语言简练点吧,多讲点故事吧。
2.我觉得你这两句话说的都不太好,我没有武侠小说的感觉,如果你不说,我买酒会觉得你写的大概是都市文了。= =
我就问一句话:武侠小说,那应该是古代背景的吧?请问,在古代,有“酒店”这一个说法么?
个人觉得,武侠短篇,语言简练一点最好。或者,你也可以走搞笑风格。
3.个人觉得,武侠小说,没有必要把每个招式都写的很详细,其实有的时候,写的太详细了,读者会跳过去看,因为详细的同时,就意味着繁琐。
如果你是要写短篇的武侠小说,那就更没有必要描写详细招式了,因为短篇武侠,本来字数就少就有限制,你还花大片笔墨去写武功招式,那绝对是错误的……
短篇,最关键的一点:讲故事,尽可能的在最少的字数里讲最多的故事。
以上纯属个人感想,咳咳,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④ 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是什么 从古代起来算,注意是短篇。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沈雁冰曾在《读<呐喊>》一文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页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麟)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心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回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人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其实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几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
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狂人形象是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我们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全部创作的“总序言”,除了思想主题方面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它在鲁迅小说艺术上的开拓意义。鲁迅小说正是从这里开始,就一直既借鉴外国小说的长处,又继承传统小说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种现代小说的新的民族形式。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我们在阅读中时,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在作品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无论是“很好的月光”,还是“赵家的狗”;无论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还是李时珍写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这样写道“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异样的风格”,即作品虽然一开篇就使人笼罩在阴冷的恐惧之中,虽然处处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扬的斗志,却不能不使人振奋,不能不使人觉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还流淌着热烈的感情,还寄托着热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鲁迅小说“异样的风格”就是寓热于冷。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 邓当世、晓角等。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中国人,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年3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学院学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3年因家庭琐事和弟弟周作人决裂,搬出了八道湾。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⑤ 经典短篇武侠小说
她美若天仙,让杨大侠展开天地绝杀(原创1)
(注:本文选自杨大侠的个人文集《且听风吟》,团结出版社2016年出版,有改动。敬请关注即将出版的文集《杨大侠传奇》)
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男儿,一位貌美如花的雪域少女,一出恩怨情仇的江湖故事,共同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天地传奇。看谋中谋,经险上险,腥风中真情回荡,血雨里正义永存……
江南不乏美人,她堪称佳丽。佳丽三千,烂若烟霞,个个沈鱼落雁,闭月羞花。她却独占鳌头,让三千佳丽黯然失色。据说,在她十二岁那年,为救一少年一命,她孤身攀沿到悬崖峭壁上,去摘那朵能够让人起死回生的疗伤圣药——雪莲碧花。不料,一失足便跌下万丈深渊。阴差阳错之下,遇到了一位隐居山谷的神仙姐姐。不仅救了她一命,还传授她一套舞蹈——步步莲花。
这套舞蹈,不仅强身健体,更能修身养性。经常翩翩起舞,具有美容驻颜之功效。久而久之,轻盈处如飞燕惊鸿,顿挫中吻合天地阴阳之道。曼妙的舞姿,绽放着嫣然灵气,如飞天仙女,瑶台散花。她越发婀娜漂亮,美貌容颜,一日胜过一日。早已闻名遐迩,轰动江湖,引得天下英雄豪杰尽折腰。
长袖绕楹舞,临水照花人。她轻提曳地的长裙,象水上漂萍般滑过。优美的舞姿,却掩盖不了惆怅的脚步。旋律唤起许多记忆所包含的伤感,然而,她却不善于倾吐,现实也不允许她倾吐。所以,她的倾诉才显得那么笨拙而无力。唯一能做的是,就是藏起来,更深地藏起来,藏在心底的沧海桑田里。直至囤积,囤积成了永恒的孤独。她用自己的舞步释放整个斑驳的心,挥一挥袖,都会让习惯于冷漠的灵魂黯然泪落。
明天,她将要委身服侍一个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男人,而且还要他心满意足。她学会了一套奥秘至深的舞蹈,如同瑶台传来,天女相授。但是,自己却不是仙姑女神,而是凡夫俗子。越貌美,越危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朗朗乾坤,武林之大,何处才有藏身之所?何处才能偏居一隅?放眼一望,孤月悬空,悲从中来。
所以,无法摆脱命运的掌控,自己就成为权力者的姬妾,一个失去自由,身不由己的姬妾!现在,她在屋子里轻曼舞步,是为了明天的演出,耗尽心神。纵然气比天高,千般不愿。就像戏台上的青衣,转过身,将水袖掩住朱颜,装着看不见命运对自己的轻薄委琐。
夜深人静时,孤影坐阶台,心中波澜起,谁复相寻觅?她在想,当年她孤身攀岩,舍命相救的少年,还在江湖否?是否成为了一代大侠?可否救自己于红尘苦海?
杨大侠想起昨天的往事,这一晚,辗转难眠。那个女子,受命前去猎获的那个美貌女子,给空灵将军为妾的女子。不惊意间,那一对空洞的美眸,那一池无波的心灵,好一双似曾相识的眸啊!
那个风吹云淡的深夜,静如死海般静寂。让杨大侠感到全身冰冷,冷得两目怅然。希望总是以失望的开始或是用绝望来轮回,等不到花之灿烂。
一个悲运的杀手,一颗孤单的灵魂。杨大侠的心静静地绽放在一片荒芜之中,仿佛在为永恒的死亡默哀。一个孤单的身影从这片寂静中悄悄掠过,然后停留在风中,执著而落寞地眺望远方。
杨大侠在一片荒凉的大地上行走着,举头望云天,云天尽处,只有几只苍鹰在盘旋翻飞外,别无他物。落寞的他拖着受伤的身子,押着掳来的女子,带着半生半死的绝望与茫然,丈量着荒凉的路程,也丈量着与死神的距离。
杨大侠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呼吸变紧,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状态。行走于江湖,就像行走于刀尖。越是接近腥风血雨,越是感受着生命的不由自主,自己纵有一生武功,雄霸天下,也绕不开各种变数。正所谓天意弄人,世事如棋。
要想轻易掠夺一个江南美人,而且美得冠绝古今,让天下英雄豪杰都想收入囊中的美人,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杨大侠现在面对的是一场天地绝杀,是一群强悍对手。不过,他却从来没有惧怕过,哪怕血流如注。因为,他有孤独之王的荣誉之称。
杨大侠是一个旷野汉子,用孤独的意念练成了睽视天涯的孤独绝术。但是他经常在冰天雪地里赤身裸体,满怀痛苦,穷练功夫,以求臻至绝境。
杨大侠用怒吼声震撼旷野,又仰天长歌。怒吼与歌声相互交错,震撼着山林深谷。杨大侠那悠扬歌声,在大地上伏下去,完全伏下去,伏成标题。那只是属于他的符号,镌在旷野上。他的歌声如磐石凸露,欲把苦难沉埋在土地深处。
不料有一天,杨大侠的怒吼,惹恼了一张变形的脸。这张脸甚是奇怪,没有手,没有脚,没有身子,只有一张脸,一张能说会道,孤僻乖戾,具有生命气息的脸。这张脸在空气中漂浮、游荡。这张脸用一道充血的目光敌视着茫茫寰宇,用死囚般的符号在岩石上涂写着满腔愤恨。在落日的照耀下,弯弯曲曲的符号就像鬼魂在舞蹈,无人看懂,却分明感受到一种刀光剑影,凌厉绝杀。
这张凶神恶煞的脸,现在就要找杨大侠对决。为的就是,争夺那位江南美人。
但是,这位江南美人,在杨大侠心中重若千钧。她,不仅是杨大侠的主人空灵将军未来的姬妾,更是杨大侠心中的圣洁,是他仰望的雪莲。为了她,杨大侠必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可是,决战前夕,阴云密布,让人感到屏息,感到黑暗,想大口喘气。
杨大侠去请教巫师,巫师具有通天彻地之本领。巫师把手掌一翻,亮出一个字“死”,是那样耀眼。死——就像匕首,杨大侠感觉到仿佛插在自己心里,瞬间涌起鸡皮疙瘩。(未完待续)
杨大侠(HeroYang)
二0一六年十月四日修订
⑥ 求武侠小说
司马翎的作品,司马翎是宗师中的宗师,进古温黄梁都多少受到他的影响,尤其是黄易,既然你什么都看过了,司马翎还是值得一看的
⑦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有哪些
宋元小说话本凭借其通俗流畅的特点,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话本小说的影响由此更为扩大。进入明朝,明代的一些文人对流行于民间的宋元话本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出版,刊行于世。
此外,还有不少文人模拟话本的形式进行创作,创造出许多新的话本小说,时称“拟话本”。各类“拟话本”的不断涌现,使白话短篇小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在众多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当属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特别是“三言”的艺术成绩最
高,达到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峰。
“三言”是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收录短篇小说40篇,共120篇。其中多数是经过作者润色的宋元明话本和明代文人的拟话本,而作者自己创作的作品较少。
“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初刻拍案惊奇》共40卷40个短篇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也是40卷。与“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创作的。
“三言”的作者冯梦龙,字犹龙,江苏省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哥哥梦桂擅长画画。他的弟弟梦熊,太学生,擅长写诗,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与冯梦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凌蒙初,字玄房,号初成,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后科场一直不如意。55岁时,以优贡授上海县丞。凌濛初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
“三言”题材众多,内容广泛,其内容主题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痛斥腐败官吏的,还有谴责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还有描写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总之,形形色色,包罗万象。
“三言”中的一些爱情小说,敢于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表现出新的观点。它不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更提倡爱情专一,一夫一妻,极度痛斥那些喜新厌旧、嫌贫爱富的人。
“二拍”是“三言”之后最有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是根据“古今杂碎事”加工创作而成,故事大都有来源,但在原书中仅是旧闻片断,凌濛初则对这些素材进行生发改造,写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的故事。
“二拍”里面也有众多反映爱情婚姻主题的内容,也提出了和“三言”类似的新的爱情观念,如对封建婚姻中男女关系的不平等提出异议,要求男女平等,另外,还高度赞扬了为争取人格的尊严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三言”、“二拍”对土豪劣绅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小说的结尾往往是罪恶之人得到了惩处,善良得到了彰
显,这表明了人们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三言”、“二拍”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直接发展而来,因此在艺术上保留了不少小说话本的特色,如叙述方式、结构体制、语言的运用和提炼等,都继承了小说话本的优良传统。
“三言”、“二拍”在艺术上又有很多新的发展,如在人物性格、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在突显人物性格时,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按照人物的性格安排设计故事冲突。
同时,在细节描写上,一针一线、一丝一毫都不松懈,可谓细致入微,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丰满,有血有肉。“三言”和“二拍”比起话本,篇幅大大加长了,主题思想更为集中鲜明,作品结构更为严谨,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在语言方面,“三言”和“二拍”的语言更加通俗流畅,含蓄生>动。“二拍”中的作品,多是由凌濛初加工、润色、改变、扩大,由数十字而变成了数千字的结构完整的小说的,所以“二拍”的语言独创色彩较浓厚。
“三言”和“二拍”还善于通过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宋元白话小说也有着较为到位的心理描写,但动态有余而静态不足,“三言”和“二拍”则弥补了这个不足,人物形象更富有立体的质感。
除了“三言”和“二拍”之外,明代还有许多白话短篇小说,它们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写出白话短篇小说的辉煌篇章。
⑧ 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的非议。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对之极其不满。瞿秋白说:“武侠小说化解了人们的斗志。人们期待着英雄,垂下了一双手。为什么?因为‘济贫自有飞剑仙,尔等安心做奴才’”。茅盾更是断言:武侠小说是“纯粹的封建思想文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后,武侠小说被彻底禁绝达三十年之久。时至今日,大陆无数专家,学者仍然以谈武侠小说为羞。
有人曾给武侠小说下了一个定义:武+侠+小说=武侠小说。还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无武,但不可无侠。
侠的起源,最早见于《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西汉太史公首创《游侠列传》。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采,不既信,不信言,义者取焉”。司马迁认为,侠的特征是正直,重情,讲义,不畏强暴,锄强扶弱,不图报答。《史记》中有关游侠、刺客的史传散文,叙述了一大批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侠客,也成为武侠史传最早的完整篇章。
汉魏六朝的神怪笔记小说,为后世神魔,剑仙武侠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延续至唐代,因“传奇体”短篇小说的兴起,武侠性质的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武侠开始注重情节的发展,人物的传神,文采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渲染。许多小说今天读来,仍拍案称奇,神思万里。如《虬髯客传》中的风尘三侠的悲欢离合,《聂隐娘》中的神奇变幻等等,小说人物生动,结构严谨。唐代武侠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宋元明时期的中国小说的成型期。话本小说的大量兴起,为白话武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水浒传》是一部武侠性质非常浓厚的小说。
明末到晚清,公案小说大批涌现,如《施公案》、《七侠五义》等。但小说中的侠已经成为辅佐清官、明君,为民除害的“带刀侍卫”,缺少侠的个性和飘逸。从武侠小说创作的技法来说,已经日趋完善。
民国以后,是旧武侠创作的高峰期。作者身份各异,小说水平良莠不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寿民(还珠楼主)、王度庐、向恺然等人。李寿民的《蜀山剑侠传》开武侠千古未有之奇,作者神思骋怀于宇宙之中。他以剑仙、神魔描绘出一个班驳陆离的神怪世界。王度庐的《铁骑银瓶》系列,哀艳婉约,玉娇龙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为后世作家写情开辟新路。
武侠小说发展到民国,已经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消极面。它描绘出的侠义、剑仙世界远远背离现实,以纯粹的消遣吸引读者。更严重的是,许多涉世未深的少年沉溺于中,不能自拔,社会消极面很多;当时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当务之急是放下不切实际的空想,救国图存。在这种背景下,武侠小说理所当然受到一些专家,进步人士的抨击,这种观点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直延续到了后来。
可是,武侠小说作为中华艺苑的一支,是无可禁绝的。它扎根于民间,它在传播中华文化,维系海内外同胞的血肉关系,功不可没,它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景仰重情重义,救人水火的侠义行为的心理,它体现出社会弱势群体对公理、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中国古代,尤以宋、元之乱世为多,盖因乱世之中,人更加需要以武力证明自身价值。武侠小说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乃是以武学为中心,兼以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家、易术及各种神秘学等。因此,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乃至于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是建立在武学的基本思想上的。“武”,义为“止戈”,是以武力平息干戈。也就是说,习武的目的是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正义与邪恶在武侠小说中十分明确。
我很博学吧~
⑨ 求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集。快快快!在线等
个人推荐“三言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为《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后重印改名为《喻世明言》,以与“三言”其他作品书名相配。全书40卷,每卷1篇,共计40篇。它和《通言》、《恒言》一样,为宋元明话本小说。
《喻世明言》中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例如“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少数为明朝拟话本,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例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等。由于产生年代不同,因此在内容、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又因为属于同一个小说发展系统,其题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各篇之间还有很多共通之处。其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杨八老越国奇逢”则触及了异族入侵、权臣误国等现实政治题材。《喻世明言》还收录和改编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例如“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此外,《喻世明言》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展现了当其时的社会百态。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一般认为,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
《警世通言》内容丰富,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诏生死冤家》,反映妇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钱赠平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及反映爱情生活的《乐小舍生觅偶》等作品。
总体而言,《警世通言》的题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当时生活中的社会百态。
《醒世恒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笔记集。该书收录了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40篇,风格各异,这些故事,有来源于史传的,也有出于历代笔记、小说的,而最多最根本的源头,则直接来自民间传说的故事,来自社会的实际生活。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的愿望。其内容丰富,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抑扬封建官吏,暴露吏治黑暗的;有讴歌行侠仗义,谴责忘恩负义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充满情趣。
该书40篇故事中,宋、元旧作比前“二言”少,约占六分之一左右,确认为宋元旧作的有《小水湾天狐贻书》、《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金海陵纵欲亡身》、《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篇。其中《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两篇作品在整个宋元话本中都是上乘之作。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人话本和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共有短篇小说40篇,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贰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划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历来评价甚高。
《二刻拍案惊奇》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二刻拍案惊奇》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概括地说,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二、表现封建官吏的思想行为;三、表现商人生活。
个人觉得看你对哪个比较感兴趣,选择一本读一读,会受益匪浅。
⑩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是什么
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郁达夫的《沉沦》。
1、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
2、第一部话剧剧本:胡适的《终身大事》。
3、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郁达夫的《沉沦》。
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4、第一无产阶级的诗歌集:郭沫若的《恢复》。
5、第一无产阶级的戏剧团体:1929年由夏衍、郑伯奇等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
6、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7、最早使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残春》。
8、最早的一个诗刊:《诗》朱自清等编。
9、最早出现的报告文学作品: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新史》。
10、最早写童话的作家:叶绍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