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武侠小说
Ⅰ 有关北魏的武侠小说里边有个什么铁衣的人物,另外还有兄弟两主角
武侠小说里面的铁艺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关系朋友还有就是兄弟们的。
Ⅱ 古龙武侠小说高手排名
古龙小说108位高手排名
一、神魔级
1. 吴明:小老头,《凤舞九天》第一高手,无名岛岛主。等于3个绝顶高手。
2. 阴姬:人称“水母”,《画眉鸟》第一高手,神水宫主人。等于2.5个绝顶高手。
3. 燕南天:《绝代双娇》第一高手,当世江湖第一神剑。等于2个绝顶高手。
4. 李商:人称石观音,《大沙漠》第一高手,50招胜楚留香。等于2个绝顶高手。
5. 柴玉关:人称‘快活王’,《武林外史》第一高手。等于2个绝顶高手。
6. 木道人:老刀把子,武当第一名宿,《幽灵山庄》第一高手。等于2个绝高手。
7. 邀月宫主:绣玉谷,移花宫的大宫主。等于2个绝顶高手。
8. 西门吹雪:‘万梅山庄’ 庄主,江湖第一剑神。等于1.5个绝顶高手。
9. 展白:《剑客行》第一高手,该书第一主人公。等于1.5个绝顶高手。
10. 俞佩玉:《名剑风流》第一高手,该书第一主人公。等于1.5个绝顶高手。
11. 夜帝:《大旗英雄传》第一高手,当世武林第一人。等于1.5个绝顶高手。
12. 原随云:人称蝙蝠公子,《蝙蝠侠》第一高手。等于1.5个绝顶高手。
13. 逍遥侯:《萧十一郎》第一高手,玩偶世界中的主人。等于1.5个绝顶高手。
14. 王夫人:人称云梦仙子,快活王前妻。等于1.5个绝顶高手。
15. 怜星宫主:绣玉谷,移花宫的二宫主。等于1.5个绝顶高手。
二、宗师级
16. 燕十三:《三少爷的剑》第一高手,江湖第一杀手。等于1.2个绝顶高手。
17. 日后:《大旗英雄传》出场高手,常春岛岛主。等于1.2个绝顶高手。
18. 高莫静:《剑玄录》第一高手。等于1.2个绝顶高手。
19. 玉罗刹:《三少爷的剑》第一高手,西方魔教教主。等于1.2个绝顶高手。
20. 叶孤城:白云城主,江湖三大剑客之一。等于1.1个绝顶高手。
21. 孙白发:江湖人称“天机老人”,兵器谱排名第一。等于1.1个绝顶高手。
22. 上官金虹:金钱帮帮主,兵器谱中名列第二。等于1.1个绝顶高手。
23. 金童:《孤星传》两个世外高人之一,裴珏之师。等于1.1个绝顶高手。
24. 玉女:《孤星传》两个世外高人之一,裴珏之师。等于1.1个绝顶高手。
25. 宫九:吴明之子,南太平王世子。等于1.1个绝顶高手。
三、战神级
26.李寻欢:人称‘小李飞刀,例无虚发’。兵器谱排名第三。等于1个绝顶高手。
27. 楚留香:人称‘盗帅’,夜帝的的弟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28. 陆小凤:《陆小凤系列》第一主人公。等于1个绝顶高手。
29. 沈浪:《武林外史》第一主人公,‘九州王’沈天君之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30. 江小鱼:《绝代双娇》第一主人公,江枫之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31. 谢晓峰:《三少爷的剑》第一主人公,神剑山庄三少爷。等于1个绝顶高手。
32. 傅红雪:《天涯明月刀》第一主人公,魔教教主的义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33. 萧十一郎:《萧十一郎》第一主人公。等于1个绝顶高手。
34. 阿飞:沈浪、白飞飞之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35. 叶开:《九月鹰飞》第一主人公,李寻欢的徒弟。等于1个绝顶高手。
36. 铁中棠:《大旗英雄传》第一主人公,大旗门铁毅之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37. 柳长街:《七杀手》第一主人公。济南府,杨柳村捕快。等于1个绝顶高手。
38. 孙玉伯:江湖人称“老伯”,《流星蝴蝶剑》第一高手。 等于1个绝顶高手。
39. 南宫平:《护花铃》第一主人公,南宫世家的公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40. 方宝玉:《浣花先剑录》第一高手,该书第一主人公。等于1个绝顶高手。
41. 萧泪血:《英雄无泪》第一高手,萧大师之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42. 花无缺:江小鱼的双胞胎兄长,移花宫少主人。等于1个绝顶高手。
43. 芮玮:掌剑飞芮问夫之子,喻百龙之徒,从小住在黑堡。等于1个绝顶高手。
44. 仇恕:缪文,《湘妃剑》第一高手,该书第一主人公。等于1个绝顶高手。
45. 蓝天:江湖人称蓝大先生,《情人箭》二大高手之一。等于1个绝顶高手
46. 萧王孙:《情人箭》二大高手之一,“帝王谷谷主”。等于1个绝顶高手。
47. 东郭先生:人称“大地乾坤一袋装”,俞佩玉之师。 等于1个绝顶高手。
48. 独孤剑:人称 “万剑之尊”,《飘香剑雨》第一高手。等于1个绝顶高手。
49. 卓东来:人称“紫气东来”,萧大师之子。等于1个绝顶高手。
50. 荆无命:上官金虹属下第一号的杀手。等于1个绝顶高手。
51. 萧东楼:《白玉老虎》天下两大奇人之一。等于1个绝顶高手。
52. 地藏:人称九幽侯,《白玉老虎》天下两大奇人之一。等于1个绝顶高手。
53. 薛衣人:人称“血衣人”,《鬼恋传奇》出场高手。等于1个绝顶高手。
54. 萧伯贤:《孤星传》出场高手,千手书生兄弟中哥哥。等于1个绝顶高手。
55. 萧仲忍:《孤星传》出场高手,千手书生兄弟中弟弟。等于1个绝顶高手。
56. 龙啸天:江湖人称‘南海一君’,《剑客行》出场高手。等于1个绝顶高手。
57. 陆上龙王:《欢乐英雄》第一高手,林太平之父。等于1个绝顶高手。
58. 柳祟厚:江湖人称“银扇子,《剑客行》暗写高手。等于1个绝顶高手。
59. 碧玉夫人:《碧血洗银枪》暗写第一高手,碧玉门门主。等于1个绝顶高手。
60. 魏无牙:《绝代双娇》出场高手,‘十二星相’中的鼠。等于1个绝顶高手
四、大师级
61. 司空摘星:江湖人称偷王之王,陆小凤的好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2. 花满楼:江南花家七公子,陆小凤的好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3. 杨凡:《大人物》第一高手,该书第一主人公。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4. 卜鹰:《大地飞鹰》第一高手,该书第一主人公。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5. 王怜花:人称‘千面公子’,《武林外史》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6. 白衣人:人称无双剑客,《浣花先剑录》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7. 韩棠:《流星蝴蝶剑》出场高手,老伯的头号杀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8. 姬悲情:人称“墨玉夫人”,《名剑风流》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69. 老实和尚:天下四大奇僧排名第三,陆小凤的好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0. 胡不归:《铁胆大侠魂》出场高手,武功绝顶。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1. 赵无忌:《白玉老虎》第一主人公。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2. 熊猫儿:《武林外史》出场高手,江湖第一游侠。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3. 郭地灭:《七星龙王》第一高手,‘天绝地灭’组织头领。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4. 东郭高:人称“万里飞鹰”,东郭先生之弟。 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5. 铁凌:江湖人称‘神猴’,《剑客行》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6. 董千里:江湖人称“神驴铁胆”,《剑客行》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7. 龙五:江湖人称龙五公子,《七杀手》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8. 南宫丑:人称‘剑底游魂’ ,《欢乐英雄》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79. 史天王:人称“天正大帅”,《新月传奇》出场高手。等于0.9个绝顶高手。
80. 华真真:《蝙蝠侠》出场高手,枯梅大师的弟子。等于0.9个绝顶高手。
五、猛士级
81. 孟星魂:《流星蝴蝶剑》第一主人公,江湖第一杀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2. 李坏:《飞刀又见飞刀》第一主人公,李寻欢之孙。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3. 裴珏:《孤星传》第一主人公,金童玉女之徒。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4. 凤三:俞佩玉的拜把兄弟,江南凤家的三公子。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5. 南宫永乐:南宫平的伯父,储神岛岛主。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6. 龙布诗:江湖人称‘不死神龙’,南宫平之师。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7. 无花:江湖人称妙僧,《血海飘香》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8. 连城璧:《萧十一郎》出场高手,‘无瑕山庄’的主人。等于0.8个绝顶高手。
89. 胡铁花:外号‘胡疯子’,人称潇湘侠盗,楚留香之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0. 中原一点红:江湖第一职业杀手,楚留香之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1. 紫衣侯:《浣花先剑录》出场高手,海内外第一剑客。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2. 仇独:仇恕之父,海天孤燕的弟子,当年中原第一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3. 上官小仙:上官金虹与林仙儿之女,金钱帮帮主。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4. 薛月神:人称月神之刀,《飞刀又见飞刀》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5. 唐傲:《白玉老虎》出场高手,蜀中唐门三杰之首。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6. 白飞飞:人称‘幽灵宫主’,《武林外史》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7. 雷大鹏:人称‘雷鞭’,《大旗英雄传》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8. 花双霜:人称‘烟雨’,《大旗英雄传》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99. 胡不愁:《浣花先剑录》出场高手,方宝玉师兄。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0. 姬冰雁:外号‘死公鸡’,楚留香最好的朋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1. 郭大路:《欢乐英雄》第一主人公。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2. 王动:人称“一飞冲天鹰”,《欢乐英雄》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3. 路小佳:《边城浪子》出场高手,荆无命的弟子。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4. 高渐飞:《英雄无泪》第一主人公,萧大师的弟子。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5. 公子羽:《天涯明月刀》出场高手,沈浪的喉立传人。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6. 秦护花:江湖人称“护花刀” ,《七杀手》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7. 高天绝:《七星龙王》出场高手,‘天绝地灭’组织头领。等于0.8个绝顶高手。
108. 风漫天:人称‘长笑天君’,《护花铃》出场高手。等于0.8个绝顶高手。
Ⅲ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阅读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晋羊祜献计平吴,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侯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时见折季布,皆其事也。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宋文帝使王玄谟收复河南,沈庆之悬知不克。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桓温提数万之兵,万里而袭成都,刘真长期于决取。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隋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京房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则昔贤之与今哲,意况何殊。当事机之际也。皆随时而立功,岂复取贤于往代,待才于未来也?即论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马隆、孟观,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龚,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又曰:
臣闻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故礼崇谋夫竭其能,赏厚义士轻其死,刑正君子勖其心,罚重小人惩其过。然则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纲纪举而众务自理,药石行而文武用命。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因事立功,遂乃弃甲丧师,脱身而走。幸逢宽政,罪止削除,国家纲漏吞舟,何以过此。天皇迟念旧恩,收其后效,当今朝廷所少,岂此一二人乎?且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仁贵自宣力海东,功无尺寸,坐玩金帛,渎货无厌,今又不诛,纵恶更甚。臣以疏贱,干非其事,岂欲间天皇之君臣,生厚薄于仁贵?直以刑赏一亏,百年不复,区区所怀,实在于此。
古人云:“国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化。”今罚不能行,赏亦难信,故人间议者皆言,“近日征行,虚有赏格而无其事。”良由中才之人不识大体,恐赏赐勋庸,倾竭仓库,留意锥刀,将此益国。徇目前之近利,忘经久之远图,所谓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者也。且黔首虽微,不可欺以得志,瞻望恩泽,必因事而生心。既有所因,须应之以实,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比者师出无功,未必不由于此。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故商君移木以表信,曹公割发以明法,岂礼也哉,有由然也。自苏定方定辽东,李绩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数年纷纭,真伪相杂,纵加沙汰,未至澄清。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伪勋所由,主司之过。其则不远,近在尚书省中,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使天下知闻,天皇何能照远而不照近哉!神州化首,万国共尊,文昌政本,四方是则,轨物宣风,理乱攸在。臣是以披露不已,冒死尽言。
且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识不稽古,请以近事言之。贞观年中,万年县尉司马玄景舞文饰智,以邀乾没,太宗审其奸诈,弃之都市。及征高丽也,总管张君乂击贼不进,斩之旗下。臣以伪勋之罪,多于玄景;仁贵等败,重于君乂。向使早诛薛仁贵、郭待封,则自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韩子云:“慈父多败子,严家无格虏。”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公孙弘有言:“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臣恐天皇病之于不广大,过在于慈父,斯亦日月之一蚀也。又今之将吏,率多贪暴,所务唯狗马,所求唯财物,无赵奢、吴起散金养士之风,纵使行军,悉是此属。臣恐吐蕃之平,未可旦夕望也。
帝甚叹异之,授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寻除监察御史。
文明年,迁殿中侍御史。其年,徐敬业据扬州作乱,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之,则天诏元忠监其军事。孝逸至临淮,而偏将雷仁智为敬业先锋所败,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兵以拒孝逸。孝逸惧其锋,按甲不敢进。元忠谓孝逸曰:“朝廷以公王室懿亲,故委以阃外之事,天下安危,实资一决。且海内承平日久,忽闻狂狡,莫不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留而不进,则解远近之望,万一朝廷更命他将代公,其将何辞以逃逗挠之罪?幸速进兵以立大效,不然,则祸难至矣。”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图进讨。
时敬业屯于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逼淮阴。元忠请先击敬猷,诸将咸曰:“不如先攻敬业,敬业败,则敬猷不战而擒矣。若击敬猷,则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元忠曰:“不然,贼之劲兵精卒,尽在下阿,蚁聚而来,利在一决,万一失捷,则大事云矣。敬猷本出博徒,不习战斗,其众寡弱,人情易摇,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既克敬猷,我之乘胜而进。彼若引救淮阴,计程则不及,又恐我之进掩江都,必邀我于中路。彼则劳倦,我则以逸待之,破之必矣。譬之逐兽,弱者先擒,岂可舍必擒之弱兽,趋难敌之强兵?恐未可也。”孝逸从之,乃引兵击敬猷,一战而破之,敬猷脱身而遁。孝逸乃进军,与敬业隔溪相拒。前军总管苏孝祥为贼所破,孝逸又惧,欲引退。初,敬业至下阿,有流星坠其宫,及是,有群乌飞噪于阵上,元忠曰:“验此,即贼败之兆也。风顺荻乾,火攻之利。”固请决战,乃平敬业。元忠以功擢司刑正,稍迁洛阳令。
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以元忠有讨平敬业功,特免死配流贵州。时承敕者将至市,先令传呼,监刑者遽释元忠令起,元忠曰:“未知敕虚实,岂可造次。”徐待宣敕,然始起谢,观者咸叹其临刑而神色不挠。圣历元年,召授侍御史,擢拜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侯思止所陷,再被流于岭表。复还,授御史中丞。元忠前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则天尝谓曰:“卿累负谤铄,何也?”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徒,有如猎者,苟须臣肉作羹耳。此辈杀臣以求达,臣复何辜。”
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未几,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政号清严。长安中,相王为并州元帅,元忠为副。时奉宸令张易之尝纵其家奴凌暴百姓,元忠笞杀之,权豪莫不敬惮。时突厥与吐蕃数犯塞,元忠皆为大总管拒之。元忠在军,唯持重自守,竟无所克获,然亦未尝败失。
中宗在春宫时,元忠检校太子左庶子。时张易之、昌宗权宠日盛,倾朝附之。元忠尝奏则天曰:“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则天不悦。易之、昌宗由是含怒。因则天不豫,乃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潜谋曰:“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则天惑其言,乃下元忠诏狱,召太子、相王及诸宰相,令昌宗与元忠等殿前参对,反复不决。昌宗又引凤阁舍人张说令执证元忠。说初伪许之,及则天召说验问,说确称元忠实无此语。则天乃悟元忠被诬,然以昌宗之故,特贬授端州高要尉。
中宗即位,其日驿召元忠,授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又迁兵部尚书,知政事如故。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时则天崩,中宗居谅暗,多不视事,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未几,迁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神龙二年,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奏之。中宗称善,赐元忠物千段,仍封其子卫王府谘议参军升为任城县男。时元忠特承宠荣,当朝用事。初元忠作相于则天朝,议者以为公清。至是再居政事,天下莫不延首倾属,冀有所弘益。元忠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四年秋,代唐璟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仍知兵部尚书事,监修国史。未几,元忠请归乡拜扫,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四人,充其左右,手敕曰:“衣锦昼游,在乎兹日;散金敷惠,谅属斯辰。”元忠至乡里,竟自藏其银,无所赈施。及还,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其恩遇如此。
是时,安乐公主尝私请废节愍太子,立己为皇太女。中宗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乃止。寻迁左仆射,余并如故。元忠又嫉武三思专权用事,心常愤叹,思欲诛之。三年秋,节愍太子起兵诛三思,元忠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皆潜预其事。太子既斩三思,又率兵诣阙,将请废韦后为庶人,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守门,协令从己。太子兵至玄武楼下,多祚等犹豫不战,元忠又持两端,由是不克,升为乱兵所杀。中宗以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为高宗、天后所礼遇,竟不以升为累,委任如初。
是时,三思之党兵部尚书宗楚客与侍中纪处讷等又执证元忠及升,云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元忠惧不自安,上表固请致仕。手制听解左仆射,以特进、齐国公致仕于家,仍朝朔望。楚客等又引右卫郎将姚庭筠为御史中丞,令劾奏元忠,由是贬渠州员外司马。侍中杨再思、中书令李峤皆依楚客之旨,以致元忠之罪,唯中书侍郎萧至忠正议云当从宽宥。楚客大怒,又遣给事中冉祖雍与杨再思奏言:“元忠既缘犯逆,不合更授内地官。”遂左迁思州务川尉。顷之,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阳宫不豫,内史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元忠密进状云不可。据此,则知元忠怀逆日久,伏请加以严诛。”中宗谓杨再思等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守一假借前事罗织元忠,岂是道理。”楚客等遂止。元忠行至涪陵而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仍令所司给灵舆送至乡里。睿宗即位,制令陪葬定陵。景云三年,又降制曰:“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协人望,时称国良。历事三朝,俱展诚效。晚年迁谪,颇非其罪。宜特还其子著作郎晃实封一百户。”开元六年,谥曰贞。二子升、晃。
按:魏元忠是唐朝复国的重要人物,按照当时政治集团划分,他是属于太子集团的,朝中除了武则天集团外,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武则天晚年罢免魏元忠和李峤是引发政变的起因,相王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有相王长史豆卢钦望、姚崇、司马袁恕己,而魏元忠在相王担任并州元帅时,担任他的副职,也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与魏元忠关系密切的宋璟等人,也是李氏集团的成员,相王与司马承祯关系密切,魏元忠也是崇尚司马懿的,神龙政变后调人朝廷担任门下侍郎的司马锽也是相王派系的。过去认为相王是傀儡性质的,毫无影响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在神龙政变中比皇太子还积极,也可以看出魏元忠等人被罢黜是对他的打击,他在政变中,比起被人强扶入宫的皇太子,他是主动带领袁恕己去抓捕武氏集团成员,并且帅兵防御京城。魏元忠没有参与政变,皇太子没有搭救他,只是即位后启用了他。魏元忠是太子集团的成员,但却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参与政变的敬晖是太平人,在太平公主的封邑,可能是太平公主集团的人,操纵这次政变的幕后者是相王和太平公主。魏元忠和狄仁杰是拥护李氏集团的首领,他和李峤被罢黜是在武则天病重期间,武氏集团为争夺皇权打击李氏集团的信号。
Ⅳ 有关魏元忠的文言文大全
《旧唐书——魏元忠传》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原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
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晋羊祜献计平吴,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候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时见折季布,皆其事也。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宋文帝使王玄谟收复河南,沈庆之悬知不克。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桓温提数万之兵,万里而袭成都,刘真长期于决取。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隋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京房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则昔贤之与今哲,意况何殊。当事机之际也。皆随时而立功,岂复取贤于往代,待才于未来也?即论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马隆、孟观,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龚,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又曰:
臣闻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故礼崇谋夫竭其能,赏厚义士轻其死,刑正君子勖其心,罚重小人惩其过。然则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纲纪举而众务自理,药石行而文武用命。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因事立功,遂乃弃甲丧师,脱身而走。幸逢宽政,罪止削除,国家纲漏吞舟,何以过此。天皇迟念旧恩,收其后效,当今朝廷所少,岂此一二人乎?且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仁贵自宣力海东,功无尺寸,坐玩金帛,渎货无厌,今又不诛,纵恶更甚。臣以疏贱,干非其事,岂欲间天皇之君臣,生厚薄于仁贵?直以刑赏一亏,百年不复,区区所怀,实在于此。
古人云:“国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化。”今罚不能行,赏亦难信,故人间议者皆言,“近日征行,虚有赏格而无其事。”良由中才之人不识大体,恐赏赐勋庸,倾竭仓库,留意锥刀,将此益国。徇目前之近利,忘经久之远图,所谓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者也。且黔首虽微,不可欺以得志,瞻望恩泽,必因事而生心。既有所因,须应之以实,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比者师出无功,未必不由于此。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故商君移木以表信,曹公割发以明法,岂礼也哉,有由然也。自苏定方定辽东,李绩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数年纷纭,真伪相杂,纵加沙汰,未至澄清。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伪勋所由,主司之过。其则不远,近在尚书省中,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使天下知闻,天皇何能照远而不照近哉!神州化首,万国共尊,文昌政本,四方是则,轨物宣风,理乱攸在。臣是以披露不已,冒死尽言。
且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识不稽古,请以近事言之。贞观年中,万年县尉司马玄景舞文饰智,以邀乾没,太宗审其奸诈,弃之都市。及征高丽也,总管张君乂击贼不进,斩之旗下。臣以伪勋之罪,多于玄景;仁贵等败,重于君乂。向使早诛薛仁贵、郭待封,则自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韩子云:“慈父多败子,严家无格虏。”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公孙弘有言:“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臣恐天皇病之于不广大,过在于慈父,斯亦日月之一蚀也。又今之将吏,率多贪暴,所务唯狗马,所求唯财物,无赵奢、吴起散金养士之风,纵使行军,悉是此属。臣恐吐蕃之平,未可旦夕望也。
帝甚叹异之,授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寻除监察御史。
文明年,迁殿中侍御史。其年,徐敬业据扬州作乱,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之,则天诏元忠监其军事。孝逸至临淮,而偏将雷仁智为敬业先锋所败,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兵以拒孝逸。孝逸惧其锋,按甲不敢进。元忠谓孝逸曰:“朝廷以公王室懿亲,故委以阃外之事,天下安危,实资一决。且海内承平日久,忽闻狂狡,莫不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留而不进,则解远近之望,万一朝廷更命他将代公,其将何辞以逃逗挠之罪?幸速进兵以立大效,不然,则祸难至矣。”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图进讨。
时敬业屯于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逼淮阴。元忠请先击敬猷,诸将咸曰:“不如先攻敬业,敬业败,则敬猷不战而擒矣。若击敬猷,则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元忠曰:“不然,贼之劲兵精卒,尽在下阿,蚁聚而来,利在一决,万一失捷,则大事云矣。敬猷本出博徒,不习战斗,其众寡弱,人情易摇,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既克敬猷,我之乘胜而进。彼若引救淮阴,计程则不及,又恐我之进掩江都,必邀我于中路。彼则劳倦,我则以逸待之,破之必矣。譬之逐兽,弱者先擒,岂可舍必擒之弱兽,趋难敌之强兵?恐未可也。”孝逸从之,乃引兵击敬猷,一战而破之,敬猷脱身而遁。孝逸乃进军,与敬业隔溪相拒。前军总管苏孝祥为贼所破,孝逸又惧,欲引退。初,敬业至下阿,有流星坠其宫,及是,有群乌飞噪于阵上,元忠曰:“验此,即贼败之兆也。风顺荻乾,火攻之利。”固请决战,乃平敬业。元忠以功擢司刑正,稍迁洛阳令。
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以元忠有讨平敬业功,特免死配流贵州。时承敕者将至市,先令传呼,监刑者遽释元忠令起,元忠曰:“未知敕虚实,岂可造次。”徐待宣敕,然始起谢,观者咸叹其临刑而神色不挠。圣历元年,召授侍御史,擢拜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侯思止所陷,再被流于岭表。复还,授御史中丞。元忠前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则天尝谓曰:“卿累负谤铄,何也?”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徒,有如猎者,苟须臣肉作羹耳。此辈杀臣以求达,臣复何辜。”
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未几,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政号清严。长安中,相王为并州元帅,元忠为副。时奉宸令张易之尝纵其家奴凌暴百姓,元忠笞杀之,权豪莫不敬惮。时突厥与吐蕃数犯塞,元忠皆为大总管拒之。元忠在军,唯持重自守,竟无所克获,然亦未尝败失。
中宗在春宫时,元忠检校太子左庶子。时张易之、昌宗权宠日盛,倾朝附之。元忠尝奏则天曰:“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则天不悦。易之、昌宗由是含怒。因则天不豫,乃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潜谋曰:“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则天惑其言,乃下元忠诏狱,召太子、相王及诸宰相,令昌宗与元忠等殿前参对,反复不决。昌宗又引凤阁舍人张说令执证元忠。说初伪许之,及则天召说验问,说确称元忠实无此语。则天乃悟元忠被诬,然以昌宗之故,特贬授端州高要尉。
中宗即位,其日驿召元忠,授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又迁兵部尚书,知政事如故。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时则天崩,中宗居谅暗,多不视事,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未几,迁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神龙二年,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奏之。中宗称善,赐元忠物千段,仍封其子卫王府谘议参军升为任城县男。时元忠特承宠荣,当朝用事。初元忠作相于则天朝,议者以为公清。至是再居政事,天下莫不延首倾属,冀有所弘益。元忠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四年秋,代唐璟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仍知兵部尚书事,监修国史。未几,元忠请归乡拜扫,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四人,充其左右,手敕曰:“衣锦昼游,在乎兹日;散金敷惠,谅属斯辰。”元忠至乡里,竟自藏其银,无所赈施。及还,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其恩遇如此。
是时,安乐公主尝私请废节愍太子,立己为皇太女。中宗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乃止。寻迁左仆射,余并如故。元忠又嫉武三思专权用事,心常愤叹,思欲诛之。三年秋,节愍太子起兵诛三思,元忠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皆潜预其事。太子既斩三思,又率兵诣阙,将请废韦后为庶人,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守门,协令从己。太子兵至玄武楼下,多祚等犹豫不战,元忠又持两端,由是不克,升为乱兵所杀。中宗以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为高宗、天后所礼遇,竟不以升为累,委任如初。
是时,三思之党兵部尚书宗楚客与侍中纪处讷等又执证元忠及升,云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元忠惧不自安,上表固请致仕。手制听解左仆射,以特进、齐国公致仕于家,仍朝朔望。楚客等又引右卫郎将姚庭筠为御史中丞,令劾奏元忠,由是贬渠州员外司马。侍中杨再思、中书令李峤皆依楚客之旨,以致元忠之罪,唯中书侍郎萧至忠正议云当从宽宥。楚客大怒,又遣给事中冉祖雍与杨再思奏言:“元忠既缘犯逆,不合更授内地官。”遂左迁思州务川尉。顷之,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阳宫不豫,内史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元忠密进状云不可。据此,则知元忠怀逆日久,伏请加以严诛。”中宗谓杨再思等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守一假借前事罗织元忠,岂是道理。”楚客等遂止。元忠行至涪陵而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仍令所司给灵舆送至乡里。睿宗即位,制令陪葬定陵。景云三年,又降制曰:“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协人望,时称国良。历事三朝,俱展诚效。晚年迁谪,颇非其罪。宜特还其子著作郎晃实封一百户。”开元六年,谥曰贞。二子升、晃。
《定命录——魏元忠》
相国魏元忠,与礼部尚书郑惟忠皆宋人。咸负材器,少相友善。年将三十,而名未立。有善相者见之,异礼相接。自谓曰:"古人称方以类聚,信乎?魏公当位极人臣,声名烜赫。执心忠謇,直谅不回,必作栋干,为国元辅。贵则贵矣,然命多蹇剥,时有忧惧,皆是登相位以前事,不足为虞。但可当事便行,闻言则应。"谓郑公曰:"足下金章紫绶,命禄无涯。既入三品,亦升八座。官无贬黜,寿复遐长。"元忠复请曰:"禄始何岁?秩终何地?"对曰:"今年若献书,禄斯进矣。罢相之后,出巡江傲,秩将终矣。"遂以其年,于凉宫上书陈事。久无进止,粮尽却归。路逢故人,惠以缣帛,却至凉宫,已有恩敕召入。拜校书,后迁中丞大夫。中间忤旨犯权,累遭谴责,下狱穷问。每欲引决,辄忆相者之言,复自宽解。但益肮脏言事,未尝屈其志而抑其辞,终免于祸,而登宰辅焉。自仆射窜谪于南郡,江行数日,病困。乃曰:"吾终此乎。"果卒。
Ⅳ 《梅花三弄》txt全集下载
梅花三弄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梅花三弄最新章节TXT----- 第一节
命中注定的人生,你想逃避都好难,有人一生富贵,享尽荣华,有人是一贫如 洗,三餐不继。有些人想有生之年娶一娇妻,却奈何孤家寡人终其一世,但亦 有人一娶再娶,这些都可以话是天意弄人,事与愿违┅
一个男人一生中,能成多少次亲?一次?两次?三次还是四次?
清朝道光年间,湖北魏家。
魏泰只有一个儿子魏元,这天,就是阿元娶妻的好日子。
魏元娶的,是王秀才的次女冰琴,这个闺女,知书识女,做得一手好女红,不过,要在洞房的那一刻,魏元才看清楚冰琴的样貌。
他揭开她的头巾,冰琴羞得粉脸绯红。
“娘子!”魏元有点惊喜,冰琴样子虽不是国色天香,但鼻尖嘴细,眼大面圆,亦十分可爱。
他把她一抱,两个人就滚落床上。
红烛高烧,春意融融。
“给我看一看┅”魏元手颤颤的解开她的裙带,他要看女体之秘。
“不┅脱光了衣服┅会着凉┅喔┅”冰琴双手抱在胸前。
魏元伸手一扯,扯下了她裙子的下摆,露出白白的腰,及深……
Ⅵ 武侠小说
我先给你说说大家的:
梁羽生的还行,故事波澜起伏,但文笔欠佳,主要是看起来有些晦涩。
黄易的类似网文,第一次看很新鲜,但看着看着就索然无味了,主要靠新鲜事物来吸引读者。
司马翎的嘛,文笔一般,故事情节老套,对于老练的武侠迷来说还有一点点吸引力,但对于看过了现代小说的就不怎么给力了。
温瑞安的,不看也罢,他的故事属于分支多,主线不止一条的。看点在于读者的好奇心,故事还算跌宕。
上官青云的,呃,平凡,没好书时能看,是最佳的第二选择。
卧龙生,算是YY鼻祖之一吧。属于用小白体写武侠的混蛋,文辞中有大量口语,看了会吐血的那种。
松柏生,这位小叉叉的书嘛,咳咳,如果你找不到XXOO的小说来发泄的话就找他的书。
温世仁,书不多,不精,但比较传神,如果你能找到的话还是建议你看一看的。
萧逸,嗯嗯,美神啊,这个称呼倒也一语双关,属于想得美的美。
……
多如牛毛,对了,顺便唠叨一下,什么金古梁温四大家,这个是偏于作者来评论的排名,按作品来看,其实算是春菊秋兰,各擅胜场:金庸善武韵,古龙精人情,梁羽工事理,瑞安通……蜘蛛网?
这是十年前亦或是更久的传说了。
至于现在,上次有个温世仁武侠小说大赛,里面倒也难出精品,不过有一两部还是可观的。
回到正题,说你的提问,听你这样说,是想在现在的网络文坛里找武侠好文是吧?就我混迹网络小说界的一些小经验来看,送你三个字:想得美。
243123986非梦公子(留)
附:兄弟,我们交流交流吧,看你也是个武侠迷。
如果真的要去找好看的
Ⅶ 吞天灭地至尊六合经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吞天灭地至尊六合经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吞天灭地至尊六合经
作者:金轻烟02
推荐
更新时间2012-1-14 13:30:06 字数:217
推荐本人另一长篇武侠小说《烟雨梦华录》,绝对传统的武侠,绝对精彩。大家去看看吧!烟雨梦华录百多年前赵冰阳退出江湖,将七星碧玉刀交与李魏元,李魏元创下听雨山庄,所谓物盛必衰,传到李华这代,听雨山庄再不复当年李魏元其时之雄。因《鹦鹉诀》事件,听雨山庄抛起血雨腥风,山庄老庄主李华被暗杀,留下孙子李辉孙女李青青,而听雨山庄一名小艄公王旭明也因暗杀事件所牵连,从此踏上了漫漫江湖之路……
1 初入邯郸
更新时间2011-5-13 1:30:16 字数:3035
小树林中,三人静静地伫立,寂静,犹如死亡前的寂静。
过了片时,一位麻衣青年缓缓睁开眼,说道:“听说你师父是你杀的?”
麻衣青年对面一位身形消瘦的青年,双目紧闭,听了麻衣青年的话,眼角轻轻颤了一下,只一下。
麻衣青年身畔一位青年,下颔留着一缕黑须,手持一筑,冷笑问道:“听说你的剑很快,快到你师傅都自称不如。然后你终有一天,你杀了你师傅。”
那消瘦的青年双目还是紧紧的闭着,只不过他的脸上开始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那持筑青年见了他痛苦的神色,更加兴奋了,说道:“还听说你师姝因此跟你恩断义绝,开始了四处流浪,为的就是找人杀你,是吗?”
很多人都喜欢欣赏别人痛苦,都觉得那是一种很有趣的事。它是人类的最值得悲哀的地方。而此刻,无疑,持筑青年就是这种特别喜……
Ⅷ 哪几本小说里猪脚搞皇后和太后
你可以搜刘骏小说,刘骏这个历史上的君王不但有一堆后妃,连太后他都搞
Ⅸ 魏元忠是新唐书第几卷
魏元忠(?-707年),原名真宰,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唐朝宰相。
魏元忠早年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把举荐放在心上,故累年未能升调。当时有一左史,是铥扁人,姓江名融,他撰写了《九州设险图》,全面记载了古今用兵成败方面的事。魏元忠就对这一内容加以训释解说。
仪凤四年(679年),吐蕃不断地侵犯边疆。魏元忠到洛阳上密封奏章,论说朝廷命官用兵作战方面优缺点。唐高宗(新唐书-高宗本纪)看了很是惊叹,于是授命他为秘书省正字(掌管校勘典籍之事),令他在中书省听调遣,不久任监察御史。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新唐书-中宗本纪)即位后,派驿马专程召回魏元忠,授卫尉卿,任代理宰相。不久又迁任兵部尚书,主管军国大事如故。不久,又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当时武则天驾崩,李显居丧,多不视事,军国大政,独委魏元忠代理数日。未过多久,魏元忠任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封齐国公,监修国史。
神龙二年(706年),魏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人撰写《武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辑文集一百二十卷上奏。李显称善,赐魏元忠五色绸千段。还封他的儿子卫王府咨议参军魏升为任城县男。当时魏元忠特别受宠于李显,当朝用事。当初,魏元忠在武则天朝中做宰相时,议者都认为他公正洁廉。到此时再度任宰相,天下人莫不引颈盼望,希望他有所弘扬。但魏元忠依附权豪,抑弃寒俊,竟然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因此责备他。后代唐璟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仍兼兵部尚书,监修国史。
景龙元年(707年),李重俊起兵诛武三思,魏元忠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都暗中参与其事。太子既斩了武三思,又率领军人到宫门外,将请求废除韦后为庶人,在永安门遇上魏元忠的儿子太仆少卿魏升,便胁迫令他顺从。李重俊带兵到玄武楼下,李多祚等犹豫不战,魏元忠又持两端,因此起兵未成功,魏升被乱兵所杀。魏元忠被贬思州务川尉,行至涪陵而死。享年七十余。
景龙四年(710年),追赠魏元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下令所司把他的灵柩送回老家安葬;李旦即位,又亲旨令魏元忠遗骸陪葬定陵。
景云三年(712年),唐睿宗(新唐书-睿宗本纪)降旨:“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合众望,可称得国之贤良。他历事三朝,都极忠诚干练,晚年遭贬谪,并不是他有罪。应当按功归还他的儿子著作郎魏晃实封一百户。”
开元六年(718年),谥曰“贞”。
《新唐书》记载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跌荡少检,久不调,盩厔人江融晓兵术,元 忠从之游,尽传所学。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 曰:
天下之柄有二,文武而已,至制胜御人,其道一也。今言武者先骑射,不稽之 权略;言文者首篇章,不取之经纶。臣观魏、晋、齐、梁才固不乏,然何益治乱哉! 养由基射能穿札,不止鄢陵之奔,陆机识能辨亡,无救河桥之败,断可见已。
夫才生於世,世实须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资世?故物有不求,未有无 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也。志士在富贵与贱贫,皆思立功名以传于后, 然知己难而所遇罕。士之怀琬琰就煨尘、抱栋干困沟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贫 贱,安知其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贵者易为 善,贫贱者难为功也。昔汉文帝不知魏尚贤而囚之,知李广才而不用,乃叹其生不 逢时。夫以广之才,天下无双,时方岁事匈奴,而卒不任。故近不知尚、广之贤, 而远想廉颇、李牧,冯唐是以知其有而不能用也。此身为时主所知,不得尽其才也。 晋羊祜谋举吴,贾充、荀勖沮之,祜叹曰:“天下事不如意十常七八。”以二人不 同,终不大举。此据立功之地,而不获展其志也。布衣之人,怀奇抱策,而望朝奏 夕召,岂易得哉?臣愿历访文武五品以上,得无有智如羊祜、武如李广而不得骋其 才者乎?使各言其志,毋令久失职。
又言:
人无常俗,政有治乱;军无常胜,将有能否。兵为王者大事,存亡系焉,将非 其任,则殄人败国。齐段孝玄有言:“持大兵如擎盘水,一致蹉跌,求止可得哉”” 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诸葛亮,此皆全军制胜,不战而却敌。是 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今之用人,类将家子,或死事孤儿,进非干略,虽竭力尽 诚,不免於倾败,若之何用之?且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来;言其所能,不言 所藉。若陈汤、吕蒙、马隆、孟观悉出贫贱,而勋伐甚高,不闻其家世将帅也。故 阴阳不和,揠士为相;蛮貊不廷,擢校为将。今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岂无卓越 之士?臣恐未之思乎!
又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礼崇则谋夫竭其能,赏厚则义士轻其死,刑正故 君子勖其心,罚重则小人惩其过。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吐蕃本非强敌, 而薛仁贵、郭待封至弃甲丧师,脱身以免。国家宽政,罪止削除,网漏吞舟,何以 过此。虽陛下顾收后效,然朝廷所少,岂此一二人乎?夫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 惩,谓之纵恶。臣诚疏贱,干非其事,岂欲间陛下君臣生薄厚哉?正以刑赏一亏, 百年不复。故国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今罚既不行,赏复难信,故议者皆谓比 日征行,虚立赏格,而无其实。盖忘大体之臣恐赉勋庸,竭府库,留意锥刀,以为 益中国,所谓惜毫厘失千里者也。且黔首虽微,不可以欺,安有寓不信之令,设虚 赏之格乎?自苏定方平辽东,李勣破平壤,赏既不行,勋亦淹废,岁月纷淆,真伪 相错。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伪勋所由,主司过也,其则不远,近在尚书省中。 然未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使天下知之。陛下何照远而不照近哉?神州化首,文 昌政本,治乱攸在,臣故冒死而言。夫明鉴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请借近以 为谕:贞观中,万年尉司马玄景舞文饰智,以邀乾没,太宗弃之都市;后征高丽, 总管张君乂不进击贼,斩之旗下。臣以为伪勋之罪,多於玄景;仁贵等败,重於君 乂。使早诛之,则诸将岂复有负哉?慈父多败子,严家无格虏。且人主病不广大, 人臣病不节俭,臣恐陛下病之於不广大,过在於慈父,斯日月一蚀也。
又今将吏贪暴,所务口马、财利,臣恐戎狄之平,未可旦夕望也。凡人识不经 远,皆言吐蕃战,前队尽,后队方进,甲坚骑多,而山有氛瘴,官军远入,前无所 获,不积谷数百万,无大举之资。臣以为吐蕃之望中国,犹孤星之对太阳,有自然 之大小、不疑之明暗,夷狄虽禽兽,亦知爱其性命,岂肯前尽死而后进哉!由残迫 其人,非下所愿也。必其战不顾死,则兵法许敌能斗,当以智算取之,何忧不克哉! 向使将能杀敌,横尸蔽野,敛其头颅以为京观,则此虏闻官军钟鼓,望尘却走,何 暇前队皆死哉!自仁贵等覆师丧气,故虏得跳梁山谷。
又师行必藉马力,不数十万,不足与虏争。臣请天下自王公及齐人挂籍之口, 人税百钱;又弛天下马禁,使民得乘大马,不为数限,官籍其凡,勿使得隐。不三 年,人间畜马可五十万,即诏州县以所税口钱市之,若王师大举,一朝可用。且虏 以骑为强,若一切使人乘之,则市取其良,以益中国,使得渐耗虏兵之盛,国家之 利也。
高宗善之,授秘书省正字,直中书省,仗内供奉。
迁监察御史。帝尝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康,汉文、 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 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 於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
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而偏将雷仁智为贼 败,孝逸惧其锋,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 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 将代公,且何辞?”孝逸然之,乃部分进讨。时敬业保下阿溪,弟敬猷屯淮阴,咸 请“先击下阿,下阿败,淮阴自破。今淮阴急,敬业必救,是敌在腹背也。”元忠 曰:“不然。贼劲兵尽守下阿,利在一决,苟有负,则大事去矣。敬酋博徒不知战, 且其兵寡易摇,大军临之,势宜克。敬业畏直捣江都,必将邀我中路,吾今乘胜进, 又以逸击劳,破之必矣。譬之逐兽,弱者先禽。今舍必禽之弱,而趋难敌之强,非 计也。”孝逸乃引兵击淮阴,敬猷脱身遁,遂进击敬业,平之。还。授司刑正。
迁洛阳令。陷周兴狱当死,以平扬、楚功,得流。岁余,为御史中丞,复为来 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前死者宗室子三十余,尸相枕藉於前,元忠顾曰: “大丈夫行居此矣。”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 忠独坚坐,左右命起,元忠曰:“未知实否。”既而隐客至,宣诏已,乃徐谢,亦 不改容。流费州。复为中丞。岁余,陷侯思止狱,仍放岭南。酷吏诛,人多讼元忠 者,乃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 罗织之吏如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
圣历二年,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 以备突厥。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 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俄为陇右诸军大使,以讨吐蕃;又为灵武道行军大 总管御突厥。元忠驭军持重,虽无赫然功,而亦未尝败。
中宗在东宫,为检校左庶子。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奏曰:“臣承先帝之顾, 且受陛下厚恩,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等恨怒,因武后不豫, 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诏皇太子、相王及宰相引 元忠等辨於廷,不能决。昌宗乃引张说为证,说初伪许之,至是迫使言状,不应, 后又促之,说曰:“臣不闻也。”易之等遽曰:“说与同逆。说曩尝谓元忠为伊、 周。夫伊尹放太甲,周公摄王位。此反状明甚。”说曰:“易之、昌宗安知伊、周, 臣乃能知之。伊尹、周公,历古以为忠臣,陛下不遣学伊、周,将何效焉?”说又 曰:“臣知附易之朝夕可宰相,从元忠则族灭。今不敢面欺,惧元忠之冤。”后寤 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
中宗复位,召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不阅旬,迁兵部尚书,进侍中。武 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中书令,封齐国公。神龙二年,为尚书右仆 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 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元忠到家,於亲戚无所赈施。及还,帝为幸白 马寺迎劳之。
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曰:“公主而为皇太女, 驸马都尉当何名?”主恚曰:“山东木强安知礼?阿母子尚为天子,我何嫌?”宫 中谓武后为阿母子,故主称之。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
武三思用事,京兆韦月将、渤海高轸上书言其恶,帝搒杀之,后莫敢言。王同 皎谋诛三思,不克,反被族。元忠居其间,依违无所建明。初,元忠相武后,有清 正名,至是辅政,天下倾望,冀干正王室,而稍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誉望大减。 陈郡男子袁楚客者以书规之曰:
今皇帝新服厥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因以布大化,充古谊,以正天下。 君侯安得事循默哉?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夫安天下者先正其本,本正则天下固, 国之兴亡系焉。太子天下本,譬之大树,无本则枝叶零悴,国无太子,朝野不安。 储君有次及之势,故师保教以君人之道,用蕴崇其德,所以重天下也。今皇子既长, 未定嫡嗣,是天下无本。天下无本,犹树而亡根,枝叶何以存乎?愿君侯以清宴之 间言於上,择贤而立之,此安天下之道。旷而不置,朝廷一失也。
女有内则,男有外傅,岂相滥哉?幕府者,丈夫之职。今公主并开府置吏,以 女处男职,所谓长阴抑阳也,而望阴阳不愆、风雨时若,得乎?此朝廷二失也。
今度人既多,缁衣半道,不本行业,专以重宝附权门,皆有定直。昔之卖官, 钱入公府,今之卖度,钱入私家。以兹入道,徒为游食。此朝廷三失也。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故曰:“天工,人其代之。”夫代天,非材不可也。 代非其人,必失天意。失天意而无患祸,未之有也。今倡优之辈,因耳目之好,遂 授以官,非轻朝廷、乱正法邪?人君无私,私怒害物,私赏费财,况私人以官乎? 此朝廷四失也。
贤者邦家之光,任之致治,弃之生乱。近诏博求多士,虽有好贤之名,无得贤 之实。盖有司选士,非贿即势,上失天心,下违人望,非为官择吏,乃为人择官。 葛洪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浊如泥;高第贤良吝如。此朝廷五失也。
阉竖者,给宫掖扫除事,古以奴隶畜之。中古以来,大道乖丧,疏贤哲,亲近 习,乃委之以事,授之以权。故竖刁乱齐,伊戾败宋。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 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后汉时用事尤甚,晚节卒乱天下。今大君中兴,独有阉 竖坐升班秩,既无正阙,率授员外,乃盈千人,绾青紫,耗府藏。前事之验,后事 之师。此朝廷六失也。
古者茅茨采椽,以俭约遗子孙,所以爱力也。今公主所赏倾库府,所造皆官供, 其疏筑台沼,崇峙观庑,山无本石,木无近产,造之终岁,功用不绝。夫为君所以 养人,非以害人,今外戚不助养而反害之,是使人主受谤天下。此朝廷七失也。
官以安人,非以害于人也。先王欲人治必选材,欲人安必省事,此诚同天下忧 也。人有乐,君共之,君有乐,人庆之,可谓同乐矣。如此,则上下无间,而均一 体也。今天下困穷,州牧、县宰,非以选进,割剥自私,人不聊生,是下有忧而上 不恤也。而更员外置官,非助桀欤?夫人情自以员外吏,恐下不己畏也,必峻法惧 之;恐财不己奉也,必枉道夺之。欲不乱,可得哉?古语有之,十羊九牧,羊既不 得食,人亦不得息。《书》曰:“官不必备,惟其人。”此言正员犹难其备,况员 之外乎!此朝廷八失也。
政出多门,大乱之渐。近封数夫人,皆先帝宫嫔。以为备内职,则不当知外; 不备内职,则自可处外。而令出入禁掖,使内言必出,外言必入,固将弄君之法, 纵而不禁,非所以重宗庙、固国家。孔子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 可以死败。”此朝廷九失也。
不以道事其君者,所以危天下也,危天下之臣不可不逐,安天下之臣不可不任。 今有引鬼神、执左道以惑主者,托鬼神为难知,故致其诈,而据非才之地,食非德 之禄,此国盗也。《传》曰:“国将兴,听於民,将亡,听於神。”今几听於神乎? 此朝廷十失也。
君侯不正,谁与正之?
元忠得书益惭。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太子 已诛三思,引兵走阙下,元忠子太仆少卿升遇於永安门,太子胁使从战,已而被杀。 议者未辨逆顺,元忠诵言曰:“既诛贼谢天下,虽死鼎镬所甘心。惟皇太子没为恨 耳。”帝以其尝有功,且为高宗、武后素所礼,置不问。宗楚客、纪处讷大怒,固 请夷其族,不听。元忠不自安,上政事及国封,诏以特进、齐国公致仕,朝朔望。 楚客等引右卫郎将姚廷筠为御史中丞,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杨再思、李峤 皆希顺楚客,傅致元忠罪,唯萧至忠议当申宥之。楚客复遣再思与冉祖雍奏元忠缘 逆不宜处内地,监察御史袁守一固请行诛,遂贬务川尉。守一又劾:“天后尝不豫, 狄仁杰请陛下监国,元忠止之,此其逆久萌。”帝谓杨再思曰:“守一非是。事君 者一其心,岂有上少疾遽异论哉?朕未见元忠过也。”
元忠至涪陵,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 睿宗诏陪葬定陵,以实封一百五十户赐其子晃。开元六年,谥曰贞。
元忠始名真宰,以诸生见高宗,高宗慰遣,不知谢即出,仪举自安,帝目送谓 薛元超曰:“是子未习朝廷仪,然名不虚谓,真宰相也。”避武后母讳,改今名。
历史评价
唐高宗李治:是子未习朝廷仪,然名不虚谓,真宰相也。
唐睿宗李旦: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协人望,时称国良。历事三朝,俱展诚效。晚年迁谪,颇非其罪。
宁原悌:自天授以来,二十馀载,周兴、来俊臣等,谮害忠良,壅蔽正直,先皇旧臣,夷灭殆尽,唯有狄仁杰、魏元忠尚存。仁杰等处先帝之朝,犹为小吏,及周室之际,实谓忠臣,或树绩当时,徇身王室。
刘昫:大帝、孝和之朝,政不由己,则天在位,已绝缀旒,韦后司晨,前踪覆辙。当是时,奸邪有党,宰执求容,顺之则恶其名彰,逆之则忧其祸及,欲存身致理者,非中智常才之所能也。况元忠、安石、巨源、至忠、彦昭等行非纯一,识昧存亡,徇利贪荣,有始无卒,不得其死,宜哉!
宋祁:魏、韦皆感概而奋,似矣。及在惸上侧臣间,临机会,不一引手揕奸邪之谋,诚可鄙哉。至牴后艳主以烝谮撼宗社,亦不肯从也。古所谓具臣者,谅乎!”
洪迈:若唐宰相三百余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韩休、张九龄、杨绾、崔祐甫、陆贽、杜黄裳、裴垍、李绛、李藩、裴度、崔群、韦处厚、李德裕、郑畋,皆为一时名宰,考其行事,非汉诸人可比也。
冯梦龙:因材任能,盗皆作使。俗儒以‘鸡鸣狗盗之雄’笑田文,不知尔时舍鸡鸣狗盗都用不着也。
王夫之:李日知、魏元忠、唐休璟、韦安石当武氏之世,折酷吏之威,斥宣淫之魂,制凶竖之顽,怀兴复之志,张挞伐之功,皆自命为伟人,而为天下所属望者也。及其暮年,潦倒于韦氏淫昏之世,与宵小旅进旅退,尸三事之位,濡需于豢养,殆无异于鄙夫。
李塨:魏元忠从盩厔江融学兵,尽其术。后上封事,谓今言武者先骑射,不稽之权略,言文者首篇章,不取之经纶。夫由基射能穿札,不止鄢陵之奔;陆机识能辨亡,无救河桥之败。其言剀切,可为万世取人者龟鉴,而后人覆辙相寻,谓之何哉。
周池:元忠为孝逸,败敬业,云: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则其昧视事机甘心武氏已久,卒以容容循默致为三思所陷,诚可为贪禄苟活,知进而不知退者戒。
乾隆帝:元忠素负重望,颇能不为利害动心,乃自岭表召还,顿改前辙,捧制感咽,时名节扫地,盖不待酸枣尉责以十失,已知其无能为矣。行百里者半九十里,晚节可不慎哉!
《史戈》:元忠慷慨论事,无所屈挠,其负忠贞之名素矣。武后死,三思矫太后遗制,实封百户,而元忠捧制感涕,何为耶?呜呼!大臣国之柱石,小人尝其嗜欲,人主亦饲其从,违意外之宠,毅然勿受可也。宋真宗天书之役,王旦受美珠之赐而不敢异议,君子耻之,而况元忠受武后之遗制乎?
Ⅹ 古代武侠小说
干宝《王三墓》《干将莫邪》、《东越祭蛇记》、《李寄》
牛僧儒《乌将军记》、《郭元振》、《郭代公》
杜光庭《扶余国王》、《虬髯传》、《虬髯客传》、
沈亚之《冯燕传》
罗大经《秀州刺客》、《张魏公》
张师正《张乖崖灭黑店》
刘斧《王实传》、《王寂传》、《张齐贤》
周密《王小官人》、《李全》
皇甫枚《李龟寿》
袁郊《红线》
裴鲽《韦自东》、《昆仑奴》、《崔生》、《聂隐娘》、《蒋武》
薛调《无双传》
王定保《胡证》、《宣慈寺门子》
冯翊《张祜》、《崔张自称侠》
许茂佐《柳氏传》
李公佐《谢小娥传》
沈括《定远弓箭手》
张齐贤《白万州遇剑客》、《向中令徙义》
陈世隆《赵延嗣高行》
段成式《卢生》、《兰陵老人》、《京西店老人》、《盗侠》、《僧侠》
洪迈《花月新闻》、《侠妇人》、《陕西刘生》、《徐咬耳》、《郭伦观灯》《解洵娶妇》、《霍将军》
陶潜《比邱尼》、《斫雷公》、《鬼设网》
蔡倏《宋太宗杀人》
戴祚《谢允》
无名氏《杨温拦咱虎传》、《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燕丹子》
刘义庆《周处》、《戴渊》、《魏武抢婚》
孙光宪《丁秀才》、《许寂》、《荆十三娘》
吴淑《李胜》、《张训妻》、《洪州书生》、《潘房》
沈淑《我来也》
张旌《柴绍第》、《稠禅师》
欧阳修《桑怿传》
皇甫氏《义侠》、《车中女子》、《崔真思嘉兴绳技》
费哀《盗智》
康骈《田膨郎》、《张季弘逢新妇》、《管万敌》、《潘将军》
薛用弱《贾人妻》
[明清作品]
丁秉仁《瑶华传》
王世贞《剑侠传》
王猷定《义虎记》、《李一足传》
天花藏主人编次《皆大欢喜》、《度世金绳》、《济公传》、《济公全传》、《济颠大师玩世奇迹》、《济颠大师菩提全传》、《醉菩提》
文康《儿女英雄传》、《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侠女奇缘》《金玉缘》
方汝浩《妙相寺全传》、《残梁外史》、《禅真后史》、《禅真逸史》
唐芸洲编次《七子十三生》、《七剑十三侠》
陈忱《水浒后传》
陈朗《儿女浓情传》、《义勇四侠闺媛传》、《雪月梅传》、《第一奇书》
花溪逸士《岭南逸史》
宋懋澄《刘东山》、《侠客》、《葛道人传》
海上剑痴《飞仙侠奇缘》、《仙侠五花剑》
寄生《三侠记新编》、《争春园》、《剑侠奇中奇》、《剑侠佩凤缘全传》
侠著《女侠客》
钮秀《云娘》、《张羽军》、《雪遇》
郑官应《续剑侠图传》
俞万春《结水浒传》、《续水浒传》、《荡冠志》
名教中人《好逑传》、《侠义风月传》
陈鼎《义牛传》、《欧阳绍熙》、《少林寺僧》
许淑平《褚祚典》
石玉昆《龙图公案》、《龙图耳案》、《包公案》、《忠烈侠义传》
王韬《三怪》、《女侠》、《飞剑将军》、《少林绝技》、《四奇人合传》、
《老僧》、《任香初》、《刘淑芬》、《许玉林匕首》、《李四娘》、《邱小娟》、《侠女子》、《相士》、《柳南》、《剑气珠光传》、《剑仙聂碧云》、《姚云纤》、《骆蓉初》、《倩云》、《徐笠云》、《徐麟士》、《粉城公主》、《盗女》、《廖剑仙》、《燕剑秋》
俞樾《七侠五义》、《莆田僧》
贪梦道人《永庆升平后传》、《彭公案》
酉阳《女盗侠传》
李渔《秦淮健儿传》